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上册12 拿来主义课后练习题
展开(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语言运用(3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沿着绍兴广场的护城河向北走,没有多远,老街就出现了。见到它,我的眼睛蓦然一亮,感觉它仿佛扭着身子活跃地动了几下。在狭窄的老街上闲走,我会无限地放松和陶醉。这种时刻,你觉得那街分明像河流一样,它潺潺地流动着,等着你的脚踏出阵阵水花。这街只有两米左右的宽度,它的两侧是层层叠叠的老房子。房前的门楼各具特色,____①____,有的矮而阔。房子多数是两层的小楼,但也有三层的,极少。它们的色彩以栗色和苍灰为基调,屋顶的瓦却基本是深灰的,灰色年头久了,就泛黑了。不过,它们与天色是极为协调的,仿佛它们就是天的底座。你不要小觑了这老街,看着它不长,____②____,长得仿佛没有尽头。而且它也不是笔直的,略略地弯着,它这种弯不是老人的那种透出暮气的驼背,而是一个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风情万种。街上很少有行人,石板路上干干净净的,给人以明净、妥帖之感。我们推开了几户门楼,进得院子,想更直接地接近老房子。真正的老屋比比皆是,它们保持房屋原来的状态,格局是老格局,窗户也是老窗户。如果不是有现代的人闪现在房子里,我会误以为回到了一百年前的鲁镇,听见了单四嫂子在空虚寂静的夜晚呼唤宝儿的哭声,嗅到了华老栓买来的人血馒头被火焰舔过所发出的奇怪的香味,看到了在祝福声中被主人呵斥后凄凉地放下烛台的眼神呆滞的祥林嫂。这是鲁镇,是鲁迅笔下那个永远也不会消失的鲁镇。那屋檐上的荒草,那窗棂上所弥漫的蒙昧天光,那院子中的桂花树,那天井中放置的杂物,似乎都透着旧时代的气息,它让人有某种伤感和惆怅,又让人有某种辛酸后的喜悦。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借代、比喻、排比 B.比拟、比喻、通感
C.对偶、借代、排比 D.比拟、比喻、排比
解析:选D。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有:比拟、比喻、排比。比拟有“感觉它仿佛扭着身子活跃地动了几下”,比喻有“你觉得那街分明像河流一样”等,排比有“听见了单四嫂子……哭声,嗅到了……香味,看到了……祥林嫂”。
2.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而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
解析:比较这两个句子发现,原句中“少女……风情万种”被改为“风情万种的少女”,即原文将“风情万种”独立出来,并且后置了,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内容上是为了强调“风情万种”是“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的效果,更准确地表达了“老街”是因为“略略地弯着”才像少女笑得弯腰一样风情万种的情状。而改句直接把“风情万种”放在“少女”之前,“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和“风情万种”两句之间的因果关系消失了,且不能强调“老街”因为“略略地弯着”而让人感受到的这种迷人情状。
答案:(1)原文将“风情万种”独立出来并后置,强调了“风情万种”是“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的效果,更准确地表达了“老街”是因为“略略地弯着”才像少女笑得弯腰一样风情万种的情状。(2)改写后的句子,不能准确表达这种因果关系,也未能强调“老街”因为“略略地弯着”而让人感受到的迷人情状。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
解析:第①处,结合前句“房前的门楼各具特色”和后句“有的矮而阔”可推知,此处应是说房前的门楼与“矮而阔”相反,所以此处应填写“有的高而窄”。第②处,结合前句“看着它不长”和后句“长得仿佛没有尽头”可推知,此处说的应是“走起来就长了”。
答案:①有的高而窄 ②走起来就长了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进行的不懈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传统的骨气,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 [《优*化方&^案%》@教辅]
C.⑤③①⑥②④ D.⑤③②④⑥①
解析:选D。③⑤承接前文谈鲁迅的文章,且“还有”“更有”构成递进关系,故⑤在③前。②由鲁迅的文章转入鲁迅的为人和他的精神,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应紧接③。④⑥承接②谈鲁迅的精神,①对整个文段进行总结。
5.下面是关于鲁迅作品被大量撤出语文课本的评论文《鲁迅虽“被出走”,风景犹在“窗外”》中的两段文字。请根据文题及上下文,补写横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对于鲁迅的“被出走”,外界观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支持者认为,鲁迅作品有其时代局限性,如今已然过时了,何况,补充进来的文章,也不乏名篇佳作,怎么就少不了一个鲁迅?反对者则多会引用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过的话:“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可悲。”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堪称巅峰。不过,他的作品在语文课本中的比例,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鲁迅“被出走”不是症结所在,关键在于“后来人”能否真正填补这一空白。毕竟,这些被拿下的文章都是历经多年检验,而被证明是“最优秀、最经典”的。如果“后来人”力有不逮,岂不是平添遗憾?
答案:①可谓针锋相对 ②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③也确实多了些
6.下面是鲁迅先生名作《阿Q正传》中的一段文字,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60个字。(4分) [《优化方案^》教辅@*~#]
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辣辣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辣辣,——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优化*%^方@案》教辅#]
答:
[《优*^@化方案》~&教辅]
答案:这段文字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极传神地写出了阿Q“转败为胜”的心理过程,有力地突出了阿Q的性格病症——“精神胜利法”。 [《#%优@化方案》教*辅&]
7.按提示要求,以“鲁迅和胡适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换用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鲁迅和胡适最后分道扬镳,原因在于两人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鲁迅主张对现实社会做最彻底的抨击,而胡适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
答:
解析:原句为因果复句,先说结果,后说原因,重组时则要先说原因,后说结果,使全句形成“鲁迅和胡适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因而两人最后分道扬镳”的结构。
答案:鲁迅和胡适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鲁迅主张对现实社会做最彻底的抨击,而胡适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因而两人最后分道扬镳。
8.请参照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6分)
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②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③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④不少于200字。
答:
答案:(示例)我将您的画像挂在我书桌的正上方。当我疲倦想偷懒的时候,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犀利的目光像闪电,灼烧着我混沌的思想,我想到活着就该跟您一样,“我以我血荐轩辕”;当我目睹不良现象却不敢挺身而出时,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上指的头发像利剑直刺我懦弱的灵魂,年轻人就该“横眉冷对千夫指”,敢于跟坏人坏事做斗争;当我遭到同学的误会而伤心时,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慈祥的面庞像广阔的海洋融化了我心中的寒冰,让我有宽厚博大的胸怀。您伟岸凛然,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年轻一代永远向前。 [《优化@方案》#教*%辅&]
二、阅读提升(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①
鲁 迅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②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202~2版新教%材教辅*@&]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202#2版新教%材^*教辅~]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账!”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2%022版^新教材*@&教辅]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优化方案》教#*&%辅]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优^化方案》~教&辅]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2#022版~新^教材教%辅&]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优化方案》教辅%^~]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注】 ①本篇选自鲁迅的《野草》。②头钱:旧社会提供赌博场所的人向参与赌博者抽取一定数额的钱,叫作头钱,也称“抽头”。侍候赌博的人,有时也可从中分得若干。
9.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我想,你总会好起来……’”可以概括出聪明人面对“奴才”诉苦采取的方式是虚伪地表示同情。
B.面对“奴才”诉苦,“聪明人”和“傻子”的做法不同。聪明人采取的方式是虚伪地表示同情,傻子采取的方式是用行动帮助奴才。
C.“慢慢地”“最后”写出主人听到了喊声但毫不着急的样子;“主人”一词放在最后,突出了主人的威严,凸显了主人很是笃定的心理,说明主人对自己的奴役手段很是有自信。 [《&@优^化方%案》*教辅]
D.“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这句话生动地写出了奴才以赶走帮助自己的人为功劳,借机向主人献媚邀功的心理和是非不分、甘受奴役的性格特点。
解析:选C。C项,“对自己的奴役手段很是有自信”错误,说明主人深知奴才是不敢反抗的,他对“奴才”的“奴性”是极了解的。
10.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奴才、聪明人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傻子代表着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一种民族性格,即使奴才威胁他这样干“主人要骂的”也毫不退缩。 [20@%22^版&新教#材教辅]
B.文章以人物对话贯穿全篇,语言极富个性化。“也只能这样”道出奴才的本性,对自己所受苦难不满,有诸多抱怨,想反抗但又安于现状。
C.文章以生动凝练的笔调,寓深刻的哲理于具体的形象描绘中,寄寓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丑观念,至今仍给我们很大的启迪。
D.本文是一篇近似寓言故事的散文诗,描写了三种人物对待黑暗现实和奴隶悲惨生活的不同态度,文章用象征和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和国民性的深刻认识。 [《优@化#方%案》教^辅~]
解析:选B。B项,“想反抗”错误,奴才是不敢反抗的。
11.奴才、聪明人和傻子是文中三个截然不同的人物,这三个人对待奴才的悲惨生活分别抱有怎样的态度?作者对他们分别持什么态度?用简要的语句加以概括。(4分)
答:
答案:奴才:虽然不满自己的悲惨处境,但没有改变现状的勇气,奴性十足。聪明人:对他人的悲惨生活只表示廉价的同情,世故、圆滑、明哲保身。傻子:痛恨不公平的社会,敢于斗争,一往无前,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鲁迅辛辣地剥露了聪明人的伪善和欺骗,歌颂了傻子的执着和反抗,而对奴才的驯服和麻木给予了无情的嘲讽和鞭挞。
12.文章的结尾似乎解决了奴才的问题,奴才也高兴起来。你认为这是一个圆满结局吗?为什么?(6分)
答:
答案:这不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因为我们既没有看到奴才的觉醒,也没有看到其悲惨处境有任何改变的可能。这样一个不公平的世界仍然会继续维持下去。
苏教版必修三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碰撞与沟通拿来主义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三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碰撞与沟通拿来主义当堂检测题,共6页。
苏教版必修三拿来主义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三拿来主义当堂达标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阅读理解,阅读回答,填空回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必修三拿来主义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三拿来主义同步达标检测题,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