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复习课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复习课教案,共5页。
第二十章 数学的分析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平均数、方差的计算公式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极差,能进行计算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2. 过程与方法: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的思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的归纳及其应用。难点. ]3 K+ z+ `9 {0 F$ ~/ \" K) x教学: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数据的处理一般分哪些步骤进行?(2)本章我们学习了哪些统计的量?这些统计的量各有什么特点?怎样用它们做数据分析?(3)在数据分析时,我们是怎样运用样本估计总体的?(二)知识梳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简洁的表格整理本章的知识点学习顺序,既能够让学生清晰地回顾本章知识点,又能明确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练一练:1.数学期末总评成绩由作业分数、课堂表现分数、期末考分数三部分组成,并按3︰3︰4的比例确定.已知小 明的作业分数90 分,课堂表现分数85 分,期末考分数80 分,则他的总评成绩为__84.5______.2. 一组数据中的一个数大小发生了变化,一定会影响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中的( A ) A.1个 B.2个 C.3个 D.0个3.在某样本方差的计算公式 中,数据个数有 10 个,样本平均数为 8 . 甲、乙两班举行电脑汉字输入比赛,参赛学生每分钟输入汉字的个数统计如下表:班级参加人数中位数方差平均数甲55149191135乙55151110135 分析上表后得出如下结论正确的是( A )①甲、乙两班学生成绩平均水平相同;②乙班优秀的人数多于甲班优秀的人数(每分钟输入汉字≥150个为优秀);③甲班成绩的波动比乙班大.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5.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 每次射靶的成绩如下表:次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甲(环)24687789910乙(环)9578768677 (1)请填写下表: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命中9环(含9环)以上次数甲 7 7.57,8,95.43乙7771.21 次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甲(环)24687789910乙(环)9578768677 (2) 分别从下列角度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①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相结合看;②从平均数和众数相结合看;③从平均数和方差相结合看;④从平均数和命中9环以上(包括9环)次数相结合看;⑤从10次射击两人命中环数的走势看. 观察下表,你能从中发现平均数、方差随数据变化的规律吗? 数 据平均数方差1、2、1、421.52、3、2、531.511、12、11、14121.52、4、2、84610、20、10、4020150请你用发现的结论来解决以下的问题:已知数据,,…,的平均数为X,方差为Y, 则 ①数据+3,+ 3,…, +3的平均数为 ,方差为 ; ②数据-3, -3,…, -3的平均数为 ,方差为 ;③数据3,3 ,…,3的平均数为 ,方差为 ;④数据2-3,2 -3,…,2-3的平均数为 ,方差为 。 设计意图:在复习本章相关概念和计算公式后,通过6到典型的例题加以巩固,起到了及时反馈复习效果的作用。(三)反思小结一种思想——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 两个公式——加权平均数和方差的计算公式 四个概念 ——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 多种方法… 设计意图:升华课堂,将内容提升到数学思想和总结学习方法层面,使得学生学到受用终身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