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考点02中国地理学案含答案
展开考点02 中国地理
【高考解密】
高考考查中国区域地理时通常以区域局部地图为背景,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局部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的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如特殊地形区域气候区域、水文区域、海陆区域、农业或工业区域等,考查同学们对区域地理位置的判断,对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判断的分析,以及考试近期发生的区域发展、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要求同学们能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
【真题探究】
27.(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干热风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图1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图2为图1中宿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材料二冬小麦喜温、喜凉、耐旱,生长期怕湿涝。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拔节至成熟时期,需水量较大,期间常遇干热风灾害天气,农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防治,但带来许多问题。
(1)皖、苏两省干热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2)从天气角度,分析黄淮地区5至6月干热风灾害形成的原因。
(3)指出用大水漫灌方式防治干热风灾害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 位于西北(北) 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2)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气温上升快,风速较大,蒸发旺盛。
(3)水资源短缺,易造成浪费;产生湿涝,不利小麦生长;受灾时间短,灾后排水工程量大;抬高地下水位,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分析】本题以安徽、江苏两省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及该地区气温降水图为材料,涉及地理空间分布特征、自然灾害成因、自然灾害治理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图中可以看到干热风等值线数值较大位置集中在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或西北部地区,其中安徽西北部地区是干热风年平均日数最大值地区,其干热风日数等值线变化趋势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2)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热风一般是受东移的高压控制,受高气压控制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降水少,晴天多;五六月份太阳直射点逐步向北运动,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受高压控制,其以晴天为主,气温上升速度快,温差进一步增大,气压梯度力增大,风速较大,地表水分迅速蒸发,形成低湿天气。
(3)从材料中可以看到4~6月份是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拔节至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需水量较大,若此时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来防治干热风,会造成水资源大量的浪费,易造成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同时冬小麦生长期怕湿涝,大水漫灌会影响冬小麦生长期品质,可能造成冬小麦减产;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热风是一种出现时间较短的灾害,其受灾时间短,且大水漫灌易造成地表存于大量积水,在短暂的干热风之后,其排水的工程量相对较大;同时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速度快,地表多大风,蒸发旺盛,大水漫灌易造成当地地下水位上升,加剧该地的盐碱化。
29.(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方电网由广东等五省区电网构成,并与港澳电网相连,大规模的西电东送是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广东电网的调峰任务主要由西部送电承担,省内的火电、燃机采取昼启夜停的方式参与调峰,其承担的调峰量在电力负荷高峰季节较为明显。从调峰、调频、电网安全稳定性及经济运行要求来看,广东建设适当的抽水蓄能电站是必要的。
材料二下图为南方电网电力资源分布略图。下表为广东电网主要机组各类特性指标表。
电源类别 | 占本网装机比例(%) | 调节容量比例(%) | 调节负荷升降速度 |
火电 | 59 | 40~100 | 慢 |
水电 | 10 | 0~100 | 较快 |
抽水蓄能 | 5 | -100~100 | 较快 |
液化天然气燃机 | 15 | 60~100 | 较慢 |
(1)说出南方电网电力资源东西互补性强的主要原因。
(2)根据表中信息,指出广东电网建设适当的抽水蓄能电站的合理性。
(3)分析广东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对“西电东送”输电效益的有利影响。
【答案】(1)西部常规能源丰富,东部能源需求量大;东西部电力负荷季节差异明显。
(2)抽水蓄能调峰能力强、速度较快,谷电转为峰电,提升价值;水电占比低,调节作用有限;火电、燃机调节速率慢。
(3)改善电源的运行环境,提高火电运行效率和水能利用率;增加西电东送电量,提高综合效益;提高输电线路的利用率,降低输电成本;促进节能环保,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性。
【分析】本题以南方电网调峰、调频为背景材料,涉及到电力资源的空间分布、电站建设的必要性、西电东送的有利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1)从图中可以看出南方电网中的西部地区分布着煤炭、珠江上游、澜沧江上游有很多水电站,能源资源分布广;而东部城市多,工业发达,耗能高,能源需求量大;夏季为雨季水力发电量大,西部电力负荷小,而东部夏季制冷耗电量大,电力负荷大。
(2)由表中数据可以分析可知,抽水蓄能调节负荷升降速度较快、调峰能力强,利用谷电廉价的电能转化为水能,在用电高峰时,可以将水能转化为电能,提升了谷电时电能的价值,由图中可看出水电仅占10%,水电占比低,调节作用有限;火电、燃机占比虽大,但调节速率慢。
(3)抽水蓄能利用谷电廉价的电能转化为水能,在用电高峰时,又可以将水能转化为电能,改善电源的运行环境,提高火电运行效率和水能利用率;抽水蓄能可以增加西电东送的总电量,经过电能与水能的相互转化,提高能源综合效益;由图可知,抽水蓄能电站主要建在东部用电需求多的地区,可以减少输电量,提高输电线路的利用率,降低输电成本;抽水蓄能可以补充用电高峰期的用电量,减少火电的使用,促进节能环保,提高电网运行安全。
【核心精要】
一、我国自然地理重要界线
1. 地势三级分界线:第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级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 季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 内外流区域分界线:北段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
4. 干湿区的界线:
(1)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区与干旱区分界线: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5. 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
二、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差异和季风影响
1. 三大自然区区域差异
自然区 | 地形 | 气候 | 人类活动及其利用方向 |
东部季风区 | 平原丘陵 | 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 | 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广泛深刻,是我国主要农耕区,以粮食生产为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副业 |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 高原盆地 | 大陆性显著,太阳辐射较强,日照较长 | 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小,畜牧业为主,合理发展绿洲农业 |
青藏高原高寒区 | 高原 | 高寒,风大,太阳辐射强,日照长 | 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弱,畜牧业为主,适当发展农、林业 |
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及成因
自然区 | 主要差异 | 因素 |
东部季风区 | 南北差异 | 热量 |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 东西差异 | 水分 |
青藏高原高寒区 | 垂直差异 | 海拔高度 |
3. 季风对我国降水量的影响
(1)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集中在夏秋季节(5-10月),南方雨带到来早退得迟,雨季长,北方相反。
(3)夏季风强的年份,易出现南方干旱北方洪涝的灾害;夏季风弱的年份,则相反。
三、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区域形成原因及区域协调发展
1. 三个经济地带的形成原因
经济带 | 自然因素 | 经济因素 | 社会因素 |
东部经济地带 |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地势低平,利于开发 | 产业结构相对优越,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生产力水平较高 | 人们思想观念较开放,有较强的竞争危机感和紧迫感。经济起步早,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经济结构较优,国家政策优惠 |
中部经济地带 | 距海远,长期处于较封闭状态。多属于干旱区和高寒区,海拔较高,极不利农业发展 | 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迟缓 | 人们思想观念较保守,竞争危机感和紧迫感较弱。经济起步晚,经济结构不很合理,对外开放较迟 |
西部经济地带 |
2. 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发挥沿海优势,建设高科技开发基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加强传统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革,大力开拓新兴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中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成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大力发展农业,建成商品粮基地和农林渔副业生产基地,加强东西向运输通道建设,发挥桥梁作用,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抓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加快科教发展和人才开发,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地带。
四、我国水土流失问题
1.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太行山区、长江流域、华南丘陵等。
2. 原因:
自然因素: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冲刷作用强;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松散;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径流能力降低;土质疏松,抗蚀能力低。
人为因素:毁林开荒、轮荒、开矿、不合理开采,破坏了植被,地表抗蚀能力降低,加速水土流失。
3. 危害:土地贫瘠,农业低产;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河床抬高,防洪能力差;水库淤积,降低畜洪和供水效益等等。
4. 治理:工程措施(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抽水灌溉)、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和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三者结合。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五、我国荒漠化问题
1. 荒漠化严重地区:西北、华北、东北等干旱半干旱地区。
2. 原因:
自然因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松散物质、大风吹扬等。
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
3. 危害: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4. 治理: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荒漠化防治关键,健全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和科技进步是荒漠化防治的基本保证,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生物固体)是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六、我国长江、黄河的综合治理问题
| 长江 | 黄河 |
资源优势 | 丰富水力和淡水资源,较大的通航能力 | 较丰富的水力资源和重要的灌溉系统 |
开发利用 | 建造大型水电站,南水北调,兴建河港 | 兴建水利工程,发挥发电、防洪、灌溉的综合效应 |
存在问题 | 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湖泊面积萎缩,中游“荆州”多洪灾 | 泥沙淤塞,凌汛多发,时常断流,洪涝严重 |
治理措施 | 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禁止砍伐水源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兴建三峡水利工程,截弯取直工程等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种草植树,修筑梯田),轰炸冰坝,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和调配,疏浚河道,加固大堤等 |
七、我国的农业发展
1. 我国的商品性基地和农业生产基地比较
基地类型 | 分布地区 | |
商品粮基地 | 九大基地: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 |
商品棉基地 | 五大基地: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黄淮平原、南疆 | |
油料作物基地 | 花生 | 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 |
油菜 | 我国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部在长江流域 | |
糖料 作物 | 甘蔗 | 台湾、广东、福建、四川、云南、海南等热带、亚热带地区 |
甜菜 |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等中温带地区 |
出口商品基地 | 太湖平原、闽南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
2. 农业中、低产田的存在原因及综合治理:
(1)存在原因:自然方面,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四大制约因素,我国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某些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形成了一些不利于农业耕作的中、低产田,如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等。人为方面,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植被破坏、大水漫灌等),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生产条件日趋恶劣。
(2)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安排农业活动,依靠科技,改造农业不利因素
八、我国的工业发展
工业基地 | 发展条件 | 工业中心 | 工业部门 | 地位 |
辽中南基地 | 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 | 沈阳、大连、鞍山 | 钢铁、煤炭、造船、化工 | 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
京津唐基地 | 丰富的资源,统一的电网,便利的交通,紧靠能源基地 | 北京、天津、唐山 | 钢铁、化工、机械、纺织、食品、采煤、冶金、陶瓷 |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
沪宁杭基地 | 工业基础雄厚,丰富的资源,技术力量雄厚,统一的电网,发达的交通 | 上海、杭州、南京 | 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电子、化工 |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
珠江三角基地 | 靠近香港东南亚,多侨乡,利于外资发展工业 | 广州、深圳、珠海 | 家用电器、服装、食品、玩具等加工工业及制造业 | 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
九、我国交通建设与区域发展
1.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青藏铁路、南昆铁路、南疆铁路等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加强区域间联系,促进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防安全。
2.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近年来我国在西部地区建设的重大交通工程,如南昆铁路、青藏铁路等均面临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双重困难。自然方面:青藏铁路建设面临冻土、生态环境脆弱和因环境特殊投资过大的三大难题。西南地区面临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多样(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多峰林、溶洞、暗河),气候湿热,地壳活动频繁,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困难。社会经济方面:经济基础薄弱,沿线人口稀少等问题。
【变式演练】
(2022·浙江·高三期中)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下游因多次决口形成泛滥平原(黄泛平原),其土壤肥沃,成为我国重要的小麦产区。该平原沙岗地和洼地广布,冬春季节风沙活动频繁。
(1)分析黄泛平原风沙区多沙地的自然原因。
(2)黄泛平原种植小麦可能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试简述其成因。
(3)简述盐碱地的主要治理措施。
【答案】(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输沙量大;该区域地势平坦,夏季多暴雨;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成灾,大量泥沙堆积地表。
(2)春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气温较高,多大风,蒸发旺盛;人类不合理的灌溉,造成盐分向地表积聚。
(3)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做到合理灌排;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改变农业种植结构;适度进行退耕还林。
【分析】本题以黄泛平原风沙区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河流的堆积地貌,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等相关知识点,考查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据材料可知,明确黄泛平原是黄河决口泥沙堆积形成,即可分析多沙地的原因,可以从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导致黄河输沙量大;该区域地势平坦,夏季暴雨集中,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河水泛滥,导致大量泥沙堆积地表,形成沙地。
(2)据说学知识可知,该区域位于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气候干燥,多大风,蒸发旺盛;人类不合理的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位上升时把地下的盐分带到地表面来,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水分蒸发,盐分留在地表,使地表土壤盐碱化。
(3)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治理以治水为中心,完善排灌系统;科学地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生物改良措施,改变农业种植结构,种植耐盐植物;适度进行退耕还林。
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考点02人口迁移学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考点02人口迁移学案含答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高考解密,真题探究,核心精要,变式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考点02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考点02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含答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高考解密,真题探究,核心精要,变式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考点02农业布局学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考点02农业布局学案含答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高考解密,真题探究,核心精要,变式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