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作业含答案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2.2种群的数量变化作业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2.2种群的数量变化作业含答案,共10页。
2.2种群的数量变化
【基础练习】
1.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模型中K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K值是指某种群数量达到的最大值
B.“J”型增长的K值大于“S”型增长的K值
C.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K值会增大
D.地面进行硬化后,家鼠的K值会增大
2.密度制约因素指影响种群动态因素的作用程度同种群的密度有关,如种内竞争、互助、疾病等因素的作用情况是随种群的密度而变化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通过随机取样估算
B.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降低个体的存活率而对种群起作用
C.“S”型增长曲线中随着种群的数量增长,密度加大,增长速率趋缓
D.种内互助、气候、季节等影响程度都与种群密度直接相关
3.下列有关如图所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
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则防治害虫应在c点开始
C.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当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仍可能发生变化
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其种群数量开始一定呈“J”型增长
4.科研小组对某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0~2年,该种群中幼年个体占比不变 B.第2~4年,该种群的数量开始增长
C.第4~6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第6~8年,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5.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往往表现为“S”形(型)增长曲线,以下关于“S”形(型)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在未达到K值之前,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
B.种群数量在未达到K值之前,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后,种群数量并非绝对恒定
D.有害动物防治可以通过改变环境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6.如图表示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
B.将种群的数量变化绘制成曲线的研究方法属于构建物理模型
C.甲曲线中a点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
【能力提升】
7.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的因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食物不足导致种内竞争加剧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病原体抑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强度与其种群密度无关
C.降水量属于非生物因素,同时也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捕食和种间竞争会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8.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B.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9.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X年 |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增长速率 | 0.66 | 1.52 | 2.83 | 3.69 | 2.91 | 1.20 | 0.03 |
A.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第12年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D.该中学内白头鹎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的两倍
10.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一个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该环颈雉种群数量在该岛屿上的增长情况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年份(年) | 1937 | 1938 | 1939 | 1940 | 1941 | 1942 |
种群数量(只) | 25 | 46 | 208 | 440 | 770 | 1380 |
A.该岛屿对该环颈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1380只
B.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减弱
C.在1937~1942年期间,该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S”型
D.该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11.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长增长
B. 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原因,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
C. 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D. 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12.研究小组对某自然保护区内一种留鸟进行连续观察研究,在14年间统计其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年份 | 第2年 | 第4年 | 第6年 | 第8年 | 第10年 | 第12年 | 第14年 |
增长速率 | 0.80 | 1.20 | 2.00 | 3.50 | 2.05 | 1.20 | 0.03 |
A.第8年之前由于增长速率逐年增大,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第8~14年间由于增长速率逐年减小,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第4年和第12年增长速率相同,说明这两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D.该种留鸟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为第8年时种群数量的两倍
1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了如图1所示的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绘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在图2a点时,将培养液稀释100倍,经过一系列操作,检测四角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22、26、24、2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统计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滴加一滴稀释后的培养液于玻片中央,再从一侧缓缓盖上盖玻片,避免气泡产生
C.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密度约为8×108个/mL
D.图2中b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率(△N/△t)最大
14.假设在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种群呈“S”形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该家畜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种群增长速率为乙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
C.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家畜,可以在丙点时适当捕获
D.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15.如图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数量增长曲线图,请回答:
(1)该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___型,表示K值的点是_____________,种群增长最快的是_______________点。
(2)种群迁入第2年后,数量增长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数量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
(3)若某种群有成鼠a只(计算时作为第一代),每只雌鼠一生产仔16只,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的子代数为________________只。
(4)控制老鼠等有害动物时要尽量降低其K值,试举两例降低老鼠K值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对海洋鱼类进行捕捞时应将鱼类资源控制在K/2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K值不是最大值,而是能够维持稳定的值,一个种群的数量会在K值上下波动,K值小于最大值,A错误;“J”型增长是指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理论上没有K值,B错误;干旱环境有利于东亚飞蝗种群的繁殖,K值会增大,C正确;地面硬化后,家鼠失去藏身之所,K值会减小,D错误。
2.答案:D
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通过随机取样估算;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降低个体的存活率而对种群起作用;“S”型增长曲线中随着种群的数量增长,密度加大,增长速率趋缓;种内互助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直接相关,气候、季节等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3.答案:C
解析:环境阻力从a点开始便对种群增长有影响,A错误;c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因此应在c点之前防治害虫,B错误;达到K值后,由于受到环境条件等的影响,种群数量仍可能发生变化,C正确;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只有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条件下,其种群数量才会呈“J”型增长,D错误。
4.答案:C
解析:第0~4年λ逐渐增大,但是均小于1,说明该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小,第4~6年λ=1,说明该种群数量维持不变,第6~8年,λ大于1且一直增大,说明该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结合以上分析,第0~4年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幼年个体占比减小,A、B错误。第4~6年λ=1,说明当年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相等,自然增长率为0,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正确。第6~8年,λ大于1且一直增大,说明该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但并不是“J”型增长,D错误。
5.答案:A
解析:在种群数量“S”形(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在未达到K值之前,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升高后降低,A错误;种群数量在未达到K值之前,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所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后,若环境条件不变,种群数量维持相对平衡,C正确;有害动物防治可以通过改变环境降低其环境容纳量,D正确。
6.答案:B
解析:图中阴影部分可表示环境阻力,A正确;绘制曲线属于构建数学模型,B错误;a点时种群数量在下降,所以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正确;当环境条件恶劣,不适合种群生存时,环境容纳量会下降,D正确。
7.答案:B
解析:一般情况下,病原体的致病性和传播速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故B错误。
8.答案:C
解析: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之前,要先将培养液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实验误差,A正确;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正确;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错误;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D正确。
9.答案:D
解析:A、研究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A错误;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为1.20,所以年龄组成为増长型,B错误;C、由于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变小,所以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C错误;D、由于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D正确。故选D。
10.答案:D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无法判断K值,A错误;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增强,B错误;在1937~1942年期间,该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C错误;该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D正确。
11.答案:D
解析: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
B、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但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说明种群的数量在增加,B错误;
C、防治鼠害时,要在200只之前处理,200只左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会出现鼠患,C错误;
D、第5年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则K值为400只,D正确。
故选D。
12.答案:D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这14年间该种留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第8~14年间虽然增长速率逐年减小,但种群数量不断增多,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B错误;第4年和第12年增长速率相同,但种群数量不同,这两年该种群的出生率也应不同,C错误;表格中第8年时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可能是K/2,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是第8年时种群数量的两倍,D正确。
13.答案:C
解析:对于酵母菌等微生物,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采集样本,然后再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进行计数,取样器取样法是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取样方法,A错误。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操作流程之一是,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B错误。根据图1可知该血细胞计数板的规格为16×25,即血细胞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400个小方格,a点对应的种群密度≈(22+26+24+28)÷4×16×104×100=4×108个/mL,由图2可知,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K/2,则K值(环境容纳量)≈8×108个/mL,C正确。图2中a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率最大,D错误。
14.答案:B
解析: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该家畜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正确;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种群增长速率为乙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达到K/2,B错误;在丙点时适当捕获,捕获后使种群数量处于最大增长速率对应的种群数量附近,能达到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家畜的目的,C正确;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对应的种群数量(K值)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D正确。
15.答案:(1)“S”;d;b
(2)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天敌少;食物和生存空间减少,天敌增加
(3)a×8n
(4)储藏好粮食和食物、及时清理垃圾等以断绝老鼠的食物来源;引入老鼠的天敌等(合理即可);K/2时种群的增长最快
解析:(1)由图可知,该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型,表示K值的点是d点,种群增长最快的是b点。
(2)种群迁入第2年后,数量增长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天敌少等。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数量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食物和生存空间减少,天敌增加。
(3)据题意分析:第一代成鼠数N1=a只,雌性为a/2只;第二代成鼠数N2=16×a/2=a×81;第三代成鼠数N3=16×N2/2=a×82;第n代成鼠数Nn=a×8n-1;第n代的子代数Nn+1=a×8n。(4)控制老鼠等有害动物时要尽量降低其K值,降低老鼠K值的措施有储藏好粮食和食物、及时清理垃圾等以断绝老鼠的食物来源以及引入老鼠的天敌等。对海洋鱼类进行捕捞时,应将鱼类资源控制在K/2左右,原因是K/2时种群的增长最快,可以较快恢复其种群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