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达古冰川是罕见的现代山地冰川。研究表明,近50年其面积减少了70%。2020年,研究人员在该地建立了冰川试验区,并在冰川表面覆盖土工布,研究发现被覆盖区域的冰体消融速度明显降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土工布的颜色选择及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黑色,阻隔热量传递 B.绿色,降低地表温差
C.白色,反射太阳辐射 D.黄色,防水和抗侵蚀
2.给达古冰川覆盖土工布的最佳季节及位置是( )
A.春季冰川顶部 B.夏季冰川中下部 C.秋季冰川顶部 D.冬季冰川中下部
3.地理信息技术在该项研究中可以起到的作用是( )
①RS(遥感)观测冰川面积变化②GIS模拟冰川变化趋势③BDS监测冰川温度④RS查询冰川厚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1.C 2.B 3.A
【解析】1.白色土工布可以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到达冰川的太阳辐射,进而降低冰体消融速度,C正确。黑色、绿色、黄色均比白色的吸热能力强,会加速冰川融化,ABD错误。故选C。
2.给达古冰川覆盖土工布的最佳季节夏季,原因是夏季太阳辐射强,冰川融化速度快;位置是冰川中下部,原因是中下部融化的快。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RS(遥感)可以及时观测冰川面积变化;GIS可以分析模拟冰川变化趋势;BDS是北斗定位导航,不能监测冰川温度;RS具有监测功能,没有查询功能。①②正确,A正确。故选A。
【点睛】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三者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美国西南沿海地区(下图)的植被覆盖率高达45%,查帕拉尔是当地特有的植物群落。每年到了某个季节当地山火频发,干燥的盛行风风力强劲,火借风势,往往难以控制。2018年11月该地区发生了史上最严重的山火,造成近百人死亡和18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查帕拉尔植物群落叶片窄小且表面覆盖油脂的原因是( )
A.适应山火的环境 B.适应多雾的环境 C.适应寒冷的环境 D.适应干旱的环境
5.当地山火多发的季节及原因正确的是( )
A.秋季,海洋热高压输送来的西风的背风坡 B.春季,海洋热高压输送来的西风温度过高
C.秋季,陆地冷高压输送来的东风的背风坡 D.春季,陆地冷高压输送来的东风温度过高
6.火灾之后,下一季节当地很有可能出现泥石流,原因是( )
A.降水多 B.地震频发 C.飓风频繁登陆 D.冷锋频繁
【答案】4.D 5.C 6.A
【解析】4.结合图中纬度可知,当地位于30°到40°的大陆西岸,因此应为地中海气候,当地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强,蒸发量大;叶片面积窄小,表层有油脂能够减弱蒸腾作用,D正确。和山火的环境、多雾的环境关系不大,当地属于亚热带,基本没有大面积寒冷的环境,ABC错误。故选D。
5.深秋季节,陆地降温速度快且地势高,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形成高压,冷高压驱使空气向沿海推进形成盛行风-圣安娜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火灾过后,地表失去植被保护,进入冬季后,地中海气候降水增多,易引起泥石流次生灾害,A正确;地震是由于内力作用造成的,而不是火灾,B错误;火灾也不会导致飓风和冷锋频繁,CD错误。故选A。
【点睛】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火行为。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紧邻成都平原,以高原和高山为主,南靠成都。该区特别适合发展畜牧业,居民以养牦牛和绵羊为主。近年来,随着收入渠道增加,牧民对资金周转快的养羊业的依赖程度降低。下图示意阿坝州5个典型牧业县相对位置及2016年各县放牧家畜牦牛和绵羊的总存栏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2016年阿坝州5个典型牧业县放牧家畜牦牛和绵羊总存栏数的整体分布特点是( )
A.自西向东递增 B.自北向南递减 C.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D.自西南向东北递减
8.近年来牧民收入渠道增加的直接原因是( )
A.种植面积增加 B.发展多种经营 C.养殖技术提高 D.人口外流增加
9.推测该地区近年来人口变化特征为( )
A.老龄人口比例增加 B.少儿比例增加 C.性别比失衡 D.劳动人口比例高
【答案】7.B 8.D 9.A
【解析】7.据图分析可知,阿坝州5个典型牧业县放牧的家畜主要分布在北部的若尔盖县、红原县以及阿坝县的东北部地区,并且具有自北向南逐渐递减的趋势,其中若尔盖县西部地区牦牛和绵羊总存栏数最大,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
8.“近年来,随着收入渠道增加,牧民对资金周转快的养羊业的依赖程度降低”,据此分析,近年来牧民收入渠道增加的直接原因是人口外流增加,寻求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D正确 。种植面积增加 、发展多种经营、养殖技术提高不是收入渠道增加的直接原因,ABC错误。故选D。
9.青年人口外流增加,寻求就业机会,该地区近年来人口变化特征为老龄人口比例增加。A正确。少儿可能随父母外迁,少儿比例增加可能性不如老年人大,B错误。性别比失衡可能性小,变化应该不大,D错误。故选A。
【点睛】该地原来发展畜牧业,后来青壮年外迁,导致老年人比例上升。
城市腹地指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城市与腹地的关系可以分为吸收和辐射两种模式。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较小时以吸收腹地资源为主,城市规模较大时以辐射为主。左下图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单向吸收模式示意图,右下图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双向影响模式示意图,图中C、C1、C2、C3、C4表示城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为提升大都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应优先发展( )
A.高新技术产业 B.重化工业 C.旅游休闲业 D.交通等基础设施
11.与单向吸收模式相比,双向影响模式( )
A.不利于腹地内城市的发展 B.腹地与中心城市的互补性增强
C.中心城市发展速度较慢 D.不利于腹地自然资源的开发
12.右上图C2、C3城市发展速度较C1、C4快,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人口规模 C.交通条件 D.城市规模
【答案】10.D 11.B 12.A
【解析】10.辐射带动能力指的是带动周边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能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发展,可以加强大都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拉动周边地区的发展,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单向吸收模式中中心城市对其腹地以吸收作用为主,而双向影响模式中中心城市对其腹地既具有吸收作用,又具有辐射作用,因此与单向吸收模式相比双向影响模式更有利于腹地内城市的发展,且使得腹地与中心城市的互补性增强,A错误,B正确;另外中心城市发展速度快慢与多种因素有关,双向影响模式中中心城市发展速度并不一定较慢,C错误;双向影响模式会促进腹地资源的开发,D错误。故选B。
12.右上图中,与C1、C4相比,C2、C3距离中心城市C更近,更有利于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发展速度更快,因此C2、C3城市发展速度较C1、C4快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理位置,A正确;交通条件、人口规模和城市规模都不能从图中获取信息,BCD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带,又称城市群,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坡积裙是指水流在遇到坡度减小、磨阻加大或突然分散的情况下,不足以搬运所携带的泥沙,使泥沙沿山麓成片、连绵堆积,形成似展开的衣裙地貌。坡积裙的前缘,通常与河谷底部、山间盆地或山前平原相连接。坡积裙经过几万年的累积可厚达十多米。下图为坡积裙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利于坡积裙形成的环境是( )
A.坡陡水流急 B.山麓面积广 C.山高岩块多 D.植被覆盖少
14.与塑造坡积裙的主要作用相同的是( )
A.喀斯特地貌 B.“U”型谷 C.江中沙洲 D.新月形沙丘
15.与冲积扇相比,坡积裙( )
A.受到海水顶托减速 B.颗粒物较大 C.裙上常发育河曲 D.更加平坦
【答案】13.D 14.C 15.B
【解析】13.据材料可知,坡积裙地貌为流水沉积地貌,坡陡水流急不利于坡积裙形成,A错误。山麓面积大小都会形成坡积裙地貌,只是形成的坡积裙面积大小不同,B错误。坡积裙地貌沉积的泥沙颗粒物较小,不是岩块,C错误。降水丰富、植被覆盖少的地区,水量大,泥沙丰富,有利于坡积裙地貌的形成,D正确。故选D。
14.由材料可知,坡积裙是指水流在遇到坡度减小,磨阻加大或突然分散的情况下,不足以搬运所携带的泥沙沿山麓成片连绵堆积而成,说明塑造坡积裙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堆积,江中沙洲流水堆积形成的,C正确;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形成的,“U”型谷是冰川侵蚀形成的,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形成的,ABD错误。故选C。
15.坡积裙的前缘,通常与河谷底部、山间盆地或山前平原相连接,不会受到海水顶托减速;坡积裙坡度较大,颗粒物较大;坡积裙不会形成弯曲的河流;看图可知,地形起伏较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流水侵蚀地貌:峡谷、瀑布、V形谷等;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
图为北太平洋7月海雾频率图(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A点附近海域7月海雾频率可能是( )
A.8 B.11 C.22 D.33
17.海雾频率最高的区域主要位于( )
A.上升流区 B.寒流流经区 C.暖流流经区 D.寒暖流交汇区
18.图示局部区域海雾频率小于2%,其主要原因是( )
A.光照较强 B.纬度较低 C.风力较大 D.高压控制
【答案】16.B 17.D 18.B
【解析】16.A处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7月份出现海雾的次数应该较多,结合图中A外围是10,再往外围是2、10,根据大于大的等值线规律,A处应该大于10,但位于10-20之间,11符合题意,B正确。故选B。
17.图中观察可知,高值中心主要位于西北太平洋,此处处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的交汇处,D正确;图中上升流主要位于大洋东部沿海,图中频率较低,A错误;图中寒流、暖流流经区的数值都没有寒暖流交汇处数值大,故频率并不是最高的区域,BC错误。故选D。
18.图示区域海雾频率小于2%的地区位于北纬30度以南海域,该海域纬度低,气温高,水汽难以降温到露点以下,也就不容易成雾,B正确;光照、风力、高压跟海雾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该海域并不是光照、风力、高压的极值区,不能成为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
【点睛】雾的形成需要具备三大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充足的水汽”,雾气就是大气中的水汽凝结而形成的,因而下垫面水汽充足,较为湿润,那么也就有利于雾气形成,比如下垫面是海面、河流、湖泊、沼泽等的区域,有利于雾的形成。第二个条件是“低温冷凝”,大气中的水汽是以水蒸气的形式存在,只有让水汽降温冷凝,才能形成液态的雾气。第三个条件是“静风条件”,雾的形成通常是在大气稳定的时候,如果风力强劲,那么空气中的水汽就难以凝结,同时风的吹拂也会让雾气扩散,难以长时间雾气笼罩。
陕西省北部白于山区39.2万人因干旱缺水和水质差而陷入贫困。2011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将他们搬迁到城镇周边、中心村附近或其他城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9.影响白于山区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 C.消费水平 D.开放程度
20.促成此次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是
A.矿产枯竭 B.经济落后 C.政策扶持 D.教育需求
【答案】19.A 20.C
【分析】本题考查环境承载力和人口迁移。
19.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陕西省北部白于山区39.2万人因干旱缺水和水质差而陷入贫困,说明水资源不足,所以选A。
20.材料反映政府组织人口迁移,故判断为政策因素影响。政策是促成此次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所以选C。
四川西部某自然灾害监测预报中心为监测某学校附近的一处山体滑坡,分别在学校内(基准点)和滑坡体顶部(监测点)安装了监测设备。下图为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以学校为基准点监测到的滑坡体位移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21.该滑坡体的移动方向是( )
A.西偏南 B.南偏西 C.东偏北 D.北偏东
22.推测导致该地滑坡位移速度变化的主要诱因是( )
A.地震强度 B.重力条件 C.大气降水 D.气温变化
【答案】21.A 22.C
【分析】21.根据图片信息,该滑坡体主要在偏北和偏东的负方向上位移累计,并且偏东方向的负方向位移累计更多,即主要位移方向应该是西偏南,B项错误,A项正确。图中并没有出现偏东和偏北方向的正方向的位移累计,CD项错误。故选A。
22.根据图片信息,该滑坡位移速度变化持续时间较长,应该与短时间内的地震和重力崩塌无关,AB项错误。气温的变化只有在更长时间的物理风化中引起岩石断裂,再在重力作用下崩塌,从持续时间以及位移速度变化上看,与气温变化无关,D项错误。所以主要诱因应该与该时间段内的大气降水强度有关,C项正确。故选C。
【点睛】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二、综合题
23.结合下面图文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约6500万年前,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起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诞生了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第三极——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隆起,改变的不止是中国的地貌,科学家们发现,青藏高原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颠覆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三圈环流)。图甲和图乙分别为青藏高原隆起前后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模拟示意图。
(1)指出青藏高原隆起前,控制中国南方地区的气流名称,并分析该时期的中国东部的气候特点。
(2)分析青藏高原隆起后,超级“风机”的形成季节及原因及对中国东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3)指出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其他影响。
【答案】(1)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气候炎热干旱
(2)季节:夏季;形成原因:夏季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比平原地区接收到了更多的太阳辐射,不断加热高原上空的空气,使高原地面气压降低,抽吸外围气流进行补给,形成“风机”。对中国东部气候的影响:得到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夏季变得高温多雨。
(3)阻挡印度洋水汽进入,西北地区气候变得干旱。高原上冰川积累,夏季融化提供水源,成为大江大河的源地;奠定了地势西高东低的基本格局;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注入海洋。等。
【分析】本题目以青藏高原隆起前后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模拟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气候特点、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其他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青藏高原隆起前,北半球气压带分布比较规律,控制中国南方地区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该时期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气候炎热干旱
(2)青藏高原隆起后,超级“风机”的形成季节是夏季;形成原因是由于夏季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了更多的太阳辐射,不断加热高原上空的空气,使高原地面气压降低,周围气压较高,抽吸外围气流进行补给,形成“风机”。对中国东部气候的影响是得到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夏季变得高温多雨。
(3)青藏高原隆起阻挡了印度洋水汽进入,导致西北地区气候变得干旱。青藏高原隆起导致高原上冰川积累,夏季融化提供水源,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大江大河的源地;奠定了地势西高东低的基本格局;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注入海洋等。
2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年来积极投入莫桑比克的基础建设。我国与莫桑比克确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规划》。
材料二:当地时间2022年3月11日凌晨2时30分,热带气旋“贡贝”登陆莫桑比克,“贡贝”的到来给莫桑比克无论沿海还是内陆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材料三:莫桑比克林波波河下游赛赛市附近的农业园是中国在非洲规模最大的中非水稻合作项目。长久以来,尽管赛赛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但莫桑比克每年仍面临较大的粮食缺口问题。近年来,莫桑比克赛赛市农业技术示范基地测试了从中国进口的杂交水稻和旱地水稻品种,并筛选出了10种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这些参加试验的水稻品种,产量最高达每平方千米1074吨,旱地水稻的平均产量超过每平方千米600吨,是当地水稻品种平均产量的两倍。图示意莫桑比克局部地区,其中赛赛市为莫桑比克水稻实验基地之一。
(1)解释热带风暴“贡贝”同时在沿海和内陆造成大量人口受灾、流离失所的原因。
(2)对比我国的自然条件,分析来自中国的水稻品种能在莫桑比克测试基地获得高产的自然原因。
(3)一带一路,合作共赢,列举我国和莫桑比克在农业方面可进行的合作。
【答案】(1)内陆地区河谷众多,多山地丘陵,在台风暴雨下诱发山洪、滑坡、泥石流,导致村落、房舍被冲毁;而沿海地带地势低平,易遭受风暴潮的侵害,或受海水顶托影响,排水不畅导致内涝,房屋受淹;当地民居房屋结构简陋,难以抵抗台风及次生灾害的侵袭。
(2)该市气候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湿季与我国同样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同样位于河流沿岸,水源充足;同样有平坦的地形,深厚的土层和肥沃的土壤。
(3)莫桑比克土地(耕地)资源的开发;粮食贸易;农业技术交流和合作等。
【分析】本题目以莫桑比克局部地区为背景材料,涉及人口迁移、农业区位、区域合作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分析可知,莫桑比克内陆地区河谷众多,多河流源头,因此多山地丘陵,在台风暴雨下诱发山洪、滑坡、泥石流,导致村落、房舍被冲毁;而沿海地带地势低平,热带风暴“贡贝”易带来受风暴潮的侵害,或受海水顶托影响,排水不畅导致内涝,房屋受淹;莫桑比克经济落后,当地民居房屋结构简陋,难以抵抗台风及次生灾害的侵袭。
(2)据经纬度分析,该地位于东非高原东侧,莫桑比克气候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湿季与我国同样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莫桑比克多数地区位于河流沿岸,水源充足;莫桑比克同样有平坦的地形,深厚的土层和肥沃的土壤。
(3)我国和莫桑比克在农业方面可进行的合作可以是莫桑比克土地(耕地)资源的开发;莫桑比克与中国粮食贸易;莫桑比克与中国农业技术交流和合作等。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武汉地处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武汉城区被河流分割成汉口、汉阳、武昌三城隔江相望的鼎立之势。武汉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积占全市市区面积的1/4,有大小湖泊166个,被称为“百湖之市”,也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内陆地区最繁华都市。下图分别为1870年、1970年,2013年武汉市的城市变迁。
(1)简要归纳武汉城市化的表现。
(2)分析武汉城市化对水文要素的影响。
(3)分析武汉作为中国中部最大城市对城市及周边所产生积极意义。
【答案】(1)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城市等级不断上升;城市化发展速度起来越快。
(2)城市建设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的运动发生变化;城市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原有河网系统,河流、湖泊被分割。
(3)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劳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城市成为科技和信息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城市化使区域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变化。
【分析】(1)本题考查城市化的表现。从城市人口、用地范围、城市等级、数量等反面分析城市化的表现。
(2)本题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城市化对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3)本题考查城市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利用中心地理轮原理展开分析。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随着年份的不断变化,武汉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渐向郊区扩张;据此还可以推断,武汉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2)城市化使硬化路面的范围大增,地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可能。同时城市化会使水污染加剧,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
(3)武汉作为湖北的省会,也是湖北等级最高的城市,对区域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从提供就业机会、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紧急发展和文化进步等角度展开分析。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熟悉城市化的概念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