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免疫调节学案
展开第2讲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免疫调节
自主梳理·再夯基础
1. (2022·江苏高考仿真模拟调研)外界环境瞬息万变,我们细胞生活的体内环境却能保持相对稳定。这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激素和抗体都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靶细胞或特定物质
②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都能发挥作用
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④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⑤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功能
⑥在寒冷环境中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2. (2022·南京、盐城一模)肺水肿是指肺内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平衡失调,大量组织液集聚,表现为呼吸困难、高烧、大汗淋漓等,并出现低氧血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患者呼吸困难导致体内CO2浓度升高
B. 呼吸运动的调节方式是体液调节
C. 大汗淋漓能够增加散热量,有利于缓解患者的高烧症状
D. 肺内组织液的去向主要是进入肺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 (2022·扬州高三调研)感冒发热是指感冒引起的体温升高现象。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B. 体温适度升高有利于增强免疫力,清除病原体
C. 发热是病毒在细胞中进行旺盛的有氧呼吸的结果
D. 发热时应盖厚被子、全身“捂热”,以减少热量散失
4. (2022·常州期末)(多选)新冠毒株变异株B.1.1.529(Omicron)刺突蛋白上的突变比德尔塔毒株多一倍,这种大量突变可能是在免疫缺陷患者慢性感染期间进化而来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冠病毒变异株的不断出现是由于宿主细胞中的RNA单链更易发生突变
B. Omicron变异株的出现意味着需对基于原始毒株设计的疫苗进行修正
C. 多个突变可能会降低因接种疫苗而产生的抗体的识别能力
D. 免疫缺陷患者可能成为新冠毒株突变的一个重要来源
5. (2022·南通海安学业质量检测)胰岛素受体是由两个α亚单位和两个β亚单位构成的四聚体。下图是胰岛素与肝脏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激活酪氨酸激酶,产生一系列的信号转导的机理,请回答下列问题。
(1) α亚单位是由719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多肽链,β亚单位是由62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跨膜多肽链,一个胰岛素受体中含有________个肽键。
(2) 据图可知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后产生的信号转导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加快葡萄糖的吸收、促进________________、通过转录因子的调控从而促进相关基因的表达。
(3) 胰岛素通过促进图中①②③等过程从而使血糖降低,图中过程①发生的场所在________,过程②是指合成________。
(4) 过程④需要的原料是 ,
过程⑤的场所在________。
(5) 科研人员发明了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泵。包埋在皮肤下面的血传感器可以测量患者的血糖浓度并将信息发送到控制器,控制器计算出胰岛素释放速度,将信号发送到胰岛素泵,胰岛素泵通过放置在皮肤下面的导管释放胰岛素,示意图如下:
①胰岛素泵中的控制器相当于人体内的________,安装了胰岛素泵的2型糖尿病中期患者血糖过高时用来降低血糖的胰岛素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相比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引领·核心突破
核心考点1 综合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
高考对该热点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主要命题方向:
1. 结合内环境的组成及作用,考查结构与功能观。
2. 结合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考查稳态与平衡观。
(2017·江苏卷·1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 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 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笔记:
1. “图示法”理解内环境及其稳态
2. “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 下丘脑功能总结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这类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其在机体稳态中有重要作用。全面理解下丘脑的功能是解答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相关问题的关键。
1. (2022·南京三模)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内环境稳态的前提是外界环境相对稳定
B.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
C. 激素和抗体都存在于内环境中,都具有特异性,都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D.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不会引起血浆pH明显降低
2. (2022·连云港三模)人体内某些物质发生变化会影响健康。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红蛋白异常的贫血症患者容易发生酸中毒
B. 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糖尿病患者对糖利用能力下降
C. 血液中K+过低的低钾血症患者神经元兴奋性提高
D. 血液中胆固醇过高的高血脂患者易引发心血管疾病
核心考点2 联系实例考查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高考对该热点的考查形式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主要命题方向:
结合与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相关的实验和实例,考查生命观念和稳态与平衡观。
(2020·江苏卷·12)下列关于人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胰高血糖素在胰岛A细胞中合成
B. 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不是唯一升高血糖的激素
C. 胰岛素激活胰岛素受体后,葡萄糖通过胰岛素受体进入细胞内
D. 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均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笔记:
(2021·江苏卷·21)正常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肝脏生糖和胰岛素敏感性都达到高峰,伴随胰岛素水平的波动,维持机体全天血糖动态平衡,约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黎明现象”(黎明时处于高血糖水平,其余时间血糖平稳),是糖尿病治疗的难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主要通过______分解为葡萄糖,进而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
(2) 如图所示,觉醒后人体摄食使血糖浓度上升,葡萄糖经GLUT2以__________的方式进入细胞,氧化生成ATP,ATP/ADP比率的上升使ATP敏感通道关闭,细胞内K+浓度增加,细胞膜内侧膜电位的变化为________,引起钙通道打开,Ca2+内流,促进胰岛素以________方式释放。
(3) 胰岛素通过促进________________、促进糖原合成与抑制糖原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等发挥降血糖作用,胰岛细胞分泌的________能升高血糖,共同参与维持血糖动态平衡。
(4) 2型糖尿病患者的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原因可能有:________(填序号)
①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
②胰岛素分泌障碍
③胰岛素受体表达下降
④胰岛素B细胞损伤
⑤存在胰岛细胞自身抗体
(5) 人体昼夜节律源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区,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来调控外周节律。研究发现SCN区REVERB基因节律性表达下降,机体在觉醒时糖代谢异常,表明“黎明现象”与生物钟紊乱相关。由此推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不敏感状态具有________的特点,而______________可能成为糖尿病治疗研究新方向。
笔记:
1. 血糖调节过程图解
从调节途径上看,血糖调节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从调节效果上看,血糖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降血糖的激素有胰岛素,升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中,属于拮抗作用的是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属于协同作用的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2. 深刻理解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
(1) 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的感觉神经末梢,不是产生冷、热觉的部位,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2) 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只是增加散热量,不减少产热量,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既增加产热量,又减少散热量,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寒冷环境下的散热量一定大于炎热环境下的散热量。无论是寒冷环境,还是炎热环境,在体温调节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机体的散热量总是等于产热量。
(3) 抗利尿激素产生、分泌的部位是下丘脑的神经细胞,而释放部位是垂体后叶。
(4) 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既是感受器,又是神经中枢,还是效应器(分泌激素)。
(5) 渗透压感受器及水盐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参与水平衡调节的主要器官是肾脏。
1. (2022·扬州中学月考)进行长跑运动时,人体内发生了多种生理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运动过程中心跳加快,其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B. 运动中因为机体产热量逐渐高于散热量,体温也逐渐升高
C. 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在调节血糖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D. 适量补充水分可以消除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觉
2. (2022·连云港一模)胰岛素对物质代谢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与各种组织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从而降低血糖。下图是其作用机制,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上图中与胰岛素化学本质相同的物质是( )
A. 葡萄糖转运蛋白
B. 胰岛素受体
C. 糖原
D. 靶酶
(2) 葡萄糖经GLUT2/4转运和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 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多并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功能。若该过程激活了酪氨酸蛋白激酶,会使其________,并引起受体效应物活化,促进氨基酸和K+等进入细胞核,驱动________的表达,进而促进________________,以降低血糖浓度。此时胰岛素作用的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为________。
(4) PI3K是一种脂质激酶,是胰岛素效应物之一、当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后,PI3K蛋白基因被激活并大量表达,激活后的PI3K又介导下游的PKB 蛋白基因高效表达,使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显著增加,据图判断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考点3 考查人体的免疫功能
高考对该热点的考查形式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主要命题方向:
1. 结合人体免疫调节的实例,考查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与判断能力。
2. 结合人体免疫失调相关疾病的实例分析和免疫学的应用及相关实验探究,考查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
(2021·江苏卷·22)根据新冠病毒致病机制及人体免疫反应特征研制新冠疫苗,广泛接种疫苗可以快速建立免疫屏障,阻击病毒扩大。下图1为新冠病毒入侵细胞后的增殖示意图,图2为人体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 图1中,新冠病毒通过S蛋白与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结合,侵入细胞释放出病毒的(+)RNA,在宿主细胞中经________合成病毒的RNA聚合酶。
(2) 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病毒利用宿主细胞中的原料,按照____________原则合成(-)RNA。随后大量合成新的(+)RNA。再以这些RNA为模板,分别在__________大量合成病毒的N蛋白和S、M、E蛋白。
(3) 制备病毒灭活疫苗时,先大量培养表达____________的细胞,再接入新冠病毒扩大培养,灭活处理后制备疫苗。细胞培养时需通入CO2,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制备S蛋白的mRNA疫苗时,体外制备的mRNA常用脂质分子包裹后才用于接种。原因一是人体血液和组织中广泛存在________,极易将裸露的mRNA水解,二是外源mRNA分子不易进入人体细胞产生抗原。
(5) 第一次接种疫苗后,人体内识别到S蛋白的B细胞,经过增殖和分化,形成的________细胞可合成并分泌特异性识别__________________的IgM和IgG抗体(见图2),形成的________细胞等再次接触到S蛋白时,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图2
(6) 有些疫苗需要进行第二次接种,据图2分析进行二次接种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笔记:
1. 结合图解,理解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2. 全面认识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
(1) 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辅助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
(2) 辅助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由淋巴细胞到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只是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 对浆细胞和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来说,初次免疫只来自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二次免疫则不仅来自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还来自相应的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中,记忆细胞非常重要,然而抗体不是由记忆B细胞直接产生的,仍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都不能产生抗体。
(4) 浆细胞和细胞因子不识别抗原,即不与抗原发生结合;吞噬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可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B细胞、辅助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细胞、抗体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即可与其发生特异性结合。
(5) 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细胞因子不能像抗体一样直接与抗原发生作用,它只是具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即促进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
1. (2022·南通如皋适应性考试)肿瘤细胞可通过大量表达PDL1,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逃避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攻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肿瘤抗原,并将其暴露于细胞膜上
B. 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
C. 通过注射抗PDL1的单克隆抗体,可解除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抑制
D. 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肿瘤抗原的刺激下能产生抗体,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2. (2022·扬州中学月考)甲型流感病毒(IAV)是一种会感染人和动物并引发严重呼吸道疾病的病毒。为寻找防控IAV的新思路,科研人员以小鼠为实验对象,研究了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效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免疫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除防卫功能外,免疫系统还具有____________功能。
(2) IAV侵入人体后,一部分能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这属于____________过程。
(3) 研究人员用不同的饲料喂养小鼠,7 d后再用一定浓度的IAV感染小鼠。统计小鼠的生存率,以及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γT细胞(一种新型T细胞)的相对数量,结果分别如下图1和下图2所示。
注:小横线代表该组数据的平均值
图1 图2
①实验组小鼠应用____________饲料饲喂。
②分析图1结果显示,IAV感染3 d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实验组饮食方案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
③由图2结果,研究人员推测,γT细胞在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依据是 。
(4) 研究发现,A 基因是决定 γT 细胞分化成功的关键基因,为了验证上述推测,科研人员构建了A 基因敲除小鼠,继续进行实验。请补充下表中的内容,完善实验方案。
组别
小鼠种类
实验处理方法
检测指标
①
_____________
用KD的饲料喂养小鼠,7 d后再用一定浓度的IAV感染小鼠
_________________
②
普通小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鼠肺部黏液能捕获病毒,抵御感染。科研人员发现,(3)中实验组小鼠肺部黏液生成细胞数目高于对照组,而KD饮食的A基因敲除小鼠的检测结果与(3)的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综合上述实验结果,推测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机理是 。
第2讲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免疫调节
自主梳理·再夯基础
【网络构建】
①血浆、组织液、淋巴 ②神经—体液—免疫 ③下丘脑 ④神经—体液调节 ⑤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 ⑥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⑦免疫活性物质 ⑧防御
【基础自评】
1. C 解析: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特定物质,①正确;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但激素在非细胞条件下不能发挥作用,②不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③正确;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不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非条件反射,④不正确;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功能,⑤正确;在寒冷环境中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作用是升高血糖,⑥不正确。
2. B 解析:患者呼吸困难导致CO2排出障碍,体内CO2浓度升高,A正确;呼吸运动的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B错误;大汗淋漓能够增加散热量有利于缓解患者的高烧症状,C正确;肺内组织液的去向大部分回流到血浆中,少部分流向淋巴,因此肺内组织液的去向主要是进入肺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正确。
3. B 解析: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错误;体温适度升高可促进辅助T细胞产生并分泌细胞因子,故体温适度升高有利于增强免疫力,清除病原体,B正确;病毒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发热主要是因为白细胞大量增殖,在增殖时利用能量,同时释放大量热能导致,C错误;发热时应该及时散热,以保证温度尽量维持在37℃左右,D错误。
4. BCD 解析: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是单链,更容易发生突变,不是宿主细胞的RNA发生突变,A错误;抗体具有专一性,Omicron变异株的出现意味着基于原始毒株设计的疫苗引起机体产生的抗体不能针对原始毒株起作用,需要进行修正,B正确;新冠毒株变异株B.1.1.529刺突蛋白上的突变比德尔塔毒株多一倍,抗原发生变化,因此会降低因接种疫苗而产生的抗体的识别能力,C正确;据题意可知,新冠毒株变异株B.1.1.529(Omicron)刺突蛋白上的突变可能是在免疫缺陷患者慢性感染期间进化而来的,据此推测免疫缺陷患者可能成为新冠毒株突变的一个重要来源,D正确。
5. (1) 2 674
(2) 增加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的数量 氨基酸进入细胞
(3) 细胞质基质 肝糖原(或糖原)
(4) 4种核糖核苷酸 核糖体
(5) ①下丘脑 胰岛B细胞和胰岛素泵 ②(最大程度)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不易发生低血糖
考向引领·核心突破
核心考点1
【真题解读】
B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全面理解免疫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等相关过程。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名师点睛: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饥饿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形成血糖,因此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寒冷环境下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故寒冷环境中产热量和散热量均高于炎热环境中的产热量和散热量;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则其上含有抗利尿激素受体,即其细胞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能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命题猜想】
1. D 解析:外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错误;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2/3,细胞外液约占1/3,B错误;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不作用于靶细胞,C错误;血浆的pH为7.35~7.45,由于血浆中一些缓冲物质可以中和乳酸,所以人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不会使血液pH明显降低,D正确。
2. C 解析:血红蛋白的作用主要是运输氧气,血红蛋白异常的贫血症患者氧气供应不足,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过多,容易发生酸中毒,A正确;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糖尿病患者对糖利用能力下降,B正确;静息电位的产生是K+的外流(协助扩散),当细胞外K+浓度过低时,细胞内K+外流增加,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患者神经元兴奋性降低,C错误;血液中胆固醇过高,会在血管壁上形成沉积,造成血管堵塞,引发心血管疾病,D正确。
核心考点2
【真题解读】
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来源及其生理功能。本题属于简单题。
名师点睛: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葡萄糖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进入细胞内。
(1) 肝糖原 (2) 协助扩散 由负变正 胞吐 (3) 葡萄糖摄取、氧化分解 胰高血糖素 (4) ①③ (5) 昼夜节律 调节REVERB基因节律性表达
命题意图:本题结合胰岛素分泌调节生理过程图分析,主要考查人体血糖的调节及糖尿病发病机理,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相关生理过程,准确提取图中所含的有效信息。本题属于中等偏下难度题。
名师点睛:(1) 人体血糖的来源有3条: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主要通过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而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
(2) 据图判断,葡萄糖进入细胞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GLUT2),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细胞,氧化分解生成ATP,ATP/ADP比率的上升使ATP敏感钾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细胞内K+浓度增加,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由此引起胰岛素分泌,胰岛素通过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浓度降低。
(3) 胰岛素是人体唯一的降血糖激素,能促进细胞摄取、利用(氧化分解)葡萄糖,促进糖原合成,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二者共同参与维持血糖动态平衡。
(4) 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会影响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正常,不存在胰岛素分泌障碍;胰岛素受体表达下降,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减少,会导致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胰岛素B细胞损伤会导致胰岛素缺乏,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正常;存在胰岛细胞自身抗体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正常。
(5) 研究发现SCN区REVERB基因节律性表达下降,机体在觉醒时糖代谢异常,表明“黎明现象”与生物钟紊乱相关。由此推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不敏感状态具有昼夜节律性,在觉醒时,糖代谢异常,出现“黎明现象”。由此,调节REVERB基因节律性表达可能成为糖尿病治疗研究新方向。
【命题猜想】
1. B 解析:运动过程中,传出神经支配心肌细胞收缩加剧,属于神经调节,同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也可促进心跳加快,该调节属于体液调节,故运动过程中心跳加快,其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运动中机体产热量增加,为了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散热量也相对的增加,故体温不会逐渐升高,B错误;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在调节血糖过程中均能升高血糖,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适量补充水分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可消除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觉,D正确。
2. (1) ABD
(2)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3) 信息交流 自体磷酸化 靶酶基因 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及转化为非糖物质 反馈调节
(4) 促进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2/4)大量表达,增加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
核心考点3
【真题解读】
(1) 翻译 (2) 碱基互补配对 游离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3) ACE2受体 维持培养液的酸碱度 (4) RNA酶 (5) 浆 新冠病毒S蛋白 记忆 (6) 激发再次应答,在人体内产生更多、维持时间更长的抗体,并储备更多的记忆细胞
命题意图:本题结合新冠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过程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及免疫和预防等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识图、提取信息、知识识记和运用等能力。本题属于中等偏下难度题。
名师点睛:(1) 新冠病毒通过S蛋白与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结合,侵入细胞释放出病毒的(+)RNA,在宿主细胞中经翻译合成病毒的RNA聚合酶,参与宿主细胞内病毒的RNA合成。
(2) 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病毒利用宿主细胞中的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随后再通过复制合成大量新的(+)RNA,再以这些RNA为模板,分别在游离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大量合成病毒的N蛋白和S、M、E蛋白。
(3) 病毒表面的蛋白质可作为抗原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制备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时,先大量培养能够表达ACE2受体的细胞,再接入新冠病毒扩大培养,经灭活处理后制备疫苗;动物细胞培养时常需通入CO2,其目的是维持培养液的酸碱度。
(4) 由于人体血液和组织中广泛存在RNA酶,它极易将裸露的mRNA水解,另外外源mRNA分子不易进入人体细胞产生抗原,因此,制备S蛋白的mRNA疫苗时,体外制备的mRNA常用脂质分子包裹后才用于接种。
(5) 第一次接种疫苗后,刺激B细胞增殖和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可合成并分泌特异性识别新冠病毒S蛋白的IgM和IgG抗体,并产生记忆细胞;当再次接触到S蛋白时,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6) 进行二次接种的意义:激发再次应答,在人体内产生更多维持时间更长的抗体,并储备更多的记忆细胞。
【命题猜想】
1. D 解析: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肿瘤抗原,并将其暴露于细胞膜上,然后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A正确;细胞毒性 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从而发挥免疫作用,B正确;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肿瘤细胞可通过大量表达PDL1,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故通过注射抗PDL1的单克隆抗体,抗体与PDL1结合会形成细胞沉淀,从而阻止PDL1分子与PD1结合,可解除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抑制,C正确;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浆细胞产生抗体,D错误。
2. (1)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监控、清除
(2) 非特异性免疫
(3) ①高脂肪低糖类(KD) ②实验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③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效应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而γT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
(4) A基因敲除小鼠 用KD的饲料喂养小鼠,7 d后再用相同浓度的IAV感染小鼠 小鼠的生存率(或小鼠的死亡率)
(5) KD通过促进A基因的表达,促使γT细胞数量增多,从而诱导肺部黏液生成细胞的增殖,产生更多的黏液捕获病毒,以此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学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学案含答案,共11页。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学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学案含答案,共2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p21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免疫调节学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免疫调节学案,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