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课件PPT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01072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兰亭集序》课件PPT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01072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兰亭集序》课件PPT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01072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兰亭集序》课件PPT04](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010729/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兰亭集序》课件PPT05](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010729/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兰亭集序》课件PPT06](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010729/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兰亭集序》课件PPT07](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010729/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兰亭集序》课件PPT08](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010729/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10.1 兰亭集序课文课件ppt
展开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少时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王羲之被后世誉为“书圣”,他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被称为“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 《兰亭集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郗太傅在京品,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东床快婿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女婿的美称。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晋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传说“鹅池”两字出自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两人的手笔。当年,王羲之在池边刚写完“鹅”字,忽然听到“圣旨到”,便搁笔迎旨。一旁正在练字的儿子王献之,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了“池”字,一碑两字,父子合璧,成了千古佳话。
兰亭,东晋位于会稽郡山阴城,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集,集会,此指暮春时诸生会于会稽山阴行修禊的聚会。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列于卷首叫“序”,位于卷末叫“跋”。作用:在于推荐介绍其人著作,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此书。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集会,饮酒赋诗,每人赋四言诗、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诗汇集成册,题名《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听录音,标生字, 思考:文章分为几部分?
癸丑( )会稽( ) 修禊事( ) 激湍( )流觞( ) 骋怀( )放浪形骸( )趣舍万殊 ( )一契( )嗟悼( ) 彭殇( )
请同学们朗读文本,根据文章的情感变化,划分段落层次:
找出文中最能概括作者情感起伏变化的三个字:
内容(一)记叙兰亭盛况(1-2)(二)抒发生死感慨(3)(三)交代作序目的。(4)
情感 乐 痛 悲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
形作名,贤能的人,贤才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农历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了举行祭礼。许多贤才都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人都聚集在一起。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弦乐器和管乐器,此处指音乐
这里有崇高险峻的山岭,有茂密高大的树木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子的四周互相衬托,把溪水引来作为使酒杯漂流的环形渠水,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够来痛快地表达各自深远高雅的情思。
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暖和畅快。抬头观看广阔的宇宙,低头品察繁多的自然万物,用来纵目观赏,开阔胸怀,足够用来穷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值得快乐啊!
1、赏读1、2段,品兰亭之乐
以“活动记录者”的身份填写记录
兰亭集会的盛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信 可 乐 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倾吐心怀,(与朋友)在室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依靠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旷达放纵。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虽然人们对取舍各不相同,安静和躁动的性情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就会一时感到自得、快乐而自我满足,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等到他们对所拥有的的事物感到厌倦时,感情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过去所喜欢的事物,转眼之间,已成为往事,尚且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将走向死亡。古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向内,深入内心世界,不务实际,聚众谈玄
向外,寄情山水声色,不受世俗礼法约束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魏晋风流: 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狂放不羁……
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哪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为了避祸保身,他们有的人崇尚老庄,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总之,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死生是大事, 岂不痛哉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往事已逝,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借此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契符。两半,可合在一起
一:数词作动词。把……看作一样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等同起来
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引发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叹感伤,在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世事不同,但引发人们情趣的原因大概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概吧。
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能等同,要积极地对待生活,不要空谈玄理。
王羲之如何看待“生与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目的是什么?
作者读古人文章时“临文嗟悼”,希望后世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时,亦有感于生死这件事。
后人应明白“死生亦大矣”,不要崇尚虚无空谈的“一死生”、“齐彭殇”,而要在生之时有所作为。
良辰、美景、贤人、雅事
快乐短暂,欲望无限、生命有尽
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体会一致,千古不变
小结:王羲之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人生态度)
文章通过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乐生痛死这一人类所共有的感情,彻底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事的人生态度。
请用王羲之的生死观解读顾城的诗歌《避免》和《红楼梦》第31回所选片段。
《避免》顾城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意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中林黛玉认为:“人有聚时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合作探讨: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你觉得王羲之的人生观悲观吗?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10.1 兰亭集序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10.1 兰亭集序课文配套ppt课件,共8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10.1 兰亭集序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10.1 兰亭集序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兰亭集序,纪年法,雅·趣,乐什么,千古同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10.1 兰亭集序课前预习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0.1 兰亭集序课前预习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王羲之,东床坦腹,洒脱不拘,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乐痛悲,会集会,修高高的样子,次旁边,惠风和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