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表格教案
展开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二下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本课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2.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第二子目是“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第三子目是“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古代的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户籍制度,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赋役征发与财政,而且关系到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户籍制度的实行可以让国家对基层的人口数量、户数等有所掌握。但现实管理的延伸甚至包括户籍本身都要要依靠基层组织来实现,因此基层组织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立足点。实际上,乡里制度也是户籍制度的重要补充,它使历代王朝实现了对乡村民众和乡村社会的控制,并将其纳入王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体系当中。所以这三部分内容是互为表里。
3.因为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户籍制度的演变,因此本课内容和上一个单元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有密切的因果关联。
【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的学习中对古代社会基本的行政制度的演变、以及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演变也有有基本了解,同时也已经在上一单元学习过《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了,在此基础上,知识储备相对牢固。
【教学目标】
1. 以任务驱动,通过史料梳理中国古代社会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了解其为保证封建政府赋役征发所起到的作用。
2. 以任务驱动,结合文字和图片等多种类型的史料梳理中国古代社会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的演变历程,认识其功能、特点。
3.以任务驱动,结合文字和图片等多类型史料得出古代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的主体和主要手段。
4.能将纲要知识和选择性必修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认识到,随着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封建政府对百姓人生控制越来越松懈,基层制度也走向规范和简便。同时政府的救济功能以及民间的慈善组织也不断完善。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制度。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不断演变的背景。户籍制度、基层管理组织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预设】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课前简介,明确学习目标 |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我们来学习一下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学习重点: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制度 | 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带着任务进入学习。 | 目标引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
导入 | 史料导入: 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明朝禁地南京玄武湖。明代的玄武湖,是明王朝政府国家级档案黄册的存放地,时称“后湖黄册库”。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67间,遍布5个小岛,收贮黄册153万多本,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黄册是什么?它是明朝的户籍档案。对封建政府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因此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 | 学生阅读图片,思考户籍制度的重要性,从而进入对本课重点知识的学习。 | 以真实的史料图片导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发其对学习重点的思考。 |
任务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 问题1:阅读教材P98-99,自主梳理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 问题2:以下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户籍制度。 师: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材料二:时犹……。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蕴历为刺史,素知其情,因是条奏,皆令貌阅。 ——〔唐〕李延寿:《北史》卷74《裴蕴传》(引自选择性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P245) 图片:元朝亦集乃路文书 图片:明朝黄册与鱼鳞图册。思考二者作用。 问题3:不同时期为何有不同的户籍制度呢?请结合以下材料进行分析。 师:展示以下材料 问题4:结合赋役制度的变化,阐述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走向消亡的原因。 师:展示唐中期前、后赋税制度的不同标准,引导学生回顾唐中期之后的具体赋役制度,在此基础上对应解释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对户籍制度的重大影响。 | 学生以任务驱动,阅读史料,个人和小组展开合作,同时结合材料在老师的指引之下梳理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认识重要户籍制度的内容,理解演变的背景,对封建社会户籍制度最终走向消亡的原因做出正确解释。 | 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解读史料、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从长时段和整体历史的角度认识历史。把握户籍制度演变过程中的重点概念。培养学生时空观、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
任务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 问题1:以下材料反映哪些历史现象? 材料一:夏朝时“里居(君)”,即“一里之长”。 材料二:《史记》记载(李耳)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 师:展示秦朝政治制度结构图。 问题3:自主阅读教材P100,将各时期重要制度对号入座。 材料:(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引自《清朝文献通稿》卷19《户口一》 问题5:基层组织和民众自我管理机制演变特点?
| 学生研读关键史料,认识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的起源,能说出核心措施,通过史料认识其重要功能,以及特点 | 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并且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从长时段角度概括历史发展趋势和关键时期的时代特征。
|
任务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 问题1:结合教材P101第一段及史料阅读,国家和社会为什么要实行社会救济? 师:展示教材P01史料阅读 问题2:结合以下材料,梳理各时期社会救济政策的表现,分析特点。
师:结合表格总结社会救济的特点。 师:展示国家优抚政策的图片。 图片一:鸠杖 图片二:《大明律》 | 学生观察书本图片和文字,能辨认出不同时期的社会救济政策,最后结合材料能归纳出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 |
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并且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运用归纳、概括和对比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学习历史。
|
拓展提升 | 展示本课户籍制度、基层治理和社会救济的知识总结图,引导学生认识三种制度的发展趋势,把握清朝、宋朝这两个关键的转折点。 | 学生对本课的三个子目的内容进行整合。同时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
| 培养学生从长时段和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的思维方法,要求其运用归纳、概括和对比等基本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
高中历史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案,共13页。
高中历史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治之道——法古求新,守之道——保民固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