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高考语文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三4月月考卷 语文(A卷)教师版

    新高考语文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三4月月考卷 语文(A卷)教师版第1页
    新高考语文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三4月月考卷 语文(A卷)教师版第2页
    新高考语文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三4月月考卷 语文(A卷)教师版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语文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三4月月考卷 语文(A卷)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三4月月考卷 语文(A卷)教师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文中加波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三4月月考卷
    语 文(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许多诗人将“木叶”这一意象作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来寄托情感。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是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了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这是从创作构思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一关学概念。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在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意象”的具体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意象”是意中之象,可理解为“人心营构之象”,即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的有机统一,最有典型意义的是郑燮《题画》中有云:“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这里的此竹非彼竹,就是指客观的竹已在画家心中意化为审美的竹,形成了“意象”。所谓“成竹在胸”也是艺术家头脑中营构出的“意象”。第二,“意象”指艺术形象,特别是在明清的文艺理论中,普遍被采用来评论诗歌、绘画和书法创作、第三,“意象”指自然景物的形象。第四,“意象”指人物的风度神态。
    “音象”作为板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所谓“意”,即人的精神维度观照的意象思维,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诸如观念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等艺术样式借助抽象之意与受众发生关系。所谓“象”,即“情景”的物理维度观照的具象思维,当美在“象”中,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关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单纯具体形象的意象是能够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中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
    B.“意”与“象”融合从根本上实现了语义转换,正因为此意象才具有了美学意义。
    C.柏拉图对“美”下了多次定义,都被自己推翻,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
    D.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因不同的标准有高低、雅俗之分,这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A.“是能够”表示前后内容构成判断关系,原文第三段,可以看出,意象能够应用于文艺创作,从最后一段看,意象是“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但,文章在最后一段中提到,“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意”与“象”的融合,而不是单纯的具体形象,所以“作为单纯具体形象的意象”说法错误。B.从原文第三段看,引入文学理论而具有美学意义,所以,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C.“都被自己推翻,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故选D。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意”与“象”的合成及运用,一定程度上带来文学创作的提升,文学理论更丰富。
    B.在发现美的时候,人不应独立于景之外,景不应独立在人之外,应是情景融为一体。
    C.品评文学作品时,作家构思谋篇的审美心理活动能够通过意象更准确地表述出来。
    D.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D.“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推断有误。原文说的是,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故选D。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意象”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意象可以指自然景物的形象,即取自大自然的景物借以寄托情思。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形象。
    B.“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透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可感知到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C.与文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的“眼中之竹”一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成为审美意象。
    D.融入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的意象词,使人与“情景”交融亲和,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重要概念的能力。C.“与文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的‘眼中之竹’一致”错误,“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成为审美意象”的应该是原文中的“胸中之竹”,而非眼中之竹。故选C。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参考答案】首先提出问题:对美的概念的界定是不容易的;然后分析问题:不能静止和机械地界定美,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接着谈如何捕捉美, 让美的价值得以实现;最后明确审美价值的标准,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脉络的能力。材料二首先通过柏拉图试图给“美”下定义,最终“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提出问题:“美”是难以界定的。接着指出“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因为“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接着分析“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当美在‘象’中,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可见,“美”可以被人类感受、捕捉,将之转化为有价值属性的“有形之美”。最后一段说“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明确了明确审美价值的标准,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
    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赏析下面送别诗中“笛声”《折柳曲》这一意象。(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参考答案】①《折柳曲》是触发诗人情感的典型物象,和诗人的故园之思有机契合,成为本诗的典型意象。②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曲》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离别的情绪③诗人此时客居在外,《折柳曲》触动了作者离别家乡时的心绪,触动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有创意阅读的能力。材料一中主要讲述“意象”的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在本诗中,“折柳”就是一个典型的融合了作者情感的意象,“柳”本身有离别留恋之意,《折柳曲》表达的也是离别之情。诗人在“曲中闻折柳”,既是真的听见了曲子,又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勾连,实际上是引起了诗人对离开家乡时的离别愁绪,勾起内心的思乡之情。因此,“折柳”就是本诗中的典型意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光明行
    杨轻抒
    母亲不知出去干什么了,我一个人独自扶墙出了家门,门外下着雨,雨打在芭蕉上面,嘀嘀嗒嗒地响。我已经没有心思听雨打芭蕉的美妙音乐了,因为我再也看不见那丛我亲手种植的芭蕉了。
    以前我从没有想过什么叫做黑暗,没有,我抱怨过城市是那样的拥挤,天空有好多的灰尘,抱怨过房间是那样的窄小,人群中有那么多丑陋的面孔,然而当我终于看不见这一切的时候,我才突然发觉这一切是多么的珍贵!
    我从没想过我也许会在黑暗中度过我的大半生,从没!而今,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一切,我独自走进了雨中。我不想提到那个叫“死”字的汉字,但我绝不认为这样活着有任何意义。如果这时有一辆车向我撞来,如果身边的建筑物突然倒下,如果我一脚踏进了深渊,我会坦然接受的,我会!
    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我只听到了汽车紧急的刹车声和司机的惊呼声,听到前面迅速移动重物的声音,听到人群急急走过的声音——我竟然畅通无阻地在城市的雨中行走,雨中的城市第一次变得这样宽广。
    然后,我听到了一声狗叫,一种友善的,我能想象出的一种乖乖巧巧的狗的叫声。头顶的雨突然停了。
    ①“走开!”我咆哮,“我不需要同情,我不需要可怜!”
    我使劲挥动手臂,要甩开身边的一切,但我无论怎样努力,始终甩不掉那把罩在我头顶上的雨伞。我终于失声痛哭起来。
    “能陪我走一程吗?”一个声音说。是一个女孩子的声音,软软的,柔柔的。我不做声。
    女孩把手伸过来,拉住我的手。“阿明——”女孩叫一声,我听见小狗汪汪地叫着跑过来,围着我转圈,然后伸出舌头舔我的脚。我们在雨中走,雨声在伞外淅淅沥沥地响。女孩的手热乎乎的,天地间很静,只有雨,沙沙的雨落在身前身后。不知走了多久,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女孩问:“你的眼睛是谁治的?”我说出了医生的名字。“原来你就是我叔叔的那个病人!”女孩有些惊喜地说,“你的眼睛能治好,他还说,治好你的眼睛将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手术之一。”
    “真的?”我还是有些怀疑,因为母亲说过,我的眼睛治愈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也就是说,失败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五。
    “真的,不骗你!”女孩说,语气是那么肯定。
    “你喜欢音乐吗?我拉二胡给你听吧。” 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我听见女孩试了一下弓,顿一下,一种激越的欢快的的音符突然跳跃而出,是刘天华的著名二胡曲《光明行》!
    女孩拉得真好!我曾经多次听过二胡曲《光明行》,但我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感到过有一大片的光明水一样猛然落满我的头上、肩上,沐浴着我的全部身心。
    “看到阳光了吗?”女孩轻声说,“你一定会看到光明的!到那时你采枙子花送给我吧,我最喜欢枙子花了。小时候院子里有好多的栀子花,洁白的,像阳光一样的灿烂光明。”
    手术非常的成功,百分之二十五的奇迹实现了!医生感慨地说:“这样坚强自信的病人不多见啊!”我没有时间去理会医生的感慨,拆线那天,我跑到城外的农家院里,折了一大捧栀子花,我要去找那个喜欢栀子花的女孩!
    然而,当我认定我已经走到了我曾经和女孩呆过的地方时,我才发现在我面前的,哪有什么房子,有的只是一片满是砖头瓦块长了青草的废墟。我想是不是我走错了地方?于是我重新回到起点,闭了眼,凭着感觉,走到了,睁眼,仍是那片废墟!
    我见人就问:“这曾有个会拉二胡带条叫阿明的小狗的女孩吗?”
    有人想了半天说:“你是问那个卖艺的瞎女孩吗?她早走了,不知上哪儿了。是牵条小狗背把二胡——她曾经在这里搭了一个临时的棚。”
    我说:“她叔叔是眼科医生呢!”
    那人说:“哪有这事!她只是一个卖艺的女孩,胸前常戴朵栀子花。”
    是这样!②我发疯似的跑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见人就问,看见一个胸前戴栀子花会拉二胡的女孩了吗?所有的人都冲我摇头。
    我跑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那么多的人呢,那么多的人中没有那个长头发的牵着一条叫阿明的小狗的女孩,有的只是大块大块的阳光在那个清晨猛然倾泄下来,厚厚的阳光把一座城市,把所有的人都淹没了。
    我把手中的栀子花抛起来,城市的天空中顿时飘满了洁白的栀子花,那一瓣瓣洁白的花像一个个梦,像一瓣瓣梦一样的阳光,像一瓣瓣阳光一样的音符随时风飘荡……
    阳光,真香!所有的人抬起头,他们在寻找那些很香很香的光明呢!
    我泪流满面。
    (选自《中国当代微型小说名篇赏析》,有改动)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竟然畅通无阻地在城市的雨中行走”,不仅反映“我”对雨中道路“畅通无阻”的意外心理,也写出司机和行人对“盲人”的关爱,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B.我听到“友善”“乖乖巧巧”的狗的叫声,表面上是写狗的友善温顺,实际上是要写出女孩的友爱温柔。
    C.“这样坚强自信的病人不多见啊!”写出了“我”复明的关键是意志和信念,也照应了上文女孩“善意的谎言”给我的激励。
    D.结句“我泪流满面”,言有尽而意无穷,既表达了“我”对女孩的感激和没找到女孩的伤心和遗憾,又引发了读者的深思。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写出司机和行人对‘盲人’的关爱,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错,依据文本“我只听到了汽车紧急的刹车声和司机的惊呼声,听到前面迅速移动重物的声音,听到人群急急走过的声音”,可知“我”的出现引起司机的惊慌,行人也只是急促走过,没有体现出对“盲人”的关爱,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故选A。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地间很静,只有雨,沙沙的雨落在身前身后”,运用环境描写,渲染宁静和谐的气氛,烘托“我”逐渐平静的心情。
    B.“小时候院子里有好多的栀子花,洁白的,像阳光一样的灿烂光明”,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枙子花洁白、灿烂的特点,象征着女孩善良纯洁的品性。
    C.小说在刻画“我”的形象时,着重描写了“我”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了“我”细腻的情感变化,展现了“我”的心路成长的历程。
    D.“大块大块”的阳光猛然倾泄下来,“厚厚”的阳光淹没所有人,作者化抽象为具体,生动传神地写出阳光的强烈、炽热和包容,传达对主题的深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C.“着重描写了‘我’丰富的内心世界”错,文本中写“我”遇到女孩和寻找女孩,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如“‘走开!’我咆哮,‘我不需要同情,我不需要可怜’”“我使劲挥动手臂,要甩开身边的一切”“我泪流满面”,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表现“我”的情感变化,并非着重描写内心世界。故选C。
    8.文中画线处①“走开!”我咆哮,“我不需要同情,我不需要可怜!”和②“我发疯似的跑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分别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第①句反映了“我”失明后狂躁、绝望的心理;第②句反映了复明后的“我”了解了女孩的状况,想找到女孩表达感谢和关爱却到处找不到的急切、失落和遗憾的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并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人物的心理,需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理解。分析①句,联系上下文“我从没想过我也许会在黑暗中度过我的大半生,从没!而今,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一切”“但我绝不认为这样活着有任何意义”“我终于失声痛哭起来”,“我”失明后心里满是绝望和痛苦,“咆哮”的神态描写,“走开”“不需要同情”“不需要可怜”等的语言描写,表现“我”心情狂躁,拒绝别人帮助,对未来不抱希望。分析②句,联系上文“手术非常的成功,百分之二十五的奇迹实现了”“我要去找那个喜欢栀子花的女孩”,在女孩的鼓励下,“我”坚强自信,手术成功后去寻找女孩,未果,“发疯似的”表现“我”知道女孩情况后寻找她的急切,以及想要表达对她的感激和关爱之情,“跑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却找不到,表现“我”的失落、遗憾。
    9.小说用“光明行”做题目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光明行”既指刘天华的二胡曲《光明行》;也指女孩对“我”的帮助让“我”重新获得光明;“我”也由此感到人间真情如阳光般光明美好。②“光明”是本文线索,贯穿全文的主要情节。③以“光明行”为题,容易引起读者遐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分析标题的用意,可以从内容、情节、艺术效果等角度入手。从内容角度,依据文本“一种激越的欢快的的音符突然跳跃而出,是刘天华的著名二胡曲《光明行》”,可知“光明行”指刘天华的二胡曲《光明行》;依据文本“手术非常的成功,百分之二十五的奇迹实现了”,可知在女孩的鼓励下,“我”变得坚强自信,最终手术成功,眼睛复明;依据文本“阳光,真香!所有的人抬起头,他们在寻找那些很香很香的光明呢”,女孩的真诚善良,帮助“我”从黑暗走出,走向光明,感受到人间真情。从情节角度,文本先写“我”陷入黑暗中不见光明,继而写女孩为“我”拉二胡曲《光明行》,鼓励“我”一定能看到光明,最后写“我”把枙子花抛向天空,所有人寻找光明,可知“光明”贯穿全文,是线索,是主要情节。
    从艺术效果角度,以“光明行”为题,意蕴丰富,设置悬念,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也。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通达其旨,同学者皆师之。
    更始立,兴为长史,奉迎迁都。更始诸将皆山东人,成劝留洛阳。兴说更始曰:“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①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今议者欲先定赤眉而后入关,是不识其本而争其末。恐国家之守转在函谷,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更始曰:“朕西决矣。”拜兴为谏议大夫。
    会天水有反者,攻杀郡守,兴坐免。时赤眉入关,东道不通,兴乃西归隗嚣。嚣虚心礼请。而兴耻为之屈,称疾不起。嚣矜己自饰,常以为西伯复作,乃与诸将议自立为王。兴闻而谓嚣曰:“《春秋传》云‘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嚣②,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间者诸将集会,无乃不道忠信之言;大将军之听,无乃阿而不祭乎?昔文王承积德之绪,加之以睿圣,尚服事殷。高祖征伐累年,犹以沛公行师。今令德虽明,世无宗周之祚;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惟将军察之。”嚣竟不称王。
    嚣后遂广置职位,以自尊高。兴复止之日:“夫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制也。孔子曰:‘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不可以假人者,亦不可以假于人也。无益于实,有损于名,非尊上之意也。”嚣病之而止。
    侍御史杜林荐之曰:“窃见河南郑兴,执义坚固,宜侍帷幄,典职机密。”乃征为太中大夫。兴好古学,尤明《左氏》、《周官》。世言《左氏》者多祖于兴。
    【注】①王氏:王莽,这里指王莽暴政。②嚣:奸诈。
    10.文中加波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
    B.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
    C.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
    D.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起自”是固定用法,不能断开;且“荆楚”要做“起自”的宾语,“权政”要做“未施”的主语,因此要在“荆楚”后,“权政”前断开,因此排除A项和C项。“王莽”要做“诛”的宾语,而“开关郊迎者”的主语是山西雄杰,因此要在“王莽”后断开,排除D项。译文:陛下从荆楚起兵,权力政令还没有施行,只是刚刚建立朝号,崤山以西地区的豪杰就争着诛杀王莽,打开关门在城郊迎接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天下人都受王莽暴政的苦,而思念高祖旧日的恩德。故选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羊春秋》是《公羊传》的别称,着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
    B.赤眉,指新莽末以樊崇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因以赤色涂眉为标志,故称。
    C.五声,指的是古代音乐中的五种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D.侍御史,古代官名,在御史大夫之下,可以直接弹劾各级朝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可以直接弹劾各级朝官”错误。侍御史只能弹劾低级官员。故选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郑兴喜好古学,造诣高深。他研读《公羊春秋》,精通《左氏》《周官》等典籍,人们说起《左氏》时大多采用他的说法。
    B.郑兴特立独行,敢于直谏。在朝议是否迁都离开洛阳和平定赤眉军等事件时,郑兴坚决反对众将领们的观点,皇帝没采纳他的意见。
    C.郑兴引经据典,针砭时弊。郑兴引用《春秋传》的名句影射隗嚣的将领不够忠信,引用孔子的话来批评隗嚣大量设官来抬高地位。
    D.郑兴葆有气节,仗义执言。尽管隗嚣以礼相请,郑兴感觉屈就,假托有病不起。后见隗嚣理政潜在危机,郑兴好意规劝。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皇帝没采纳他的意见”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更始立……庸得安枕乎?”,可知,在朝议是否迁都离开洛阳时,其他人都劝说皇帝留在洛阳;在平定赤眉军等事件时,反对的人想先平定赤眉军,然后才入关,郑兴特立独行,劝皇帝西行。而文中“更始曰:‘朕西决矣。’拜兴为谏议大夫。”可知,皇帝的想法和他的意见一致,因此“皇帝没采纳他的意见”错误。故选B。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嚣矜己自饰,常以为西伯复作,乃与诸将议自立为王。
    (2)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逯祸患,无乃不可乎?
    【参考答案】(1)隗嚣喜欢夸耀自己,常常把自己看成是周文王再世,于是与手下将领商议自立为王。
    (2)您虽然威势大振,但还没有建立像高祖那样的功业,却要做那不可做的事情,显然会招致祸患,这恐怕不行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中,“矜”,自夸,夸耀;“以为”,把……作为(看作)……;“乃”,于是。(2)句中,“举”,发动,兴起;“昭”,明显,显著;“无乃……乎”,固定的句式,翻译为“恐怕……吧”。
    14.郑兴劝说隗嚣“不称王”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来加以概括。(3分)
    【参考答案】(1)没能洞察身边将领的不忠信。(2)虽有美好品德,却没能像周文王和汉高祖那样低调行事。(3)没有高祖那样的功业,却觊觎太多,会招致杀身之祸。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文中“《春秋传》云‘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嚣,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间者诸将集会,无乃不道忠信之言;大将军之听,无乃阿而不祭乎?”,可知,隗嚣将军的耳朵无法察觉连阿谀逢迎的话,因此郑兴劝说隗嚣“不称王”的理由一是:没能洞察身边将领的不忠信;从“昔文王承积德之绪,加之以睿圣,尚服事殷”,可知,周文王有美好品德,做事低调。因此却郑兴劝说隗嚣“不称王”的理由二是:虽有美好品德,没能像周文王和汉高祖那样低调行事;从“高祖征伐累年,犹以沛公行师。今令德虽明,世无宗周之祚;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惟将军察之。”可知,郑兴劝说隗嚣“不称王”的理由三为:没有高祖那样的功业,却觊觎太多,会招致杀身之祸。
    【参考译文】
    郑兴,字少赣,是河南开封人。少年时学习《公羊春秋》。晚年精通《左氏传》,并通晓它的意旨,与他一起学习的人都以他为师。
    更始皇帝登基,郑兴担任长史,奉命迎接皇帝迁都。更始皇帝的众将领全是崤山以东的人,都劝说皇帝留在洛阳。郑兴劝说更始皇帝说:“陛下从荆楚起兵,权力政令还没有施行,只是刚刚建立朝号,崤山以西地区的豪杰就争着诛杀王莽,打开关门在城郊迎接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天下人都受王莽暴政的苦,而思念高祖旧日的恩德。现在老百姓很久没有得到安抚了,我担心百姓会离心离德,盗贼又重新起来闹事。现在反对的人想先平定赤眉军,然后才入关,这是不懂得把握根本而执着于细枝末节。我担心这样做国家的防守就会转移到函谷关,那么,我们虽然睡在洛阳,又怎能睡得安稳呢?”更始帝说:“我向西进发的心意已定了。”便任命郑兴为谏议大夫。
    恰巧遇上天水地区有人造反,攻入郡城,杀掉郡守,郑兴受牵连被免职。当时赤眉军入关,东面的道路不通,郑兴只好向西归附隗嚣。隗嚣非常虚心,以礼相请。而郑兴认为屈身于他是耻辱的,就称病不起。隗嚣喜欢夸耀自己,常常把自己看成是周文王再世,于是与手下将领商议自立为王。郑兴听后对隗嚣说:“《春秋传》说‘口中不说忠信的话是奸诈,耳朵不听五音的和声是聋子’。空闲时众将领聚在一起,恐怕也不说忠信的话吧;将军的耳朵恐怕连阿谀逢迎的话也察觉不出来吧?过去周文王继承积德的遗风,加上聪慧圣明,尚且还侍奉殷王朝。汉高祖连年征战,还用沛公的名义号令军队。现在您美好的品德虽然突出,但世代都没有像周文王那样得到朝廷的恩赐;您虽然威势大振,但还没有建立像高祖那样的功业,却要做那不可做的事情,显然会招致祸患,这恐怕不行吧?希望将军明察。”隗嚣最终没有称王。
    后来隗嚣便大量地设置官职来提高自己的地位。郑兴又劝阻他说:“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等官职都是由皇上设置的,不是人臣可以设置的。孔子说:‘车服和爵号是不能借给别人的。’不能借给别人的东西,也不可以向别人借。您这样做,对实际没有好处,又有损于名声,这不是您的本意啊。”隗嚣感到不妥就不再广设官职了。
    侍御史杜林向皇上举荐郑兴,说:“我看河南郑兴,坚持道义,适宜侍奉皇上,掌管机密。”于是皇上任命郑兴为太中大夫。郑兴喜欢古文经学,尤其精通《左氏传》、《周官》。人们说起《左氏传》,大多采用郑兴的说法。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辛弃疾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①,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②。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③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注】①焦釜:烧糊的锅。②“汝说”句:《晋书·刘伶传》载,刘伶不满现实,纵酒放荡,经常乘一辆车,带一壶酒,令人带着锄头跟随,并说“死便掘地以埋”。③肆:这里指打碎的意思。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以比喻、夸张的手法交代自己病酒反应的严重,也暗示了词人曾长期酗酒。
    B.刘伶嗜酒典故的运用,是以酒杯的语气对词人打算戒酒的行为进行的委婉辩解。
    C.“况怨无大小”四句,以描写方式表达词人对曾过量饮酒的反思,有哲理意味。
    D.从题目和内容看,这是一首戒酒词,但戒酒的背后,隐隐有词人对现实的不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C.“以描写方式表达词人对曾过量饮酒的反思,有哲理意味”说法错误。本句是说何况怨恨不管是大是小,都产生于人们过分的钟爱,是作者对事物无论多么美好,喜爱过度也会变成灾害的一种论述,应该属于议论的表达方式。故选C。
    16.有论者说本词设计了一主一仆的角色表情达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个特点,并说说这样设计的好处。(6分)
    【参考答案】特点:①词人以“汝”称酒杯,以“老子”自称,将酒杯拟人化,与酒杯形成主仆关系。②通过主仆问答的方式,词人以嗔怪的语气指责酒杯的冷酷无情,让酒杯赶快离开自己;酒杯先进行了一番辩解,最后表示听从主人的调遣。好处:打破词在写法上的传统特点,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以及作用的能力。题干“有论者说本词设计了一主一仆的角色表情达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个特点,并说说这样设计的好处”。
    特点:辛弃疾的这首《沁园春》,以戒酒为题,是一首令人解颐的新奇滑稽之作。题目“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就颇新颖,似乎病酒不怪自己贪杯,倒怪酒杯紧跟自己,从而将酒杯人格化;首句“杯汝来前!”从主人怒气冲冲的吆喝开始,以“汝”呼杯,而自称“老子”(犹“老夫”),将酒杯拟人化,为词安排了一主(即词中的“我”)一仆(杯)两个角色。
    全词通过“我”与杯的问答的方式,以嗔怪的语气指责酒杯的冷酷无情“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要追问其中缘由,言外之意,即是因酒致病,故酒杯之罪责难逃。“汝说”三句,是酒杯对主人责问的答辩。它说:酒徒就该像刘伶那样只管有酒即醉,死后不妨埋掉了事,才算是古今达者。这是不称“杯说”而称“汝说”,是主人复述杯的答话,其语气中,既惊讶于杯的冷酷无情,又似不得不承认其中有几分道理。故又叹息:“汝于知己,真少恩哉!”口气不但软了许多,反而承认了酒杯曾是自己的“知己”。然后对杯子说“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主人戒酒的决心可知矣!杯子似乎看出了这一点,亦不再辩解,只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麾之即去”没什么,“招则须来”则大可玩味,说得俏皮。词人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杯子一问一答,风趣而又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政权的失望与自己心中的苦闷。
    好处:这首词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打破词在写法上的传统特点,成功地塑造了“杯”这样一个喜剧形象。它善于揣摸主人心理,能应对,知进退。在主人盛怒的情况下,它能通过辞令,化严重为轻松。当其被斥退时,还说“麾之即去,招则须来”,等于说主人还是离不开自己,自己准备随时听候召唤。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以“ , ”句阐明了“文”与“质”过犹不及的辩证关系。
    (2)王维《山居秋暝》中的“ , ”两句,描绘了浣衣女劳动归来的场景,展现出一派美好幸福的生活图景。
    (3)在《登泰山记》中,姚鼐借景说理,表明只要敢于开拓、不怕艰辛终将看到“ ,
    ”的雪山晚晴之美。
    【答案】(1)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2)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
    (3)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默写的能力。注意“喧”“浣”“莲”“渔”“苍”等字的书写。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随着新技术不断应用,媒介变得更加智能。在智能媒介的广泛应用下,曾经的“信息过剩”似乎变得简约起来。如:某电商客户端贴心地设置“猜你喜欢”栏目,而某新闻资讯平台端出“你关心的,才是头条”。这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和效能,与此同时,人们也逐渐发现,兴趣之外的内容都被过滤掉,同质化内容如同蚕茧,将人们包围,这种现象被称作“信息茧房”效应。
    近年来,网络文化内容越发丰富多样,为更加“高效”地传播内容,媒体平台纷纷使用指向用户偏好的推荐算法。它会根据用户浏览历史和关键词一条接一条地推送相似内容。由此,人们获取精神食粮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起初,在信息资源相对稀缺的时期,文化内容的摄取是“赶集”式的,寻获所需内容,要付出较高人力和物力成本。互联网诞生后,样态丰富、种类繁多的文化“超市”替代“集市”,内容选择自主性更强。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作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在智能媒介的广泛应用下,曾经的“信息过剩”似乎变得简约起来。
    A.某电商客户端贴心地设置“猜你喜欢”栏目
    B.而某新闻资讯平台端出“你关心的,才是头条”
    C.这种现象被称作“信息茧房”效应
    D.为更加“高效”地传播内容,媒体平台纷纷使用指向用户偏好的推荐算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引号用法的能力。例句为特殊含义。ABC项为特定称谓。D为特殊含义。故选D。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把信息资源丰富和相对稀缺的两个阶段分别比作“超市”和“集市”,为比喻手法。A.句意为:所有的山,鸟儿全部消失了,所有的路,看不到人影脚印。为夸张手法;B.把月亮比成“玉盘”,为比喻手法;C.“护”“送”,把水和山人格化了,为拟人手法;D.“朱门”代指豪门,为借代手法。故选B。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分)
    【参考答案】这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水平和效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提高”和“个性化”不搭配,在修改时,要在个性化后加“水平”。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近年来,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牢固树立文化为民的发展理念,②不断提高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③不仅农家书屋每周定时开放,④还会在节假日根据群众需求延时开放。⑤相关负责人表示,⑥要把能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作为衡量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尺,⑦让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满足感不断增强。⑧山海天还将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⑨积极开展乡村文化大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⑩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盛的“文化大餐”。
    【参考答案】(1)序号:②修改为:不断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
    (2)序号:③修改为:农家书屋不仅每周定时开放
    (3)序号:⑥修改为:要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作为衡量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尺
    (4)序号:⑨修改为:积极开展乡村文化大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中,“提高……新需求、新期待”搭配不当,可修改为:不断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③④两句的主语一致,所以③中应将主语“农家书屋”移至“不仅”前。⑥中两面对一面,应删去“是否”。⑨中成分残缺,可在“公益电影放映”后加“等(文化)活动”。
    22.下面是某研究院关于“后疫情时代”国民健康运动调查的部分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完成以下题目。(6分)

    图表一

    图表二
    (1)根据图表一概括出两条规律性结论。(每条不超过35字,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2)根据图表一和图表二给中学生提一条建议。(不超过30字)
    【参考答案】(1)①在疫情影响下,不同代际的人群对自身健康现状的总体满意度下降。
    ②随着年龄的减小,疫情前后健康满意度的评分差值越来越大。(或:随着年龄的增大,疫情前后健康满意度的评分差值越来越小。)
    (2)增强运动意识,注重不同场合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建议合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的能力。(1)图表一是“不同代际人群总体健康满意度评分”,其中绿色柱为疫情前评分,蓝色柱为疫情后评分,不难看出,不同代际的人群中绿色柱均高于蓝色柱,据此可总结为:在疫情影响下,不同代际的人群对自身健康现状的总体满意度下降。此外比较蓝绿柱的落差可见,随着年龄的减小,落差越来越大,据此可概括为:随着年龄的减小,疫情前后健康满意度的评分差值越来越大。(2)图表二的标题是“疫情后运动行为习惯变化”,考生可参考图表中的调查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即可,例如:增强运动意识,不断了解新的运动知识、尝试新的运动类型,注重不同场合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等等。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第一代女排已经实现了夺冠梦,那么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为什么还要拼搏,还要夺冠?电影《夺冠》里,郎平与朱婷有一段对话。“你为什么打球?”郎平问,朱婷答“为爸妈”。“不对,再想!”反复地追问后,郎平给出“要成为你自己”的答案。“新一代球员从老女排身上传承的不仅有集体荣誉精神,有为国争光的使命感,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价值”。
    在回报家庭、集体荣誉、国家使命和个人价值等使人生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因素中,你认为哪一个最为重要?你所在班级举办“铸就青春辉煌”的主题班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指向明显,在回报家庭、集体荣誉、国家使命和个人价值等使人生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因素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更重要。据此要求从四个人生动力因素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重要的。可以选择四种因素中的任何一个,行文时可以兼顾其他三个,也可以单就一点深入分析,能够讲明选择理由即可。材料更倾向于自我价值,所以,考生可重点讨论自我价值。在写作时,要注意体现发言稿的特点,注意结合班会的情境、自身和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
    立意:①在找寻自我价值中,成就人生。②拥有国家情怀,为人生注入动力。③为家庭而学,是人的朴素情怀。④追求集体荣誉,获取人生幸福。



    相关试卷

    新高考语文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三5月月考卷 语文(B卷)教师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三5月月考卷 语文(B卷)教师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三5月月考卷 语文(A卷)教师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三5月月考卷 语文(A卷)教师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三4月月考卷 语文(B卷)学生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三4月月考卷 语文(B卷)学生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