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天津市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天津市第七中学2022—2023(一)高三年级
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第I卷(共三部分;满分36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
(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包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组成的网络文艺取得的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并被逐步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网络文艺创作不能脱离时代文化语境,而必须立足______的时代潮流,描摹时代画卷。要在注重流量和粉丝经济的同时,脚踏实地去感受______的伟大变革,为人民创作有温度、有情怀的文艺作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引领时代文化风向。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气派、传播中国文化,成为当代文艺引领时代文化风向的使命与担当。但客观而言,与______全球的好莱坞电影、韩剧、日本动漫等成功的文化输出相比,中国网络文学扬帆出海的历程和经验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对外传播的文化影响力也还不够。未来网络文学若要持续引领文化风向,要在世界文学舞台呈现连接网络空间共同体的目标,除了不断加强原创品质的提升,还应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______时代精神,使中国网络文学真正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力载体。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包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组成的网络文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并被逐步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战略。
B. 由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组成网络文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并被逐步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战略。
C. 包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在内的网络文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并被逐步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
D. 由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组成的网络文艺取得的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并被逐步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战略。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日千里 气势磅礴 席卷 反应
B. 日新月异 波澜壮阔 席卷 反映
C. 日新月异 气势磅礴 包罗 反映
D. 一日千里 波澜壮阔 包罗 反应
【答案】1. B 2.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错误:
“包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组成的”句式杂糅,应该是“包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的”或“由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组成的”;
“发展,成为……重要支柱,并被逐步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搭配不当,主语应是“网络文艺”,可将“取得的长足的发展”改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战略”。
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B。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日新月异”意思是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偏重在变化快。“一日千里”形容进展极快,偏重在前进得快。文中搭配“时代潮流”,故应用“日新月异”。
第二空,“波澜壮阔”意思是原形容水面辽阔,现形容声势雄壮浩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盛大。词语修饰对象是“伟大变革”,故应用“波澜壮阔”。
第三空,“席卷”像席子一样,把东西全都卷进去。“包罗”包括。词语修饰“全球”,应该用“席卷”。
第四空,“反映”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把客观情况告知上级或有关部门;是动词。“反应”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和行动;是名词。这里需要一个动词,应该用“反映”。
故选B。
(二)
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 )会影响他的一生。我是在天津鼓楼一带长大的,从小就把闲逛当作一种乐趣。附近有一条古文化街,街上的店铺( ),热闹极了。有位篆刻的老人家,白发苍苍,善用小篆,笔法圆熟遒劲。还有写毛笔字的张先生,人很清瘦,身后挂着颜体、欧体的条幅,除了写字,还会算命。在沿街的茶馆里,有扣人心弦的评书,到周末还有京剧,从黄昏到夜半,人流络绎不绝。很小就从课本上知道, ,然而,长期泡在园子里,我印象中的京剧,是一上台就满脸大汗的高个子青衣,是那把经常断弦的黑色京胡,还有每次给客人送来茶汤都会跟着叫几声好儿的白胖小哥。拐过去,还有一条街道,专门出售旧衣服或者加工衣料,所以叫估衣街。这些店铺里的裁缝,可以和五大道的洋人( ),绣在旗袍上的凤凰( )。
3.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往往 触目皆是 比肩 栩栩如生 B. 常常 触目皆是 媲美 惟妙惟肖
C. 往往 俯拾皆是 比肩 惟妙惟肖 D. 常常 俯拾皆是 媲美 栩栩如生
4. 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B. 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C. 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它具有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D. 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答案】3. A 4. D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往往”,是对某种规律性的总结,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侧重于经常性,多用于主观意愿。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应选“往往”。
第二空:“触目皆是”,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极多而易得。“街上的店铺”适合于眼睛看到的,应选“触目皆是”。
第三空:“比肩”,“相当”的意思,多用于人,也可用于物。“媲美”,“比美”的意思,多用于物。语境中指裁缝的缝纫手艺比得过洋人,应选“比肩”。
第四空:“栩栩如生”,像活的一样,多用于艺术形象。“惟妙惟肖”,像真的一样,多用于艺术手法,比如表演。语境中用来形容衣服上的凤凰图案逼真,应选“栩栩如生”。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从语序上分析,“具有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应在“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与“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之前,排除B。
从句子成分分析,“是中国文化形象代言之一”的是“京剧”,而不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排除A。
因为“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因而“它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排除C。
故选D。
5. 下面所列作品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琵琶行》
中唐
叙事诗
白居易
文章合为时而著
B
《祝福》
现代
小说
鲁迅
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得掉脑袋
C
《套中人》
俄国
戏剧
契诃夫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
D
《过秦论》
西汉
政论文
司马迁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得掉脑袋”出自《茶馆》。
C.“戏剧”错误,《套中人》是短篇小说。
D.“司马迁”错误,《过秦论》的作者是贾谊。
故选A。
6. 下列对各句中文化常识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总角之宴 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②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永和:是年号纪年;癸丑:是干支纪年,干支仅能用来纪年。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日,也被称为“朔望”。
④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华山之阳:指华山南面,山南水北为阳。
⑤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黄昏:是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
⑥江州司马青衫湿 青衫:文官高官但失意者所穿衣服。
A. ①②③ B. ②④⑥ C. ①④⑤ D. ③④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②“干支仅能用来纪年”错,年月日均可用干支来表示。
③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日。朔望,指初一和十五。
⑥青衫,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高官”错。
排除②③⑥。
故选C。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8月14日,黄浦江畔汇书成“海”,在“喜马拉雅星空”听书馆,科技风的展区造型抢眼抢镜,吸引大批读者驻足打卡。我们可以看到:空中悬挂的行星带下,读者可取下耳机静静聆听音频。星空背景墙放置当季热推主播或者节目的二维码,扫码就可在手机上收听。朗读舱中,读者可选择喜欢的作品朗读录音。展台内还设有小雅AT音箱互动体验专区,为读者带来智能音箱对话的趣味体验。
展馆开展以来,喜马拉雅展区互动式的阅读体验吸引了大批爱书者前来听书选书。张阿姨是去年喜马拉雅展区“大脑加油站”的回头客,喜爱读书的她已习惯晚上听一本书入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声阅读”已是国民主要阅读方式之一,是国民重要的碎片化学习工具和主要的阅读方式之一。随着智能收听终端的普及,网络音频节目继视频节目之后迅速发展壮大,全国广播电台纷纷进行融媒转型,推出App客户端与网络收听平台,扩大广播节目影响力;商业电台以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为代表,致力于培养年轻网民听众群,并在内容付费方面攻城略地;网络音乐以酷狗、QQ、酷我、网易云音乐等为代表,在BAT支持下囊括了绝大部分音乐歌曲版权,分割年轻网民的碎片化娱乐时间。
(摘自《中新网上海新闻》)
材料二:
日前,尼尔森网联发布《网络音频节目用户研究报告》,报告描绘目前我国网络音频听众的轮廓结构、行为偏好与消费个性,具体情况如下表:
网民与网络音频节目听众轮廓结构
网络音频节目用户收听选择习惯(%)
材料三:
有声阅读是借助融媒传播的技术优势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让以“耳”代“目”的内容传播方式重获了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应该说,以“耳”代“目”确实体现了有声阅读最典型的外部接受特征,解放眼睛,回归耳朵让今天的人们感受到格外充分地放松,便捷、愉悦,保护视力。
但是,文字印刷的二维传播之所以能代替线性声音的一维传播,就是因为其在信息传递中具备原始的一维线性声音媒介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具备反复阅读,选择阅读,快慢自主特点,具备可进行深度理解、逻辑分析的理性建构空间,具备内容的确定性和受众的可扩展性等等。因此,如果今天的有声阅读重新提出以“耳”代“目”,那也绝对不是简单的一维线性传播。从媒介形态进步的角度讲,笔者以为,有声阅读是通过数字和互联网技术,让印刷技术下文本阅读所具备的优势,在声音的线性传播形态中同样得以完成,并将传统声音传播下的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等独有特征重新接纳进来,达到融合一维传播和二维传播双方的优势。惟其如此,才能确立其在人类阅读发展进程中的新地位。
(摘自《中国艺术报》)
7.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阿姨习惯晚上听书入睡,因此说明“有声阅读”已是国民主要阅读方式之一,也是国民重要的碎片化学习工具之一。
B. “网络音频节目听众”呈现明显的变化:年轻化、高学历化、白领化趋势明显,比起“网民”,其高端人群的占比也高。
C. 有声阅读让以“耳”代“目”传播方式重获了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解放眼睛,回归耳朵,听众格外充分地放松、便捷、愉悦。
D. 声音的一维传播与文字二维传播的区别是,一维传播不具备反复阅读、选择阅读、快慢自主的优势,也不具备内容的确定性。
8.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音频节目听众”占比较高的是20--29岁的人,或是大专文凭以上的人。
B. 上图显示,“网民”占比较高人往往也是“网络音频节目听众”占比较高的人。
C. “随意搜索喜欢的节目”这一类的比率是“听网络自制的直播节目”的三倍多。
D. 分别约有四分之一的用户偏爱“听APP推荐节目”和“听特定的类别内容”。
9. 依据三则材料来看,下列关于有声阅读发展潜力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能收听终端的普及,使有声阅读进行起来非常方便。
B. 有声阅读作品都能为听众带来智能对话的趣味体验。
C. 网络音频节目愈加多样,收听者自由选择余地更大。
D. 有声阅读融合一维和二维传播的优势,能确立新地位。
【答案】7. A 8. B 9. B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此说明‘有声阅读’已是国民主要阅读方式之一”错误,根据原文“展馆开展以来,喜马拉雅展区互动式的阅读体验吸引了大批爱书者前来听书选书。张阿姨是去年喜马拉雅展区‘大脑加油站’的回头客,喜爱读书的她已习惯晚上听一本书入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声阅读’已是国民主要阅读方式之一,是国民重要的碎片化学习工具和主要的阅读方式之一”可知,由张阿姨一个例子就推断这是国民主要阅读方式之一,这种推断是以点概面,原文语句没有这种推断关系。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网民’占比较高的人往往也是‘网络音频节目听众’占比较高的人”错误,根据原文“网民与网络音频节目听众轮廓结构”可知,听众为小学及以下,初中,大专,本科及以上,企业管理人员等,“网民”占比较高的人与“网络音频节目听众”占比较高的人,并不一致。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有声阅读作品都能为听众带来智能对话的趣味体验”错误,根据原文“展台内还设有小雅AT音箱互动体验专区,为读者带来智能音箱对话的趣味体验”可知,选项“都”绝对化,文中只是叙述有些产品能做到。
故选B。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巩负才名久外徒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会官制行,拜中书舍人。时自三省百职事,选授一新,除书日至十数,人人举其职,于训辞典约而尽。寻掌延安郡王笺奏,故事命翰林学士,至是特属之。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注】①常平:官仓名。
(二)
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节选自王安石的《答段缝书》,文章为了反驳段缝来信对曾巩的诽谤和攻击而作)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B. 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偷盗
C. 实欲携贰其徒 贰:离间 D. 寻掌延安郡王笺奏 寻:不久
1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使察其出入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 为文章,上下驰骋 窃为大王不取也
C. 以吝故不及 焉用亡郑以陪邻
D. 世之言理财者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1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B. 巩负才名久/外徒/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C.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D.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13. 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 )
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 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 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14.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曾巩年少有才,名闻四方。他十二岁时试写《六论》,提笔立就,文辞很有气势;他的文章得到了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肯定。
B. 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C. 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D. 王安石的《答段缝书》语言具有论辩色彩,议论语气决绝,处处显示出其不惑于众人的气度,充分体现了王安石散文峭拔劲健的风格。
1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2)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16. 在《答段缝书》中,王安石认为曾巩是个“贤者”,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C 14. C
15. (1)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
(2)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16. 文学议论的水平高;追求道义,不为外界干扰;孝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B.“贼”,残害。句意: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其”是第三人称代词,句意: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第二个“其”,其中的,句意:在乱石中选了一二块石头敲打它。
B.第一个“为”是动词,写,句意: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第二个“为”,动词,认为,句意:我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C.第一个“以”是介词,因为。句意: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第二个“以”,连词,来、用来。句意:(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D.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当世论说治理财政的人。/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曾巩久负才华超群的盛名,长期在地方任职,世人都认为他性情孤傲不善于同别人相处。这一时期,优秀的青年们大量涌现,曾巩对他们的态度是淡薄的。
“巩负才名”中“巩”是主语,“负”是谓语,“才名”是宾语,主谓宾俱全,句子结构完整,应断开,排除AB。
“偃蹇不偶”意思是“性情孤傲不善于同别人相处”,这是世人对曾巩的评价,“一时”是“后生辈锋出”的状语,二者不可断开,“巩”是“视”的主语,故“巩”放在后一句中,排除C。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和③“自是外户不闭”是实行仁政的效果,不是措施;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⑥“巩先期区处猝集”,这些都是曾巩仁政的措施。
②④⑤⑥是曾巩仁政的措施。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C.“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错,从文中来看,第五段说“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由此可知,应该是曾巩和王安石疏远。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饮食”,动词,招待他吃喝;“冠裳”,动词,送给他衣帽;“假”,借,给他配备;“夸徇”,夸示炫耀。
(2)“一时”,当时;“工”,擅长;“鲜”,很少;“过”,超过。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根据“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可以看出,这是赞美曾巩文学议论的水平之高,这是“贤”之一。
根据“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可以看出,这是赞美曾巩的为人,他追求道义,不为外界干扰,这是“贤”之二。
根据“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可以看出,这是赞美曾巩为人子的品行,可以看出他非常孝顺,这是贤之三。
参考译文:
(一)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曾巩久负才华超群的盛名,长期在地方任职,世人都认为他性情孤傲不善于同别人相处。这一时期,优秀的青年们大量涌现,曾巩对他们的态度是淡薄的。一次,回京师,神宗召见了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爱。他上疏提出解决经费问题的意见,皇帝说:“曾巩把节约用度作为治理财政的关键,当世论说治理财政的人,都没有人能达到他的这个高度。”刚好遇上实行新的官制,拜曾巩为中书舍人。当时自三省百官开始,都作了新的调整选拔,任命的诏书每天多达十数道,诏书对每个人的职事权限等的阐述规定都非常简明扼要。不久掌管延安郡王上呈皇上的表奏,过去这类事情都属于翰林学士管辖,这时则特别转交他来掌管。几个月以后,他因母丧离去。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二)
曾巩当然不是那样的人。他的文学和议论的水平在我相识的人中没有谁能与他匹敌。他内心勇敢合乎道德,这不是可以用刑罚和利益可以改变的。他父亲处在窘迫(困苦)当中,曾巩服侍在其身边并没有不孝之举,家中的事即使再小,也要亲自去做。他父亲也非常爱他,他父亲曾经说过:“我这家族衰败,能指望的只有这一个儿子。”这是我所看到的。像你所听说的那些,我没见到。但在京师时,并没有深入交往,回到江南之后又不再追究以往的事,就没有用这件事来规劝他。曾巩做事很果断,很少肯定别人,做事经常超出中庸之道的标准,这些我已经在回江南后劝说过他了。他听说了之后,诚惶诚恐。曾巩的行为,像前面所说的,他过去的错误,也像前面说过的那些罢了。他难道不能成为贤明的人吗?
第II卷(共四部分;满分114分)
四、(23分)
17.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春日怀秦髯
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两句,是说一场潇潇小雨过后,天气很快就放晴了。诗人来到小园漫步,不仅空气显得格外清新,而且景物更明洁秀美令人赏心悦目。
B. “晚节渐于春事懒”一句,是说人们因春天的到来心情欢畅,诗人虽年事渐高,但游兴不减。
C. “病躯却怕酒壶倾”一句,“却怕”二字,既是对病体的客观描述,又带无心饮酒的主观情感。心情抑郁、颓唐,已得到具体说明。
D. “睡余苦忆旧交友”一句,写对友人的思念,不是“长忆”而是“苦忆”,用字分量极重,表现了友情之深。
(2)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这首诗运用的最主要的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B (2)花朵好像听懂了人的语言一样对着人笑,不知名的草随意地生长。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美丽明媚的春天景象。
(3)运用反衬的手法(或以乐景写哀情)。“快晴”“近清明”“解语迎人笑”“随意生”是乐景,而“苦忆”表达的是“苦闷”,诗人极写春日的美好,反衬自己心情的苦闷。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诗人虽年事渐高,但游兴不减”错误,根据“晚节渐于春事懒”可知,诗歌到此出现一大转折。尽管春天是如此妩媚动人,尽管人们为春天的到来而心情欢畅,但诗人却年事渐高,游兴阑珊。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此题先根据颔联的内容进行描绘,“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是说“花朵好像听懂了人的语言一样对着人笑,不知名的草随意地生长”,然后概括出“生机盎然、美丽明媚”的特征。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花能理解人的语言,迎人而笑,春草随意而生。把盎然春意具体刻画了出来,同时也烘托出了人物欢愉的心情。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题注意从情景的关系着眼,“快晴”“近清明”“解语迎人笑”“随意生”是乐景,而“苦忆”表达的是“苦闷”,是乐景衬哀情。
诗的前四句写春景,展现了一派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色,特别是颔联“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更显活泼生趣。但到颈联,情感节奏却发生变化,“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这种消极情怀产生的原因在最后一联“睡余苦忆日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中给出。因为没有朋友在身边,所以再美好的春景也懒得去欣赏,寂寞的酒杯更是不能端起了,这一句包含了许多情思。
18. 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
(1)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2)人生如梦,_________。
(3)固时俗之工巧兮,_________。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_________。
(5)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秦的统治者对从六国抢来的珍宝的使用情况,表现其生活的奢靡。
【答案】 ①.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②. 一尊还酹江月 ③. 偭规矩而改错 ④.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⑤. 鼎铛玉石 ⑥. 金块珠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繁”“鬓”“尊”“酹”“偭”“陨”“鼎”“铛”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应有堆花时
①朋友从江西旅行回来,约我到他家小酌,聊聊旅途见闻。佐酒的菜是在街上买的几样传统卤菜。酒却是从江西带回来的,有一个既好听又有意思的名字——堆花。这酒过去听人说起过,是江西名酒,最早产于庐陵一带,原本叫“谷烧”。相传庐陵人文天祥少年时求学白鹭洲书院,文章之余与同窗于酒家买醉,但见“谷烧”倒入杯时,有酒花叠起,醇香满店,遂脱口赞道:层层堆花,好酒好酒!若干年后,文天祥举兵抗元兵败被捕,被押送元大都途经白鹭洲时,百姓沿途把“谷烧”酒相送——送他过惶恐滩、过零丁洋。到大都后,文天祥仍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庐陵百姓闻讯,纷纷以“谷烧”洒地遥祭英魂……后来,人们就借文天祥当年赞语,把“谷烧”改名为“堆花”,作为对英雄的纪念。
②想到这些,我迫不及待地催朋友开瓶,想看看“堆花”是什么样子。瓶开伊始,有淡淡的醇香弥散,似乎并无多少独特。但在倒的过程中,奇妙就出现了——丰富的气泡不断泛起,煞是好看。原来这酒是米酒,发酵期长,一遇空气自然产生“酒花”,层层叠叠堆于杯中,很有层次感和诱惑力。
③堆花的“堆”,一是作量词用,如一堆土,一堆草。一是作动词用,堆砌,堆放。小时候参加农业劳动,因体弱常与妇女一起干些轻活。最喜欢的活是摘棉花,不需要多少农业技术不说,还轻松干净。到要收工时,会计就会提一杆秤,拖声吆喝:“堆花啰,堆花啰!”他喊的“堆花”,其实就是把棉花集中到一起过秤记工分。这是我儿时听到的最有意趣的呼叫,堆花于是入脑入心。
④每个人都会对某些词语过敏,或者被不断地击中。堆花二字,就常常让我莫名其妙地在毫不相干的情景或语境中想到它。读诗读到“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会想到堆花;看天看到头顶的朵朵白云,会想到堆花;在江边看到絮状的芦花,会想到堆花;夏天吃冰淇凌,会想到堆花……
⑤我知道,我感兴趣的并不是花,而是“堆”。细细揣摹,原来作为量词的堆,总是给人多的感觉。求多,多多益善,是人的欲望本性,堆的前提一定是多,给人惊喜、给人满足、给人愉悦,对从小生活在物质短缺年头中的我来说尤其如此。比如,扛鱼的亲戚送来一堆活蹦乱跳的小鱼,惊喜;乡下的同学送来一堆桃子、李子,高兴;母亲的学生送来一大堆红薯,那就很满足了。成堆东西,不仅仅是物质,也是堆砌的快乐。须知,如果我到集市去买,鱼是一条,李子是几个,红薯是几根。一堆,会给人一种富足感。
⑥如果说量词的堆,对人来说往往是被动地接受,那么,作为动词的堆,却是主动作为地去改变物态。比如堆花,绝无“一堆花”的意思,而是让花堆积、集聚。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名句:“堆花压柳桥”。花是雪花,积压在柳桥上,意境是冷清了点,但想到雪化后,桥两岸柳树会抽枝发叶,会飘起春天的飞絮,所以雪虽是冬天的堆花,但也与春天相关。
⑦宋代有个诗人叫方千里,名气远不及白居易,但也留下了一阕非常有名的《庆春宫》:“层云遮日,送春望断愁城。篱落堆花,帘栊飞絮,更堪远近莺声……篱落堆花,堆的是春天的落英,往往会把春天的愁绪堆在人的心头。林黛玉是春愁最多的人,见不得花谢花飞,受不了红销香断,更不堪花朵“零落成泥碾作尘”,于是就去葬花。葬花,先要把落花堆拢,收入花篮,再提到一个适合的地方,挖个坑埋了。因此,堆花就不只是行为方式,也是情感的托付。
⑧中国是工艺大国。很多传统工艺品都有“推花”的技艺环节,即在物品上凸起花朵或纹理,成为别致的艺术。比如陶器瓷器,就是在已成型的坯体上,堆出相关的造型,增加鲜活感与立体感;比如面馍糕点,会在食物上堆五颜六色的花朵,使之更美观灵动,刺激感官增加食欲。如此看来,堆花其实是一种凡俗生活中美学与诗性的表达,有锦上添花的情致,也有烈火烹油的热烈,乃雅俗共赏之事。
⑨中国的昆曲是雅到极致的,男女主角清辞丽曲的唱腔和细腻含蓄的表演,体现出温煦、惋约的剧种特征。但为剧情需要,也有群体的载歌载舞。鼓乐齐鸣,排场热闹,就有了人间烟火的凡俗。譬如《牡丹亭》著名桥段“游园惊梦”中,当杜丽娘和柳梦梅“惊梦”之后转到台下时,便有生旦净丑不同角色装扮的花神粉墨登场。他们手持代表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花卉绢灯,边舞边唱“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尽开遍”。这样的堆花,既再现了良晨美景,也烘托了亦真亦幻的梦境。
⑩又比如,年轻时候喜欢插花,追求花枝的疏朗与错落有致。画花鸟画时,也最爱画一枝梅或几瓣菊,喻示不慕繁华、耐得孤寂的清欢之境。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喜欢到人多的地方“打堆”,由倾心独枝到喜爱花丛,偶尔也就画起大红大绿的牡丹来,在一重一重繁复的绿叶上,把红花一朵压一朵地堆上去,图个热闹图个红火,这就是不能免俗。但俗与雅往往会互为转移,大雅反俗或大俗成雅早已是司空见惯了。
⑪想到此,突然有所参悟:人生应有堆花时。是的,人们不能老是把眼光落在奇花异卉或闲花野草上,也不能只做走马观花者或素手采花人,也要干点堆花的事——把最普通的花朵收集起来,缀合成花团锦簇的景致,装点大众化的生活。这与把每个平凡的日子缀合起一段人生一样必要。时不时地堆一下,或许会堆出一种境界的高度来。
(取材于何永康的同名散文)
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如“层云遮日,送春望断愁城……”和“游园惊梦”都属于直接引用。
B. 本文围绕“堆花”,“思接千载,神游八荒”,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C. 第③段,会计“堆花”的吆喝声,为作者儿时本不繁重的农业劳动更添一份乐趣。
D. 第⑨段“便有生旦净丑不同角色装扮的花神粉墨登场”,写出了表演滑稽可笑的特点。
E. 第⑩段作者从年轻时爱画梅或菊到年长后也画牡丹,触发了他对雅俗关系的思考。
20. 下列选文中的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酵(xiào) 絮状(xù) 一阕(què) 良晨美景(chén)
B. 坯体(pī) 缀合(zhuì) 细腻(nì) 迫不及待(pò)
C. 温煦(xù) 惋约(wǎn) 疏朗(lǎng) 载歌载舞(zǎi)
D. 醇香(chún) 揣摹(chuǎi) 红薯(shǔ) 烈火烹油(péng)
21.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2. 本文题目中的“堆花”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写出其中包含的意蕴。
23. 作者在第④段中说“每个人都会对某些词语过敏,或者被不断地击中”,作者被“堆花”一词“不断击中”,有经历,有体会,请结合类似经历谈谈你的体会。要求:写出“击中”自己的具体词语,表达人生体会。
【答案】19. AD 20. B
21. 运用了排比和对比的艺术手法,写一堆鱼、一堆桃李、一堆红薯,集中表达物质的丰富。将“一条”“几个”“几根”与“一堆”作对比,鲜明地体现了“堆”所带来的的富足感,充分表达了作者因物质丰富而生发的喜悦与满足。
22. ①从生活中看,“堆花”是给“我”带来美感、乐趣的层层“酒花”和参加劳动时的吆喝声。
②从诗词和黛玉葬花来看,“堆花”寄寓了希望、春愁与怜惜等情感。
③就工艺或昆曲、绘画而言,“堆花”或增雅,或添俗,蕴含雅俗互为转移的辩证意味。
④就人生而言“堆花”是融入平凡的世俗生活,在品味和体悟中使得人生境界的新高度。或“堆花”是珍惜平凡生活,营造美好的生活境界。
23. “咬定青山”是我的敏感词汇,常常击中我。写作文突出主题时,能想起“咬定青山”;谈到坚定“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环境理念时,想起“咬定青山”;谈到人生中为理想目标不断奋斗时,想起“咬定青山”……“咬定青山”让我在许多情景或语境中想到它。
“不忘初心”也是我的敏感词汇,常常击中我。我在写作文时,要围绕主题选材,不能跑题,我想起“不忘初心”;班主任在班会上给我们鼓劲时常常说要“不忘初心”,她是指不要忘记自己的目标;当我们遇到有的地区有的人受到自然灾害侵害时,我们会积极伸出援助之后,我们说这是“不忘初心”,意思是我们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都属于直接引用”分析错误,“游园惊梦”表强调和突出。
D.“表演滑稽可笑”分析错误,“粉墨登场”今多比喻坏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爬上政治舞台。本文的意思,结合“当杜丽娘和柳梦梅‘惊梦’之后转到台下时,便有生旦净丑不同角色装扮的花神粉墨登场”,可知这里的“粉墨登场”是指本意,即化好妆上台表演。
故选A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字形的能力。
A.“发酵”的“酵”应读作jiào;“良晨美景”的“晨”应写作“辰”。
C.“惋约”的“惋”应写作“婉”;“载歌载舞”的“载”应读作zài。
D.“揣摹”的“摹”应写作“摩”;“烈火烹油”的“烹”应读作pēnɡ。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画线句子中“扛鱼的亲戚送来一堆活蹦乱跳的小鱼,惊喜;乡下的同学送来一堆桃子、李子,高兴;母亲的学生送来一大堆红薯,那就很满足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堆鱼、一堆桃李、一堆红薯,集中表达物质的丰富。
句中“鱼是一条,李子是几个,红薯是几根”与前文构成对比,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一条”“几个”“几根”与“一堆”做对比,鲜明地体现了“堆”所带来的富足感,充分表达了作者因物质丰富而生发的喜悦与满足。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散文标题作用及意义的能力。
联系文本的结构层次,逐层分析。
“堆花”的第一个含义,结合“但在倒的过程中,奇妙就出现了——丰富的气泡不断泛起,煞是好看。原来这酒是米酒,发酵期长,一遇空气自然产生‘酒花’,层层叠叠堆于杯中,很有层次感和诱惑力”“他喊的‘堆花’,其实就是把棉花集中到一起过秤记工分。这是我儿时听到的最有意趣的呼叫,堆花于是入脑入心”可知,“堆花”是给我带来美感、乐趣的层层“酒花”和参加劳动时的吆喝声。这是从生活中得到的感受。
“堆花”的第二个含义,结合“篱落堆花,堆的是春天的落英,往往会把春天的愁绪堆在人的心头”“葬花,先要把落花堆拢,收入花篮,再提到一个适合的地方,挖个坑埋了。因此,堆花就不只是行为方式,也是情感的托付”可知,“堆花”寄寓了希望、春愁与怜惜等情感。这是从诗词和黛玉葬花得到的感悟。
“堆花”的第三个含义,结合“如此看来,堆花其实是一种凡俗生活中美学与诗性的表达,有锦上添花的情致,也有烈火烹油的热烈,乃雅俗共赏之事”“俗与雅往往会互为转移,大雅反俗或大俗成雅早已是司空见惯了”可知,“堆花”或增雅、或添俗,蕴含雅俗互为转移的辩证意味。这是就工艺或昆曲、绘画而言的。
“堆花”的第四个含义,结合“也要干点堆花的事——把最普通的花朵收集起来,缀合成花团锦簇的景致,装点大众化的生活。这与把每个平凡的日子缀合起一段人生一样必要。时不时地堆一下,或许会堆出一种境界的高度来”可知,“堆花”是融入平凡的世俗生活,在品味和体悟中获得人生境界的新高度。这是就人生而言的。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根据文中被某词“不断击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生活中对某句话、某个现象连续两次以上的感悟来写,如对于名言,自己曾经有何感受,在某本书或某个情形下看到又有了新的感受;对于某个现象,第一次见与第二次见的不同感悟等。比如可以就“幸福”谈谈自己的感悟,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孩童时期”“上学之后”“亲人生病、去世时”等等,具体写出对“幸福”的感受。
本题中注意提示语“举出两例‘击中’自己的具体词语,表达人生体会”,要求考生写两例。
六、(10分)
24.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了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请选择对应正确的一项( )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A. 春节:门上桃符耀眼红,江边柳线迎春绿。端午节:碧波竞渡十里欢,青艾驱瘴千家乐。
B. 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红。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碧波竞渡十里欢。
C. 春节:门上桃符耀眼红,青艾驱瘴千家乐。端午节:江边柳线迎春绿,碧波竞渡十里欢。
D. 春节:江边柳线十里欢,门上桃符千家乐。端午节:青艾驱瘴耀眼红,碧波竞渡迎春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和组合能力。
“桃符”“柳线”“春绿”是符合春节特点的,而“碧波竞舟”“青艾驱瘴”是符合端午节特点的;不同节日的意象不能混同于同一副对联;排除C。
对联要求上下联要对仗,讲究尾字平仄相对,即仄起平收;排除AD。
唯有B项主题和意象集中,且符合尾字上仄下平的声韵要求,“红”仄“乐”平,“绿”仄“欢”平。
故选B。
25. 某中学将于2022年12月30日举行2023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以下是X班班委会代表同学向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信。其中有一处标点符号运用不规范,一处词语运用不简明,一处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尊敬的各位家长:
①我校将于2022年12月30日早8时在校广场举行2023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我们谨代表全体同学诚邀家长到场观礼。②18岁,意味着责任、义务;意味着勇敢、担当。③在这个庄严时刻,您的到场实属对我们最大的鼓励。④成人之际更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届时我们还将惠赠礼物一份。⑤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拨冗出席,对此我们深表感谢。
X班班委会
2022年12月29日
(1)标点符号运用不规范的一处是: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2)词语运用不简明的一处是: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3)词语运用不得体的一处是: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答案】(1) ①. ; ②. ,
(2) ①. 抽出时间拨冗 ②. 抽出时间/拨冗
(3) ①. 惠赠 ②. 敬赠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标点符号运用不规范的一处是“义务”后面的分号应改为逗号,因为分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和因果等,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个分句,而“责任、义务”“勇敢、担当”中间用顿号,那么两个句子之间用逗号就可以区分层次,不需要用分号。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的能力。
词语运用不简明的是:“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与“抽出时间”重复,应删去“拨冗”或“抽出时间”。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词语运用不得体是:“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此处用于自己赠给别人,不得体,应改为“敬赠”。
26. 下面所列为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部分),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贾府中哪个女子的命运。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②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③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④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答案】①贾探春
②袭人
③贾惜春
④李纨(珠大嫂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她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故此判词指的是贾探春,她是贾府的三小姐,贾政之妾赵姨娘之女。
②“枉自温柔和顺”,指她白白地用“温柔和顺”的态度对待宝玉,最后却与宝玉无缘。“空云似桂如兰”,“似桂如兰” ,暗点袭人的名字。兰桂最香,袭人的名字又因为“花气袭人知昼暖”而来,所以举此,点明这首判词是说袭人的。“堪羡优伶有福”,优伶,旧称戏剧艺人为优伶,这里指蒋玉菡。袭人在宝玉出走后,她第一个离开贾府,嫁了给曾是唱戏的蒋玉函。而袭人也始终与“公子”宝玉无缘分。故此判词指的是袭人。
③“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此判词指的是贾惜春。惜春是宁国府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她是贾家四位千金中最小的一个。“堪破三春”里的三春是指她的三个姐姐(元春,迎春和探春),惜春看到其他三春的结局也知道自己好景不长,她改去当年小姐的妆容穿上了佛衣,可惜一个出身名门的闺秀,只能孤独的在佛像、青灯旁边度过自己的一生。
④“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此判词指的是李纨。“桃李春风结子完”,此句借喻说李纨早寡,她刚生下贾兰不久,丈夫贾珠就死了,所以她短暂的婚姻生活就象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景色也就完了。这一句还暗藏她的姓名,“桃李”藏“李”字,“完”与“纨”谐音。“到头谁似一盆兰桃李”喻指贾兰,贾府子孙后来都不行了,只有贾兰“爵禄高登”,做母亲的也因此显贵。“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指李纨青春丧偶,辛勤育儿,儿子成器,赢得荣华,寿命却不长,只留下诰封的虚名,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七、(60分)
2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在互联网+的时代,站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美丽新世界的入口,人人都害怕被时代悄无声息地抛弃或遗忘,于是我们看到微信群里风起云涌,朋友圈里一切皆可晒,说说空间微博分秒必争高效刷屏,各种自拍照片小视频充斥网络,点赞评论互动乐此不疲……不少人纷纷用视觉的冲击祈求他人的驻足回眸。“存在感”这个词一夜而火。对于上述社会现象,有人说,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需要被重视和认可,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可非议;有人说,为了获得认可,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存在感;还有人说,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是来自于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不会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
对于“刷存在感”的现象,你有什么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写作。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两层。第一层围绕“存在感”展开。背景是互联网+时代“人人害怕被时代抛弃或遗忘”,现象有朋友圈一切可晒,微博时刻刷屏,自拍照片小视频充斥网络,点赞评论互动乐此不疲等,这些行为共同点是用“视觉冲击”祈求他人关注,通称为“刷存在感”。存在感,指个体察觉到具有价值的事物能被自己影响而产生的感觉,属于一种精神需求。存在感的缺乏反映了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寂寞。“存在感是刷出来的”,也就是说,孤独的人渴望做出一些不平凡的事情或举动吸引别人的注意,以获取所谓的存在感。
第二层引述不同人对于“刷存在感”现象的看法。看法一:持认可态度,肯定了“刷存在感”对于满足人的需求,彰显人的社会价值的作用。看法二:持否定态度,指出网络刷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的本质。社交媒体里的互动信息因其快速、娱乐、短浅的特质,呈现出枉顾事实原则、一味游戏狂欢的弊端,由此获得的“存在感”是一种非常浅薄劣质的价值,不利于人的健康发展。看法三:同样持否定态度,并指明“真正的存在感”为何,将之与网络虚假的“存在感”区分开来。真正的存在感来自强大自信的内心,并非依赖外部关注。
综上所述,对于“刷存在感”现象应持否定批判态度。导语要求考生对此现象谈个人思考,建议写成议论文。可以先说明“存在感”一词的涵义和之于个人的重要性;再分析“刷存在感”现象产生的原因、存在的弊病,指明其空虚本质;最后就“如何获取真正的存在感”提出建议举措,可以就青年人自身谈如何培养强大自信的心灵。
立意:
1.内心丰盈,自带光环。
2.真正的存在感来自强大自信的心灵。
3.你刷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内心的不自信。
4.莫为“存在”丢智商。
5.“虚拟”的存在感不要也罢。
2024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查缺补漏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查缺补漏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
2023届天津市新华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天津市新华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句默写,语言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新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 这是一份天津市新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题目,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名句默写,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语言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