所属成套资源:全套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同步作业含答案
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综合训练题
展开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综合训练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优选】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
1.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②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③蛇处于两个不同的营养级 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⑤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2.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生物类群.物种数和生物量 | 调查结果 | ||
2017年(养殖前) | 2020年(养殖后) | ||
水生高等植物 | 物种数 | 13 | 5 |
生物量(湿重kg/1000m2) | 560 | 20 | |
浮游藻类 | 物种数 | 11 | 20 |
生物量(干重g/m3) | 2 | 10 | |
鱼类 | 物种数 | 15 | 8 |
生物量(湿重kg/1000m2) | 30 | 750 | |
虾.贝等小型动物 | 物种数 | 25 | 8 |
生物量(湿重kg/1000m2) | 55 | 13 |
A.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丰富度明显减少,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
B.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植食性鱼类增加和浮游藻类大量繁殖
C.从表中可以推测,与2017年相比,202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植物间竞争减少,光能利用率提高
D.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条件下202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减少,植食性鱼类将会增加
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过程中的能量流动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利用作物秸秆发酵产生沼气也无法提高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②占①④之和的百分比为这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③用于植食性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④⑤代表的能量可流向分解者
4.下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桑树净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C
B.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可表示为B1+C1+D1
C.桑树和蚕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D/C表示,一般小于20%
D.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流入鱼体内的能量属于D1
5.某同学在分析羊食草的过程后绘制了如下能量流动模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机肥中化学能的主要流向是被草吸收.同化.利用
B.流经该生态系统能量的唯一来源是过程①固定的光能
C.羊所排粪便中的能量应该属于羊同化的能量
D.③中的能量应该来自羊“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6.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其中甲.乙.丙代表不同的营养级,A-F代表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表示用于甲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B.乙和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F)×100%
C.乙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乙的遗体残骸和粪便中的能量
D.甲.乙.丙中生物的个体数量逐级递减
7.下列有关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鱼塘污泥中的微生物全都属于分解者
B.该鱼塘生态系统中的植食性鱼类位于第一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
C.植物为鱼类提供了食物,鱼类为植物提供了无机盐,实现了系统中能量的循环利用
D.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8.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A.辐射到生态系统的全部太阳能
B.照到生态系统内植物体上的全部太阳能
C.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D.消费者得到的全部化学能
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该生态系统中( )
A.绿藻.水草吸收的光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轮虫和螺蛳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一营养级
C.如果将螺蛳全部移除,鲫鱼获得的能量将增加
D.鲫鱼位于最高营养级,其群体所含的能量最多
10.某些地区大力发展“稻—萍—鱼”立体农业,下列与该生态系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稻—萍—鱼”空间立体养殖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B.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生态农业,可合理配置时间和空间,增大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稻.萍.鱼可构成该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D.稻田中鱼的引入可加快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11.蚜虫是棉田中的常见害虫,引入瓢虫能有效的治理蚜虫。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蚜虫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引入瓢虫治理蚜虫属于生物防治
B.研究蚜虫和瓢虫的相互关系属于生物群落水平的研究
C.蚜虫和瓢虫之间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各自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
D.由蚜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蚜虫的遗体残骸和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
1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
B. D与E所处营养级可能相同
C.各营养级的能量可沿食物链循环流动
D.若将B全部移除,初期E的数量会增加
13.农田生态系统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出现的,其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季节规律
B.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
C.农田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目少,营养结构简单
D.灭虫和除草能提高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1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图中有2条食物链
B.甲.乙和分解者所储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能量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D.组分甲.乙.分解者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15.调查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其中乙.丙和丁构成一条食物链:乙→丙→丁,甲和乙之间的数量关系如图1,图2为能量流经丙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1可知,甲乙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B.丁在该生态系统中可能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图2中流向M的能量不都是丙同化的能量
D.图2可体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照射到该生态系统的全部太阳能
B.消费者的级别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多
C.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
D.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17.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N代表能量值,丛枝菌根(AM)是该生态系统中一种同时具有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特性的结构。AM真菌可以与宿主植物的根系形成菌丝体网络,增加宿主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从而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同时AM真菌自身必须依赖宿主植物为其提供光合产物以维持存活与生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蜣螂利用的能量N6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
B.合理放牧适量的牛羊,使N2/N1的值维持在较高水平
C.AM真菌与宿主植物的种内关系是互利共生,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AM真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草本植物的抗病能力
18.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食物链属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蝉和黄雀之间是捕食关系
B.该生态系统中腐生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
C.迁入捕食黄雀的鹰后,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并未改变
D.迁入捕食黄雀的鹰后,形成的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其中大麦和狗尾草属于生产者,其余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该食物网含有4条食物链,即大麦→蝗虫→青蛙→蛇.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狗尾草→蝗虫→青蛙→蛇.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蛇。
解答:
①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①错误;
②由分析可知,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②正确;
③蛇处于第四与第五共2个不同的营养级,③正确;
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④正确;
⑤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蝗虫所处的营养级更低,因此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总能量小于蝗虫可利用总能量,⑤错误。
综上正确的选项是②③④,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答案】C
【解析】
3.【答案】B
【解析】
4.【答案】B
【解析】
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A。净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因此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B来表示。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能量的传递和能量散失(包括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和分解者分解散失的能量),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图中的D表述蚕同化的能量。
解答: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C为桑树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
B.蚕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A1),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B1+C1+D1),B正确;
C.蚕同化的能量为D=A1+B1+C1+D1,桑树同化的能量为A,故桑树和蚕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D/A表示,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C错误;
D.蚕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桑树)同化的能量,不属于D1中的能量,D错误。
故选B。
5.【答案】D
【解析】
6.【答案】B
【解析】
题图分析:图中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乙.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A是甲的同化量,B是乙的同化量,C是丙的同化量,D是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E表示的是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解答:
A.B表示乙的同化量,其中一部分用于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一部分用以呼吸作用,A错误;
B.由营养级乙流向丙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C/(B+F)×100%表示,B正确;
C.乙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乙的遗体残骸和丙粪便中的能量,C错误;
D.生态系统中乙的个体数量可能大于甲,如甲为树,乙为虫,D错误。
故选B。
7.【答案】D
【解析】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人工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还包括人工投入的能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只能单向流动。
解答:
A.该鱼塘污泥中的某些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A错误;
B.该鱼塘生态系统中的植食性鱼类位于第二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B错误;
C.植物为鱼类提供了食物,鱼类为植物提供了无机盐,实现了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还包括人工投入的能量,所以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D正确。
故选D。
8.【答案】C
【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输送到地球的太阳能大约只有1%以可见光的形式,被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为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这样,太阳能就输入到了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解答:
由以上分析可知,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9.【答案】C
【解析】
10.【答案】B
【解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某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定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捕食关系的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解答:
A.“稻→萍→鱼”空间立体养殖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A错误;
B.生态农业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合理配置时间和空间,增大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正确;
C.稻和萍都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稻.萍.鱼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C错误;
D.稻田中鱼的引入可加快能量流动,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B。
11.【答案】D
【解析】
12.【答案】B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1)组成成分: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②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③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④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中A表示生产者,BCDE为消费者。
解答: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A错误;
B. D处于第三营养级,D处于第三.四营养级,D与E所处营养级可能相同,B正确;
C.各营养级的能量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C错误;
D.E捕食B和D,若将B全部移除,初期E的数量会减少,D错误。
故选B。
13.【答案】D
【解析】
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单一,抵抗力稳定性小,一旦失去人的控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并非只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
解答:
A.农田中不同季节种植的作物不同,因此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季节规律,A正确;
B.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
C.农田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目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需要人类加强管理,C正确;
D.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方向,人类可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
14.【答案】C
【解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组成。
题图分析:甲为生产者,因为甲可利用太阳能;乙为消费者,因为乙的能量来源于生产者,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被生产者所固定,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都最终将能量散失到无机环境中去.
解答:
A.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图中只显示了一条食物链,A错误;
B.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甲.乙和分解者所储存的能量之和远小于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错误;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消耗后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正确;
D.组分甲.乙.分解者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即生物群落,D错误。
故选C。
15.【答案】A
【解析】
16.【答案】D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骨骼.皮毛等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造成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地说,再输入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解答:
A.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
B.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消费者的级别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少,B错误;
C.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最多20%流向下一营养级,C错误;
D.结合分析可知,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D正确。
故选D。
17.【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分析,AM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没有拟核;“AM真菌能够增强宿主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从而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而宿主植物能为AM真菌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说明AM真菌与宿主植物的这种关系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
解答:
A.N 6 是第二营养级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因此蜣螂利用的能量N 6 属于草(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的一部分,A正确;
B.适量放牧,会减少因叶片相互遮挡以及竞争造成的部分牧草死亡等问题,有利于草的生长,因此能增大草对光能的利用率,即增大N 2 与N 1 的比值,B正确;
C.由题干可知,AM真菌通过增加宿主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从而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同时AM真菌自身必须依赖宿主植物为其提供光合产物以维持存活与生长,故AM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这是两者共同进化的结果,不过这种关系不是种内关系,而是种间关系,C错误;
D.AM真菌与宿主植物的根系形成菌丝体网络,可通过与病原菌竞争植物根系的位置,阻止病原菌入侵,而且AM真菌形成的菌丝体网络促进宿主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促进植物生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草本植物的抗病能力,D正确。
故选C。
18.【答案】A
【解析】
分析题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
解答: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其中的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蝉和黄雀之间不是捕食关系,A错误;
B.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腐生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其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正确;
C.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由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C正确;
D.迁入捕食黄雀的鹰后,形成的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鹰,D正确。
故选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综合训练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巩固练习,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种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随堂练习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