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
展开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习目标 |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 2.了解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3.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
学科素养 | 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主要特点。 3.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认识到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
知识点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2.秦朝:实行________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________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成了封建国家的“________”。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________。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4.隋朝:命州县官“________”,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5.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6.宋朝:户籍分为________与________。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7.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________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8.明朝
(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________等。
(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________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9.清朝
(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概念阐释] “大索貌阅”
隋唐时期管理户口的措施。隋初,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极为严重,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年)实行“大索貌阅”,政府下令州县官吏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并规定,如户口不实,里正、党正流配远方,奖励百姓互相检举。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见教材第99页·
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政府无法准确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成为地主阶级的依附阶层,无法承担赋役。
③为保障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
(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________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答案:2.分类登记
3.丞相 编户齐民 人口调查
4.大索貌阅 6.主户 客户 7.职业
8.(1)匠籍 (2)里甲制
9.(2)摊丁入亩
知识点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从秦汉到明清,________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1)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________,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________。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2)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3)明朝:实行________,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2.社会治理
(1)秦汉时期:________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2)唐朝:________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3)北宋:王安石实施________。
(4)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________,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5)清初:实行________,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农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________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________合一。
答案:1.县 (1)三老 里正 (3)里甲制
2.(1)什伍 (2)邻保 (3)保甲制 (4)十家牌法 (5)里甲制 乡里制 保甲制
知识点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社会救济
(1)背景:古代社会________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________,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3)措施
①汉朝:建立________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4)意义: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2.优抚政策
(1)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________,以示尊重。
(2)唐朝及以后: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
(3)宋朝以后:________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4)明清时期:________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3.特点
(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________,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2)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________。
答案:1.(1)生产力 (2)政府 (3)①常平仓
2.(1)鸠杖 (3)宗族内部 (4)慈善组织
3.(1)救灾 (2)赈济,
[特别提示] 里甲制与保甲制的区别
①里甲制与赋役制度紧密相关,按照赋役制度的原则安排,它把向封建国家承担赋役的人户实行编组,以连带负责的方式提供赋税和徭役。
②保甲制是乡里治安制度,保甲组织就是通过对一定地区范围内定居人口的编查与约束,来维护地方上的统治秩序。
[拓展延伸] 古代赈济的种类
①抚恤鳏寡孤独:汉代刘邦、唐代李世民、宋代赵匡胤、明代朱元璋得天下后,都曾采用遣使巡行四方等方式,赈济鳏、寡、孤、独和穷民。
②假民田苑:将公有山林、陂池或荒地分给贫苦劳动人民耕种、渔猎,并减免租赋,有时还贷种贷食。
③赈贷:包括无偿的赈济和无息有偿的借贷。
④以工代赈:主要是兴修农田水利及其他公共工程,计工给值。
⑤平粜:丰年谷贱,朝廷则增价籴(买入),以免谷贱伤农;荒年谷贵则减价粜(卖出),以周贫民之急。此外,还进行移民就粟,或调粟就民。
⑥施粥:古人认为救饥如救溺,施粥为最便捷、最有效的应急办法,历代多采用。
⑦居养:即为救贫设置的收容机构。宋代设有福田院、安济坊、居养院,金朝有普济院,元、明两代有养济院、众济院,清代有栖流所、养济院、习艺所。
·见教材第102页·
想一想: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
提示:这一群体的存在是政府治理失当的表现,保障这一群体的基本生活是政府的责任;作为官方正统思想的儒家学说中有着大量“仁爱”“民本”思想的阐述;古代政府多以礼法治国,以法律的强制性弥补道德自觉的不足。
难以落实。这样的法律规定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封建社会吏治的腐败以及监管体制的缺失,导致其大多成一纸空文。
研习1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合作讨论]
材料一 北魏隋唐时期,户籍人口依其年龄而有“黄小中丁老”的登记。到宋代,户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主户”与“客户”之间的区别,主户即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是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并且将全国的居民分为乡村户和坊郭户,即农村民户和城市民户,分别定等列籍。乡村主户五等,坊郭主户十等。坊郭户和乡村户皆由诸县三年一造版籍,推排物力,升降等第,送州府覆校,印缝保存。所谓物力,就是家业、家产、产业。对乡村户来讲,物力主要是指田地。而对于城市民户来讲,其物力则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两方面的内容。不动产即为房地产,宋人谓之屋业,动产则主要是指经营工商业的资财。
——摘编自黄天华《中国税收制度史》
[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隋唐至宋代户籍变化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答案:表现,户籍登记分主户与客户;由按年龄登记到按资产登记;出现了农村民户和城市民户。
原因,中唐以后均田制的破坏,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制度的改革;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城市的发展;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材料二 清朝初期沿袭明朝制度,直到光绪年间,国内危机四伏,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已得到迅速发展,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国策被他们的坚船利炮击的粉碎。晚清政府为了挽救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开始进行变法图强。户籍制度的变革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发生的。清政府效仿日本警察户口编审制度,成立了警察局,发布巡警清查户口条规,进行户口调查。1911年,晚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
——摘编自陈磊、董玉宽《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
历史发展与现实作用》
[探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原因。
答案:特点,突出警察在户籍管理中的作用;颁布法律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维系统治的需要;日本警察制度的影响。,[课堂笔记]
材料一:第一句话反映了北魏隋唐时期,户籍人口依据年龄而定,第二句话反映了宋代户籍变化的表现:户籍登记分主户与客户、出现了农村民户和城市民户、依据资产登记。原因从唐宋土地制度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分析。
材料二:材料的前半部分分析了晚清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内因是清政府维系统治的需要;外因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日本警察制度的影响。后半部分反映了晚清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
[巩固练习]
1.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等,为历代所沿用。此举表明( )
A.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
C.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
D.开始有了户籍管理制度
答案:C
解析:材料显示政府利用户籍等加强对百姓赋税、户口、军事训练等方面的管理,C项符合题意。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从商鞅变法开始,材料没有提及户籍制度是否由此开始,排除A、D两项;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但材料还涉及其他方面,排除B项。
2.据史料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
A.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
B.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
C.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
D.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
答案:C
解析:“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主要服务于国家,不是为豪强地主,故A项错误;“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有利于特权阶层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主要是方便征税,故C项正确;西汉的这种政策与“世家大族”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史论背诵]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1)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2)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
(3)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4)社会治安职能。在我国历史上,户籍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研习2 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
[合作讨论]
材料一
材料二 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
释义:遗人掌管王国的委积,以待[向民]施以恩惠。乡里的委积,用以救济乡民中饥饿困乏的人;门关的委积,用以抚养[为国事而死者的]父母和孩子;郊里的委积,用以供给[出入王都的]宾客;野鄙的委积,用以供应寄居的旅客;县都的委积,用以防备灾荒。
[探究1]从史料价值角度,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别,并分析其具体价值。
答案:类别,第一手史料。价值,明朝户帖仅是登记每户人口的籍册,由材料一可知户帖的基本形式、基本内容以及户帖发挥的沟通国家与基层的作用;黄册是明代的人口档案,登记人口及其财产状况,黄册的编造奠定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户口的控制。
[探究2]根据材料二,指出备荒机构设计的特点,谈谈该设计的影响。
答案:特点,分门别类、针对性强;官方主导,体系完备。影响,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维护统治;相对完备的备荒设计,为后世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历史经验。,[课堂笔记]
材料一:两幅图片反映了当时户帖的基本形式、内容等,属于一手史料。
解题方法:史学价值类
理论术语(如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的反映,绘画作品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等)+宏观分析史料的史学研究价值(出自某某名人的代表作品,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时代风貌,可以作为史料的补充)+宏观史料的局限(文学创作含有艺术加工成份,具有一定的虚伪性,日记的主观性)+提出正确应对建议(如应认真甄别、与其它史料配合使用)
材料二:不同的部门机构负责不同的对象,具有分工明确、体系完备的特点。
[巩固练习]
1.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徼禁贼盗。”由此可知,汉代的“乡”是一种( )
A.村民自治组织 B.地方政权机构
C.社会教化团体 D.安全保卫机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啬夫职听讼,收赋税”可知,“乡”具有替政府收赋税的职能,不是村民自治组织,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乡具有管理地方、收取赋税等职能,是地方政权机构,故B项正确;C、D两项都是乡的一个职能,不是对乡的全面概括,故排除。
2.《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A.直接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B.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C.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是指直接救济,“大兴土木之役”是指“以工代赈”,所以正确答案是A项;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史论背诵]
我国古代社会救济的特点和不足
(1)特点:政府主导,民间辅助。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商会、会馆组织等救济主体和宗族家族并存,宗教机构、教育机构、专门慈善机构和个人为其补充。
(2)不足
①具有宗教色彩。
②各自为政,缺少合作,救济方式相对单一。
③缺少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对其进行调整。
课堂小结
[知识导图]
[要点记忆]
1.我国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秦朝的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汉朝丞相主管
全国户籍工作;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清朝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2.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3.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4.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一、选择题
1.[2022天津部分区高二模拟]在中国封建社会,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赋役征发的最主要依据是( )
A.户籍 B.田亩 C.人口 D.财产
答案:A
解析:中国封建社会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为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劳役征派,从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统治者就加强对人口的管理,即制定户籍,作为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故选A项;户籍制度中包括了田亩的数量、人口性别和财产的统计,故田亩、人口、财产属于户籍的内容,排除B、C、D三项。
2.[2022浙江衢州高二期末]明朝初年,在南京玄武湖湖心小岛修建库房,用于存放户籍册“黄册”,并派官员专门管理。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 )
A.夏朝 B.战国时期
C.西汉 D.明朝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因此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3.[2022安徽宣城高二期末]公元59年10月,东汉明帝刘庄亲自主持宴会宴请清一色古稀老人,并赠送酒肉谷米和精美的鸠杖。“鸠杖”的扶手做成一只斑鸠鸟形状,传说鸠为不噎之鸟,刻鸠纹于杖头,是希望老人进食防噎,长命百岁。由此可知,汉代( )
A.手工制作技术高超
B.小农经济发达
C.重视对老人的优抚
D.民众普遍长寿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东汉明帝刘庄亲自主持宴会宴请清一色古稀老人”“希望老人进食防噎,长命百岁”,可知汉明帝重视老年人的生活,关心老年人的日常饮食,体现了政府对老年人的优抚,C项正确;材料主要介绍“鸠杖”的使用功能,而不是制作技术,排除A项;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是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中国古代受到医疗技术和生活水平的限制,民众很难实现普遍长寿,排除D项。
4.公元596年,隋文帝令诸州百姓及军人收获时,按照贫富分为三等,各出粮若干,最多不超过一石,在当地筑仓储蓄,广积谷物,委托乡官管理,以备荒年。这一制度( )
A.发展了社会救济事业
B.体现了尊老养老传统
C.改革了基层组织形态
D.加强了对户籍的管理
答案:A
解析:“在当地筑仓储蓄”“委托乡官管理,以备荒年”,说明民间有仓储,用以防备荒年,这有利于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养老、基层组织、户籍管理,故排除B、C、D三项。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以降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官及律令与儒家纲常。唐宋时期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这种困境在后世乡村管理中变成常态。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
中国乡村治理》
材料二 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族及其领袖——乡绅是发展地方自治,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明清以降,宗族组织不仅遍布中国乡村,而且迅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国家政权仅到县一级,县以下则主要依靠乡绅领导的宗族组织的自治。国家在县以下虽然也设立保长、里长之类,但人数极少,且只负责赋税以及兵役、劳役等重大的国家事务。其他诸如和谐稳定、文化教育、扶贫济困等,则完全依赖宗族等社会组织。
——摘编自韩海浪《宗族与古代基层
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乡村地方自治的作用。
答案:(1)原因:乡官制度存在困境;乡村自治组织的发展;官员多,财政负担加重;人口大量增加,政府难以直接控制。
(2)作用: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保证了国家赋税、兵役和劳役的征发;节约了国家的行政成本,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导致了乡绅势力的膨胀。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设计,共13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优秀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优秀学案,文件包含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生版docx、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7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