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
期末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高台民居是我国某地古代民居建筑,就地取材,以黄粘土制作的土坯墙、土块墙为主,厚度达1米。该建筑依山之势、傍水之边,建在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读高台民居景观图。
完成下列小题。
1.高台民居位于我国
A.福建省 B.安徽省
C.内蒙古自治区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高台民居墙体厚度达1米,其主要目的是
A.防风防沙 B.通风防潮
C.保温隔热 D.防漏耐腐
3.高台民居建在高台上的主要原因是
A.登高望远 B.防御洪水
C.通风采光 D.方便交通
【答案】1.D 2.C 3.B
【解析】1.据材料可知,高台民居就地取材,以黄粘土制作的土坯墙、土块墙为主,厚度达1米,且建在土层深厚的黄土高崖上。图中显示,高台民居所处环境植被较少,黄土层深厚。南方多山地丘陵,土层较薄,植被茂密,图示民居特点显然不是中国南方地域的特点,排除AB项。该建筑依山傍水,建在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土层厚,建筑所处位置高,而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也没有这么深厚的黄土高崖,故内蒙古高原与图示环境不符,选项中只有新疆有符合该特点的地域,选D。
2.结合上题可知,高台民居位于新疆,地处内陆地区,冬冷夏热,墙体厚度达1米,可以起到冬暖夏凉、保温隔热的作用,C对;防风防沙没有必要将墙体建成如此之厚;湿润区或降水较多区域的民居建设要求通风防潮、防漏耐腐,而该地处于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民居建设一般不考虑防潮防漏。据此分析选C。
3.结合材料可知,高台民居依山之势、傍水之边,建在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这样可以更好地防御夏季融水多可能导致的洪水,B对;登高望远不是民居建在高处的主要目的;该地干旱,温差大,风大,建筑向阳即可获取较好的采光条件,不必要建在如此高的位置,C错;建在高崖处造成出行困难,不利于交通,D错。据此分析选B。
【点睛】传统民居的建设往往是当地自然环境的映射,要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分析民居特点,特别关注民居的用材、墙体厚度、走向、选址等方面。
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地貌,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它的两个翼角(丘骨)指向上风向,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轮呈抛物线状,读库布齐沙漠南某地物线状沙丘示意国。
完成下面小题
4.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A.东风 B.西风 C.南风 D.北风
5.该抛物线状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丙
6.抛物线状沙丘表面常有耐旱植被着生,不同部位的植被覆盖度各不相同,植被覆盖度往往与不同部位所受的外力作用密切相关。图示沙丘植被覆盖度最低的部位最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4.B 5.D 6.A
【解析】4.本题主要考查风向的判读。根据材料可知,抛物线形沙丘与新月形沙丘相反,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凸出。根据图示可知,该沙丘向东凸出,说明该地主导风是西风,B正确。
5.本题主要考查沙丘地貌图的判读。根据图示沙脊线所在位置可判断,甲、丁位于迎风坡一侧,应以侵蚀作用为主;乙、丙位于沙脊线的背风坡一侧,因此以沉积作用为主,D正确。
6.本题主要考查风力作用大小的判读。根据题意可知,植被覆盖度与外力作用密切相关。本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为风力作用。风力侵蚀作用越大,植被越稀疏。从图示来看,沙丘向西开口,受西风影响,甲、丁位于迎风坡一侧,以侵蚀作用为主,翻过沙脊线后,在背风坡一侧沉积,乙、丙位于背风坡一侧,故以沉积作用为主,B、C错误。相对于甲处,丁处地势低,风力侵蚀作用小于甲处,且坡度较缓,故甲处植被覆盖度最低,A正确,D错误。故选A。
【点睛】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沙丘的横截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进而较陡。
图1为祁连山地区水循环示意图,Ⅰ为境外水汽输入量,P为总降水量,E为本地蒸发量,O为输出水汽总量R为径流量,图2为该地区由水汽输送和蒸发引起的降水量分布图读图。
完成下面小题
7.与2002年相比,2009年祁连山地区
A.I一定增加 B.P一定增加
C.0一定减少 D.R一定减小
8.与2002年相比,2009年祁连山降水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输入水汽增多 B.输入水汽减少
C.蒸发水汽增多 D.蒸发水汽减少
【答案】7.B 8.C
【分析】本题以为祁连山地区水环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地理图像的判读及对图文信息的提取,难度较大。
7.本题主要考查地理图像的判读。题中I为区域外水汽输入量,等于区域外输入水汽形成的降水量(P)与区域外输入水汽中的通过区域水汽量(OI)之和,由图可知,与2002年相比,2009年祁连山地区PI减小,但无法得到OI的数据,故无法判断I的变化,A错误。题中P为总降水量,等于区域外输入水汽形成的降水量(PI)与蒸发水汽在当地形成的降水量(Pe)之和,图3b为P的变化图,读图可知,与2002年相比,2009年祁连山地区P一定增加,B正确。题中O为输出水汽总量,等于区域外输入水汽中的通过区域水汽量(OI)与当地蒸发水汽输出区域的部分(Op)之和,题中无法得知相关数据,故无法判断0的变化,C错误。题中R为径流量,根据图3a可得,R为总降水量(P)减去本地蒸发量(E),总降水量(P)增加,但无法得知本地蒸发量(E)的变化,故无法判断R的变化,D错误。故选B。
8.本题主要考查区域降水变化的原因。根据图示及上题可知,与2002年相比,2009年祁连山地区降水量整体增加。而区域外输入水汽形成的降水量(PI)是减少的,因此降水量变化主要是本地蒸发水汽增多所致,C正确。
16世纪,朝鲜半岛南侧青山岛的农民在原本不易储水的山坡上,通过对土壤和水资源的管理建成独特的板石梯田农作系统,其表层的红泥层由捣碎的土壤烘干硬化而成,并留有少量缝隙。2014年板石梯田农作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图示意青山岛板石梯田内部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板石梯田农作系统中红泥层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蒸发 B.隔绝杂草 C.增加下渗 D.提供养分
10.铺设较厚的砾石层主要考虑( )
A.支撑本级梯田土壤 B.提高本级梯田蓄水量
C.为下一级梯田补水 D.减轻下一级梯田淤积
【答案】9.A 10.C
【解析】9.根据所常知识可知,红泥层的有机质含量少,不能给农作物提供养分,D错误;材料可知红泥层是为了改良原本不易储水的山坡,隔绝杂草不是主要作用,B错误:增加下渗和减少蒸发都有利于储水,但是红泥层的空隙小,可以减少蒸发,不利于增加下渗,C错误,A正确。故选A。
10.读青山岛板石梯田内部结构图可知,铺设较厚的砾石层主要是为下一级梯田补水,不能提高本级梯田蓄水量,B错误,C正确;板石梯田农作系统主要目的是储水,所以支撑本级梯田土壤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A错误:砾石之间空隙大,不能起到拦截泥沙的作用,D错误。故选C。
【点睛】梯田是在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
读2016年江苏、河南、新、黑龙江四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增长数据对比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序号表示江苏人口增长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近年来③省级行政区人口迁出量星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为
A.政策限制 B.产业迁入
C.劳动力减少 D.交通发展缓慢
13.④省级行政区机械增长率较高,主要原因有
A.地理位置优越 B.矿产资源丰富
C.经济发达 D.交通便利
【答案】11.B 12.B 13.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示意图的判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1.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示意图的判读。首先分析四个选项:只有江苏位于发达地区,自然增长率较低,机械增长率较高,据此对比四个选项,只有②符合题意。故选B。
1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近年来,③地人口迁出呈下降趋势,产业迁入会抑制人口迁出,B正确。我国目前没有限制人口迁移的政策,A错误。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与人口迁出下降之间关系较小,C错误。交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可能导致人口大量迁出,D错误。故选B。
13.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根据图示可知,④地人口自然增长率高,机械增长率高,最可能为我国新疆。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理位置优势并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也并不十分便利,A、C、D错误。新疆矿产资源丰富,随点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大量人口迁入此地,B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图示中④地人口自然增长率高:机械增长率也高,因此可确定该地为新疆。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新疆成为我国能源矿产开发主战场进行分析。而江苏经济发达,河南随着产业转入,外出人口减少。
“红旗河”是我国宏大的调水工程构想,它由雅鲁藏布江中游、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取水,采取山区打隧洞、平原开明渠、河道之间用水库等方式输水至我国西北缺水地区。初步估算“红旗河”主体工程投资约为4万亿元,建设周期约为10年。读图“‘红旗河’重要节点海拔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红旗河”规划线路( )
①取水点较少②调水量充足③可全程自流④需高寒施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与坎儿井相比,“红旗河”河西走廊段拟采取长距离开挖明渠的形式,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节约成本 B.减少污染 C.增加湿地 D.增加水量
16.工程建成后对西北地区经济建设的意义有( )
A.促进农业增产 B.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C.提高环境人口容量 D.缓解荒漠化进程
【答案】14.B 15.A 16.A
【分析】14.“红旗河”取水工程从雅鲁藏布江中游、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维江、大渡河取水,该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水量充足,②正确;同时取水点遍布各大江,取水点多,①错误;结合图示分析,取水点海拔大致在2500m以下,海拔较低,④错;结合图示海拔进行分析,红旗河取水工程可以实现自由取水,③正确。故选B。
15.平原地区采用明渠的方式,可以减少工程量,节约成本,A正确;河西走廊地区地处西北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明渠取水会增加沿途地区的蒸发量,水量会减少,D错,明渠取水沿途地区污染物容易进入河道,会加剧污染,B错,增加湿地面积不是开凿明渠的主要目的,C错,故选A。
16.结合材料可知,“红旗河”水利工程是将水输至我国西北缺水地区,主要解决的西北地区缺水问题,增加西北地区农业的灌溉水源,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A正确;跨流域调水,对于水资源利用率没有直接影响,B错。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及缓解荒漠化进程不属于经济建设的意义,CD错。故选A。
【点睛】跨流域调水是为了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对于调入区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缓解生态环境问题。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大部分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西北部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枝叶稀疏。
分析上图所示区域西北部植树造林对该区域生态安全带来的影响。
【答案】树木需水量大,大面积种植导致土壤水分降低,地下水减少,草本植物数量减少,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加剧土壤侵蚀,加速生态退化,易出现生态安全问题。
【分析】本题以水土流失治理为资料,涉及了植树造林对区域环境影响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北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量较少,地下水位较低;而树木本身需水量大,大面积种植导致土壤水分降低,导致草本植物数量减少,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加剧土壤侵蚀,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增加,加速生态退化,环境的支撑和保障功能下降,易出现生态安全问题。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Z村位于岭南某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有高速公路出入口。2018年全村土地面积1605.2hm2,其中农林用地占85.36%;户籍人口3430人,常住人口2114人,外出务工人口占38.37%,村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该村经济以种植与养殖为主,仅有一家自办企业,服务业几乎空白;另有三家外来重工业企业和一个度假村,企业原料与市场“两头在外”。与2008年相比,2018年该村的农林用地显著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明显。下图反映2018年该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构成。
(1)推测2008-2018年该村农林用地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
(2)分析该村村民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的原因。
(3)从该村与外来企业合作的角度,提出增加村民收入的具体措施。
【答案】(1)满足城镇发展的用地需求,部分农林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外来企业建设需要征用农林用地;村庄道路、住宅建设占用农林用地。
(2)外来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外出务工人员多;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外出务工方便;与传统农业相比,外出务工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3)发挥该村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农副产品;满足企业需求,提供民俗、餐饮、休闲等生活配套服务;发挥区位优势,配合企业发展物流、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企业技术和资金优势,加强村民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就业能力。
【分析】本题 以某村的2008年到2018年的发展状况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城市、人口、农业、工业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区域认识、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素养。
【详解】(1)城市化的过程中,城镇用地的增加,使大部分农林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用来满足城镇的发展。外来新建企业的增加,也需要征用农林用地,与此同时,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了农林用地的占比。
(2)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说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当地就业机会较少,外来企业为本地提供的就业岗位极为有限。再加上Z村位于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又有高速公路出入口说明进出城市交通便利,路程较近,往返方便。在收入方面,与传统务农相比,外出打工的收入水平比较高。
(3)该村与外来企业合作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整合本村资源,发挥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产品,为了降低企业各种成本,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企业的需要。除此之外,为企业提供住宿、餐饮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也可以为本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本村落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可以发挥独有的区位优势配合外来企业发展物流等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企业可以开展培训,提高村民的就业能力。
【点睛】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省宁陕县位于秦岭中段南麓,左图示意该县部分地区地形分布。县城北侧的城隍庙(右图)建在长安河的江心洲上。历史上,该县城及周边地区常遭洪水袭击。1926年7月,该县大雨连绵七天七夜,老城区东城墙被冲塌数处,致使民房和良田被淹,损失惨重,而城隍庙却安然无恙,其主要原因是西河道东、西两侧水位差异高达数米。
(1)分析宁陕县城易遭洪水袭击的原因。
(2)绘制1926年7月洪灾发生时右图中西河道的剖面示意图(含水位线及河床地形)。
(3)解释1926年7月洪灾发生时西河道东、西两侧水位差异明显的原因。
(4)指出1926年7月洪灾发生时江心洲两侧的东、西河道中水量较小的河道,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1) 所在区域(位于秦岭南麓,)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且强度大;地势起伏大,汇水速度快;县城地势较低洼,且多条河流在此交汇。
(2)画出水位线(靠城墙一侧水位较高,以致于冲毁城墙)及河床地形(因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床呈不对称的V字型,且靠城墙一侧较深)即可。见下图所示,仅供参考。
(3)降雨量大且历时长,长安河流量大。河道弯曲度大,东侧为凸岸,西侧为凹岸;与东侧相比,西侧流速较快,水位迅速上涨,明显高于东侧。
(4)东河道。理由:东河道较窄;东河道(位于凸岸,)水深较浅;城隍庙未受洪水影响,说明东河道水位较低。
【分析】本题考查河流对聚落的影响。
【详解】(1)陕西省宁陕县位于秦岭中段南麓,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图中显示有多条河流交汇,水量大,地势低平,排水慢,故易发洪水。(2)画出水位线(靠城墙一侧水位较高,以致于冲毁城墙)及河床地形(因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床呈不对称的V字型,且靠城墙一侧较深)即可。(3)西河道东、西两侧水位差异明显的原因可从图中看出一个是凹岸,一个是凸岸,水流速度和地转偏向力都不同。(4)可从河道位置、形态和深浅分析,另可从城隍庙未被冲来推测。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适应性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适应性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