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卷
展开广东省东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调研卷
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古诗文阅读(46 分)
(一)理解性默写(每空 1 分,共 8 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以好马为喻,从反面论证了坚持下去才能够获得成功的道理。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义较为相近。
(3)杜甫的诗中往往选取开阔、宏大、豪迈的意象,构成天高地阔、气象雄浑的意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梦醒后对人间乐事和古来万事的感慨,看似消极,却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省,为后文直抒胸臆积蓄了感情力量。
(二)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完成 2~4 题。(每题 3 分,共 9 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其闻道也固先乎召(懂得,知道) B.士大夫之族(类)
C.师不必贤于弟子(超过)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过)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吾从而师之 B.云青青兮欲雨
C.歌以赠之 D.吾师道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分别提出了教师的职能在于“传道、受业、解惑”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借助圣人与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批判不良风气,指出“师道之不复”的原因。
C.“圣人无常师”与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相呼应,并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
D.结尾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行古道”,交代写作缘由。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像李蟠这样好古文、学习古代道理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 5~9 题。(共 20 分)
三月甲午朔,上(后周世宗柴荣)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镇炮,从官过桥者人贪一石,六月壬申,彰信节度使李继勋营于寿州城南,唐刘仁赡伺继勋无备,出兵击之,杀士卒数百人。四年春正月,周兵围寿春,连年未下,城中食尽。齐王景达遣都军使边镐将兵数万潮淮救之。刘仁赡请以边镐守城,自帅众决战,齐王不许,刘仁赡锁邑成疾。三月己丑夜,帝渡淮,抵寿春城下。庚寅旦,躬擐甲胄,军于紫金山南山,命太祖空帝(赵区胤)击唐先锋寨及山北一寨,皆破之,由是唐兵首尾不能相救。丙午,监军使孙羽等作仁赡表,遣使奉之来降,帝遣使入城宣谕。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是日卒,追赐爵彭城郡王。诏开寿州仓服饥民。上自至泗州城下,禁军中刍荛者毋得犯民田,民皆感悦,争献刍粟,既克泗州,无一卒敢擅入城者。唐陈觉自周还,矫以帝命谓唐主曰:“闻江南连岁拒命,皆宰相严续之谋,当为我斩之。”唐主知觉素与续有隙,固未之信。锺谟请覆之于周,唐主乃因谟复命,言:“久拒王师,皆臣愚迷,非续之罪。”帝闻之,大惊曰:“审如此,则续乃忠臣。朕为天下主,岂教人杀忠臣乎!” 唐主遣其子纪公从善与锺谟俱入贡,上问谟曰:“江南亦治兵,修守备乎?”对曰:“既臣事大国,不敢复尔。”上曰:“不然,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 归语汝主,可及吾时完城郭,缮甲兵,据守要害,为子孙计。”
臣光曰: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刘仁赡以坚守蒙亵,严续以尽忠获存。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书》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世宗近之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
B.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
C.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
D.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祖:庙号,史上只有开国之主或国家奠基者,称为祖。有守成之德的君主称为宗。
B.制辞:用以颁布皇帝重要的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包括所有诏、敕、谕等诏令文书。
C.贡:外国向本国进献财物土产,也指贡士入京参加会试。本文指南唐向后周入贡。
D.城郭:城和郭分说时,“城”指内城,“郭”指外城:城和郭连用时,则泛指城。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寿春被围,城中粮食匮乏,齐王景达派兵救援;刘仁赡请求率众与后周军决一死战,齐王景达不同意,刘仁赡因此愤恨忧郁病倒。
B.后周世宗渡过淮水,抵达寿春城下,他亲自穿上盔甲,指挥作战,并命令赵匡胤攻击南唐军寨,使得南唐军队首尾无法互相救援。
C.世宗在征讨淮南过程中,关心当地百姓,保护百姓利益;他在寿州开仓赈济饥民,在泗州禁止打柴的士兵侵犯民田,得到百姓拥护。
D.南唐陈觉想让南唐国主替他杀了宰相严续,南唐国主让锺谟去后周征求世宗的意见。世宗认为严续对南唐尽忠,不应该将其杀害。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唐主知觉素与续有隙,固未之信。
(2)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
9.文末司马光引用《书》中的“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来赞美周世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引用的目的是什么?(3分)
(四)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 10~11 题。(9 分)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①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②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③。
【注】①此诗写于开成元年,这年刘禹锡被排挤出京城,出任苏州刺史。②法酒:按官府法定规格所酿造的酒。③刘向《杖铭》:“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讽刺朝廷不能任用贤才。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两句描绘了夏日午后恬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闲适的情韵。
B.颈联写被排挤出京的诗人深感苦闷,只好在饮酒抚琴纵情享乐中排遣愁绪。
C.此诗颔联和颈联写出了诗人美好的情操,形神兼备,技法巧妙,耐人寻味。
D.尾联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出诗人内心暗藏的不平,情感抒发蕴藉含蓄。
11.在这首诗中诗人从蜂、鹤身上领受到了怎样的教益?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4题(11分)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降,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
人文文化的不可或缺,还在于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这便是中国人将其与“礼”并称的“乐”。这种功能并不能用现金额度核算,但对于人类而言是绝对需要的。
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便是人文学者借鉴科学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
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的自觉。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
材料二:
半个世纪前,斯诺《两种文化》一书指出,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以及各自代表的文化正日益分化,彼此逐渐疏远,有无法沟通之势。今天,这一隔膜却似乎变薄了。相伴科学而发展的技术已渐渐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似乎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研究。与此同时,人文学界开始从哲学、文学、史学各个角度,仔细审察科学在人类世界的角色。库恩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指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研究经常受当时一些主题的约束。在主题转变时,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甚至表达思维的语言,也跟着转变了。于是,表面上看来是纯粹独立的科学研究,其实往往不能避免受社会的制约。
相对地说,人文与科学两个文化之间樊篱必须拆除。将来的世界,文化既是多元,而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又会有更多的互依与纠缠。有些学者,尝试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以了解不同学科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正在从人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中借用诗人布莱克的诗句,形容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在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他认为,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就像是在茎处重叠的两片叶片,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人文与科学之间又何尝不是人类心智中分离而又叠合的两个园地呢?
我们注意科学各部门间的对话,也在尝试使不同学科中已经发展的一些观念彼此对比,找出跨越学科的若干观念。我们的目的,只在提示同学们,学科的界限其实是暂设的,寻求知识的过程不过在设法了解自己及观察四周的世界;许多学术的术语,也不过是我们为了方便观察而设计的视角而已。
(摘编自许倬云《人文与科学之间》)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学技术因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而容易让人们产生崇拜心理,并被许多人当作解决所有难题的有效途径。
B.相比科学技术,仁爱、诚信等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能够为解决现代人类的“意义危机”提供更多帮助。
C.科学渐渐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以及科学研究受到时代主题的影响和制约,都导致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
D.人文学者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审视科学发展与社会的关系,而科学家也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说明科学的内容。
1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细密的社会分工造成科学与人文对立,但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各体系的频繁互动,要求人们设法减少这种对立。
B.人类的“工具理性”发展迅速,“价值理性”发展则相对滞后,要求人们的关注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
C.应倡导人们更多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或广泛运用人文的方法来开展科研,以便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
D.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必须研究跨越学科的观念,想更好地求取知识,就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的术语。
14.同是讨论两种文化的关系,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15 分)
嘱咐
孙犁
①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的家就在白洋淀边上。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他走得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②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你!”
③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
④他走进屋,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这是你爹,成天说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⑤水生抱了一会儿孩子,女人又哄她睡了。孩子的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了又幸福地降落。她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经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⑥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⑦“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⑧“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⑨“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⑩“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一听呆了,低下头,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⑪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⑫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摧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地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地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去打鬼子,打败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⑬“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⑭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扑到水淀中央没有边际的冰场,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来,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⑮到了目的地,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暖和暖和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1946年,有删改)
1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描写“辨别自己的村庄”“走得很慢”“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表现水生“近乡情更怯”的复杂心理。
B. 小说第⑤段写孩子“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丢鞋甩袜抱养大的”,目的是表现出水生嫂养育孩子的不易。
C. 小说生动描写了水生嫂撑冰床子送丈夫上路的场景,其中水生对水生嫂说的“慢些”,表现了水生对妻子的依依不舍。
D. 小说借助水生嫂的叙述,呈现出水生爹生前的嘱咐,塑造了一位理解革命、支持亲人投身革命、期盼胜利的老人形象。
1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不仅写出了人物美、人情美,而且情节曲折离奇。这也符合孙犁用散文诗语言来写小说的一贯文风。
B. 小说多采用人物对话的叙述方式,既呈现了八年来水生在外打仗和女人在家的生活情况,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 文中描写了冰床在水淀上飞行和太阳光冲开浓雾的场景,不仅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富有象征意蕴。
D. 结尾两段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塑造了水生嫂深明大义支持丈夫参战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17. 夫妻二人短暂相见又匆匆别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水生嫂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18. 请结合文本谈谈小说以“嘱托”为题的作用。(5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听着节奏劲爆的音乐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开着空调在功率自行车上蹬________……到疫情形势依旧复杂的当下,居家健身逐渐成为备受大众追捧的锻炼方式。
合理有效的居家运动,对呼吸循环功能改善、肺组织弹性改善等都________,这也是防控疫情、提高全民免疫力最直接的方式。①由于居家健身是一个处于封闭状态的活动,业余爱好者在锻炼时切勿过量运动。②一场超过自身强度的锻炼,不仅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反而还会造成拉伤、骨折等严重后果。
好的健身方式,应该是运动之后不会使生活习惯发生明显改变,而是使身体趋于健康。比如一次锻炼完后,你觉得食欲不振或者胃口大开,觉得精神亢奋或者________,那说明这次的运动内容就是不适合你的。但如果本来习惯熬夜的人在运动完后主动恢复规律作息,那么运动就达到了目的。
尽管拥有方便快捷等好处,但长时间在研的室内运动容易引发心理疾病,大众不能将居家健身作为唯一的运动选择。( ),因此人们运动时应该注意室内户外交替进行,这样才能述到最好的健身效果。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心虚气短 大有裨益 意气风发
B.心虚气短 非同小可 情绪低落
C.筋疲力尽 大有裨益 情绪低落
D.筋疲力尽 非同小可 意气风发
20.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办外空间开阔,景色优美宜人,更能让人感受到运动的乐趣
B.户外景色优美宜人,空间开阔,更能让人感受到运动的乐趣
C.户外更能让人感受到运动的乐趣,景色优美宜人,空间开阔
D.户外更能让人感受到运动的乐趣,空间开阔,景色优美宜人
21.将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两个否定句改为肯定句,不要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题。
行李安检的核心部件就是X射线安检仪。
X射线因其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那么X射线是如何穿透人体的皮肤和肌肉,展示出骨骼的形态呢?
这是因为人体软组织和骨骼吸收X 射线的能力有所不同,如骨骼的含钙量大,吸收的 X 射线就比肌肉等软组织多。在进行 X射线摄片时,将感光底片放在人体下方,穿过人体的 X 射线就能使胶片感光。人体各处组织因为对X射线的吸收量不同,感光底片所显示的黑白程度也就不同,因此人体的骨骼也就呈现出来了。
在行李安检中使用的X射线安检仪的成像效果与我们体检拍摄的X光片略有不同。当行李通过安检仪时,物品的外形和位置会显示出来,而且, ① 。一般情况下,金属显示蓝色,有机物显示黄色,化工类多显示绿色,例如违禁管制刀具在X光机输出的图像颜色一般为蓝色或黑色。可见,只要经过X射线安检, ② 。
大多数人最担心的应该是X射线的辐射问题。虽然X射线穿透力很强, ③ ,安检仪器的四周都是厚厚的铅壁,传送带进出口两边也设置了铅帘,保证了绝大部分的辐射隔绝在了安检仪的内部。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四、写作(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有人认为应负重前行,也有人认为应轻装上阵。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一、诗文阅读
1、默写句子:
(1)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2.D(“通”为“普遍,全面”)
3.A(A为名词的意动用法,B、C、D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4.D(“学习古代道理”解读有误,“行古道”应该是遵循从师之道。)
5. (3分) C (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
6. (3 分) A (“只有开国之主或国家奠基者,称为祖”有误,如明成祖朱棣、清圣祖康熙都不是开国之君;“有守成之德的君主称为宗”有误,如宋徽宗)
7.(3分)D(陈觉假传后周世宗的诏令杀严续,不是让南唐国主替他杀了宰相严续)
8. (8 分)
(1)(4分)南唐国主知道陈觉向来同严续有嫌怨(隔阂),本来就不相信他的话。
(译出大意2分;“隙”“未之信”各 1分)
(2) (4分)江南没有归服,(周世宗)就亲身冒着飞矢流石,抱定必胜的信念。(译出大意2分;“犯”“克”各1分)
10.(3 分)
第一问:大国敬畏他的威力,小国感怀他的德政。(1 分)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像周世宗那样攻天下时服强以力,守天下时怀弱以德。(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三月甲午(初一日),后周世宗巡视水寨,到达淝水桥,亲自捡取一块石头,骑在马上拿着,到寨中来供炮使用,随从官员过桥的也都每人携带一块石头。六月十一日,彰信节度使李继勋在寿州城南安营,南唐刘仁赡趁李继勋没有防备,出兵袭击他们,杀死士兵几百人。四年春季正月,后周军队围攻寿春,连着几年没有攻下,城中粮食吃完。齐王景达派都军使边镐率领几万兵沿淮河去救援他们。刘仁赡请求让边镐守城,自己率领部众与后周军决一死战,齐王李景达不同意,刘仁赡(因此)愤恨忧郁病倒。三月己丑(初二日)夜晚,后周世宗渡过淮水,抵达寿春城下。庚寅(初三日)早晨,世宗亲自穿上盔甲,在紫金山南面驻军。命令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攻击南唐先锋寨以及山北的一处营寨,全都击破,于是南唐军队首尾无法互相救援。丙午(十九日)监军使使孙羽等以刘仁赡的名义起草了奏表,派遣使者带着奏表前来投降。世宗派遣使者入城宣示安抚,(后周世宗)任命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书内容大致说:“对所侍奉的君主竭尽忠诚,坚守节操,德行无亏,前代有名的大臣,能有几人可以相比!我讨伐叛贼,得到你才是最大的收获。”当日,(刘仁赡)去世,追赐为彭城郡王。世宗诏令打开寿州粮仓救济饥民。后周世宗亲自抵达泗州城下,(下令)军中负责割草打柴的人不得侵犯农民田地,农民都感激喜悦,争相献送粮草。攻克泗州以后,没有一名士兵敢擅自入城。南唐陈觉从后周回来后,假传后周世宗的诏令对南唐国主说:“听说江南多年抗拒诏令,都是宰相严续的主意,应当替我杀了他。”南唐国主知道陈觉向来同严续有嫌怨(隔阂),本来就不相信他的话。锺谟请求到后周核实,南唐国主于是通过锺谟返回后周复命的机会,(上奏后周世宗)说:“长久抗拒王师,都是我的愚昧糊涂,不是严续的罪过。”世宗得知此事,大为惊讶,说:“确实如此的话,那么严续是忠臣。我作为天下的君主,岂能教人杀害忠臣呢!”南唐国主派遣他的儿子纪国公李从善与锺谟一道入朝进贡,后周世宗问锺谟说:“江南也在操练军队,修整守备吗?”锺谟回答说:“自从臣服大国,不敢再这样了。”世宗说:“不应当这样。昔日(我们)曾是仇敌,今日已经成为一家人。我朝同你们国家的名分已经确定,保证没有其他变故。然而人生难以预料,到了后代,那事情(更)不能知晓。回去对你家君主说,可以趁着我在的时候加固城郭,修缮武器,据守要塞,替子孙后代着想。”
臣子司马光说:周世宗凭借信用驾驭群臣,凭借正义要求各国,刘仁赡因为坚守不屈蒙受褒扬,严续因为竭尽忠诚获得生存。江南没有归服,(周世宗)就亲身冒着飞矢流石,抱定必胜的信念;江南降服以后,便像对待子女那样地爱护他们,推心置腹地把话说尽,替他们做长远打算。《尚书》说:“大国敬畏他的威力,小国感怀他的德政。”周世宗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接近《尚书》上的话了。
11.B(饮酒、抚琴既是诗人娱情悦志、排遣愁绪的一种方式,也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
12.颔联上句写诗人“静看”池边蜜蜂飞舞的景象,欣赏其勤劳积极的生活态度;(2分) 下句写诗人“闲想”仙鹤的高雅仪态,思考其超凡脱俗的君子风范;(2分) 全联虚实结合,表现了诗人对美好品德的不懈追求。(2分)
【注:中国古代有“圣人师蜂”“鸣鹤,美君子也”的说法。本诗中与此有点区别。】
12.C
13.A
14.①材料一从科技文化自身无法克的弊端出发,分析人文文化补充与矫正的作用,强调两者要协调发展,特别要关注人文文化的发展;②材料二重点梳理科学与人文从疏远到融合的趋势,强调要拆除二者之间的藩篱。
15. C “表现了水生对妻子的依依不舍”错误,应为表现水生对安全的考虑。
16. A “情节曲折离奇”错误,小说叙述水生请假回家,夫妻二人说话,女人送水生走的情节,情节缓和,没有起伏跌宕。
17. ①短暂相见:丈夫突然至家,水生嫂初见水生,喜极而泣;孩子熟睡后,水生嫂心中既涌起养育孩子的不易之感,又满怀幸福和欣慰,还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之情。
②匆匆别离:当听到水生说第二天早晨还要参加战斗时,水生嫂先是惊讶,但还是用她的行动表现了对水生回到部队继续参加战斗的理解与支持。
18.①人物塑造:在嘱咐之中凸显了人物彼此的爱和关心,又彰显了他们爱国爱家的革命人物形象。
②情节设置:故事的高潮部分围绕“嘱咐”展开。
③主题思想:突出主题,“嘱咐”中体现了根据地人民互相理解支持、患难与共、同仇敌忾的精神。
19.C(3分)
20.A(3分)
21.①切记适量运动,②不仅有违健身的初衷(4分)
22.①不同材质颜色各异
②危险品都无所遁形
③但铅可以起到屏蔽作用(6分)
- 将"因为"删去,"骨骼"后加"形态"。(3分)
- 略
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8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周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周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题,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