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届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届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第1页
    2023届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第2页
    2023届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育才中学高2023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W·C·丹皮尔的著作《科学史》中有这样一句话:“科学解释按其本质来说,一般也就是用我们的心灵比较熟悉的现象来说明新的现象。”实际上科普大抵也是一样,我们需要用公众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来解释他们未必熟悉的,或者可以这样说,科普要从受众已经知道了什么开始。
    但是对于某些参与到科普之中的科学家来说,他们会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因为我们是来讨论科学的,所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单刀直入,直奔正题。这其实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如果在开始之前不能达成共识,或者说不知道目标受众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和层次,那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为有时候你叙述的是他们完全不懂的,或者是他们完全不感兴趣的,往小了说这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往大了说这无异于“鸡同鸭讲”“对牛弹琴”。这也就是说,在正式开始之前,双方要达成共识,寻找共同点,并以此为基础开始交流和沟通,实际上这也是为了后续的交流能够“共情”。
    不可否认的是,科学已经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这种“融入”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公众难以察觉的,他们消费科学和技术产品,但是往往并不知道这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和技术,所以就此而论,科学实际上在某些“消费者”看来跟他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当然这种距离往往是心理距离或者认知距离,而非物理意义上的距离。同时,得到公众的理解和赏识的东西,都容易得到公众的支持,所以有必要从公众理解的角度来探讨科学,传播科学,但是理解的前提就是需要他们知晓科学。至于如何知晓,那就需要从他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东西入手。
    为什么我们主张科普需要从公众的身边之事开始呢?我想原因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非科学从业者来说,走出校园之后他们就很少会系统性地接受科学方面的信息了,他们的大部分精力也放在了解决“吃穿住用行”和“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方面,因而从他们关注的方面着手也能获得传播科学的最大公约数。第二,公众的身边之事往往是他们沉溺其中而没有真正体会到这里蕴含着大量科学的“琐事”,从这些地方出发,更能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能够引领他们更多地关注科学。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科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经济、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而科学文化也不仅仅是科学共同体的文化,而是为广大公众所接纳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应该成为一种精神气质,那么公众的身边之事往往会成为普及科学,建设科学文化的“变压器”。就目前来说,让所有人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实现起来还有难度,但是科研人员也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要比非科学专业人士对科学的理解更深入,因而从“就低不就高”的角度来说,让科普“放低身段”从受众的身边之事做起更容易达到效果。
    (摘编自王大鹏《科普不妨从公众的身边之事做起》)
    材料二:
    通常来说,我们说某个人不说“人话”带有某种侮辱的意思,但是在科普这个问题上,“说人话”可能是科普人员需要掌握的一种技能。当然这里的“说人话”意指说普通公众能理解的话,或者说就是要用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科学道理。毕竟科研人员经过“十年苦修”而习得的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不太可能期望普通人能够“一夕顿悟”。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就低不就高”的原则,从受众的视角去思考和看待问题;不过也有人并不认同这一点,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只满足了某些特定的受众,也就是具有很多“前置知识”的受众,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也许某些消费科学内容的人本身就是对科学感兴趣的人呢。而如果我们想获得更多的受众,或者说让更多的人理解科学,那么“说人话”依然是必须的。
    在谈到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的很多文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记者会抱怨说科研人员不“说人话”,不会讲故事。实际上,他们这里谈到的是受访人员无法将专业术语进行转化,这会使得访谈人员和受众“如坠云雾”,继而不得要领,我们也丧失掉了一次开展科普的机会。
    当然,我们这并不是说术语不好,而是说术语应该用在适当的场合,比如学术交流过程中。这就好比足球运动员与球鞋的关系,不是说他们不能穿球鞋,而是说最好不要在室内穿球鞋,球鞋最适合的场所是球场上的草坪。术语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一方面节省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另外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共同体的集体认知。“隔行如隔山”,如果你不是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那么你可能真就不明白某些术语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当我们从学术交流撰写大众传播的时候,就需要警惕对专业术语的使用。实际上,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知识的诅咒”。
    (摘编自王大鹏《科普要尽量用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心理距离或者认知距离使得某些“消费者”觉得跟科学有一定的距离,但实际上科学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B. 科普从公众的身边之事做起,能够引发“共情”,激发出他们的探索欲,引领更多人在科学领域做出贡献。
    C. 需要从公众理解的角度来探讨、传播科学,是因为得到公众的理解和赏识的东西,都容易得到公众的支持。
    D. 让更多的人理解科学,就必须“说人话”,获得更多的受众,而不仅仅局限于本身就对科学感兴趣的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家会觉得科普是浪费时间,难以“放低身段”,是因为讨论科学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单刀直入,直奔正题。
    B. 科学文化是为广大公众所接纳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因而科学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不是孤立存在的。
    C. 从公众关注的方面着手能获得传播科学的最大公约数,是需要从公众的身边之事入手进行科普的原因之一。
    D. 术语应该用在适当的场合,科普人员应将专业术语进行必要的转化,针对访谈人员开展一次科普活动。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持“科普需要从公众的身边之事做起”观点的一项是( )
    A. 《延禧攻略》热播后,有医疗机构和科技类媒体借剧中高贵妃之死,向社会普及烫伤及治疗的相关知识。
    B. “果壳网”发表的很多科普文章,不仅切中公众日常生活知识“痛点”,而且形式活泼生动,让内容生产者与读者形成了良性互动。
    C. 一名17岁的留学生用电子字典的“八字测评”给自己算命,结果是“此人般般事不成”,从此变得十分消极。
    D. “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隋鸿锦让生物塑化技术做成的人体标本走出学校,通过举办人体展览的方式让公众了解人体的具体构造。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践谈一谈,科普应该如何从公众的身边之事做起。
    【答案】1. B 2. C 3. C
    4. ①材料一首先用W•C•丹皮尔的著作《科学史》的话引出论点“科普要从受众已经知道了什么开始”。②接着驳斥某些科学家认为科普是在浪费时间的看法,再论述让公众知晓科学的必要性。③然后论述为什么我们主张科普需要从公众的身边之事开始。④最后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强调科普从身边之事做起的必要性。
    5. ①了解和熟知公众对科学的认知水平,在科普前达成共识寻找共同点,以便科普时的“共情”。②科普人员要“说人话”,说普通公众能理解的话,用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科学道理,面向公众时,应“去术语化”。(或者答到“用公众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来解释他们未必熟悉的”也给分)③用讲故事的方式或者短视频(抖音)等大众平台进行科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引领更多人在科学领域做出贡献”错误,根据原文“公众的身边之事往往是他们沉溺其中而没有真正体会到这里蕴含着大量科学的‘琐事’,从这些地方出发,更能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能够引领他们更多地关注科学”“毕竟科研人员经过‘十年苦修’而习得的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不太可能期望普通人能够‘一夕顿悟’”可知,只是能够让他们更多地关注科学,“不太可能期望普通人能够‘一夕顿悟’”,“做出贡献”过度拔高。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科学家会觉得科普是浪费时间,难以‘放低身段’,是因为讨论科学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单刀直入,直奔正题”错误,根据原文“但是对于某些参与到科普之中的科学家来说,他们会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因为我们是来讨论科学的,所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单刀直入,直奔正题”可知,原文只是说“某些参与到科普之中的科学家”,选项的“科学家”范围过大。此外,原文体现的信息是“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单刀直入,直奔正题”是那些科学家的观点,而非说明这是一个普遍道理,选项与原文表述不符。
    B.“因而科学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不是孤立存在的”错误,根据原文“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科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经济、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而科学文化也不仅仅是科学共同体的文化,而是为广大公众所接纳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可知,选项因果倒置。
    D.“针对访谈人员开展一次科普活动”错误,根据原文“实际上,他们这里谈到的是受访人员无法将专业术语进行转化,这会使得访谈人员和受众‘如坠云雾’,继而不得要领,我们也丧失掉了一次开展科普的机会”可知,文章针对的是访谈人员和受众这两类群体,选项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用电子字典的‘八字测评’给自己算命,结果是‘此人般般事不成’,从此变得十分消极”,说明了科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能支持“科普需要从公众的身边之事做起”观点
    ABD选项的三个事例都是从公众熟悉的身边事入手来进行科普的例子。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根据“在W·C·丹皮尔的著作《科学史》……或者可以这样说,科普要从受众已经知道了什么开始”可知,材料一首先用W•C•丹皮尔的著作《科学史》的话引出论点“科普要从受众已经知道了什么开始”;
    根据“但是对于某些参与到科普之中的科学家来说,他们会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因为我们是来讨论科学的,所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单刀直入,直奔正题。这其实存在一些问题”“在正式开始之前,双方要达成共识,寻找共同点,并以此为基础开始交流和沟通,实际上这也是为了后续的交流能够‘共情’”可知,接着驳斥某些科学家认为科普是在浪费时间的看法;
    根据“所以有必要从公众理解的角度来探讨科学,传播科学,但是理解的前提就是需要他们知晓科学。至于如何知晓,那就需要从他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东西入手”可知,再论述让公众知晓科学的必要性;
    根据“第一,对于非科学从业者来说,走出校园之后他们就很少会系统性地接受科学方面的信息了,他们的大部分精力也放在了解决‘吃穿住用行’和‘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方面,因而从他们关注的方面着手也能获得传播科学的最大公约数。第二,公众的身边之事往往是他们沉溺其中而没有真正体会到这里蕴含着大量科学的‘琐事’,从这些地方出发,更能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能够引领他们更多地关注科学”可知,然后论述为什么我们主张科普需要从公众的身边之事开始;
    根据“科学文化也不仅仅是科学共同体的文化,而是为广大公众所接纳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应该成为一种精神气质,那么公众的身边之事往往会成为普及科学,建设科学文化的‘变压器’”“科研人员也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要比非科学专业人士对科学的理解更深入,因而从‘就低不就高’的角度来说,让科普‘放低身段’从受众的身边之事做起更容易达到效果”可知,最后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强调科普从身边之事做起的必要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原文“实际上科普大抵也是一样,我们需要用公众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来解释他们未必熟悉的,或者可以这样说,科普要从受众已经知道了什么开始”可知,用公众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来解释他们未必熟悉的;
    根据原文“就目前来说,让所有人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实现起来还有难度,但是科研人员也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要比非科学专业人士对科学的理解更深入,因而从‘就低不就高’的角度来说,让科普‘放低身段’从受众的身边之事做起更容易达到效果”可知,了解和熟知公众对科学的认知水平,在科普前达成共识寻找共同点,以便科普时的“共情”。
    根据原文“而如果我们想获得更多的受众,或者说让更多的人理解科学,那么‘说人话’依然是必须的”“当然,我们这并不是说术语不好,而是说术语应该用在适当的场合,比如学术交流过程中”“但是,当我们从学术交流撰写大众传播的时候,就需要警惕对专业术语的使用”可知,科普人员要“说人话”,说普通公众能理解的话,用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科学道理,面向公众时,应“去术语化”。
    结合我们的生活实践可知,当下是一个新媒体时代,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短视频等大众平台进行科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沂州道上
    邓友梅
    赶车人个子魁梧,黑地里看不清脸相,问过我俩的来处后,骡车就摇晃着出了村子。
    风悠悠地大着。一团街黑云从沂蒙山顶往东南涌过来,一带山峦成了墨黑色。沂州道上,一片肃穆景象。
    坐在我对面黑影中的是顾彤,一个热情而容易激动的人。我俩来临沂采访,对象是一位出色的农业社主任。顾彤望望四周,充满感慨地说:“这条道,我十年没走了。十年前,我在这里认识了一个人,那人高大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我眼前,他那火焰似的目光总烧得我浑身震动。这两天,看到这久别的景象,他的影子又在我眼底活了过来。”
    他说的是什么人呢?我禁不住要求他讲下去。
    一九四七年夏末,我们那个纵队奉陈毅将军的命令从鲁中插到鲁南敌后,破坏敌人的重点进攻。
    西进第一天,火药烟似的黑云连成一片,从西北方压下来。风带着沂河两岸的砂石,滚卷过鲁南平原。我们用毛巾包上脸,走一二十步睁眼看看前边的人。夜里,风小了,翻了海似的大雨砸下来,转眼就没了路。我们把绑腿解下来,从头到尾连成一根长索,抓着走路。沂蒙山虎啸似地吼着。离我们三四里地远有部队在打阻击,我们却连枪声都听不见。到天亮,总共才走了二十来里路。上级命令休息两小时,分班做饭。
    我在连里当文书,通讯员给我送来一茶缸煮黄豆。这时,从我们的来路上,不慌不忙地走过来一个人。这人好魁梧的个儿,长脸,高颧骨,一双大眼滚满了红丝,左胳膊挂在胸前的一条草绳上,整个袖子全被血染成了深褐色。
    他走到我面前,看看煮黄豆,爽快地说:“同志,给我吃些行不?”
    我把茶缸递给他,他就地一坐,一会儿就吃光了。放下茶缸,他问:“咱们连上有药没有?我这胳膊还没包扎呢。”
    我问他是哪个单位的,他从怀里掏出一个湿了的土皮夹,又从皮夹里抓出一张复员军人证明书,上面印着:临沂县支前大队二中队,中队长。
    我们连的卫生员上个星期牺牲了,留下一瓶红药水和一个救急包在我皮包里。我把红药水倒在手巾上,轻轻给他一抹,手巾被一件硬东西挂住了。他浑身紧张了一下,用力推开我,两眼注视着伤口,两根指头捏着一块弹片,狠命一拔,随手扔到泥里,抢过药水,往伤口浇,拿救急包按住,又用破袖子一裹,一声不响地走了。
    我们连队有任务,不能帮他。但到了休息站,我们捡了一匹骡子,指导员令我拉着它等那位同志。
    我找个树下坐好,不知不觉睡过去了。睡着睡着,一阵机枪声惊醒了我。四架野马式飞机在东边开阔地上空俯冲,响起一阵阵枪声。地面有一个人,一会儿倒下,一会儿跳起来往这边跑。
    他看见我,怔了一下,随即又倒了下去,这次却没再爬起来。飞机又在他头上扫射了好久,然后盘旋了一周,嗷嗷嗥着,朝西边飞去了。
    他还没起来。我把骡子拴在树杈上,想过去看他。还没出树下,就听他喊:“别动,飞机还要回来。”
    果然,话音刚散,一架野马式飞机从我身后掠过来,又在开阔地的上方旋了一圈,这才飞走。
    飞机消失后,他带着满身泥水走过来,正是那位同志。他简直完全变了一个人,眼窝和腮都深深地凹进去了,脸色蜡黄,嘴唇焦黑,吊着的那只手变成了黑紫色。
    我拆了些树枝,把我俩和骡子都伪装起来,扶他骑上牲口,在青纱帐里走。走着走着,忽然,头顶上嗖嗖两枪,四周看去,糟了,五十米开外有十几个敌人,正往我们这儿跑。
    他一下子就跳下来,伸手从我皮带上拉出手枪,夹在左胳膊弯里,右手抽出匕首,喊道:“快,上去!”
    我说:“你先上!”
    他说:“你上去拉我!”
    我两手按住骡背,往上一窜,刚迈过一条腿,那骡子就像疯了似的,尖叫一声,撒腿飞跑。我喊“吁”,拉缰绳,揪棕毛,怎么也不能使它慢一步。
    背后传来手榴弹的爆炸声。我的心紧紧缩成一团,勉强回头,才知道已跑出很远了,背后是一大片青纱帐,根本认不出刚才出事的地方。
    又跑了一阵,看见连队了,我大声喊:“快拦住,快拦住……”
    大家拦在路上,那骡子原地转了个圈,颓然倒下来,我看见它屁股上有一道匕首划过的血痕……
    说到这里,顾彤长吁一声。
    “可惜我没记住他的名字,不然,这次倒可以打听一下。”顾彤沉默了片刻,又叹气道:“不过若真打听出他还活着,我也没勇气去见他,这些年自己进步得不快啊!”
    远处传来几声鸡啼。公路两旁稀稀落落地露出了白色的墙壁和蓝色的树丛。黎明悄悄地,悄悄地随在雨的身后飘来了。是那种沉静的,温暖的雨,落在地上连声音都没有。
    到了岔路口,车停住了。我们感激着跳下车.赶车人咳了一声,沉闷地说:“你说的那人没死,在陈家后庄当农业社主任,叫陈宝田。”
    “陈宝田!”我惊叫道,“我们要访问的就是陈宝田!”
    顾彤问:“你怎么知道的?”
    赶车人笑道:“我怎么不知道?”
    顾彤定睛一看,怔住了。我也怔住了。可不是吗,长脸,高颧骨,大眼睛,左边的袖子空着……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彤和“我”来临沂采访,看到的“黑云”等景物与连队西进时相似,这促使他对“我”讲起陈宝田的故事。
    B. 从“狠命”拔出弹片等描写,可见陈宝田性格坚忍;从先送走战友、再独自轻松脱围等情节,可见其临危不乱。
    C. 顾彤觉得自己“进步得不快”而愧对陈宝田,这也是他开头说“他那火焰似的目光总烧得我浑身震动”的原因。
    D. 开篇写“黑地里看不清脸相”,结尾写景物逐渐浮现,光线的变化既点明时间的流逝,又暗示着真相即将揭晓。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两次写到下雨均富有意味,第一次写夜晚大雨突出战争环境的艰苦,第二次写黎明的小雨象征着战争终于结束,和平终于到来。
    B. 顾彤是讲述者,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他也是故事的亲历者,他的所见所感能更好地表现主人公的伟大。
    C. 小说先写了吃黄豆、树下休息等相对平静的场景,接下来的飞机轰炸、陷入敌围等情节却令读者的情绪紧张起来,笔法上张弛有度。
    D. 小说开篇写到“赶车人个子魁梧”,而顾彤感慨“那人高大的身影”,先埋伏笔;结尾再点明二者同为一人,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8. “沂州道上”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有重要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画线部分在刻画陈宝田形象时,既有不变之处又突出其变化,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A
    8. ①“沂州道上”作为两个故事发生地,将共同战斗与久别重逢两个故事连接在一起,使情节更加连贯。
    ②“沂州道上”也是贯穿小说的地理背景,让所有情节在这一特定空间内展开,使结构更加紧凑。
    9. ①不变之处:“长脸,高颧骨,大眼睛”等外貌特征。加深读者对主人公印象,表现顾彤对主人公的念念不忘与感激之情,也增强多年后重逢故人的戏剧性。
    ②变化之处:面容变得更憔悴,受伤的手臂情况恶化,最后被截掉。突出陈宝田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以及解放后深藏功名、不改革命本色、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
    ③变与不变,前后呼应,使得小说笔法更加灵动,情节更连贯,主题更深刻。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A.“这促使他对‘我’讲起陈宝田的故事”错误,根据“他说的是什么人呢?我禁不住要求他讲下去”可知,促使他对“我”讲起陈宝田的故事的是“我”的不断要求和追问。
    B.“再独自轻松脱围”错误,根据“背后传来手榴弹的爆炸声。我的心紧紧缩成一团,勉强回头,才知道已跑出很远了,背后是一大片青纱帐,根本认不出刚才出事的地方”可知,他“送”走“我”后战争激烈,陈宝田艰难突围。
    C.“这也是他开头说‘他那火焰似的目光总烧得我浑身震动’的原因”错误,根据“十年前,我在这里认识了一个人,那人高大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我眼前,他那火焰似的目光总烧得我浑身震动”可知,“他那火焰似的目光总烧得我浑身震动”是陈宝田给顾彤的精神震撼,与“顾彤觉得自己‘进步得不快’而愧对陈宝田”不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A.“第二次写黎明的小雨象征着战争终于结束,和平终于到来”错误。根据“远处传来几声鸡啼。公路两旁稀稀落落地露出了白色的墙壁和蓝色的树丛。黎明悄悄地,悄悄地随在雨的身后飘来了。是那种沉静的,温暖的雨”可知,第二次描写下雨是现实中的雨,不是回忆中战争年代的雨,因此“战争终于结束,和平终于到来”错误。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解答本题只能答标题在文章情节结构上的作用。
    从文章的两个故事来看,在“沂州道上”顾彤回忆了战争年代自己与陈宝田结识和共同战斗并被陈宝田解救的故事,也是在“沂州道上”最终两人重逢,这两个故事都与“沂州道上” 有关,因此标题“沂州道上” 作为两个故事的发生地,将共同战斗与久别重逢两个故事连接在一起,使情节更加连贯。
    现实中顾彤和“我”走在“沂州道上”,“沂州道上”“一团街黑云从沂蒙山顶往东南涌过来,一带山峦成了墨黑色。沂州道上,一片肃穆景象”,这是“我们”活动的空间背景;正是因为这一现实背景,让顾彤想起多年前的往事,即战争年代自己与陈宝田结识和共同战斗并被陈宝田解救的故事,这一旧事,也是以“沂州道上”为空间背景展开,不同时间,同一空间,“沂州道上”是贯穿小说的地理背景,让所有情节在这一特定空间内展开,使结构更加紧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以及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先比对三处人物描写文字的异同,之后作答。
    从不变之处分析,三处对陈宝田的描写都有“大眼睛”“左胳膊”,这样特写式的描写几次出现,使陈宝田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顾彤的回忆中陈宝田这几个特点记忆犹新,可见顾彤对主人公的念念不忘,表达了顾彤的感激之情;顾彤没有忘记陈宝田,多年后二人又在现实中重逢,“长脸,高颧骨,大眼睛,左边的袖子空着”这种不变的外貌,让顾彤与陈宝田相认,增强多年后重逢故人的戏剧性。
    从变化之处分析,顾彤初见陈宝田时和第二次见陈宝田时他的外貌在不变中有了变化,从“一双大眼滚满了红丝”到“眼窝和腮都深深地凹进去了,脸色蜡黄,嘴唇焦黑”,从“左胳膊挂在胸前的一条草绳上,整个袖子全被血染成了深褐色”到“吊着的那只手变成了黑紫色”,这突出了突出陈宝田拼命作战、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再到现实中“左边的袖子空着”,可见当年陈宝田受伤的手臂情况恶化,最后被截掉,现在依然在陈家后庄当农业社主任,表现他解放后虽断一臂,却深藏功名、不改革命本色、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
    从对人物描写在文中整体作用角度分析,对人物的三次外貌描写不变中有变,贯穿了文章两个故事,也勾连起顾彤的回忆和现实,使文章前后呼应,使得小说笔法更加灵动,情节更连贯,主题更深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曰:“繓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繓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振栶,缠之以布。“愿公入明之。”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乃曰:“人臣不得自杀宫中。”遇司马门,趣甚疾,出谯门也。右举剑将自诛,臂短不能及,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嗞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
    B. 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
    C. 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
    D. 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教/则从事可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刀笔”,指刀笔吏,即主办文案的官吏。古代记事于案策,谬误用刀削除,故称“刀笔”。
    B. “赵王不能将”的“将”和“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的“将”含义相同,译为“以……为将军”。
    C. “北面”,面北,原指臣服于人,如“北面事之”。这里指武安君向赵王拜领死罪。
    D. “趣甚疾”的“趣”,与“虽趣舍万殊”的“趣”含义不同,这里是“催促”之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国代理丞相司空马,向赵王献上割让半数国土换秦国撤兵的计策,被赵王以以前贿赂秦国却始终逃不脱秦兵的逼迫为由而断然拒绝。
    B. 司空马曾经请求获得赵国的兵权,带领赵国全军抗击秦军,但没有获得赵王的允许,司空马因此认为自己无用武之地,向赵王请求离开赵国。
    C. 司空马向郭遗预言,赵国会因武安君被杀而撑不过半年就灭亡。果然赵王听信谗言,赐死武安君,然后赵国在武安君死后五个月灭亡。
    D. 武安君面对韩仓的逼迫,先是以患了曲挛之疾,无法行跪拜之礼解释,接着恳求韩仓能够理解自己,最后以嘴含剑,自刺而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苏武传》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
    (2)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
    (3)畔主背亲,为降奴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14. 赵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举例分析。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如果合纵联盟一旦成功,那么,大王名义上虽然失去了半个赵国,实际上却组成了崤山以东诸侯各国共同抗秦的合纵联盟,秦国也就不难被灭亡了。
    (2)将军打了胜仗,大王给你敬酒。将军上前给大王祝酒时,却暗藏(带着)匕首,依法当判死罪。
    (3)背叛主上,背弃双亲,在异族那里做俘虏,要见你干什么?
    14. ①原因:不任用贤才、听信小人之言。②没有采纳司空马的建议,却听信韩仓的谣言,逼死忠臣。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国担心赵国内有守备,外有诸侯救援,必然会立刻接受割地。秦国接受了赵国的割地就会撤军,赵国守住了一半的国土仍然可以生存。秦国得到半个赵国,更为强盛,山东各国诸侯必然担心害怕;失去了赵国诸侯各自感到处境危险,他们一定会很恐惧,恐惧就会来援救赵国,这样,合纵阵线就会成功。
    “内恶”和“外恐”的主语都应是“秦”,如果将“救”断在上句,句子意思就成了秦国害怕别的国家帮助秦国,不合逻辑,故“秦”应作下面句子的主语,应在“秦”前断句,排除BC。
    “山东必恐”与“诸侯必惧”句式结构相同,应各自成句;且“诸侯”作“惧”的主语,共同构成主谓结构,不可断开,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A.正确。
    B.“赵王不能将”的“将”,“以……为将军”。句意:赵王没有让司空马为将。
    “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的“将”,“以……为将军”。句意:赵王若以武安君李牧为将,一年后才会灭亡。
    C.正确。
    D.“趣甚疾”的“趣”,通“趋”,快步走。句意:于是他快步走出司马门。
    “虽趣舍万殊”的“趣”,通“趋”,趋向、取向。句意: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两个“趣”意思不同。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司空马曾经请求获得赵国的兵权,带领赵国全军抗击秦军……司空马因此认为自己无用武之地,向赵王请求离开赵国”强加因果。“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意思是我奉献计谋,大王却不采纳,这样,我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为大王效劳的了。也就是说司空马感觉自己无用武之地,向赵王请求离开赵国并非因为赵王没有让他领兵抗击秦国,而是因为赵王不能用他的计策。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从”,通“纵”,合纵;“名”,名词作状语,名义上;第一个“亡”,失去;“山东”,崤山以东诸侯各国
    (2)“觞”,名词作动词,敬酒;“为寿”,祝酒;“捍”,握着;“当”,判罪。
    (3)“畔”,通“叛”,背叛;“背”,背弃;“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依据原文“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可知,赵王在司空马提出良计之后并没有听从,由此可知,赵王没有采纳贤才建议而导致赵国灭亡。
    依据原文“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可知,司空马预言,赵王一定会采用韩仓的意见,并杀死武安君,由此可知,赵王亲信小人,听信谗言导致赵国灭亡。
    最后,依据“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死。五月赵亡”等内容可知,赵王最终赐武安君死,而赵国也在5月灭亡了,由此可知,赵王诛杀忠臣,最终导致赵国灭亡。
    参考译文:
    文信侯吕不韦被罢免相国回到封地,和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任命他为代理相国。(此时)秦国派遣士兵进攻赵国。司空马(对赵王)说:“大王可割让赵国一半领土来贿赂秦国,秦国不交战便可获得赵国一半领土,秦国一定高兴。顾忌赵国境内守卫,恐惧外部诸侯的救援,秦国必定会接受土地。秦国接受土地便会退兵,赵国守住一半的国土,可以保全国家。秦国接受贿赂后自身更加强大,各诸侯一定感到恐惧。感到恐惧就会援救赵国,那么合纵的事情就可以成功了。臣请求为大王邀约合纵。合纵的事情完成,那么大王名义上失去了赵国一半领土,实际上得到山东(各诸侯)的援助来抗击秦国,秦国也不难被灭亡了。”赵王说:“前些日子秦国派遣士兵攻打赵国,我用河间十二县贿赂秦国,(赵国)土地减少,兵力削弱,最终仍不能避免秦国的祸害。如今又割让赵国一半国土去增强秦国,赵国国力无法自保,就会因此灭亡了。希望您更换个计策。”司空马说:“臣年轻时是秦国办理文书的官吏,没有做过主将,请允许我替大王带领赵国全军去抗击秦国。”赵王没有让司空马为将。司空马说:“臣进献愚拙之计,大王不采用,这样臣也没什么可以侍奉大王的了,希望允许我离开赵国。”司空马离开赵国,渡过平原津。平原津县令郭遗慰劳并询问他:“秦国军队攻打赵国,贵客从赵国来,赵国情况怎么样?”司空马说他为赵王献计却没有被采纳,赵国必然灭亡。平原津县令郭遗说:“根据贵客的判断,赵国什么时候会灭亡?”司空马说:“赵王若以武安君李牧为将,一年后才会灭亡;如果杀了武安君,不超过半年就会灭亡。赵王的大臣中有个叫韩仓的,用邪僻不正的手段迎合赵王,和赵王交往非常亲密,他为人嫉恨贤能、妒忌功臣。如今赵国处于危难之时,赵王一定会听信韩仓的谗言,武安君一定会被杀死。”韩仓果然诋毁武安君李牧,赵王派人取代李牧(为将)。武安君回到朝廷,赵王派韩仓责备他说:“将军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大王向将军敬酒。将军在大王面前敬酒时却手握匕首,应当处死。”武安君说:“我手臂因病无法伸直,身体高大手臂短小,(跪拜时双手)不能碰到地面,这样问候大王起居很不恭敬,害怕在大王面前犯下死罪,所以让工匠做了一块木头来接在手上。大王如果不相信,请让我拿出来给您看。”于是从袖中取出假肢给韩仓看。那假肢状如木橛,缠以布条。说:“希望您进宫说明此事。”韩仓说:“我接受大王的命令,大王要赐将军死罪,不能赦免。我不敢替你说话。”李牧朝北向赵王拜了两次,抽出宝剑准备自杀,于是说:“臣子不能自杀于宫中。”于是他快步走出司马门,当他前行走出门之后,李牧右手引剑自杀,可是胳膊太短,宝剑无法刺透,于是以嘴含剑,将剑柄抵在柱子上自刺而死。武安君死后才五个月,赵国就灭亡了。平原守令郭遗会见他的诸位朋友时,对他们叹息,说:“唉!司空马!”同时认为司空马被秦国逐出,这并不是他没有才智;他离开赵国,也不是他没有出息。赵国不任用司空马而国亡。其所以亡国,并不是没有贤能的人,而是因为不能使用贤材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①。
    【注】①归:一说“栖”。
    15.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点明时序,仲春时节正是一年春光最美的时候,人们会在此时结伴游园、踏青。
    B. 上片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马长嘶,青梅结子,柳如眉,蝴蝶翩飞,好一幅春光图。
    C. 下片写暮色来临,花上露重欲滴,春草如烟;望人家重帷深下,词人顿觉困乏欲睡。
    D. 全词文辞兼美,清秀典雅,读后余音袅袅,代表了欧阳修词作中清新、深婉的一面。
    16. 前人论此词,认为结尾句“画堂双燕归”将主人公踏青时的心情“略予点泄”,对此应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天色渐晚,主人公踏青归来坐在秋千上,感觉到疲乏,欲解衣小憩,抬头见画堂上立着两只燕子,猛然感到自己的孤单,心生怅惘,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词人顿觉困乏欲睡”错。“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是说抒情女主公荡罢秋千格外疲倦,轻解罗衣床上眠,伴她的只有梁上双燕,并不是说词人困乏欲睡。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结尾句“画堂双栖燕”,意为女主人公玩得很尽兴,踏春归来,突然发现伴她的只有梁上“双栖燕”。“双燕”实喻夫妻和谐相伴,此时女主人公看见燕子都是成双入对的,猛然觉醒到自己的孤单寂寞。所以,诗中“双栖燕”是作为主人公孤单形象的反衬出现的意象,抒发了女子的相思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离骚》在阐明道理与治理国家方面的独到之处。
    (2)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谪的戍边的兵卒。
    (3)“铁衣”是用铁甲编成的战衣,也借指战士。在古诗词中,透过“铁衣”,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边塞将士不畏严寒、刻苦训练、奋勇杀敌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明道德之广崇 ②. 治乱之条贯 ③. 瓮牖绳枢之子 ④. 氓隶之人 ⑤. 铁衣远戍辛勤久 ⑥. 玉箸应啼别离后(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崇、瓮、牖、氓隶、箸、朔、柝。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里,北京冬奥会迎来____________。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的背后,离不开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作为支撑。
    总导演张艺谋领衔的、拥有让这场开幕式载入史册的绝妙构思的主创团队就是对“中国式浪漫”理解最深刻的人。“中国式浪漫”的实现也离不开制作团队默默无闻的付出。《立春》节目从创意到完成,就是众人接力、______的过程。制作团队经过无数次试验,找到材质、操控方式等都能满足要求的方案,将柔性发光杆从图纸变为实物。高达9.5米的柔性发光杆,普通人连拿稳都成问题,400多人的表演团队却要拿着它完成各种动作的配合。中华武校的同学们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训练,终于在开幕式上凭着______的表演完美展现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蕴。
    正是参与开幕式的每一个团队、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让______的巧思得以落地,让冬日的浪漫永远成为人们美好的回忆。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惊喜开局 迎难而上 环环相扣 不拘一格
    B. 惊艳开场 攻坚克难 丝丝入扣 天马行空
    C. 惊喜开局 攻坚克难 环环相扣 天马行空
    D. 惊艳开场 迎难而上 丝丝入扣 不拘一格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离不开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作为支撑。
    B. 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的背后,离不开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
    C. 支撑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的,离不开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
    D. 支撑着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的,正是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
    20. 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进一步强调主创团队的地位以及绝妙构思的重要性。要求:使用设问、反问两种修辞,可适当增删词语,但改后句子要保持连贯,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B 19. D
    20. 参考示例:谁是对“中国式浪漫”理解最深刻的人?当然是总导演张艺谋领衔的主创团队。如果没有他们的绝妙构思,这次开幕式怎么能载入史册?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惊喜开局:令人又惊又喜的开始。惊艳开场:令人因看到了非常美丽或者精彩的事物而惊奇、内心受到震动的演出开始。此处形容张艺谋的冬奥会开幕式,属于文艺演出,且十分精彩,故选“惊艳开场”。
    攻坚克难:攻占坚固的堡垒,克服层层的困难。现在常常用来形容或鼓励人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圆满的完成任务。迎难而上: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形容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挑战。根据后文来看,主要强调人们在过程中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故选“攻坚克难”。
    环环相扣:一环扣一环,比喻若干事物之间密切相关。丝丝入扣:比喻做得十分细致,有条不紊,一一合拍。此处指的是表演动作的合拍,故选“丝丝入扣”。
    天马行空:马的奔驰如同腾空飞行,多比喻才思豪放,超群不凡。不拘一格:指不受某种规格、方式等的束缚。根据后文“巧思”可知,形容的是才思超凡,故选“天马行空”。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二:
    一为搭配不当,“背后”与“离不开”或“作为支撑”主谓均无法搭配,应该搭配“是……分工协调”或“是以……作为支撑的”。
    二为结构混乱,“离不开……作为支撑”句式杂糅,应改为“离不开……分工协调”或“以……作为支撑”。
    C.搭配不当,“支撑……的”后应搭配“是……”。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以及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要求采用设问、反问两种修辞。原句表达了两种意思,一是主创团队是对“中国式浪漫”理解最深刻的人;二是他们拥有让开幕载入史册的绝妙构思。可以分别针对这两种意思,进行设问、反问的改写。
    第一种:“总导演张艺谋领衔……主创团队就是对‘中国式浪漫’理解最深刻的人”,可以改为设问方式,“谁是……的人?当然是……”。第二层含义则可改写为反问,“如果没有他们的绝妙构思,怎么能让这次开幕式载入史册”?
    第二种:先设问,“谁拥有让这场开幕式载入史册的绝妙构思?当然是……主创团队”。再反问,“他们难道不是对‘中国式浪漫’理解最深刻的人?”
    也可以有其他类型的改写,但注意不能遗漏信息,前后衔接要通顺,不改变原意。
    21. 下面是五种实用文的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种文体的不当之处并加以修改。
    (1)校团委会决定于5月10日下午两点,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
    (2)恩师无恙,毕北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教师节短信)
    (3)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百年校庆的日子,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
    (4)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失主可前往学校政教处找李老师认领。(招领启事)
    (5)我来拜访您,您不在。我把拙作《读词小札》放在府上,请您工作之暇拜读并给予修改。 (留言便条)
    【答案】【示例】(1)“莅临”改 为“前来”;(2)“垂念”改为“常念”;(3)“全部”改为“全都”;(4)“48元”改为“若干”;(5)“拜读”改为“阅读”。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得体能力。
    (1)“莅临”,书面语,多用于欢迎贵宾,用于说“各位同学”,不合适,可将“莅临”改为“前来”;
    (2)“垂念”,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句中用于说自己,不合适,可改为“常念”;
    (3)广播稿中应避免出现听起来有歧义的词句,“全部”会让人误以为是“全不”,可将“全部”改为“全都”;
    (4)“招领启事”中不应说明金钱的具体数额,“48元”可改为“若干”;
    (5)“拜读”,敬辞, 能用于说自己,句中用于说别人,不合适,可将“拜读”改为“阅读”。
    四、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有人认为,做事当如季文子,先思危,再思退,后思变。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思”和“行”的辩证关系,材料引用论语中关于“思”与“行”的论述,意思是:季文子办事,要反复考虑多次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孔子在这里给人们一个重要的提示,凡事都有一个度,慎重如果过了头就变成怯懦了。“三思而后行”是一句传世名言,很多人奉之为处世法则。但是,孔子却告诉人们,凡事的确应该考虑利与弊,但是思考太多,便会犹豫不决,可能错失行动的时机。因此,孔子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有人认为做事当三思而后行,思危、思退、思变。
    思危:思危是一个化被动为主动的过程,危险的到来,大多数时候是被动的,是被迫接受的,但是你在一些空闲下来的时间思考自己可能面临的境地,在危险还没成型时就能预见到,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察觉,提早想好对策,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那么一些非常冲动的行为就可以避免。越是顺风顺水,越要清醒自律、步步为营,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思退:退是一种生活艺术,它不是畏缩,而是蓄势待发,是另一种姿态的前进。当你发现问题暂时无法解决时,先退一步等待合适的时机。给欲望做减法,为生命留白,懂得见好就收的人生,后劲更足。
    思变:懂得思变的人,不会沉溺于眼下触手可及的欢愉,而是对生活下的汹涌暗流一清二楚,能够时代趋势、社会变化以及自身情况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不拘泥固执,不墨守成规,变通趋时,无畏前行。
    总而言之,三思而后行,是一个化危为机的过程,一个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出击的过程。那什么时候,我们需要三思而后行呢?当然是在行动之前,要求我们考虑周到、严密。“三思而后行”,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仔细周全的考虑问题。它代表的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细微谨慎,是一种站立在仔细辨别、周密思考后的理性的成熟。这种成熟使人在思考中获益匪浅,在深思熟虑中避免了因盲目产生的损失。
    “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为什么又有人认为不尽如此呢?认为不尽如此,是因为有人认为三思而后行太过于谨小慎微,有时候会适得其反。那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度思辨了,什么时候三思而后行,什么时候不需要。我们强调三思而后行是指在行动之前,要考虑周全。但是我们在行动时,要注意不要过分纠结,想好了就去做,千万不要在做的过程中还在犹豫纠结。最后,我们要明白,两句话并非完全矛盾对立,而是各有侧重。一则强调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则强调行动的重要性,不纠结、不缠夹,勇敢地行动,即使出现失误,还可以重来。
    行为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思则“三思”,行所当行。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三思而后行是必要的,因为足够的深思熟虑方能使我们规避危险,而这也是人性的闪光点。但精细的成本考量并不适用于一切场景。若面对人生理想、家国使命时仍因利弊计算而徘徊不前则只能困于自身,无法取得质的进步。二、行于所当行,当我们面对大是大非,需要担当与责任时,果断与坚决是我们手中的利刃。因为在彼时退路、危险及变数已不足虑,有厚重的责任等待我们去承担,而思虑太多反而会拖慢我们前行的脚步。三、三思而后行可有效地规避风险,而勇于击流正行更是立于潮头的必要品质。换言之,即是三思而行的态度,面对世界、人生的无尽变数。
    立意:
    1.再思而行,行再而思。
    2.成在深思笃行。
    3.三思而后行,方能得始终。

    相关试卷

    2024届重庆市育才中学校、西南大学附中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重庆市育才中学校、西南大学附中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I,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文件包含2024届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docx、2024届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共9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