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含答案1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含答案101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含答案102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含答案103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后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单选题

    1.明代北京宛平知县沈榜所著的《宛署杂记》记载,沈榜刚上任的时候,宛平县财政只有50余两存银,而年财政支出却需要6 000多两。经费下的子项目:“坛祭、宗庙、陵园、行幸、宫禁、内府、各衙门、乡试、会试、殿试、乡会试武举……”这一现象反映出明代(   

    A.积贫积弱问题严重 B.封建经济发展停滞

    C.地方财政压力巨大 D.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2.如表是唐宋岁入总额中钱币所占之百分比,从中可知,盛唐以后三百余年的中国社会中(   

    年代

    岁入总额

    岁入钱数

    百分比

    天宝八年(749—750

    52 300 000+

    2 000 000+

    3.9%

    天禧五年

    150 850 100

    26 530 000+

    17.6%

    皇祐元年(1049—1050

    126 251 964

    39 000 000

    30.9%

    治平二年(1065—1066

    116 138 405

    60 000 000+

    51.6%

     

    A.货币经济对自然经济形成冲击 B.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C.商税收入占比呈现出稳定增长 D.赋役征收已实现货币化

    3.下图为唐中后期到北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税收数量折线图。其变化趋势说明(    

    A.唐宋土地政策渐趋宽松 B.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社会动荡影响农业发展

    4.有学者认为1799年英国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先决条件首先是由于政府成功地(通过议会)说服公民,所得税对于资助一场深得人心的即使昂贵的战争是必要的;其次,政府能够提供保证把税金用于军队本身,最终目的就要拿下一场完胜的战役;第三,政府能够提供保证,每个公民都缴纳自己的那一份,政府机构会相对诚实,没有人会吞噬这些钱财。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A.开征新税种的目的是解决财政问题 B.英国政府清廉公正深受民众的信任

    C.战争是开征个人所得税的直接原因 D.民主政体有助于个人所个税的开征

    5.安史之乱以后,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于是杂税林立。咸通十一年,陕州大早,庄稼歉收,陕州农民没有饭吃,还得交租交税。据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A.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比较丰盈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C.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现象 D.赋税制度亟需进行改革

    6.清朝雍正帝在康熙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基础上,把人丁税平均分摊到田亩中,实行摊丁入亩,按占有土地的数量征税。此次赋役制度改革(   

    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B.说明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7.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下列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B.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C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D1978年《中华人民个人所得税法》颁布,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8.两税法推行后,有人评论: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该评论主要想表达(   

    A.分夏秋两次征税从而简化了税收名目 B.扩大收税对象以增加财政收入

    C.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有利于农民人身自由 D.制度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9.唐朝时期,成丁的年龄由隋朝时的18岁提到21岁,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如遇水旱虫霜成灾,损失40%以上者免租,损失60%以上者免调,损失70%以上者课役皆免。这说明唐朝(   

    A.创立了租庸调制度 B.调整了统治政策

    C.均田制有实施前提 D.赋税标准发生质变

    10.《资治通鉴》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上述材料反映出(   

    A.征税的主要标准从财产转为人丁 B.土地兼并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D.农民获得了充分的生产时间

    11.文献记载一举措:通行各省,令行摊征。凡各州县按丁多寡、地亩广狭,分为差等,每地赋一两,摊地不过二钱,使无业贫民永免催科,有业民户,亦有定额,不致多寡悬殊。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该举措是康熙年间实行的摊丁入亩 B.农民的赋役从此被彻底废除

    C.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D.农民赋税负担趋向公平合理

    12.西魏权臣宇文泰把全国分为若干个军府,又按经济状况把农民分为数等,从中上等家庭里划分出参军的军户。为了保障军户安心打仗,北魏保证军户足额占有土地,并免征部分赋税和力役。西魏的这一做法(   

    A.缩小了社会阶层的身份差异 B.探索了按户等征税的做法

    C.强化了豪强地主的政治地位 D.预示了均田制度难以为继

     

    二、材料分析题

    1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

    材料一  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制定的,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其课税对象一是田(纳粟或稻),二是户(纳绢或麻),三是身(纳绢或布代役)。天宝年间,不堪兵役和赋税负担的农民大量脱籍逃亡,朝廷控制的纳税人口减少,赋税收入受到影响。同时,户籍失实,赋役混乱,官吏趁机作弊从中渔利。这样,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存在下去。为此,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户口不再分为主户和客户,一律编入现在居住的州县户籍,按照贫富差异征收赋税,具体表现为依户等高低纳钱,依田亩纳米粟。夏、秋两季征之。其中租庸调、杂徭役悉数减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康熙五十一年(1712),颁发谕旨,将全国丁税总额基本加以固定,以后滋生人丁,永远不再征税。雍正初年,令各省将丁口之税摊入地亩,按每地银一两摊丁银若干计算,一起输纳征解,称为“摊丁入亩”制度。与此同时,又陆续将匠班银、盐钞银、渔课钞等其他赋役也合并到田赋银中征收,地丁银成为主要财政收入。摊丁入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因田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而且“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平均了赋役负担,较为公平合理。清初以来各地多种多样的赋役制度得以统一,南北方的赋役负担渐趋平衡,无地少地的佃农、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等基本上摆脱丁银的“赔累”,负担减轻,有了更多的迁徙流动自由。此后,清政府的地丁收入逐年增加,成为清王朝赖以存在的重要物质基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比较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的不同,分析两税法推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赋税制度的特点,分析其影响。

    14.我国古代各朝代都十分重视赋税管理,赋税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因人事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故称“两税”),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摘编自刘晌等《旧唐书》

    材料二  一条鞭法是明代万历年间通令全国实施的一项新的赋役制度,它“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将一切征项,包括赋、役及额外加派、土贡方物等,悉并一条,化繁为简;它取消各种摇役名目,实行银差,使徭役空前简化;同时,一条鞭法实行徭役征银并部分“摊丁入亩”。它简化了赋役制度,改变了历代赋、役分开征收的方法,使二者合而为一。同时,由于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的程序,它在客观上确保了财政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

    ——摘编自蒲志新《略论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的征税依据并说明推行两税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从唐中叶至明中叶赋役制度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并分析明中叶改革赋役制度的意义。

     

    三、论述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年,政务院发布了《税政实施要则》,其中就包含着具有个人所得税性质的存款利息所得税和薪给报酬所得税。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一税种最终于1959年停止征收。

    1980年,国务院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征税对象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六类;免征额为800元;……1981年,全国职工的月平均工资只有64元。因此,……其实际纳税人人数很少,税源分散,收入甚微。

    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前者是适应我国个体工商户迅速发展,并对其中的高收入者加以税收调节的产物;后者是防止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的重要制度构建。

    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将原来按纳税人类型分设的各种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

    2005年,国务院将个税免征额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并增加了有关高收入者必须办理纳税申报的规定。2007年,国务院将个税免征额提高到2000元。

    2009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增加到3944亿元,逐步成为我国的第四大税种。

    ——据赵仁平《近现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功能的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改革这一主题,提炼论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地方官员需要负担的经费多样,由此反映出地方财政压力巨大,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明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大,但不能体现出积贫积弱,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朝地方地方经费,无法说明封建经济的发展停滞,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无法说明社会矛盾尖锐,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从表格第四栏分析,钱币收入已经占比超过一半,说明货币经济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冲击,A项正确;根据表格第二栏总额变化的分析可知不是稳步增长,排除B项;从表格第三栏钱数分析,在增长,但不一定都是商税收入,排除C项;从表格第四栏分析,没有实现货币化,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唐中后期到北宋时期,政府的财政收入征收,货币征收在逐步增长,实物征收相对减少,说明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土地政策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征收内容,不能得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社会的稳定,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材料所得税对于资助一场深得人心的即使昂贵的战争是必要的体现的是战争是开征个人所得税的直接原因,且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A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政府能够提供保证,每个公民都缴纳自己的那一份体现的是民主政体有助于个人所个税的开征,D项不符合题意;英国政府清廉公正深受民众的信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

    5D

    【详解】考查唐代的赋税。材料指出,安史之乱后,各地杂税林立庄稼歉收,陕州农民没有饭吃,还得交租交税,这说明唐朝赋税制度非常混乱,且没有根据地方实际进行收税,D项正确;虽然此时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但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财政收入是否丰盈,排除A项;材料未说明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排除B项;分析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赋税制度非常混乱,但不能说明唐朝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停滞,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摊丁入地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C项正确;此次赋役制度改革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B项;此次赋役制度改革不会加重财政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根据所学可得出,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C项正确;个人所得税制度不是在北洋政府时期正式确立的,排除A项;计划体制下并没有收个人所得税,排除B项;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是198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陆贽认为,两税法选取各州科率钱谷数最多一年的额数,作为两税定额,加重了人民的负担,D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简化了税收名目,排除A项;材料中看不出扩大收税对象,排除B项;材料中看不出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提高成丁年龄,取消输庸代役的年龄限制,减轻民众的赋役负担,保障农时,B项正确;隋朝已创立租庸调制,唐朝时发展完善,排除A项;均田制是租庸调制实施的前提,排除C项;当时赋税标准仍以人口为主,并没有发生质变,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的征税标准开始由人丁为主变为资产为主,说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轻,C项正确;两税法的征税标准开始由人丁为主变为资产为主,排除A项;两税法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何况古代中国因为主体上确立的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排除B项;农民获得了充分的生产时间主要与唐初实施的租庸调制中的输庸代役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将人丁税摊入土地税中,实行摊丁入亩,使无业贫民永免催科,有业民户,亦有定额,反映出封建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C项正确;该举措即摊丁入亩发生在雍正时期而非康熙年间,排除A项;农民的赋役从此被彻底废除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农民赋税负担趋向公平合理,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西魏权臣宇文泰把全国分为若干个军府,又按经济状况把农民分为数等,从中上等家庭里划分出参军的军户。为了保障军户安心打仗,北魏保证军户足额占有土地,并免征部分赋税和力役。可知,材料所述制度是府兵制,该制度划分中上等家庭参军,使得中上等的豪强地主获得通过军功获得政治地位的途径,且占地减税等经济权益进一步增强了其力量,C项正确;府兵制的规定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豪强地主的跃迁,反而扩大的社会阶层的差异,排除A项;府兵制是按户等征兵,而非征税,排除B项;西魏时期均田制仍十分稳定,排除D项。故选C项。

    13(1)不同点:征税标准: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两税法以土地财产为主。征税种类: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征收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及各种杂税的征收,税目有所简化。征税时间:两税法固定在夏、秋两季征税。

    (征税原则:由量入为出转变为量出以制入。征税对象:租庸调制征税主要是均田农民,贵族及官僚地主享有免税免役特权;两税法征税对全国所有民户,官僚、地主、商人等都要交税,纳税对象扩大。赋税缴纳的形式:租庸调制主要缴纳实物,两税法兼纳货币与实物)

    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逃亡,户籍不清,户口失实;赋役混乱,官吏作弊渔利;中央政府财政困难。

    (2)特点:简化税收项目和手续;赋税折银,商品货币化;公平合理。

    影响:统一了全国的赋役内容;平衡南北方赋役负担;减轻了无地少地人民的赋役负担;削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利于工商业发展;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解析】(1

    不同点:征税标准:根据材料租庸调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制定的,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可概括出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根据材料户口不再分为主户和客户,一律编入现在居住的州县户籍,按照贫富差异征收赋税可概括出两税法以土地财产为主。征税种类:根据材料按照贫富差异征收赋税,具体表现为依户等高低纳钱,依田亩纳米粟。夏、秋两季征之。其中租庸调、杂徭役悉数减省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征收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及各种杂税的征收,税目有所简化。征税时间:两税法固定在夏、秋两季征税。背景:结合所学可知,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实行的基础不复存在;根据材料不堪兵役和赋税负担的农民大量脱籍逃亡,朝廷控制的纳税人口减少,赋税收入受到影响可概括出农民逃亡,户籍不清,户口失实;根据材料户籍失实,赋役混乱,官吏趁机作弊从中渔利可概括出赋役混乱,官吏作弊渔利;中央政府财政困难。

    2

    特点:根据材料令各省将丁口之税摊入地亩,按每地银一两摊丁银若干计算,一起输纳征解可概括出简化税收项目和手续;赋税折银,商品货币化;根据材料平均了赋役负担,较为公平合理可概括出公平合理。影响:根据材料清初以来各地多种多样的赋役制度得以统一可概括出统一了全国的赋役内容;根据材料南北方的赋役负担渐趋平衡可概括出平衡南北方赋役负担;根据材料无地少地的佃农、手工业者......负担减轻可概括出减轻了无地少地人民的赋役负担;利于工商业发展;根据材料有了更多的迁徙流动自由可概括出削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根据材料清政府的地丁收入逐年增加,成为清王朝赖以存在的重要物质基础可概括出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14(1)依据:以土地、人丁为征税对象,以资产多寡确定征收数额。

    原因:唐代中期,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法存在弊端;政府面临财政困难;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户籍紊乱。

    (2)总趋势:税制逐步简化和单一化;赋税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征税对象中的人丁标准逐渐淡化,资产标准逐步凸显。

    意义: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和流动;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减轻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详解】(1)依据:根据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得出以土地、人丁为征税对象,以资产多寡确定征收数额。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唐代中期,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遭到破坏而租庸调法存在弊端;政府面临财政困难;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户籍紊乱。

    2)根据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可以看出,总的趋势是税制逐步简化和单一化;赋税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征税对象中的人丁标准逐渐淡化,资产标准逐步凸显。意义根据它在客观上确保了财政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可知主要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和流动;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减轻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15.示例:新中国的个税改革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个税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条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的个税制度重新确立。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个税制度愈发公平和完善;个税免征额的提高也彰显了国家的人文关怀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个税制度在增加税收、调节宏观经济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总之新中国的个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税收变化和所学知识可提炼出论点是新中国的个税改革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关于阐释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体制变化和税收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即可,需要点出计划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等方面的变化和税收是在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相关试卷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巩固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 货币与财税制度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 货币与财税制度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综合训练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含答案1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