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设计
展开《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认识角》
【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提出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的过程。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希望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设想】
基于对新教材新课标的理解,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争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做数学。有这样一句话:“ 听见了,就会忘记;看见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2.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拼一拼、说一说、摸一摸、找一找、玩一玩、画一画、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难点:初步建立角的几何模型,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三角尺、剪刀、红领巾、活动角
学具:4根小棒、三角尺、活动角、白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学
1.学生自己学习62页的内容
2.找一找你身边的角,并把找到的角带到学校来和大家分享。
二、课前三分钟
三、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1.用数量不同的小棒分别拼出一个图形
(1)拿出4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
(2)拿出3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
(3)拿出2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
【设计意图】开课初,以拼图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同时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角的初步表象。
2.引出课题:认识角
四、动手操作,探究发现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的角
1. 说角:这些图形中的角在哪里?(出示剪刀、钟表、红领巾)
2. 找角:找一找自己的周围哪些物体上有角,看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剪刀、钟表、红领巾入手,找出课件中的角,然后又通过寻找生活中的角,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感受到学习内容的亲切,激起探究的欲望。
活动二:体验角的特征
1. 摸角:用手摸一摸角,直观感受角的顶点、边的特征。
2. 印角:通过摸角与印角,引发学生感观上的冲突。
(1)选择其中一个角印画在白纸上。
(2)说一说你画的角是从哪里印下来的。
3. 画角
(1)学生指导老师画角
(2)示范画角并总结画法
(3)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读、记法
4.标角
5.及时练习
(1)判角:你能找到几个角?
(2)数角:各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摸角,形成对角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一个角,试着让学生把对角的感性认识抽象成数学模型;然后通过画角、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给出对角的准确认识;最后学生将自己画的角与老师所画的角进行比较,找出角的顶点和边,标出角并完成针对性练习,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
活动三:体验角的大小
1.玩角:和同桌两人玩一玩手中的活动角,你有什么发现?(板书: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
2.比角
(1)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生学习角的度量打下基础。
五、回顾总结,再现新知
介绍你的新朋友角给大家认识一下吧。
六、课外延伸,回归生活
赏角:欣赏生活中的角,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
七、布置作业
继续寻找生活中的角
板书设计:
认 识 角
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边
顶点
边
记作:∠1 记作:∠2
读作:角1 读作:角2
角的张口大,角大;张口小,角小。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认识角∣北师大版: 这是一份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认识角∣北师大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具,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认识角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认识角教案,共10页。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