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二中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二中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二中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二中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二中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二中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南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
    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高温下户外作业导致中暑,体温升至38.5℃
    C.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B淋巴细胞迅速增殖分化
    D.剧烈运动后,血浆pH由7.42降至7.13又升至7.40
    【答案】B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其实质为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目前认为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寒冷时产生的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经过分析、综合和处理,发出神经支配骨骼肌的活动,进而出现寒颤,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这是正常调节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A错误;
    B、高温下户外作业导致中暑,体温升至38.5℃,高于正常范围,因此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正确;
    C、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B淋巴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属于免疫调节,因此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错误;
    D、剧烈运动后,血浆pH由7.42降至7.13又升至7.40,但仍属于正常范围,因此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
    故选B。
    2.下图是人体细胞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部分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①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与③进行物质交换
    C.③中含有激素、呼吸酶、乳酸、CO2等物质 D.人体的代谢废物只能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组织液,②是细胞内液,③是血浆,④为原尿或尿液。
    【详解】A、①是组织液,②是细胞内液,③是血浆,④为原尿或尿液,②④不是内环境成分,A错误;
    B、①是组织液,③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外侧是组织液,内侧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①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与③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
    C、呼吸酶分布在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错误;
    D、人体代谢废物可以通过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或汗腺排出体外,D错误。
    故选B。
    3.如图为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局部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刺激图中1、2、3、4四处,均能引起肌肉收缩
    B.刺激3处时,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为外正内负
    C.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D.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答案】C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过程中,K+外流使膜两侧呈现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Na+内流使膜两侧呈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
    【详解】A、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图中1、2、3处,能引起肌肉收缩,刺激4部位时,不能引起肌肉收缩,A错误;
    B、刺激3处时,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为内正外负,B错误;
    C、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过程中,K+外流使膜两侧呈现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Na+内流使膜两侧呈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C正确;
    D、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D错误。
    故选C。
    4.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而没有运动区
    D.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答案】C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因此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A正确;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B正确;
    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C错误;
    D、下丘脑可通过分泌神经递质参与神经调节,也能分泌激素参与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脑的高级功能,要求考生识记人脑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掌握大脑的高级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如图为人体某神经调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针刺肌肉后,图中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肌肉
    C.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达脊髓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
    D.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与脊髓中枢内突触的抑制有关
    【答案】D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A.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针刺肌肉后,兴奋不能通过电流表,电流表不发生偏转,A错误;
    B.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B错误;
    C.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大脑皮层,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C错误;
    D.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因为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对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调控作用,使脊髓中枢的突触产生了抑制,D正确。
    故选D。
    6.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4个实验,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必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中,自变量是稀盐酸刺激的部位
    B.①与③对比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
    C.上述实验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以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的分泌
    D.胰液中含有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答案】D
    【分析】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详解】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A正确;
    B、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B正确;
    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来调节,C正确;
    D、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胰腺分泌的胰液不含激素,D错误。
    故选D。
    【点睛】该题考查了促胰液素发现过程中的4个实验,要求学生们学会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而得出实验结论。
    7.下面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如果 A 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则由下丘脑分泌神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D 会增加
    B.如果 A 是血糖浓度降低,则激素 D 胰高血糖素分泌会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 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C.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通过 A→B→E 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D.在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是下丘脑神经调节的效应器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图示也表面明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其中A→C→D→E只涉及体液调节,如血糖调节;A→B→C→D→E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体温调节;A→B→E只涉及神经调节。
    【详解】A、如果A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则B为下丘脑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由下丘脑分泌神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D会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A正确;
    B、如果A是血糖浓度降低,则激素D胰高血糖素分泌会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B正确;
    C、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通过反射弧(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C正确;
    D、在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下丘脑相关神经可以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多,肾上腺是下丘脑神经调节的效应器;下丘脑分泌相关激素通过分级调节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因此甲状腺不是下丘脑神经调节的效应器在,D错误。
    故选D。
    8.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B.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可通过注射进入人体
    C.促胰液素是胰腺分泌可促进消化吸收的重要激素
    D.胸腺既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也是重要的内分泌腺
    【答案】C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个激素,它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其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血液)中,
    3.蛋白质或多肽类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激素;促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
    固醇类激素:雌激素、雄激素、孕激素,
    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蛋白质或多肽类激素只能注射给实验动物!固醇类或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口服也可注射!
    【详解】A、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A项正确;
    B、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其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失去作用,只能注射进入人体,B项正确;
    C、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它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C项错误;
    D、胸腺为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胸腺能分泌胸腺激素,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D项正确。
    故选C。
    9.人体健康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作出的反应
    B.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免疫缺陷病
    C.过敏反应是由于免疫功能过于低下而引起
    D.HIV主要通过感染人体B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
    【答案】A
    【分析】免疫失调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都是体液免疫过于强大引起的。
    1、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同种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自身免疫病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将自身结构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3、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于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详解】A、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作出的反应,A正确;
    B、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即艾滋病是免疫缺陷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
    C、过敏反应是由于免疫功能过于强大而引起,C错误;
    D、 HIV主要通过感染人体T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错误。
    故选A。
    10.下图甲是某种特异性免疫的大致过程,图乙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相关情况变化曲线。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的是体液免疫过程
    B.图乙中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主要与图甲中的细胞④增殖分化出的记忆细胞有关
    C.如果图甲中的细胞②全部失去,则图甲表示的免疫方式几乎全部丧失
    D.图甲中细胞②和细胞⑦可以识别抗原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甲图中①表示对病菌的识别、处理过程;②T细胞;③淋巴因子;④B细胞;⑤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⑥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⑦浆细胞。
    【详解】A、图甲显示有相应抗体释放,表示的是体液免疫,A正确;
    B、图乙中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主要与图甲中的细胞④(B细胞)增殖分化出的记忆B细胞有关,B正确;
    C、图甲中的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如果其全部丧失,则图甲表示的体液免疫方式几乎全部丧失,C正确;
    D、图甲中[②]辅助性T细胞可以识别抗原,[⑦]浆细胞不可以识别抗原,D错误。
    故选D。
    【点睛】该题考查体液免疫和二次免疫的内容,通过抗体推断出图中各个细胞是该题的关键。
    11.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是现代医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下列关于疫苗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对某些疾病来讲,注射疫苗可能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
    B.免疫缺陷病患者应谨慎注射减毒疫苗
    C.疫苗必须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
    D.接种疫苗是免疫预防的常用方式,抗体和细胞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常用于免疫治疗
    【答案】C
    【分析】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生物制剂,疫苗失去了致病性,但保留了病原菌的抗原性,人体注射疫苗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使人体获得相应的免疫力。
    【详解】A、到目前为止,疫苗是人类发明的对抗传染病的一件有效武器,对某些疾病来说,注射疫苗可能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A正确;
    B、减毒的疫苗仍具有一定的繁殖能力,免疫缺陷病患者免疫能力低,可能注射减毒疫苗后不能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不能产生免疫预防作用,同时减毒的疫苗还可能会因为病原体的增殖使机体患病,因此免疫缺陷病患者应谨慎注射减毒疫苗,B正确;
    C、疫苗不必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一般情况下,引起免疫反应的并不是整个病原体,而是病原体所含有的抗原。因此,可以利用病原体的某些成分(如蛋白质、多糖荚膜类)及其产物制备疫苗,C错误;
    D、接种疫苗是免疫预防的常用方式,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常用于免疫治疗,D正确。
    故选C。
    12.人群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后能获得终身的免疫保护
    B.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C.接种某种流感疫苗后,人体仍然可能会感染流感病毒
    D.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人体可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
    【答案】A
    【分析】疫苗是用减毒的、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后,能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消灭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到预防某种传染病的目的;
    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详解】A、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后,机体获得抗破伤风杆菌抗体和记忆细胞,但抗体和记忆细胞有一定的存活时间,不能获得终身的免疫保护,A 错误;
    B、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清含有新冠肺炎抗体,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B正确;
    C、接种某种流感疫苗后,机体只产生针对该种流感的抗体,但对其他种类流感病毒不起作用,人体仍然可能会感染流感病毒,C正确;
    D、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D正确。
    故选A。
    13.新型冠状病毒的变异株 奥密克戎 引发了全球关注,多国陆续升级防疫措施积极应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型冠状病毒能快速变异是因为其遗传物质是单链DNA
    B.病毒侵入人体会直接刺激浆细胞,从而产生特异性抗体
    C.多次接种疫苗可增加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形成持续保护
    D.奥密克戎的传播能通过勤洗手,带口罩等措施进行预防
    【答案】D
    【分析】控制传染病的方法有: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和控制传染源。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相当于控制传染源的措施;接种疫苗都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方法;戴口罩、勤洗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之一。
    【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没有DNA稳定,容易发生突变,A错误;
    B、浆细胞不能识别病毒,B错误;
    C、多次接种疫苗可提高记忆细胞的数量, 提高免疫力,C错误;
    D、奥密克戎的传播能力强,戴口罩、勤洗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能对奥密克戎的传播进行有效的阻断,D正确。
    故选D。
    14.胃病是人体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幽门螺杆菌感染、食用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均是胃病常见的病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在某患者血清中检测到了针对胃组织的抗体,则该胃病可能属于自身免疫病
    B.可通过接种有关疫苗预防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病
    C.把好“病从口入”关是预防胃病的有效途径
    D.胃酸对幽门螺杆菌的杀伤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
    【答案】D
    【分析】人体的防卫功能由三道防线组成,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一、二道防线对多种病原体都起作用,不具有特异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是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详解】A、胃组织属于自身组织,若在患者血清中检测到针对胃组织的抗体,则该胃病可能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幽门螺杆菌可引起人体发生体液免疫,通过接种疫苗可以使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当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能快速启动免疫应答,避免相关胃病发生,B正确;
    C、幽门杆菌属于细菌,该细菌与胃炎有关,因而注意病从口入,C正确;
    D、胃酸对幽门螺杆菌的杀伤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D错误。
    故选D。
    15.美国华裔专家吴军教授研究认为:新冠肺炎的机理其实是过激的免疫反应制造了大量自由基引起的器官损伤。当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后,一些免疫细胞被激活并释放出大量的活跃的化学物质—自由基,在消除人侵病毒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细胞也造成了损伤。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被自由基攻击的机体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B.自由基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致使细胞衰老
    C.自由基属于免疫活性物质,能特异性攻击病毒和细胞
    D.服用自由基清除剂有望能缓减由新冠病毒引起的器官损伤
    【答案】C
    【分析】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生物体的衰老过程是机体的组织细胞不断产生的自由基积累结果,自由基可以引起DNA损伤从而导致突变,诱发肿瘤形成。自由基是正常代谢的中间产物,其反应能力很强,可使细胞中的多种物质发生氧化,损害生物膜。还能够使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交联,影响其正常功能。
    【详解】A、 被自由基攻击的机体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A正确;
    B、按自由基学说,自由基会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导致细胞衰老,B正确;
    C、自由基是一类活跃的化学物质,对病毒和机体细胞的攻击不具有特异性,C错误;
    D、依题意,新冠肺炎伴随的器官损伤是由大量自由基引起的,服用自由基清除剂有助于减轻机体的器官损伤,D正确。
    故选C。
    16.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单侧光使燕麦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D.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答案】B
    【分析】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发现这个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由此说明,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
    【详解】A、该实验并未涉及到生长素的化学本质,A错误;
    B、实验中将胚芽鞘尖端和尖端以下部分分开,通过琼脂块间接联系起来,从而证明达尔文所谓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B正确;
    C、该实验中并没有探究单侧光的作用,C错误;
    D、该实验可证明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但是并未证明该物质能否从胚芽鞘下部运输到尖端,故没有证明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D错误。
    故选B。
    17.淀粉体—平衡石假说认为植物依靠内含淀粉体的细胞感受对重力的刺激,使横放的茎、根等部位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经聚合转变成淀粉,再以淀粉粒的形式储存于淀粉体中。通常情况下,植物根部的淀粉体储存在根冠部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根冠部位的细胞中,淀粉体能感受重力的方向
    B.若把去除根冠的玉米根水平放置,根不能向地弯曲生长
    C.水平放置的根的远地侧生长素分布较少,使根向地生长
    D.根向地性不能体现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性
    【答案】D
    【分析】淀粉体是一种特化的白色体,主要存在于根冠细胞中。“淀粉—平衡石假说”认为植物对重力的感受就是通过内含“淀粉体”的细胞实现的。
    【详解】A、当重力方向发生改变时,细胞中的“淀粉体”就会沿着重力方向沉降,所以,“淀粉体”可感受重力的方向,A正确;
    B、若把去除根冠的玉米根水平放置,失去了平衡石的作用,根水平生长,B正确;
    C、植物的根系在生长过程中由于重力的作用,近地侧生长素分布较多,又因为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近地侧细胞生长受抑制,而远地侧生长素分布较少,低浓度促进生长,细胞生长快,使根向地生长,C正确;
    D、由于根部细胞对生长素比较敏感,生长素浓度较高的近地侧生长受到抑制,生长素浓度较低的远地侧促进生长,这体现了生长素的“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性,D错误。
    故选D。
    18.用三种植物激素依次单独处理矮化豌豆植株、拟南芥叶片和菠萝植株,则矮化豌豆植株明显增高,拟南芥叶片变黄脱落,菠萝植株果实成熟,这三种植物激素最可能分别是(    )
    A.细胞分裂素、脱落酸、生长素 B.赤霉素、脱落酸、乙烯
    C.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脱落酸 D.赤霉素、生长素、乙烯
    【答案】B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详解】用某种植物激素处理矮化豌豆植株后,矮化豌豆植株明显增高,说明该激素具有促进植株长高的作用,可促进植株长高的激素有赤霉素和生长素;用某种植物激素处理拟南芥叶片,拟南芥叶片衰老变黄,说明该激素具有促进叶片衰老的作用,该激素最可能是脱落酸;用某种植物激素处理菠萝植株,菠萝植株提早开花,该植物激素最可能是乙烯。
    故选B。
    19.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喷洒脱落酸可延长绿色叶菜类蔬菜的保鲜时间
    B.对生长期芦苇用赤霉菌培养基滤液喷施可使其纤维长度增加
    C.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可获得无子番茄
    D.西瓜、草莓使用一定浓度膨大剂,会使水果长势加快个体变大,但不能提升口感
    【答案】A
    【分析】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 (1) 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 促进果实发育:;(3) 防止落花落果。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脱落酸在根冠和萎惑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详解】A、脱落酸具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的作用,故喷洒脱落酸不能延长绿色叶菜类蔬菜的保鲜时间,应喷洒细胞分裂素延长绿色菜类蔬菜的保鲜时间,A错误;
    B、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的伸长,对生长期芦苇用赤霉菌培养基滤液喷施可使其纤维长度增加,B正确;
    C、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生长素类似物和生长素具有相似作用,所以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可获得无子番茄,C正确;
    D、膨大剂作为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作物的果实细胞分裂生长,使果实体型增大,但是不能提高果实口感,D正确。
    故选A。
    20.环境因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重要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自然界中,种子萌发会受到光的调控
    B.光敏色素在植物的成熟组织细胞内含量丰富
    C.环境中的红光、蓝光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是非常关键的
    D.温度和重力等环境因素也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答案】B
    【分析】(1)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环境中的红光、蓝光对于植物的生长感受不同波长的光的分子不同,其中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
    (2)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
    (3)受到光照射后→光敏色素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传导到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详解】A、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故种子萌发会受到光的调控,A正确;
    B、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B错误;
    C、植物中的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所以环境中红光、蓝光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是非常关键的,C正确;
    D、植物的生长发育即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也受到环境因素的调节,如光、温度、重力等,即温度和重力等环境因素也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D正确。
    故选B。
    21.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乙变为曲线丙的原因最可能是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B.曲线乙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草履虫种群数量的长期动态变化规律
    C.K值是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D.假设乙是某害虫的种群,施用农药,有利于将害虫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答案】C
    【分析】1、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2、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定时期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但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甚至濒临灭绝。
    【详解】A、种群乙变为丙所示情况,有可能是外界条件改善,环境容纳量增大,例如,有了充足的食物和空间,而该种群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不会影响环境容纳量,A错误;
    B、封闭环境中草履虫种群数量先增加,后由于食物减少,氧气不足,代谢废物增多,种群数量减少,B错误;
    C、K值是一定环境条件下长时间内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C正确;
    D、对农林害虫的防治,如果一味依赖喷洒农药的方法,既造成环境污染,又伤及害虫的天敌;有效保护或引入天敌生物,则有利于将害虫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D错误。
    故选C。
    22.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中的取样时间、培养液 pH 等均为无关变量,对实验没有影响
    B.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以便酵母菌分布均匀
    C.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故本实验无需设置对照实验,但需要做重复实验
    D.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在边缘滴培养液,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
    【答案】A
    【分析】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营养物质的量、温度、pH、溶氧量等。酵母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方法。
    【详解】A、无关变量是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变量,只有将无关变量控制一致,实验结果才有说服力,A错误;
    B、由于是从试管中随机抽取样液进行计数,因此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以便酵母菌分布均匀,B正确;
    C、该实验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来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因此本实验无需设置对照实验,但为了减少误差,需要做重复实验,C正确;
    D、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再滴,避免培养液将盖玻片顶起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D正确。
    故选A。
    23.如图所示,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后所发生的三种可能变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无K值
    B.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
    C.形成曲线Ⅱ后,若建立保护区可以提高该种群数量
    D.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
    【答案】D
    【分析】在环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到达K值之后,未来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或变化有关,破坏程度越小,种群数量保有量越大,当种群数量趋于0或环境容纳量很小时,说明该地域已不适合该生物生存,需进行迁地保护。
    【详解】A、若某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其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则该种群不存在K值,A正确;
    B、由曲线Ⅰ可知,其环境容纳量比原来略有减小,这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B正确;
    C、形成曲线Ⅱ后,该种群数量减少,如果建立保护区可提高K值,可以提高种群的数量,C正确;
    D、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种群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等,天敌数量增多一般不会导致一个种群完全消失,D错误。
    故选D。
    24.“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诗经·小雅·小宛》),这句话含有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寄生
    【答案】C
    【分析】物种之间的关系分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分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详解】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赢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蜾赢是一种寄生蜂,但以螟蛉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C正确。
    故选C。
    25.长白山随海拔的升高依次分布着针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苔原4个植被分布带,生存着种类繁多的珍稀野生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白山生物种间关系复杂,包括捕食、寄生和腐生等
    B.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其数量不一定呈周期性波动关系
    C.长白山上所有的动物、植物组成了生物群落
    D.长白山随海拔升高的4个植被分布带体现了群落的垂直分布
    【答案】B
    【分析】种间关系: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③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详解】A、腐生不属于种间关系,A错误;
    B、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可能受到外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数量变化没有呈现周期性的变化,B正确;
    C、长白山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C错误;
    D、长白山随海拔升高的4个植被分布带属于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分布,D错误。
    故选B。
    26.某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种群





    能量
    3.56
    12.8
    10.30
    0.48
    226.50

    A.甲、乙、丙、丁是消费者,戊是生产者
    B.乙、丙为第二营养级,两者种间关系表现为竞争
    C.丁同化的能量去向与其它4个种群有所不同
    D.若引入以种群丁为专一食物的生物,则其它4个种群密度先下降的是甲
    【答案】D
    【分析】题意分析,根据能量金字塔,营养级越高,能量越少,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戊的能量最多,戊是第一营养级,乙、丙能量相差不大,不在10%~20%之间,因此乙、丙同属第二营养级,其次是甲、丁,因此其相应的食物网可表示为: 。
    【详解】A、根据表格中的能量值可知,甲、乙、丙、丁都是消费者,戊是生产者,A正确;
    B、乙、丙的能量相差不大,且均低于戊的能量,因此属于第二营养级,即两者共同以戊为食,种间关系表现为竞争,B正确;
    C、丁是最高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去向与其它4个种群有所不同,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这一去向,C正确;
    D、若引入以种群丁为专一食物的生物,则对甲的捕食减少,故其它4个种群密度先上升的是甲,D错误。
    故选D。
    27.如图为某人工鱼塘的主要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为相关鱼的能量同化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鱼和乙种鱼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d) /(a+c)×100%
    B.甲种鱼和乙种鱼以及这个鱼塘中的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群落
    C.这个人工鱼塘只需要物质的输入,而不需要能量的输入
    D.若除去乙种鱼并增加投放饲料,则甲种鱼的数量会呈现“J”型增长
    【答案】B
    【分析】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后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前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群落中不同种群属于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详解】A、据图分析,鱼种甲的同化量为(a+c)和鱼种乙的同化量为b,所以两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c)×100%,A错误;
    B、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所有物种集合的总称,甲种鱼和乙种鱼以及这个鱼塘中的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群落,B正确;
    C、人工鱼塘既需要物质的输入,也需要能量的输入才能正常运转,C错误;
    D、若除去鱼种乙并增加投放饲料,则鱼种甲的食物非常充足,但是生存空间是有限的,因此鱼种甲在鱼塘中将呈现“S”型数量增长,D错误。
    故选B。
    28.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 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烟草叶片释放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属于行为信息
    B.甲种蛾幼虫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自身同化量
    C.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态
    D.烟草和甲种蛾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 10%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详解】AC、烟草叶片释放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这体现了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AC错误;
    B、甲种蛾幼虫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自身同化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烟草)中的能量,B正确;
    D、能量传递效率=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表示的是两个营养级之间的关系,烟草和甲种蛾这两个物种不能用能量传递效率来表示,D错误。
    故选B。
    29.北极苔原指北极地区北冰洋与泰加林带之间的永久冻土地和沼泽地带,苔原气候属荒漠气候,年降水量低。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下列关于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北极苔原气候条件差,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B.食物网相对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C.抵抗力稳定性与物种特性如抗逆性有关
    D.冰川大量融化会影响北极苔原的现有稳定性
    【答案】B
    【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2、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弱。
    【详解】A、北极苔原气候条件差,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较弱,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弱,A正确;
    B、北极苔原食物网相对简单,北极苔原气候条件差,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较弱,无论是物质的积累还是能量的周转都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恢复力稳定性较低,B错误;
    C、生态系统的每个结构,包括营养结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均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息息相关,抵抗力稳定性与物种特性如抗逆性有关,C正确;
    D、无机环境的变迁时刻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冰川融化影响北极的气候以及生态系统的边界范围、温度变化等,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30.我国农业谚语和古代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学知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田无它巧,粪是庄稼宝”,农家肥中的物质和能量可被农作物循环利用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C.“捕蛾一个,增产一箩”,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牛马草场不足,山羊草场有余”,放牧超过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恢复原状需要漫长时间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详解】A、农家肥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是不循环的,A错误;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强调温度等物理信息对生命活动的影响,B正确;
    C、“捕蛾”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正确;
    D、“牛马草场不足”是指牛马大型动物食用草过多超过了草自身的更新速度,超过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恢复原状需要漫长时间,D正确。
    故选A。

    二、综合题
    31.如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释放__________,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从而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调节。
    (2)该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__________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这一刺激一方面传到__________,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激活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__________(填①的名称),进而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使血浆渗透压趋向恢复正常。
    (3)该同学因运动后血糖含量降低,血糖调节中枢兴奋,通过_____神经使__________(填细胞名称)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__________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等,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该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调节。
    (4)该同学因运动体温升高,__________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到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__________(填效应器名称),增加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
    【答案】(1)     神经递质     神经
    (2)     下丘脑     大脑皮层     抗利尿激素
    (3)     交感     胰岛A细胞     肝糖原     神经-体液
    (4)     热觉感受器     血管和汗腺

    【分析】1、渗透压调节的机理: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分泌的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强水的重吸收,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液的量减少;另一方面,渗透压感受器作用于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2、体温调节的机理: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战栗)增加产热。同时通过激素调节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新陈代谢活动加强,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在炎热环境汗腺分泌活动加强,反射弧为: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分泌活动加强,散热增多。
    【详解】(1)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作为信号刺激压力感受器,压力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激活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从而使血压降低,此过程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所以该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
    (2)如果大量出汗,水分失去较多,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这一刺激一方面传到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激活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作用到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使血浆渗透压趋向恢复正常。
    (3)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运动后血糖含量降低,血糖调节中枢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其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该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4)如果体温升高,热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到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皮肤血管和汗腺的活动,增加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32.下图为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引发的部分免疫反应(数字表示过程),请回答 下列问题: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_____免疫,细胞 b 是_____细胞(填名称),物质乙是_____。
    (2)图中 a、b、c、d、e 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_____。
    (3)细胞 c 被激活需要两个信号,分别是_____与 B 细胞接触、_____ 表面发生变化的特定分子与 B 细胞结合。
    (4)当新冠病毒再次入侵人体时,机体可以通过过程_____________(填数字)产生细胞 e。
    (5)若要清除新冠病毒,除了需要图示过程参与外,还需要__________填“细胞”或“体液”)免疫参与,这属于免疫系统功能中的_________。
    【答案】(1)     体液     辅助性T细胞     抗体
    (2)b、c、d
    (3)     病原体      辅助性T细胞
    (4)⑤⑦
    (5)     细胞      免疫防御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剌激辅助性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体液免疫,有抗体产生;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旧称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物质乙是抗体,可以与新冠病毒(抗原)结合。
    (2)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c是B细胞,细胞d是记忆B细胞,细胞e是浆细胞,图中能直接的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b、c、d,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3)细胞c是B细胞,与抗原结合成为激活B淋巴细胞的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分子发生特定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
    (4)细胞e是浆细胞,可以通过记忆B细胞分裂分化产生,也可以通过B细胞分裂分化产生,即图中的⑤⑦产生细胞e。
    (5)图中为体液免疫,若要清除新冠病毒,还需要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参与,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最后被吞噬细胞处理消化;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
    33.科研人员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3)、生长素(IAA)以及脱落酸(ABA) 处理休眠的青稞种子,种子的发芽率如下图。

    (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广泛存在,大多集中在_____的部位,通过促进_____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2)已知赤霉素有游离态和结合态两种形式,其中仅有游离态具有生理活性,二者可以相互转化。青稞种子萌发过程中游离态赤霉素的含量会_____(填“升高”或“降低”), 其来源一部分为种子新合成的赤霉素,另一部分为_________态赤霉素转化为游离态赤霉素。
    (3)据图分析可知,ABA 在青稞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起_____作用。据实验结果可推测,GA3 和 IAA 在对青稞种子萌发的作用上可能存在_____关系,若要证明二者的关系,需要增设同时用_____(填写中文名)和_________(填写中文名)处理的实验组。
    (4)青稞种子中同时存在着多种植物激素,影响其萌发的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_____。
    【答案】(1)     生长旺盛     细胞伸长
    (2)     升高     结合态
    (3)     抑制     协同     赤霉素     生长素
    (4)相对含量

    【分析】由图可知,种子萌发过程中GA3和IAA的含量升高,说明二者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而激素ABA的含量下降,说明ABA抑制种子的萌发。
    【详解】(1)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细胞生长,故生长素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2)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而游离态的赤霉素才具有生理活性,故萌发过程中游离态的赤霉素含量会升高,一部分为种子新合成的赤霉素,另一部分为结合态赤霉素转化为游离态赤霉素。
    (3)种子萌发的过程中ABA下降,说明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抑制作用。在种子萌发过程中GA3和IAA含量都增高,说明二者都能促进种子萌发,具有协同关系,若要证明二者关系需增加一组同时用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的种子,若萌发率比单独施用更高,可说明具有协同作用。
    (4)决定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
    34.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湖泊,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可引起蓝藻迅速繁殖,发生水华。采用生态浮岛(如图 1 所示)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防止水华发生。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浮岛对水质的净化主要利用植物根系吸收水中的_____等物质,从而对水质起净化作用;此外,生态浮岛上的植物与浮游藻类之间存在_____关系,抑制浮游藻类的 生长。
    (2)浮岛植物根系上吸附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大多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浮岛上的 植物可为鸟类、鱼类等动物提供_____和_____,鸟类、植物、鱼类的这种分布,体现了群 落的_________结构。
    (3)随着生态浮岛的建立,水体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使该水域群落发生了_____演替。
    (4)若某种食草鱼类摄入的藻类含 500 J 能量,其粪便中含有 200 J 能量,该种食草鱼类的同化量_________J,为要满足该食草鱼类正常生长,则至少需要藻类固定_____J 的太阳能。
    【答案】(1)     N、P     竞争
    (2)     分解者     食物     栖息地     垂直
    (3)次生
    (4)     300     1500

    【分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1)由题可知,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湖泊,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 N 、 P 等营养物质是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无机盐,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对水质起净化作用;生态浮岛上的植物与浮游藻类都需要光合作用,所以存在竞争关系,生态岛上的植物通过与浮游藻类争夺光照,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
    (2)浮岛植物根系上吸附着大量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浮岛上的植物可为鸟类、鱼类等动物提供食物与栖息地,浮岛上的植物可供鸟类筑巢、下部根系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的栖息环境,表现为垂直分层现象,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3)生态浮岛的建立,水体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属于次生演替。
    (4)食草鱼类摄入的藻类含500J能量,其粪便中含有200J能量,根据某一营养级的摄入量-粪便量=能量同化量,则食草鱼的同化能量为:500-200=300J,至少需要藻类能量传递效率按照20%计算,则:300/20%=1500J。
    35.当前,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刮起一股“低碳风”,低碳生活也正悄然走近 寻常百姓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 A、 B、C、D 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④为特定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上看,过程①主要在______ (细胞器)中进行。过程③中碳以_____的形式流动。 食物链中不需要写出的成分是______。(填图中字母)
    (2)农田中经常发生虫害,若调查该农田某种害虫虫卵的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从 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田间除草和杀虫的目的是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_____________。
    (3)经调查,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5 kJ)如下表所示。(净同化量是指用于 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项目
    净同化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农作物
    110
    75
    21
    58

    7
    10
    1
    3

    据表分析可知,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为_____×107KJ。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
    【答案】(1)     叶绿体     含碳有机物     AC
    (2)     样方法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     1.85×107 kJ     17.6%

    【分析】分析题图:A表示大气中的CO2库,D表示生产者,B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④表示呼吸作用。
    【详解】(1)①表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在叶绿体中进行。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食物链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需要写成的成分是C分解者和A大气中的CO2库。
    (2)调查运动能力弱、分布范围小的生物用样方法,故调查该农田某种害虫虫卵的密度应该采用样方法。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同化的能量逐级递减,而田间除草和杀虫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路径,减少能量流向杂草或害虫,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所以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总光合)为净同化量+呼吸消耗量=(110+75)×105 kJ=1.85×107 kJ。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为7+10=17×105 kJ,同化量=呼吸消耗量+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未利用,所以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第二营养级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分解者-未利用=7-1-3=3×105 kJ,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3×105 kJ)÷(17×105 kJ)×100%=17.6%。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一中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一中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一中高一1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一中高一1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4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