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高考语文必修下册(五) 点线整合7第1页
    新高考语文必修下册(五) 点线整合7第2页
    新高考语文必修下册(五) 点线整合7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语文必修下册(五) 点线整合7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必修下册(五) 点线整合7,共7页。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二字及重点虚词2.掌握动词活用的特点及判定方法。连点成线 基础整合1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1)(  )A.B.C.D.答案 A解析 B项判:决定,确定。C项惊:震响。D项完:保全。(2)(  )A.B.C.D.答案 B解析 A项缦立:久立。C项呕哑:声音杂乱。D项故事:旧事。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1)(  )A瓦缝参差B思厥先祖父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气候不齐D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答案 A解析 A项古今义都是长短、高低、大小不齐B项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C项古义:天气。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D项古义:它的实际数量。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2)(  )A齐楚之精英B刺客不行C用兵之效也D可谓智力孤危答案 C解析 C项古今义都是使用武力,进行战争A项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出类拔萃的人。B项古义:不去行刺。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D项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祸焉 韩魏之经营 燕赵之收藏 不赂秦 谁得而灭也 六王毕 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李牧连之 弦 后人哀之而不之 复道行空不霁何 不能独 来于秦A①④⑤⑥⑦⑪⑫/②③/⑧⑩/B/②③/④⑤⑦⑨⑪⑬//⑧⑩C/②③/④⑤⑥⑦⑩//D/②③/④⑤⑦////答案 D解析 均为形容词作动词,②③均为动词作名词,④⑤⑦均为名词作动词,为数词作动词,为使动用法,均为名词作状语,为意动用法。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B.C.D.答案 C解析 C项判断句/被动句。A项均为状语后置句。B项均为判断句。D项均为被动句。5判断下列文化常识的正误(1)所谓避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兄弟的名字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加以回避(  )答案 ×解析 避讳不包括兄弟的名字。(2)都是古代的货币单位二者连用形容极其细微(  )答案 ×解析 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连点成线 微点突破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1)          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是象形字,甲骨文又写成,像用装满酒的杯子给别人斟酒。是的本字,表示赐给,引申为 义项例句当与秦相较,或未(《六国论》)以羊(《齐桓晋文之事》)移风俗,民以殷盛(《谏逐客书》)以乱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岂取之而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轻视,看不起高祖为亭长,素诸吏(《史记·高祖本纪》)平坦地形险尽知之(《战国策》) 答案 轻易 替换交换 改变更改 替代 容易识记方法 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改变变更(从日从月意为日月变换)一是容易(也许古人认为日月变换是平常容易的事吧)改变引申出交换互换”“修治治理的意义容易引申出平坦(平坦的路容易走)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 赵得和氏璧,秦王欲以城(换,交换)璧,蔺相如曰:秦城不予,璧不可(容易,轻易)得。秦王怒,左右欲刃相如,然相如面不(变,改变)色,应对自如,令秦王不(轻视)相如。后完璧归赵。(2)       小篆  隶书  楷书是形声字,小篆从部,可声(古音相近)。表示奇特的、奇异的。 义项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六国论》)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居为(《促织》)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孔雀东南飞》)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促织》)若兵来则出兵击之(《三国演义》)余数,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核舟记》)单数,与偶数相对日,未尝不视朝(《资治通鉴》)命运不好,运气不好以为李广老,数(《史记·李将军列传》) 答案 特殊不平常 珍贵稀奇 美好合宜 看重认为……奇特 出人意料的(措施计谋)识记方法 的本义是异乎寻常异乎寻常说明是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故有单数不成双之义在战争上则特指军事上或斗争策略出人意料的措施其意动义则是……为奇不成双又引申出命运不好之义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 有人见一舟,约七分有(余数),甚(认为……奇特)之,叹曰:天下(特殊的)才多矣!2重点虚词——(1)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盘盘囷囷(《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犹且从师而问(《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土成山风雨兴(《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兼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词尾相当于”“”“可译作“……的样子 哪里怎么 在及物动词相当于一说为句末助词 于此 句末助词不译 表承接于是的用法与其位置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放在疑问句句首,为语气副词,哪里、怎么。当放在句末时,有三种情况:放在名词后,为语气助词,不译;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作兼词,相当于于此;放在及物动词后,相当于。当然,也有例外。(2)迁移运用试用位置推断法推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圣心备(《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波入涵澹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齐桓晋文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缦立远视而望幸(《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语气助词不译 及物动词相当于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句末助词不译3动词的活用在文言文中动词的活用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动词活用作名词一种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已经在点线整合5中做了介绍这里只介绍动词活用作名词的情况(1)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名词的动词并解释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___________________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收藏”“经营指金玉珍宝等物 ②“”“败逃的士兵 ③“恩惠 ④“”“诬陷嘲讽的话 ⑤“收获 ⑥“继承人动词活用作名词,大致情况有三种:(1)两个动词连用,相互之间又不是连动、承接关系,则必有一个动词活用作名词。如上面的②③④⑤(2)一个动词前面有助词,并且与前面名词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这个动词活用作名词,与前面名词构成偏正短语。如上面的(3)字修饰的动词,往往活用作名词。如上面的(2)迁移运用指出下面文段画线句子中活用作名词的动词并翻译这三个句子《书》记皋陶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释者曰: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功者易以众也。以圣神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当是之时,人之有罪与功也,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核其虚实以审其情,然后告之于朝而加其罚、出其赏焉,则其于得失岂有不尽也哉?然及其罪丽[]于罚、功丽于赏之可以疑也,以其君臣之材非不足于天下之智,以其谋虑非不通于天下之理,以其观听非不周于天下之故,以其有司非不尽于天下之明也。然有其智而不敢以为果有其通,与周与明而不敢以为察也。必曰罪疑矣而过刑,则无罪者不必免也;功疑矣而失赏,则有功者不必酬也。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节选自曾巩《刑赏论》) 丽:施加。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核其虚实以审其情然后告之于朝而加其罚出其赏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动词活用作名词译文处罚有可疑之处时要从轻处罚奖赏有可疑之处时要从重奖赏这是忠厚到极点的做法动词活用作名词译文圣人治理天下从家庭乡里到朝廷都有教化来带领天下的善行那么犯罪的人就会减少动词活用作名词译文官吏通过推究事情的原委来考察它的经过通过核查事情的虚实来详知它的实情然后把它禀告朝廷加以惩罚给予奖赏参考译文《尚书》中记载皋陶的说法: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可疑时,宁可从重奖赏。解释的人(指孔安国)说:处罚有可疑之处时要从轻处罚,奖赏有可疑之处时要从重奖赏,这是忠厚到极点的做法。(但是)那些犯了大罪的人,如果处罚轻就不一定能与罪行相抵;那些功劳小的人,如果奖赏重就不一定能与功劳相称。然而为什么还要做到赏罚忠厚到极点,用什么来解释它呢?圣人治理天下,从家庭、乡里到朝廷都有教化,来带领天下的善行,那么犯罪的人就会减少;从小事、身边的事以至国家大事都有法度,来完成天下的事业,那么立功的人就会增多。在上用圣神深邃美好的德行来做君主,在下用道德整饬清明的士人做公卿百官,君臣相互匡助来想尽天下的谋虑,通过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来辨明天下事情的真假。在那个时候,人们有罪行和功劳时,官吏通过推究事情的原委来考察它的经过,通过核查事情的虚实来详知它的实情,然后把它禀告朝廷,加以惩罚、给予奖赏,那么对于功劳和过失还会有遗漏吗?然而当犯罪而加以惩罚、有功而加以奖赏时存在疑惑,凭借君臣的才能不是不足以拥有天下的智慧,凭借他们的谋虑不是不能通晓天下的道理,凭借他们的见闻不是不能周知天下的故事,凭借他们的官吏不是不能弄清天下的事情。然而拥有智慧却不敢认为已经真正地了解,能够详尽清楚地了解却不敢认为已经真正地洞察。一定会说,罪行有可疑而滥用刑罚,那么没有罪的人不一定能免于惩罚;功劳有可疑而没有奖赏,那么有功劳的人就不一定能得到酬报。因此,处罚的时候,宁可从轻处罚而不能处罚过重;奖赏的时候,宁可从重奖赏而不能错失奖赏。

    相关试卷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下册(一) Ⅱ 点线整合: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下册(一) Ⅱ 点线整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判断下列文化常识的正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必修下册(一) 点线整合3: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必修下册(一) 点线整合3,共7页。

    新高考语文必修下册(四) 点线整合6: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必修下册(四) 点线整合6,共6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