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学案
展开第3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自主梳理·再夯基础
1. (2022·南通海门中学期初)豌豆苗横放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如图甲;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豌豆幼苗茎切段,其长度变化如图乙;棉花、苹果等枝条去除顶芽后的生长状况如图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甲
乙
丙
A. 图甲中a、b、c三处的生长素均具有促进作用
B. 图丙中的去顶操作有利于侧枝的生长,有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
C. 题中三组实验均可证明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作用特点
D. 若图甲中a处生长素浓度为200 mg·L-1,那么b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200~600 mg·L-1之间
2. (2022·盐城伍佑中学一模)为探究萌发的小麦种子中生长素的含量,取胚芽鞘尖端下部的切段(4 mm)若干均分为8组,分别浸入7种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和萌发种子提取液(待测样液)中,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24 h后,测量每组切段的平均长度,结果见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生长素浓度/(mg·L-1) | 切段平均长度/mm |
0 | 6.5 |
0.001 | 6.8 |
0.01 | 8.2 |
0.1 | 10 |
1 | 12 |
10 | 10 |
100 | 5.5 |
待测样液 | 10 |
A. 该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待测样液组和生长素浓度为0组为对照组
B. 切段生长所需生长素最适浓度为1 mg·L-1
C. 该实验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因为有的切段长度大于10 mm,有的小于10 mm
D. 要进一步确定萌发小麦种子的生长素浓度,可将待测样液稀释10倍后再重复实验
3. (2022·南通通州区期末)(多选)新疆是我国优质长绒棉主产区,种植面积超过200万公顷。广泛使用的植物化学调控技术提高了棉花产量和品质,现代农业机械的使用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棉花生长早期喷洒低浓度萘乙酸抑制顶端优势、增加侧枝数量
B. 棉花生长中期喷洒缩节胺(赤霉素合成抑制剂),防止植株过高
C. 喷洒乙烯利促进棉桃同步成熟、吐絮,便于集中机械化采摘棉花
D. 机械化采收前喷洒落叶剂促进叶片脱落,减少收获棉花中的杂质
考向引领·核心突破
核心考点1 通过实验研究、考查生长素的生理功能及作用特点
高考对该热点的考查形式为选择题,主要命题方向:
1. 结合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合成、分布、运输、作用及在生产上的应用,考查科学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
2. 结合与生长素生理作用相关的实验,考查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2019·江苏卷·5)下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
B. 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C. 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D. 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
笔记:
1. 判断植物“长不长、弯不弯”
2. 理解生长素的三种运输方向
(1)
(2) 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非极性运输。
(3) 横向运输:在某些单侧刺激(如单侧光、地心引力等)影响下,生长素在能感受刺激的部位(如胚芽鞘的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不接受刺激的部位不能发生横向运输)。
3. 辨明生长素作用两重性曲线的三个区段
(1) 图中Oa段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
(2) ab段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不能认为抑制作用增强。
(3) bc段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
1. (2022·苏锡常镇四市二模)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单侧光会刺激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并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B. 生长素在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极性运输过程中,会消耗能量
C. 植物幼叶和发育的种子中的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D. 生长素在植物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2. (2022·南通如皋适应性考试)(多选)研究发现,高温会影响拟南芥雄蕊生长,如图1所示。研究小组探究了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此现象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 高温抑制雄蕊的生长,对拟南芥的自花传粉会有明显影响
B. IAA浓度为10-7 M时较10-4 M更能缓解高温对植物的抑制作用
C. 该实验自变量有两个,分别是高温和生长素浓度
D. 施加IAA对常温下拟南芥雄蕊的生长无明显影响
核心考点2 通过实验研究,考查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
高考对该热点的考查形式为选择题,主要命题方向:
1. 结合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2. 围绕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考查社会责任。
(2021·江苏卷·17)(多选)下表和图为外加激素处理对某种水稻萌发影响的结果。萌发速率(T50)表达最终发芽率50%所需的时间,发芽率为萌发种子在总数中的比率。“脱落酸—恢复”组为1.0 mmol·L-1脱落酸浸泡后,洗去脱落酸。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激素浓度 /(mmol·L-1) | 平均T50/h | |
赤霉素 | 脱落酸 | |
0 | 83 | 83 |
0.01 | 83 | 87 |
0.1 | 82 | 111 |
1.0 | 80 | 未萌发 |
2.5 | 67 | 未萌发 |
A. 0.1 mmol·L-1浓度时,赤霉素的作用不显著,脱落酸有显著抑制萌发作用
B. 1.0 mmol·L-1浓度时,赤霉素促进萌发,脱落酸将种子全部杀死
C. 赤霉素仅改变T50,不改变最终发芽率
D. 赤霉素促进萌发对种子是有益的,脱落酸抑制萌发对种子是有害的
笔记:
1. 相互作用的植物激素
(1) 相互促进方面
①促进植物生长: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③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根或芽: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④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乙烯。
⑤促进果实坐果和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2) 相互拮抗方面
①顶端优势: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促进侧芽生长。
②防止器官脱落:生长素抑制花朵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实的脱落。
③种子发芽: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发芽,脱落酸抑制发芽。
④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衰老,脱落酸促进衰老。
(3) 生长素与赤霉素的内在联系
(4) 生长素与乙烯的内在联系
①两者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
②两者的含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
2. 五种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 不同发育时期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 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任何一种生理活动都不是受单一激素控制的。
(3) 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有的是相互促进,有的是相互拮抗。具体关系见上图。
1. (2022·连云港三模)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苗期的棉花喷洒适宜浓度的α萘乙酸可解除顶端优势
B. 对刚采摘的香蕉用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处理可促进其发育
C. 对瓜果类植物用适宜浓度的膨大剂处理可促进果实生长
D. 对欲播种的种子用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制剂浸泡可促进其萌发
2. (2022·扬州三模)下图为不同程度的干旱条件下番茄植株内脱落酸(ABA)与乙烯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脱落酸与乙烯都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B. 脱落酸含量增加使叶片脱落,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C. 乙烯含量与干旱程度呈负相关,与脱落酸含量呈正相关
D. 两种激素抑制了某些逆境适应性基因的表达而发挥调控作用
第3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自主梳理·再夯基础
【网络构建】
①拜尔 ②主要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③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 ④两重性 ⑤赤霉素 ⑥细胞分裂素 ⑦乙烯 ⑧脱落酸
【基础自评】
1. 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甲中a、b、c三处的生长素均具有促进作用,A正确;图丙中的去顶操作有利于侧枝的生长,且有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B正确;图乙没有体现生长素抑制幼苗茎切段生长的作用,只体现了生长素促进幼苗茎切段生长的作用,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C错误;图甲中,在重力的作用下,生长素浓度a<b,b处生长素浓度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a处,所以b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200~600 mg·L-1之间,D正确。
2. D 解析:该实验遵循对照原则,生长素0浓度组为对照组,待测样液组为实验组,A错误;该实验生长素浓度梯度较大,切段生长所需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不一定为1mg·L-1,应该在生长素浓度0.1~10 mg·L-1之间,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探究切段生长所需生长素的最适浓度,B错误;生长素浓度为0作为对照组,生长素浓度为100时,对应的切根平均长度小于对照组,故体现了生长素的抑制作用,生长素浓度小于100时,对应的切根平均长度均大于对照组,故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所以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因为有的切段长度大于6.5 mm,有的小于6.5 mm,C错误;待测样液切段平均长度与生长素浓度0.1 mg·L-1和生长素浓度10 mg·L-1相等,为确定待测样液中的生长素浓度是0.1 mg·L-1还是10 mg·L-1,可以将待测样液稀释,重复上述实验。若切段长度小于10 mm(切段比原来的短),则待测样液中生长素的浓度为0.1 mg·L-1;反之就为10 mg·L-1,D正确。
3. BCD 解析:低浓度萘乙酸能促进细胞生长,喷洒低浓度萘乙酸促进顶端优势,棉花生长早期可喷洒生长抑制剂如脱落酸,抑制顶端分生组织的分裂和伸长,破坏顶端优势,从而增加侧枝数量,A错误;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棉花生长中期喷洒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可防止植株过高,B正确;乙烯利能促进果实成熟,喷洒乙烯利促进棉桃同步成熟、吐絮,便于集中机械化采摘棉花,C正确;机械化采收前喷洒落叶剂如脱落酸,可以促进叶片脱落,从而减少机械收获棉花中的杂质,D正确。
考向引领·核心突破
核心考点1
【真题解读】
C 命题意图:本题结合燕麦胚芽鞘向光性实验所得曲线,考查植物表现向光性的原理,要求学生能正确分析曲线图,并具有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属于简单题。
名师点睛: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生长素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单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甲侧的细胞生长比对照组和乙侧快,说明甲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对照组和乙侧高,促进生长的作用比对照组和乙侧大,因此甲侧表示背光侧,乙侧表示向光侧。生长素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
【命题猜想】
1. A 解析: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但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与单侧光无关,A错误;生长素在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极性运输过程中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因此会消耗能量,B正确;在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都能产生生长素,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C正确;生长素在植物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等处,D正确。
2. AC 解析:由图1可知,高温抑制雄蕊的生长,由于雄蕊的长度短于雌蕊,所以不利于花粉落到柱头上,A正确;由图可知,生长素浓度为10-4M的、高温条件下雄蕊长度大于2 mm的、雄蕊长度在1.5~2.0 mm的所占比例大于生长素浓度为10-7M,说明IAA浓度为10-4M时较10-7M更能缓解高温的抑制作用,B错误;从图上看,该实验的自变量有温度和IAA浓度,C正确;对比常温条件下,施加IAA组与对照组的雄蕊各长度比例可知,施加IAA使常温下拟南芥雄蕊长度在1.5~2.0 mm的比例增加,而雄蕊长度大于2 mm的比例减小,D错误。
核心考点2
【真题解读】
AC 命题意图:本题以实验结果曲线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名师点睛:据表格数据可知,0.1 mmol·L-1浓度时,赤霉素组的平均T50为82,与对照组的平均T50基本相同,说明该浓度的赤霉素的作用不显著,脱落酸组的平均T50为111,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脱落酸有显著抑制萌发作用;1.0 mmol·L-1浓度时,赤霉素组的平均T50为80,低于对照组的平均T50,说明赤霉素促进萌发,1.0 mmol·L-1浓度时,脱落酸组不萌发,但不能说明脱落酸将种子全部杀死;综合分析曲线图和表格数据可知,赤霉素仅改变T50,使种子提前萌发,但不改变最终发芽率;不能说赤霉素促进萌发对种子是有益的,脱落酸抑制萌发对种子是否是有害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命题猜想】
1. C 解析:α萘乙酸是生长素类似物,对苗期的棉花喷洒适宜浓度的α萘乙酸可抑制侧芽生长,不能解除顶端优势,A错误;乙烯利是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果实成熟,故对刚采摘的香蕉用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处理可促进其成熟,B错误;膨大剂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属于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对瓜果类植物用适宜浓度的膨大剂处理可促进果实生长,C正确;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对欲播种的种子用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制剂浸泡会抑制其萌发,D错误。
2. B 解析:脱落酸与乙烯都是由植物体合成,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物质,属于植物激素,A错误;脱落酸含量增加使叶片脱落,蒸腾作用减弱,从而有利于对干旱环境的适应,B正确;脱落酸的含量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故脱落酸与干旱程度呈正相关,但乙烯含量先增加后减少,不是正相关,C错误;受环境干旱程度的影响两种激素含量变化不同,与基因表达调控有关,D错误。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8单元第29课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学案: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8单元第29课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学案,共3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方法规律,教材细节命题,命题动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导学案: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导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高考真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技术实践学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技术实践学案,共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