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5课《雾和云》 教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401077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5课《雾和云》 教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401077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5课《雾和云》 教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401077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冀人版 (2017)五年级下册第5课 雾和云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教学基本信息 | |||||
课题 |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12、13、14页:《雾和云》(1课时) | ||||
☆教材分析 | |||||
核心概念:(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十)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与要求: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5-6年级 ③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 10.1天气和气候 5-6年级 ①知道雨、雪、雾等天气现象的成因。 横向知识联结: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各种气候和天气变化,学习了风的形成、露和霜的天气现象之后,进一步学习雾和云的原因。 纵向知识联结: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的状态”的学习中,认识了水和水蒸气、冰和水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了水的三种状态。在本册书第一单元的学习中,认识到了水、水蒸气、冰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些为我们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材调整: (一)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从视频中提取出天气现象“雾”和“云”,但学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形成的,这种知识的冲突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探究与发现: 学生做出猜想:我认为,自然界中的雾是水蒸气预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汇聚而成。 制定计划: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雾的形成原因。 通过实验搜集证据,整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按照以上步骤,归纳总结云的形成。 (三)应用与拓展: 云雾缭绕的景象固然美丽,生活中也有弊端,根据锁学习的内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
☆学情分析 | |||||
认知基础:学生知道水的三种状态,及他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以及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但是不能很好的和天气现象相联系。 实践基础: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且在实验时能进行仔细地观察,细致的讨论,但是对于科学的处理信息能力相对较弱。 思维基础:学生处于直观形象思维,更多的是通过感觉器官和工具对事物进行感知获得直接经验。 | |||||
☆教学目标 | |||||
科学观念 知道雾和云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本质一样,只是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 科学思维 能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描述雾和云的形成过程。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能够与他人合作实验、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并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 |||||
☆重点难点 | |||||
重点:知道雾和云的形成过程。 难点: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能够做雾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 |||||
☆教师准备 | |||||
多媒体课件、烧杯、温水、冰块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素材 | 预设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视频情景 提出问题 | 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在看视频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雨后出现了什么天气现象。
师:嗯,你观察的非常仔细,他们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雾和云》。
|
播放视频
板书 |
生:我观察到了雾、多云的天气现象。
| 情景引入,熟悉的情景能够使学生产生联想。激发学生对身边熟悉事物的探究兴趣。 | |
二、探究发现 形成新知
|
(1)依据事实,做出假设 师:请同学们,再次观看视频,出现雾之前又有什么样的景象?
师:通过这样的情境你是否能推理出雾是怎样形成的呢?
师:雾到底是不是这样形成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2)设计方案,建构模型 师:如果让你们小组来设计造雾模型你应该如何获得①水蒸气。如何获得②冷空气。在这里老师温馨提示大家,冷空气可以由冷物体产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把你们的方案写在记录单1中。
师:谁能来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方案?
师:同学们找到了提供水蒸气和冷空气的方法,那么请同学们根据你们获得水蒸气和冷空气的方法自由组合设计一个造雾模型,在设计模型时我们要本着科学、简便、安全有效可行的原则!并把你们的设计方案画在报告单上2中的实验装置里!
师:哪个小组能展示一下你们设计模型。
师:你们觉得他们的方案怎么样?
师:综合刚刚同学们所说,你们觉得用哪组设计的模型最好呢?
师:现在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来完善自己的方案,完善后用你们的坐姿告诉老师你们已经完成了。(表扬完成的小组)
(3)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师:有些小组已经用坐姿告诉老师他们完成了。非常好,大家都已经完善了自己的实验方案。
师:通过刚刚的实验装置我们知道了我们选择的实验材料是:烧杯、温水和冰块。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实验方法。请你来读一下。
师:在这里老师提醒大家,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烧杯杯口上方的现象,并做好记录。
师:现在请各小组代表有序上来领取材料,老师为大家倒温水。拿到材料后就开始实验吧!
师: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又得到了什么结论?
师:通过刚刚的实验,验证了我们的推理是 正确的。谁能再说一下自然界中的雾是怎样形成的呢?
师:你总结的可真好!
师:上课之初,同学们也说到了另外一种天气现象云。你能不能结合我们刚才对于雾的研究,以及下面小鼠标的提示推断出云是怎样形成的呢。
师:嗯,你说的可真好!推理能力超级棒!
师:那雾和云的区别是什么呢?
师:非常棒!你们能够通过雾的形成推理出云的形成过程。也能够发现他们的区别真的有成为科学家的潜质哟! |
出示记录单1
投影图片
出示实验器材和方法
找三个小组汇报
板书
板书
|
生:下雨、地面有水、冷。
生:下过雨之后空气很潮湿水蒸气很多,遇到寒冷的夜晚就产生了雾。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生:学生分享材料
生:学生分享设计图并说明。
生:学生选出最好的模型。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作出指导
生:当冰块靠近烧杯,烧杯上方有白色的雾。拿走冰块烧杯上的雾消失。杯子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块周围的冷空气形成了雾。
生:地球表面的水被太阳照射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低空预冷形成雾。
生: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中预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达到一定的数量就形成了云。
生:高度不同。 |
再次看视频,从视频中提取信息,目的是为假设提供经验基础;并引导学生对探究问题做出假设:雾的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可能是水蒸气和冷空气。
这个环节是模拟实验,需要学生建构模型。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分析原型的特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发挥学生的集体力量。再通过展示、交流、评价等一道学生不断分析、敢于质疑,逐步完善方案,完成模型的建构。
教师创设了轻松开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思维的不断碰撞,得到科学简便和可行的模型。
引导学生将模型中的各个要素与原型对应,借助实验结论推想自然界中雾的形成过程,完成了由模型向原型的过渡,培养了学生类比推理的思维能力。
云的形成过程与雾的形成过程类似,只是高度不同。运用比的方法,将探究“云的形成过程”进行简化,避免了相似环节的重复,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探究效率。 | |
三、拓展与应用
| 师:其实在诗人的笔下写过非常多的关于云和雾的诗句,今天我们就走进诗人的诗句中一起体会诗中的意境。
师:这样的景象真的太震撼啦!那你是否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诗中出现的现象呢? |
播放视频
|
| 跨学科的融合能够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将科学课和语文融合,能够培养学生多种角度考虑问题。同时让科学融入生活。 | |
☆板书设计 | |||||
| |||||
☆教学反思 | |||||
| |||||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 (2017)六年级上册8 雾和云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 (2017)六年级上册8 雾和云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拓展与应用——认识各种各样的云,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5:雾和云(第0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05:雾和云(第02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应用与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5:雾和云(第01课时)教案版: 这是一份05:雾和云(第01课时)教案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