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6 文言文句子翻译-《考点解透》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新高考专用)
展开考点16 文言文翻译
若想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首先要对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偏义复词、特殊难解词语等进行准确判定,继而才能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后,考生要灵活运用学过的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和翻译格式,重点把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等。
文言文翻译实词推断方法与技巧
◎1
课内实例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解析】“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利用汉字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 “(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 (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课外实例:
1、启听淮北取籴。
【解析】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
【解析】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2
课内实例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解析】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见:被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弥:愈,越
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固:险固的地势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族:族灭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7、追亡逐北
【解析】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课外实例:
1、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解析】“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2、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私者,然欲厚之,更所以祸之。
【解 析】“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 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3
课内实例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解析】“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
2、范增数目项王
【解析】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3、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解析】《促织》 “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4、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
【解析】“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5、视之,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解析】“意”作主语,为名词,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利用语法结构)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课外实例:
1、文过饰非 (掩饰) 严惩不贷 (宽恕)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2、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解析】“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
3、自放驴,取樵炊爨
【解析】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4、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解析】“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4
课内实例
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解析】“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2、烟涛微茫信难求
【解析】“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利用上下文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课外实例:
1、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解析】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2、(郭)永以书抵幕府
【解析】“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5
课内实例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解析】言听计从:听从
2、势拔五岳掩赤城
【解析】出类拔萃,超出
(利用成语)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课外实例: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解析】不速之客 :招致
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解析】日薄西山:接近
3、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解析】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
4、吾亦望汝副其心
【解析】名副其实:符合
◎6
课内实例
1、 “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
2、 “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
3、 “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高考重点文言实词(20个)
字词
解释
例句
翻译
字词
解释
健
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
广东读书人大多 打官司,星沅发文在全省范围登记热衷追求打官司的书生。
健
擅长
渐
幼时,无争夺之心,及长,或渐利色。
年幼时没有争夺之心,等到长大之后,有的就受到利益的 。
渐
浸染
僭
后公孙述僭号于蜀,连聘不诣。
以后公孙述在蜀 天子名号,连续聘他去做官,他都不去。
僭
超越、职位
僭立
明年,张邦昌僭立,命渊以三千人入卫宗庙。
第二年,张邦昌 ,命令王渊率领三千人入城,保卫宗庙。
僭立
超越臣子本分自立为王
僭乱
时僭乱后,帑藏赤立。
当时国家 之后,国库出现赤字。
僭乱
动乱
将
得其反状,因请将兵击之。
查获了汉王造反的证据,便请求 去攻打他。
将
率领、带领
交驰
会使辙交驰,帝欲亲往见之。
恰逢双方使者的车辆 ,皇帝想要亲自前去见他。
交驰
往来、频繁
交欢
尝过高攀龙,请与交欢。
丁元荐曾拜访高攀龙,高攀龙请求与他 。
交欢
结交
交口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那些公卿显要们,也争着要把他收到自己的门下, 地赞誉举荐他。
交口
异口同声地
交通
擅理公事,贼杀不辜,交通土官为奸利。
擅自处理公事,杀害无辜, 地方官干坏事谋利益。
交通
(暗中)勾结
交通
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追求名声、利益的人,种暠都不与他们 。
交通
结交、交往
交游
恒闭门却扫,无所交游。
沈炯总是闭门谢客,与外界无任何 。
交游
交往、往来
郊次
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大王应该穿上素服在 ,派遣军队北征,把必定报仇之意昭示天下。
郊次
郊外、驻扎
骄侈
虑其私蓄富实,易生骄侈。
他考虑百姓私自贮蓄殷实,容易生发 之心。
骄侈
骄逸、奢侈
胶
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
朱宸濠的船 了,仓促之间换船逃跑。
胶
搁浅
焦
寒暑杂至,五谷焦死。
寒暑杂乱而至,五谷 而死。
焦
干燥、枯萎
角立
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
拥有重兵占据险要地势,卓然特 群雄之间,不是真正的君主不屈服。
角立
立于
矫
思恭下车,矫继业之失。
段思恭到任后, 冯继业的错误。
矫
纠正
矫饰
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
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 。
矫饰
虚假、掩饰
矫制
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状,自劾待罪。
安丙陈述吴曦反叛的原因以及 平定叛贼的情况,自我弹劾等待治罪。
矫制
假托、圣命
徼
蛮夷徼外,多来归降。
异族 ,大多前来归顺投降。
徼
边境
徼
恣蚊蚋嗜其肤,冀以徼福。
沈伦任凭蚊虫叮咬皮肤,希望以此来 福分。
徼
求取、取得
觉
会妻受囚金事觉,宗尹不自安。
适逢妻子收受囚犯贿金的事情 ,宗尹自己也感到不安。
觉
败露、发觉
教训
交阯生聚教训数年矣,谓之“兵不满万”,妄也。
交阯人繁殖人口,积聚物力, 士兵很多年了,说“士兵不足一万”,是没有根据的。
教训
教导、训练
噍类
勿令纵兵,不然城中无噍类矣。
不要让士兵放任,如果不这样,城中恐怕就没有 了。
噍类
活人
阶
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
他的官位已经 了中大夫,就辞官退休了。
阶
升到、升任
节用
宜宽赋节用,以培苍生大命。
应该减轻赋税 ,来保护百姓性命。
节用
节省开支
讦
奏发巡按李杰罪,杰亦讦侃。
李侃上奏 巡按李杰的罪行,李杰也揭发他。
讦
揭发
诘
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
皇上 小官这字的来历,小官不肯承认。
诘
责问、追问、诘问
诘旦
诘旦,道济引兵居前,羡之等继其后。
天 ,檀道济引兵开路,徐羡之等随后继进。
诘旦
清晨、平明
拮据
殚力图民,昕夕拮据。
尽力为百姓做事,从早到晚 。
拮据
劳苦操作、辛劳操持
结欢
无以结欢在朝柄政重人。
没有用来 朝中执掌权力重臣的方法。
结欢
交好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2)题。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国珍开府庆元,求士为己用。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制。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节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参考译文:
元末,方国珍在海上起兵,朝廷不能控制他,不得不授予他很高的官位。方国珍成立庆元府府署,寻找人才为自己所用。他听说詹鼎有才干,就用计把他捉来。詹鼎被俘获后,没有办法,因此为他尽心尽力做事,担任庆元府都事一职,有廉洁的名声。方国珍的弟弟担任平章事时,有人犯法,(方国珍的弟弟)交给詹鼎惩办此事,詹鼎就依法判了罪。平章事的妻子收受贿赂,向詹鼎求情。(詹鼎)坚持不许可,说:“现在方国珍想发动起义,应当任用天下贤能的人,应该完全遵守法律,怎么能让妇人来干预政事呢?”没有应允。平章事的妻子大怒,就诬告詹鼎,把詹鼎关进了监狱,半年后才释放出来。
詹鼎再次被起用,担任上虞制。上虞和伪吴王张士诚的地盘相互交错,军吏贵臣很多,他们认为詹鼎是读书人,不懂边防军事,屡次违反规约。詹鼎在庭内会见众官员,拉来一个驿丞,因不奉行公事而责备他,并杀了他。庭中的众官员都吓得两腿发抖,跪着行走请罪,直到膝盖弯曲得太久站不起来,才算完。后来即使是元帅、万夫长在陈说事情的时候,也都直身跪着禀报,不敢抬头看詹鼎的脸。詹鼎处理事情很有才能,即使公文堆满了面前的公案,一会儿就判决完了。
至正末年,我朝(明朝)军队进攻到了庆元城下。方国珍害怕,就乘大船逃到海上。皇上大怒,打算派兵诛杀他。没有谁为他谋划,詹鼎就替他草拟奏表谢罪,言辞谦恭、巧妙。皇上读完奏表后,说:“谁说方氏手下没有人才啊?这样的人可以用来使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他的罪。又召方国珍为右丞,詹鼎也被传召到京师。
1.掌握实词举、习、莫
(1)(2023新编,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今方氏欲举大谋 举:__________
②不习边事 习:__________
③莫为计 莫:__________
答案:①发动 ②通晓,熟悉 ③没有谁(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①结合语境可知,方国珍是想起义,“大谋”在这里指“起义”,“举”与“起义”搭配,故“举”解释为“发动”。②可联想《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习”,“习”意为“熟悉,通晓”,代入题中,句子可译为“不熟悉边防军事”,语意通顺,符合语境。③“莫为计”中的“为计”可理解为“出谋划策”,“莫”作主语,应译为“没有谁”。
2.掌握文言翻译基本方法
(2)(2023新编,15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詹)鼎被俘获后,没有办法,因此为他尽心尽力做事,担任庆元府都事一职,有廉洁的名声。
②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詹鼎在庭内会见众官员,拉来一个驿丞,因不奉行公事而责备他,并杀了他。
③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皇上读完奏表,说:“谁说方氏手下没有人才啊?这样的人可以用来使他活命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①句采分点:“为所”,表被动,翻译时要译出“被”字;“因”后省略了宾语“此”,翻译时要补出;“之”“其”都是代词,指方国珍;“廉”,译为“廉洁”;“名”,译为“名声”。每点1分。②句采分点:“会众于庭”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为“于庭会众”,译为“在庭内会见众人”;“引”,译为“拉”;“责以不奉公”为状语后置句,应调整语序为“以不奉公责”,译为“以不奉行公事而责备他”;“斩”,译为“杀”;“之”,代词,译为“他”。每点1分。③句采分点:“上”,译为“皇上”;“是”,译为“这样的人”;“可以”,古今异义词,译为“可以用来”;“活”,使动用法,译为“使……活”;“孰谓……哉?”应译出疑问语气。每点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3)~(6)题。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参考译文:
景公把平阴和藁邑赐给晏子。晏子推辞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人力已经十分困乏了;(国君)又喜欢游乐玩赏器物,以及打扮宫中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国君)还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百姓的人力困乏,使他们的财富用尽,使他们接近死亡,下面的百姓非常痛恨上面的官吏!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就算了。即使这样,君子难道就不希望富有和显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臣子的,先考虑国君,后考虑自身,先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奉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不想富有和显贵呢!”
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
晏子回答说:“国君促进渔业、盐业的买卖,对关市盘查但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人就处罚,如果是该处罚的人就免去处罚。像这样三条,就是对我的赏赐,也是国君的利益。”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之后,派人去问大国,大国的国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去问小国,小国的国君说:“齐国不会欺凌我们了。”
3.掌握实词辞、治、度
(3)(2023新编,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晏子辞曰 辞:__________
②吾君好治宫室 治:__________
③安国而度家 度:__________
答案:①推辞 ②修筑 ③考虑(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①结合语境,晏子“不接受”景公的赏赐,这里的“辞”应理解为“推辞,拒绝”。②“治”与“宫室”连用,应为动词,“宫室”是建筑,“治”在这里译为“修筑”。③结合语境,晏子的这段话是在说身为臣子,应该以君王、国家为先,先考虑君王、国家,再考虑自己。“安国而度家”说的是“国家安定了,再考虑自己的家庭”。“度”在这里应读作“duó”,译为“考虑”。
4.掌握虚词以、焉
(4)(2023新编,2分)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
以:______词(把 依照,按照)
②寡人无事焉
焉:______词(不译 ……的样子)
答案:①介 把 ②语气 不译(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①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景公以平阴与藁邑禄晏子”,“禄”是动词,有“赏赐”之意,“以”在这里是介词,译为“把”。②“寡人无事”句子结构完整,“焉”位于句尾,是语气词,没有实义。
5.明确文言翻译要点
(5)(2023新编,3分)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
又喜欢游乐玩赏器物,以及打扮宫中女子
B.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即使这样,君子难道就不希望富有和显贵吗
C.然则曷以禄夫子
那么我用什么赏赐你呢
D.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像这样三条,我的赏赐,国君的利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A项翻译正确。其中,“好”替换为“喜欢”;“饬”为通假字,同“饰”,译为“装饰,打扮”。B项翻译正确。注意“虽然”为古今异义词,译为“即使这样”。“独……乎”替换为“难道……吗”。C项翻译正确。“以”在此处为介词“用”;“然则”连词,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曷以”,为宾语前置,应调整语序,将“以曷”,译为“用什么”。D项翻译有误。通过句式“……者,……也”可知,该句为判断句,翻译时应译出判断词“是”,即“像这样三条,是对我的赏赐,也是国君的利益”。故答案为D项。
6.掌握文言翻译流程
(6)(2023新编,5分)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使百姓的人力困乏,使他们的财富用尽,使他们接近死亡,下面的百姓非常痛恨上面的官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本句采分点:“敝”“竭”“近”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困乏”“使……耗尽”“使……接近”;根据前三个短句,可推断“疾”为“痛恨”之意。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随堂普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昔归震川尝自恨足迹不出里闬①,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纪。承命为征君作传,此吾文所托以增重也,敢不竭其愚心!
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此三者,皆征君之末迹也。三者详而征君之志事隐矣。
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太史公传陆贾,其分奴婢、装资,琐琐者皆载焉。若萧、曹世家②而条举其治绩,则文字虽增十倍,不可得而备矣。故尝见义于《留侯世家》,曰:“留侯所从容与上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以虚实详略之权度也。宋元诸史,若市肆簿籍,使览者不能终篇,坐此义不讲耳。
昔欧阳公作《尹师鲁墓志》,至以文自辨。而退之之志李元宾,至今有疑其太略者。夫元宾年不及三十,其德未成,业未著,而铭辞有曰:“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则外此尚安有可言者乎?
仆此传出,必有病其太略者,不知往者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惟足下的然昭晰,无惑于群言,是征君之所赖也,于仆之文无加损焉。如别有欲商论者,则明以喻之。
(节选自方苞《与孙以宁书》,有删改)
【注】①里闬(hàn):乡里。②萧、曹世家:指《萧相国世家》和《曹相国世家》。
参考译文:
以前归有光遗憾自己的足迹没有出过乡里,所见和所听说的人物中没有高尚节操、伟大行为可记述。我承蒙您嘱托为征君作传,这是我的文章仰仗所记述的人物来增加分量的机缘,岂敢不竭尽自己愚拙的心力!
您给我看的那些各家(给孙征君写的)传记评论,都没有抓住最精要的东西。他们所写的,大致不超过三个方面:有的详细记述他平生讲学所宣扬的宗旨以及师友相承的渊源关系;有的逐条列举他一生行侠仗义的事迹;有的极力称颂他弟子众多,国内向往仰慕他的人很多。这三个方面,都是征君细微的功绩。这三个方面写得详细,征君一生立志的大事反而被湮没了。
古代明了写作规律的人,(为人作传时)所记载的事迹,一定与所记之人的行为规范、事业格局相称。司马迁为陆贾作传,将陆贾给五个儿子分配奴婢、财产等琐碎的事情都写上去了。如果《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中也逐条列举二人的政绩,那么文字即使增加十倍,也不可能全都写下来。所以(司马迁)曾在《留侯世家》中标示了写作的道理,说:“留侯(生平)随口和高祖谈论天下的很多事情,(如果)不是关系到天下存亡的大事,就不记载。”这就明确地告诉了后世写作文章的人如何处理虚实详略。宋、元两代各类史书,就像街市店铺里的流水账簿,使读者无法将一篇文章读完,就是因为(作者)不明白这一道理。
从前欧阳修作《尹师鲁墓志》,以至专门写文章为自己辩白。韩愈为李元宾作墓志铭,至今还有人对他写得过于简略而表示疑惑。李元宾年纪不到三十,德行还没有修成,功业也不显著,而铭辞中已说道:“才高于当世,而品行超过古人。”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我的这篇传公开后,一定会有人批评我写得太简略,不知道以往各家的记述,只求验证事实,所以事迹写得越详细,意蕴反而越窄。只有您明辨是非,不被一般人的言论所迷惑,是征君所信赖的人,对我的文章并没有什么损害。如果还有别的什么要商量讨论的,就请明确告诉我。
1.(2023改编,3分)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 举:列举
B.太史公传陆贾 传:为……作传
C.不可得而备矣 备:具备
D.而铭辞有曰 铭:古代的一种文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A项,“条”的意思为“分条,逐条”,再将“列举”代入句中,句子可译为“有的逐条列举他一生行侠仗义的事迹”,句子通顺,符合语境。A项正确。B项,将“为……作传”代入句中,句子可译为“司马迁为陆贾作传”,句意通顺,符合语境。B项正确。C项,结合前文“若萧、曹世家而条举其治绩,则文字虽增十倍”可知,“不可得而备矣”的意思是“也不可能全都写下来”,由此可推知“备”的意思为“完备、齐全”。C项错误。D项,“铭”指“铭文”,一种在器物、碑碣等上面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与上文“昔欧阳公作《尹师鲁墓志》”的语境相符。D项正确。故答案为C项。
2.(2023改编,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吾文所托以增重也 以有尺寸之地
B.三者详而征君之志事隐矣 人不知而不愠
C.而退之之志李元宾 句读之不知
D.无惑于群言 月出于东山之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第一个“以”是介词,意为“来”;第二个“以”是连词,意为“才”。两者的意义和用法不同。B项,两个“而”均为连词,表示转折。C项,第一个“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第二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际意义。两者的用法不同。D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行为的主体;第二个“于”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意为“从”。两者的意义不同。故答案为B项。
3.(2023新编,3分)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敢不竭其愚心
岂敢不竭尽我愚拙的心力
B.皆未得体要
都没有抓住最精要的东西
C.或盛称门墙广大
有的极力称颂他家门墙高大
D.必有病其太略者
一定会有人批评我写得太简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A项翻译正确。“敢”是副词,用于反问,有“岂敢”的意思;“竭”是“竭尽”的意思;“愚”是谦辞,译为“愚拙的”。B项翻译正确。“未得”意为“没有得到”,根据语境,意译为“没有抓住”;“体要”意为“精要”。C项翻译错误。“或”是“有的人”的意思;“盛称”意为“极力称颂”。“门墙广大”出自《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后即称师门为“门墙”。“门墙广大”即师门广大,弟子众多。结合前文“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和后文“海内向仰者多”的语境可知,此处指有的传记着力赞颂孙征君学识渊博、仰慕者众多。如果将“门墙广大”译为“门墙高大”则不符合前后语境。D项翻译正确。“病”意为“弊病,毛病”,这里活用作动词,为“批评,指摘”的意思;“略”意为“简略”。故答案为C项。
4.(2023新编,10分)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尝见义于《留侯世家》,曰:“留侯所从容与上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所以(司马迁)曾在《留侯世家》中标示写作的道理,说:“留侯(生平)随口和高祖谈论天下的很多事情,(如果)不是关系到天下存亡的大事,就不记载。”
(2)宋元诸史,若市肆簿籍,使览者不能终篇,坐此义不讲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宋、元两代各类史书,就像街市店铺里的流水账簿,使读者无法将一篇文章读完,就是因为(作者)不明白这一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1)句采分点:尝,曾经;“见义于《留侯世家》”是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留侯世家》见义”,见义,指标示写作的道理;从容,这里是“随口”的意思;著,写作。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2)句采分点:簿籍,流水账簿;终,结束,这里是“读完”的意思;坐,因为;讲,本义为“讲解,解释”,这里是“明白”的意思。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贤者善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财。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①;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受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
管子束缚在鲁,桓公欲相鲍叔。鲍叔曰:“吾君欲霸王,则管夷吾在彼,臣弗若也。”桓公曰:“夷吾,寡人之贼也,射我者也,不可。”鲍叔曰:“夷吾为其君射人者也。君若得而臣之,则彼亦将为君射人。”桓公不听,强相鲍叔。固辞让而相,桓公果听之。于是乎使人告鲁曰:“管夷吾,寡人之仇也,愿得之而亲加手焉。”鲁君许诺,乃使吏鞹其拳,胶其目,盛之以鸱夷,置之车中。至齐境,桓公使人以朝车迎之,祓以爟火,衅以牺猳焉,生与之如国,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曰:“自孤之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因顾而命管子曰:“夷吾佐予!”管仲还走,再拜稽首,受令而出。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桓公可谓知行赏矣。凡行赏欲其本也,本则过无由生矣。
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以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若我也。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
(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
【注】①欧冶:欧冶子,春秋时期著名的铸剑工。
1.(2023新编,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乃使吏鞹其拳,胶其目 胶:____________
(2)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 举:____________
(3)凡行赏欲其本也 本:____________
(4)十二年而庄王霸 霸:____________
2.(2023新编,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子束缚在鲁 束缚:约束
B.祓以爟火,衅以牺猳焉 衅:祭祀
C.因顾而命管子曰 顾:回头看
D.耦世接俗,说义调均 接俗:附和世俗
3.(2023新编,3分)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贤者善人以人
贤明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仁德
B.君若得而臣之
您如果得到他,把他作为臣子
C.固辞让而相,桓公果听之
(鲍叔)坚决辞去相位,齐桓公最终听从了他
D.功无大乎进贤
没有比举荐贤才更大的功劳了
4.(2023新编,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口宝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子”来类比得到圣人的重要性。
B.桓公想任用鲍叔为相,鲍叔竭力推荐管子,桓公因为与管子有仇,不但不任用管子,还想亲手把他杀死。
C.孙叔敖游于郢三年,人们却不了解他的才华,沈尹茎以退为进举荐了他。在孙叔敖的辅佐下,楚国称霸诸侯。
D.作者用管子、鲍叔、孙叔敖和沈尹茎的例子,有力地佐证了自己“得圣人,岂有里数哉?”的观点。
5.(2023新编,16分)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夷吾,寡人之贼也,射我者也,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孤之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义以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6~7题。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6.(2023新编,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无不有以究极其理 究:____________
(2)即所谓体之充者 充:____________
(3)本自浩然,失养故馁 馁:____________
7.(2023改编,10分)阅读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每断对两处得1分;断对五处得3分)
(2)将上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面的句子,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孰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1.(2023新编,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坚守以老其师 老:使……衰竭、疲惫
B.劳佚之势 佚:安逸
C.准遽曰 遽:竟然
D.若必邀求 邀:要求,谋取
2.(2023新编,3分)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可复保耶
天下还可以再保住吗
B.非臣子辞难之日
不是臣子因困难而推托的时候
C.契丹以为然
契丹认为他说得对
D.帝不许而去
皇帝不答应然后离开了
3.(2021全国Ⅲ,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沈作宾字宾王,世为吴兴归安人。以父任入仕,监饶州永平监,冶铸坚致,又承诏造雁翎刀,称上意,连进两资。中刑法科,历江西提刑司检法官,入为大理评事。改秩,通判绍兴府。帅守丘崈遇僚吏刚严,作宾从容裨赞,每济以宽。秩满,知台州,首访民疾苦,弛盐禁,宽租期,均徭役,更酒政,决滞狱,五十日间尽除前政之不便民者,邦人胥悦;而前守嫉其胜己,巧媒糵之,罢去。民请于朝,借留不遂,为立“留贤碑”。除大理正,亲嫌,改太府丞,迁刑部郎。庆元初,历官至淮南转运判官,以治办闻。寻除直龙图阁,帅浙东,知绍兴府。韩侂胄方用事,族有居越者,私酿公行,作宾逮捕置于狱,而窜其奴。以言者罢归。知潭州,奏湖北当储粟,湖南当增兵。未几,除龙图阁待制,知平江府,请得节制许浦水军,诏可。郡有使臣故海盗也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千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复募郡城内外恶少亦几千人,号曰“壮士”。衣粮器械皆视官军,而轻捷善斗过之,于是海道不警,市井无哗。言者继及之,复召为户部侍郎。军兴之馀,国力殚耗,见存金谷,仅支旬日。作宾考逋负,柅吏奸,阅三月即有半年之储。充馆伴使,兼权工部尚书。除权户部尚书,以母忧解,服阕,授显谟阁直学士、知建宁府。入觐,乞申严诡户之禁。除宝谟阁学士、江西安抚兼知隆兴府。奏部内南安、南康、龙泉三县,迫近溪峒,宜就委帅、宪两司择才辟置,量加赏格。又乞诏诸道监司分诣州郡,选禁军,精练阅,改刺其懦弱者为厢军。除焕章阁学士、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进显谟阁学士致仕,卒于家,赠金紫光禄大夫。
(节选自《宋史·沈作宾传》)
4.(2023新编,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郡有使臣/故海盗也/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千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
B.郡有使臣/故海盗也/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千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
C.郡有使臣/故海盗也/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千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
D.郡有使臣/故海盗也/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千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
5.(2023新编,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法科,诸科之一。宋代科举考试,除进士科外,其他科目统称为诸科,如明经科等。
B.言者,即谏官,他们直言规劝君主的过失并使其改正。不同朝代,谏官的称呼不一样。
C.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古时官员因父母去世需离职回家守丧,期满后可重新做官。
D.赠,指在古代官员死后,由皇帝追赐其官爵或荣誉称号。被追赠的只能是官员本人。
6.(2023新编,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作宾踏实肯干,初入仕途即受好评。他在永平监期间,冶炼铸造的器物颇为坚固精致,因此连升两级。
B.沈作宾性情温良,为人宽厚。他担任绍兴府通判时,因守帅对下属过于严厉,他极力斡旋,使帅府上下和谐。
C.沈作宾刚直不阿,不因贵贱枉法徇私。任职大理寺时,为避嫌,他主动请求改任;韩侂胄的亲属违法,他秉公处理。
D.沈作宾深谋远虑,心系天下。他任职潭州时,奏请在湖北储粮,在湖南增兵;任职隆兴府时,又奏请就地择贤。
7.(2023新编,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粮器械皆视官军,而轻捷善斗过之,于是海道不警,市井无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军兴之馀,国力殚耗,见存金谷,仅支旬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23新编,3分)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在沈作宾“知台州”前,台州这个地方“不便民”的几个方面。
考点过关
一、
参考译文:
贤明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仁德,一般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功业,品行不好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财富。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把宝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子;得到千里土地,不如得到一个圣人。舜得到皋陶后就任用他(而治理好了天下),汤得到伊尹就拥有了夏的民众,周文王得到吕望就征服了殷商。得到了圣人,能够获得的土地哪里能用里来衡量呢?
管仲被囚禁在鲁国的时候,齐桓公想任用鲍叔为相。鲍叔说:“您如果想成就王霸之业,那么有管夷吾在鲁国,我不如他。”齐桓公说:“管夷吾是我的仇敌,是用箭射过我的人,不能用他。”鲍叔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射别人的人,您如果得到他,任用他为臣,他也会为您射别人。”齐桓公不听,坚持要任用鲍叔为相。鲍叔坚决拒绝为相,最后,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的意见。于是派人告诉鲁国说:“管夷吾是我的仇敌,希望能得到他,亲手把他杀死。”鲁君答应了,派官吏用皮革套住管仲的双手,用胶粘上他的眼睛,把他装在大皮口袋里,放在车上(给齐国送去)。到了齐国边境,齐桓公派人用朝车来迎接管仲,点起火把祛除不祥,杀了公猪举行血祭,让他自由地跟自己一起回到国都。(齐桓公)命令主管官吏打扫宗庙,设置座席与几案,把管仲举荐给祖先,说:“自从我听了管夷吾的言论,眼睛越发明亮,耳朵越发灵敏。我不敢擅自决定(是否任用他为相),冒昧地以此告请先君。”齐桓公说完,就回过头来命令管仲说:“夷吾辅佐我!”管仲退避了几步,向齐桓公再拜叩头,接受了命令,而后离开了宗庙。管仲治理齐国,只要做事有功,齐桓公就一定先赏鲍叔,说:“使齐国得到管子的是鲍叔啊!”齐桓公可以说是知道如何行赏了。凡是行赏,应该赏赐根本,赏赐根本,过失就无从发生了。
孙叔敖和沈尹茎彼此交好。孙叔敖到郢都三年,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所了解。沈尹茎对孙叔敖说:“陈说道理能使人听从,所提方法策略确实能够实行,能使君主向上称王天下,向下称霸诸侯,这方面我不如你。随顺社会,附和世俗,陈说道理调和其中,来迎合君主的心意,这方面你不如我。你为什么不先回去耕田隐居呢?我将为你在这里游说打点。”沈尹茎在郢都奔走了五年,楚王想任用他为令尹。沈尹茎推辞说:“期思有个叫孙叔敖的草野之民,是个圣人。请您一定要任用他,我比不上他。”于是楚王派人用王车去接孙叔敖,任用他做了令尹,过了十二年楚庄王成就了霸业,这是沈尹茎的功劳啊!没有比举荐贤才更大的功劳了。
1.
答案:(1)用胶粘住 (2)做,行 (3)根本 (4)称霸(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解题时,要结合语境综合分析,同时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1)句,首先联系语境可知,鲁国把管仲当成犯人送到齐国,并用各种器具来束缚管仲,且“胶”后有宾语“目”,故这里的“胶”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用胶粘住”。(2)句,“举事”是动宾结构,“举”在这里应理解为“做,行”。(3)句,联系上文语境,管仲一旦有功劳,齐桓公一定会先赏赐鲍叔,因为管仲是鲍叔举荐给齐桓公的,鲍叔可以说是管仲得以在齐桓公治下立功的“基础,根本”,因此“本”在这里应解释为“根本”。(4)句,“庄王霸”中,“霸”紧跟主语后,作谓语,“霸”是动词,译为“称霸”。
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实词重点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可用语意分析法判断,即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判定某个词语的具体含义;也可用联想推断法或语法分析法得出答案。A项可用语法分析法确定词语含义。“管子”是此句主语,“束缚”如果译为“约束”,后面应该有宾语,但句中没有,所以“束缚”不是“约束”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语境可知,这里的“束缚”应是“被囚禁”的意思。A项错误。B项可用联想推断法。由《齐桓晋文之事》“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可知,“衅”有“祭祀”的意思,且“牺”是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故句中的“衅”也是“祭祀”的意思。B项正确。C项,可联想《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入门不顾”,“顾”意为“回头看”。代入此句中,此句意为“齐桓公回头看着管仲说”,句意通顺。C项正确。D项可以用语意分析法判定。“接”有“交接”的意思,引申为“附和”,“接俗”即“附和世俗”,符合语境。D项正确。故答案为A项。
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解答此类题应联系语境,注意选项中词义的褒贬、词类活用是否正确,对特殊句式的翻译是否恰当。A项,“善”有“友好,亲善”的意思,“善人”就是与人亲善。“以”后有宾语,为介词;联系下文“以事”“以财”,这里的宾语“人”同“仁”,指仁德。A项正确。B项,“若”是“如果”的意思,“臣”在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臣,把……作为臣子”的意思。B项正确。C项,联系上文语境,齐桓公“强相鲍叔”,鲍叔向齐桓公举荐了管仲,并未接受相位。因此“辞”在这里应解释为“拒绝”,而非“辞官”。C项错误。D项,“进贤”意为“举荐贤才”,“贤”在这里形容词作名词。“功无大乎进贤”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无大乎进贤之功”,选项翻译时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梳理了句子。D项正确。故答案为C项。
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阅读议论性的文言文,要明确作者表达的观点,理解作者为表达观点所引用的史实材料。A项,对应原文第一段。作者先提出观点——“善人”要讲究方法,接着用良马与伯乐、良剑与欧冶的关系来证明观点。A项正确。B项,“不但不任用管子,还想亲手把他杀死”断章取义。由原文第二段,鲍叔向齐桓公举荐管仲,“桓公果听之”可知,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的建议要重用管仲。宣称管仲是自己的仇人,要杀死管仲,是齐桓公为了得到管仲而使用的计策,并不是真的想杀死他。B项错误。C项,根据原文第三段“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可知,孙叔敖游于郢三年却不为人所知,根据沈尹茎的话“吾将为子游”及“王必用之,臣不若也”可知,沈尹茎以退为进举荐孙叔敖,根据“十二年而庄王霸”可知在孙叔敖的辅佐下,庄王成就了霸业。C项正确。D项,第一段提出观点后,用“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一句引出下文,在举管子、鲍叔、孙叔敖和沈尹茎的例子后,作者用“功无大乎进贤”与之照应,再次证明自己的观点,令人信服。D项正确。故答案为B项。
5.(1)
答案:管夷吾是我的仇敌,是用箭射过我的人,不能用他。
(2)
答案:自从我听了管夷吾的言论,眼睛越发明亮,耳朵越发灵敏。我不敢擅自决定(是否任用他为相),冒昧地以此告请先君。
(3)
答案:陈说道理能使人听从,所提方法策略确实能够实行,能使君主向上称王天下,向下称霸诸侯,这方面我不如你。
(4)
答案:你为什么不先回去耕田隐居呢?我将为你在这里游说打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解答此类题目,要确保字字落实,文通句顺,尤其要注意句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抓住每个得分点。(1)句采分点:“贼”是“仇敌”的意思;“……,……也”的判断句式要译出;“不可”后省略了宾语,要补充出来。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2)句采分点:“益”是“更加,越发”的意思;“弗敢专”,《曹刿论战》中的“弗敢专”意为“不敢独自享有”,联系语境,这里应该是重大决策“不敢独断专行”。每点1分,句意通顺2分。(3)句采分点:“上”“下”是名词作状语;“方术”是“方法策略”的意思;“信”是“确实”的意思。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4)句采分点:“何以不……乎?”是反问句,译为“为什么不……呢?”;“游”有“游说”之意,联系语境可知这里指沈尹茎要帮孙叔敖打点关系、推荐他。每点1分,句意通顺2分。
二、
参考译文:
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的人,竭尽自己的心力了解事物的原理,对天下所有的言论,都探究挖掘它的根本原理来了解它的对错得失的原因。浩然,是很强势的水流行进时的情状。气,是使身体充盈的东西。本来是很强大的像强势水流行进的样子,不养它就会衰竭,只有孟子善于养气,使它像开始那样充盈。只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疑惑;养气,就能辅助道义,而且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这是他担当重任,能不使他的心意惊动的原因。
6.
答案:(1)推究,探究 (2)充实,充盈 (3)衰竭(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1)句,分析句子,“究极其理”中“究极”是谓语,“其理”是宾语,指道理、原理。因此“究”应译为“推究,探究”。(2)句,联系语境,这句话解释的是“气”的内涵,“充”应理解为“充实,充盈”,即“气是让身体充盈的东西”。(3)句,依旧是解释“气”,“失养故馁”说的是身体失去“气”会怎么样,“馁”在这里应为“衰竭”。现代汉语中的“气馁”也有此义。
7.
答案:(1)盖惟知言 / 则有以明夫道义 / 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 / 养气 / 则有以配夫道义 / 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每断对两处得1分;断对五处得3分)
解析:考查文言断句。联系语境,语段讲的是“知言”和“养气”。再分析句子,“盖惟知言”,是开始讲“知言”,“知言”是动宾结构句,后面可以断开。“则”是承接连词,后面的“有以明夫道义”是“知言”的结果。“而”是承接连词,“于天下之事无所疑”是“知言”的另一个结果,“而”前面应断开。“养气”是语段的另一个话题,后面的句子也是“则有以……,而于天下之事无所……”,应在“则”和“而”前断开。
(2)
答案:只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疑惑;养气,才能辅助道义,而且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
解析: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句中,“有以”是“有用来……的”,按现代汉语习惯应翻译成“能够”;“无所”意为“没有……的”。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3)答案:①知言,能明道义,(1分)于事无疑;(1分)②养气,能配道义,(1分)于事无惧。(1分)
解析:考查理解句子含意,归纳概括文中要点。语段的结构很清晰,分别用“则”和“而”引出“知言”和“养气”的功能,即“明夫道义”“天下之事无所疑”“配夫道义”“天下之事无所惧”,用现代汉语分别概括即可。
真题过关
一、
参考译文:
九月,契丹大规模入侵(宋),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入中原,(宋)朝廷内外都震惊、害怕,(皇帝)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策略。王钦若是临江人,请求皇帝驾临金陵暂避。陈尧叟是阆州人,请求皇帝驾临成都暂避。皇帝因此询问寇准,寇准说:“不知道是谁替陛下筹划这两种计策?”皇帝说:“你姑且判断这两个方法是否可行,不要询问出计策的人。”寇准说:“我想要找到这个献策之人,斩杀他们,用他们的血涂鼓行祭,然后北伐!陛下英明神武,将军大臣团结和睦,如果陛下御驾亲征,敌人就会自己逃跑;不这样的话,用奇计来阻挠他们的阴谋,坚守城池来使他们军队困倦,彼劳我逸,我方自然得到胜算。为什么要抛弃宗庙社稷,想要到楚地、蜀地去,(如果)朝廷人心溃散,敌人乘胜深入腹地,天下还可以再保住吗?”皇帝的心意这才坚定,于是问寇准说:“如今敌人骑兵奔驰突袭,而天雄军是我朝重镇,一旦陷落,那么河朔之地就都会成为敌人的地盘,谁能够来镇守天雄军呢?”寇准将王钦若推荐给皇帝,并且说:“应该赶快召见他并当面下谕,授予他敕令,让他立即行动。”王钦若到了宫中,还没来得及说话,寇准便迅速说:“皇上御驾亲征,(此时)不是臣子因困难而推托的时候,您是国家的重臣,应该体察这个道理。”王钦若又惊又怕,不敢推辞。闰月乙亥日,(皇上)任命参知政事王钦若为天雄军判,兼任都部署。契丹国主隆绪和他的母亲萧氏派遣他们统领军队的顺国王萧挞览攻打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打败了他们,斩杀了偏将,获取了他们的军用物资。(契丹军)又进攻北平砦和保州,再次被州砦兵打败。萧挞览与契丹国主以及他的母亲联合攻打定州,宋兵在唐河抵抗,攻打他们的游动骑兵。契丹于是在阳城淀驻军,号称有二十万兵,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这时,以前的将领王继忠向契丹进言与宋朝言和的好处,契丹认为他说得对,派遣李兴议和。皇帝说:“我哪里想要穷兵黩武呢,只想要停止战争。如果你们答应通和,立即就派遣使者。”冬季十月,(皇帝)派曹利用拜访契丹军。十二月庚辰日,契丹派遣韩杞拿着议和文书和曹利用一起前来,请求盟好。曹利用说契丹想要得到关南的土地。皇帝说:“他们所说的归还土地的事极其没有道理,如果一定要求得到此地,我应当与他们决战!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契丹依然觊觎关南土地,派遣他们的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拿着议和文书再次来商议,皇帝不允许,他离开了。曹利用最终用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的条件)结成盟约而返回。
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A项,可结合语法知识进行判断,结合上下文可知,这里在讲战争之事,所以“师”在这里意为“军队”,“其师”指他们(敌人)的军队。“老”为形容词,用在“其师”前,可推知此处“老”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老”,可译为“使……衰竭、疲惫”。A项正确。B项,结合前文的“以老其师”和后文的“我得胜算矣”可知,“劳佚之势”中,“劳”与“佚”应为词义相对的一组词;“劳”意为“劳累、疲惫”,故此处“佚”是通假字,同“逸”,意为“安逸”。B项正确。C项,“遽”在此处形容“曰”,根据前文可知,王钦若还没有来得及说话,寇准便迅速地开口了,故此处“遽”意应为“迅速、急速”,而非“竟然”。C项错误。D项,根据前文“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和“所言归地事极无名”可知,此处皇帝在驳回契丹“欲得关南地”的要求,故“邀”在此处应为“要求、谋取”之意。D项正确。故答案为C项。
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A项,“复”意为“再”;“耶”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保”意为“保住”。联系上文可推知,这里是在说皇帝退往“楚、蜀”的坏处。A项正确。B项,“非”意为“不是”;“辞”在此处为“推托、推辞”的意思,“辞难”是状语后置,即“因为困难而推托”;“日”在此可理解为“时候”。这里是寇准对王钦若的劝说。B项正确。C项,“以为然”即“认为……是对的”,依据前文“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和后文“遣李兴议和”可知,契丹接受了王继忠的建议,所以此处意为“契丹认为王继忠说的是对的”。C项正确。D项,“许”意为“答应,允许”;“去”意为“离开”。依据上文,契丹“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这里是姚东之前往宋廷商议;故此处意为“皇帝不答应,大将军姚东之离开”,而非皇帝离开。D项错误。故答案为D项。
3.(1)
答案: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
(2)
答案: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1)句的采分点有:每,常常;辄,总是、就;引去,撤退。此外也要注意其他重点词语的翻译:纵,纵容、纵使;剽掠,抢劫掠夺;小,稍微;徜徉,徘徊、游荡。(2)句的采分点有:若,如果;故事,先例、旧例;宜,应该。此外要注意其他重点词语的翻译:货财,货物钱财;许,答应。每个采分点1分,句意通顺2分。
二、
参考译文:
沈作宾字宾王,世代是吴兴归安人。因父亲的职位而进入仕途,监管饶州永平监,冶炼铸造的器物坚固、精致,又承接旨意监造雁翎刀,皇上很满意,官位接连提升两级。沈作宾考中刑法科,历任江西提刑司检法官,入朝为大理评事。后改任为绍兴府通判。帅守丘崈对待下属刚正威严,沈作宾调解斡旋,协力辅助,常常用宽容来调剂上下关系。任期满后,担任台州知州,首先寻访民众疾苦,放宽盐禁,延长租税期限,平均徭役,改变酒生产、流通的政策,判决留滞案件,五十天内全部除去前任政策中不利于百姓的方面,州民都感到高兴;但前任知州嫉妒他超过自己,巧妙地诬害、构陷他,(皇上)罢免了沈作宾的官职。百姓向朝廷请求挽留他,没有成功,为他建立“留贤碑”。授任大理正,避亲戚嫌疑,他改任太府丞,升任刑部郎。庆元初年,任淮南转运判官一职,凭治理才能而闻名。不久,授任直龙图阁,主管浙东,担任绍兴府知府。韩侂胄正在掌权,其族人有住在越地的,公开酿造私酒,沈作宾把他逮捕入狱,并流放他的奴仆。后来,沈作宾因言官弹劾被罢官还乡。(沈作宾)做潭州知州时,他上奏说湖北应当储备粮食,湖南应当增加兵力。不久,又被授任龙图阁待制、平江府知府,上奏请求可以约束管制许浦的水军,诏令准许。郡中有个使臣,从前是海盗,沈作宾派人招来他的党羽,来了以后抚慰勉励他们,赐给他们衣服用品,又得到其中强壮勇敢的几千人,设置将领来统率他们,称他们为“义士”;又招募郡城内外的年轻无赖几千人,称他们为“壮士”。他们的衣服、粮饷、武器都跟官府军队一样,但轻快敏捷、善于战斗超过了官军,从此海路不必再警戒,城市中没有闹事的。言官接着又提到(沈作宾),皇帝再次召回他任户部侍郎。发动战争以后,国家力量耗尽,现存的金钱和粮食,仅够维持十天。沈作宾考核租税拖欠,纠察官吏的奸恶,过了三个月就有了半年的储备。后充任馆伴使,兼任、代理工部尚书的职权。(沈作宾)被授予代理户部尚书后,为母亲守丧而解职,服丧期满,担任显谟阁直学士、建宁府知府。他入宫觐见皇帝,请求重申严格执行虚报户籍的禁令。(沈作宾)被授予宝谟阁学士、江西安抚兼隆兴府知府。沈作宾上奏辖境内南安、南康、龙泉三县,靠近(少数民族聚居的)溪峒,应当就地委任帅司、宪司,选择贤才征聘任用,适当给予奖赏。又请求下诏给各道监司分别到州郡选择禁军,精心操练,改判其中胆小体弱的人做厢军。(沈作宾)后被授予焕章阁学士、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升任显谟阁学士后退休,在家中去世,朝廷追赠他为金紫光禄大夫。
4.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选项断句相同处可以帮助理解文意,只重点分析断句不同处即可。第一处,“作宾使招诱其党”,主、谓、宾齐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第二处,“锡衣物”为动宾结构,承前省略主语“沈作宾”,“物”后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此外,“又得强勇者几千人”也是省略主语的动宾结构,“人”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故答案为C项。
5.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A、B、C表述正确。D项“被追赠的只能是官员本人”表述有误,被追赠的也可以是官员的亲属。故答案为D项。
6.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A项,对应“监饶州永平监,冶铸坚致,又承诏造雁翎刀,称上意,连进两资”一句,与原文表述一致。A项正确。B项,对应“帅守丘崈遇僚吏刚严,作宾从容裨赞,每济以宽”一句,与原文表述一致。B项正确。C项,“主动请求改任”于文无据。C项错误。D项,对应原文“知潭州,奏湖北当储粟,湖南当增兵”和“奏部内南安、南康、龙泉三县,迫近溪峒,宜就委帅、宪两司择才辟置”两句。D项正确。故答案为C项。
7.(1)
答案:他们的衣服、粮饷、武器都跟官府军队一样,但轻快敏捷、善于战斗超过了官府军队,从此海路不必警戒,城市中没有闹事的。
(2)
答案:发动战争之后,国家的力量耗尽,现存的金钱和谷米,仅能够支撑十天。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1)句采分点:“视”译为“比照,和……一样”;“警”译为“警戒”;“哗”译为“闹事”。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2)句采分点:“军”,译为“战争”;“殚耗”,应译为“竭尽,耗尽”;“见”同“现”,译为“当下,现在”;“支”,应译为“支撑,维持”。每点1分。
8.答案:苛捐杂税伤民;政令繁多束民;案狱不决害民。(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根据原文中的“弛盐禁,宽租期,均徭役,更酒政,决滞狱”可逆推得出答案。
考点20 诗歌的语言-《考点解透》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考点20 诗歌的语言-《考点解透》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新高考专用),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查内容,鉴赏诗眼,鉴赏语言风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7 文言文阅读主观评价-《考点解透》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考点17 文言文阅读主观评价-《考点解透》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新高考专用),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熟悉常见题型,解题思路点拨,注意作答提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2 文言句式-《考点解透》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考点12 文言句式-《考点解透》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新高考专用),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