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解密14 生物的进化(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解密14 生物的进化(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正确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密14 生物的进化
高考考点
考查内容
三年高考探源
考查频率
正确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法则;
2.学会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长颈鹿的进化;
3.通过比较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掌握两者的意义和局限性;
4.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之间的关系;
5.比较分析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种群与物种、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等相似概念的内涵;
6.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生物进化的具体实例;
7.掌握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规律。
2020浙江卷·13
2020山东卷·10
2019天津卷·6
2018全国Ⅰ卷·29
2018海南卷·24
2018海南卷·18
2018浙江卷·14
2018江苏卷·4
★★★☆☆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
★★★☆☆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核心考点一 正确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
2.选择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1)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
项目
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
选择因素
自然环境条件
人类
选择结果
对生物自身生存有利,对人类不一定有利
满足人类各种需求
速度
慢
快
(2)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①选择的直接对象是具有某特定性状表现的生物体。
②选择的实质是控制某特定性状表现的基因。
③选择的结果:从生物个体角度看导致生物个体生存或死亡;从基因角度看导致控制某特定性状基因的频率上升或下降。
3.图解物种形成的两种典型模式
(1)渐变式——经长期地理隔离产生
(2)爆发式——短时间内即可形成,如自然界中多倍体的形成
4.物种形成的环节及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1)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者关系如图所示:
(2)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一个种群多个小种群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亚种新物种
①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绝不可能产生新物种。
②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后代不活;杂交后代活而不育。
5.对物种和进化标准的判断技巧
(1)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
(2)判断种群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则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易混易错】
(1)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不同
内容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与原生物关系
属于不同物种
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也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
(2)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
(3)新物种形成则说明生物进化了。
(4)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现型。
考法一
(2019·上海高考真题)关于语言基因 FOXP2 的基因在所有灵长类动物中都存在,但人类的该基因序列中存在部分碱基替换。这一发现为人类获得语言能力提供了( )
A.比较解剖学证据 B.胚胎学证据 C.古生物化石证据 D.生物化学证据
【答案】D
【分析】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和生物化学证据等。生物化学证据:比较分析不同生物细胞中的某种化学物质,如细胞色素c,通过研究分析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该蛋白质氨基酸组成越近似,反之,亲缘关系越远,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大。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和题意可知,语言基因 FOXP2 的基因在所有灵长类动物中都存在,但人类的该基因序列中存在部分碱基替换,由于基因是化学物质,所以这种差异为生物进化提供的是生物化学证据。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考法二
(2021·浙江高考真题)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不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B.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
C.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
D.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
【答案】C
【分析】
选择包括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按照达尔文的研究,生物中普遍存在着变异,而且很多变异有遗传倾向,通过选择,有利变异被保存下来,并不断得到积累,微小变异累积成显著变异。新的类型、新的物种由此产生。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详解】
A、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A错误;
B、人工选择能培育出新品种,自然选择也能形成新的类型、新的物种,B错误;
C、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合乎要求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最后选育出新品种,C正确;
D、由于同一物种不同种群所处的自然环境可能不同,故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D错误。
故选C。
1.(2021·重庆一中高三月考)查尔斯·达尔文(1809~1882)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两大学说: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有关阐述,不合理的是( )
A.根据共同由来学说可以推断,现在的生物都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B.达尔文是在了解了遗传和变异实质的基础上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大部分物种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逐渐形成的
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成因
【答案】B
【分析】
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2、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3、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
A、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A正确;
B、达尔文并不是在了解了遗传和变异实质的基础上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而基于对多种动植物和化石等的研究提出来的,B错误;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大部分物种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逐渐产生生殖隔离形成的,C正确;
D、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多样性和适应性是不同的环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2.(2021·江苏连云港市·高三月考)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证据可作为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B.鲸的鳍和蝙蝠的翼手在外部形态、功能上不同,说明它们是由不同的祖先演化而来
C.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可以用人和鱼有共同祖先来解释
D.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在细胞代谢、DNA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共同特征越多
【答案】B
【分析】
1、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1)共同由来学说: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
(2)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
2、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A正确;
B、鲸的胸鳍和蝙蝠的翼手虽然具有不同的外形,功能也并不尽相同,但却有相同的基本结构,且它们的来源也相同,说明它们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B错误;
C、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可以用人和鱼有共同祖先来解释,C正确;
D、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在细胞代谢、DNA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共同特征越多,D正确。
故选B。
3.(2020·上海高二期末)近日,我国科学家在南美发现了琥珀中的花朵化石——丁氏花。将它与普通双子叶植物的花比较,前者花轴伸长,花萼、花瓣、雄蕊、雌蕊长在花轴的不同部位上,后者一般都紧密地“挤”在花轴的同一个部位(花托)上。该发现为花朵演化提供了( )
A.胚胎学证据 B.古生物化石证据
C.比较解剖学证据 D.生物化学证据
【答案】B
【分析】
1、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2、胚胎学证据是通过比较不同动物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发现有些证据支持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
3、比较解剖学证据是通过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发现进化的证据。
4、生物化学证据是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看当今生物的共同特征。
【详解】
题目中所提及的丁氏花化石为花朵的演化提供了古生物化石证据,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4.(2020·山西晋中市·祁县中学高三月考)下列不能作为生物之间具有统一性的证据是( )
A.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内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单体及连接方式相同
B.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具有统一的细胞模式
C.人的手臂和鸟的翅膀含有相同的骨骼和相似的肌肉
D.蝙蝠和鲸鱼存在由相同组织发育而来的器官
【答案】B
【分析】
1.同源器官指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各部分和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但在外形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别,如鸟的翼和蝴蝶的翅。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详解】
A、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内生物大分子,如DNA、RNA的结构单体都是相同的,连接方式也是相同的,这是在分子水平上说明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的例子,与题意不符,A错误;
B、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而酵母菌为真核生物,二者在细胞结构上不具有统一的细胞模式,这不能作为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的例证,与题意相符,B正确;
C、人的手臂和鸟的翅膀都是由同样类型的骨骼组成,有相似的肌肉和血管,能在组织和器官水平说明生物界具有统一性,与题意不符,C错误;
D、鲸的鳍和蝙蝠的翼手形态和功能都不相同,但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基本上一致,说明它们属于同源器官,是生物之间有统一性的器官水平的例证,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B。
5.(2020·河北张家口市·高三月考)以下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拉马克的进化学说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B.达尔文提出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而来的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基因型,在根本上选择的是基因
【答案】C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A错误;
B、拉马克提出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而来的,B错误;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C正确;
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表现型,间接选择的是基因型,在根本上选择的是基因,D错误。
故选C。
核心考点二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
1.“定义法”求解基因频率
某基因频率=×100%。
若在常染色体上,某基因频率=×100%;
X染色体上b基因频率=×100%。
2.“公式法”求解基因频率(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a为例)
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
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
3.运用遗传平衡定律求解基因频率
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则:(p+q)2=p2+2pq+q2=1。
其中p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pq是Aa(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q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易混易错】
(1)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不同
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公式
某基因频率=该基因的数目÷该基因与其等位基因的总数×100%
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100%
外延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
(2)自交和自由交配时基因(型)频率变化不同
①自交:种群个体自交时,子代中纯合子增多,杂合子减少,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自交过程不改变基因频率。
②自由交配: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如果一个种群没有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但改变基因型频率。
考法一
(2014·海南高考真题)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分别占25%、50%、25%。若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随机交配,则下一代AA、Aa、aa个体的数量比为
A.3:3:1 B.4:4:1 C.1:2:0 D.1:2:1
【答案】B
【详解】
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则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AA占25%÷(25%+50%)=1/3,Aa占2/3,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1/3+2/3×1/2=2/3,a的基因频率为1/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Aa个体间随机交配,后代中AA的频率=(2/3)2=4/9,Aa的频率=2×1/3×2/3=4/9,aa的频率=(1/3)2=1/9,因此,AA∶Aa∶aa=4∶4∶1,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频率计算
(1)已知各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求基因频率。此类题型可用定义公式计算,即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总个体数×2)]×100%。
(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此类题型可以将百分号去掉,按定义公式计算或直接用“某基因的基因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百分比+杂合子百分比的1/2”来代替。如基因A的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基因a的频率=1-基因A的频率。
考法二
(2018·浙江高考真题)研究小组对某公园的金鱼草种群进行调查及基因鉴定,得知红花(CC)金鱼草35株、粉红花(Cc)40株、白花(cc)25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金鱼草种群中全部C和c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
B.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由适应环境的变异造成的
C.基因重组产生的粉红花为自然选择提供选择材料
D.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
【答案】D
【分析】
1、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
2、在种群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数目占这个基因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即为基因频率。
3、每种基因型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例就叫做基因型频率。
【详解】
金鱼草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C和c基因构成基因库,A错误;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产生粉红花不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35×2+40)/(35+25+40)×2=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35+25+40)=40%,D正确。故选D。
6.(2021·湖南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二期末)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该种群中的A和a基因频率分别是( )
A.30%、20% B.45%,35% C.50%、50% D.55%、45%
【答案】D
【分析】
根据种群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详解】
由题意知,AA=30%,aa=20%,Aa=130%20%=50%;因此A基因频率=30%+1/2×50%=55%,a基因频率=20%+1/2×50%=45%,D正确。
故选D。
7.(2021·湖南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二期末)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出现耐药性,如果被这样的细菌感染,则人会因该种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抗生素的使用会引起细菌的定向变异
B.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上升
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新物种的产生
D.可以通过加大抗生素用量来治疗“耐药菌”感染,所以无需担心
【答案】B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
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不定向的变异起了选择作用,不是使细菌产生定向变异,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本来就存在着“耐药性”个体,使用抗生素后,不耐药的个体被杀死,“耐药性”个体能够生存并将抗药性基因传递给后代,长期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升高,B正确;
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病菌发生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C错误;
D、针对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提高的现象,我们的做法应该是不盲目使用抗生素,从而有利于降低细菌的耐药性,降低研发、使用抗生素的成本,D错误。
故选B。
8.(2021·陕西高二期末)飘虫的体色黑色(A)对白色(a)为显性,现从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取三组,每组100个飘虫,基因型如下表所示,计算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组别
AA个体
Aa个体
aa个体
合计
第一组
34
58
8
100
第二组
30
60
10
100
第三组
26
62
12
100
合计
90
180
30
300
A.30%、70% B.60%、40% C.42.0%、58.0% D.40.0%、60.0%
【答案】D
【分析】
基因频率是指在种群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占该种群中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在一个种群中,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基因数÷(显性基因数+隐性基因数)×100%,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基因数÷(显性基因数+隐性基因数)×100%。
【详解】
由表格数据可知:300个个体中,基因型AA个体有90个,基因型Aa个体有180个,基因型aa个体有30个,这样A基因共有360个,a基因共有240个;又已知在一个种群中,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基因数÷(显性基因数+隐性基因数)×100%,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基因数÷(显性基因数+隐性基因数)×100%,所以A基因的频率为360÷(360+240)×100%=60%;a基因的频率为1-60%=40%。即D正确。
故选D。
9.(2021·甘肃白银市·高二期末)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有4个,基因型为Aa有78个,基因型为aa的有18个,则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 )
A.18%、82% B.64%、36% C.43%、57% D.8%、92%
【答案】C
【分析】
1、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在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该种群中所有的基因的比例。
2、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详解】
由题意知,该种群中AA=4个,Aa=78个,aa=18个,植物该种群中A=78+4×2=86,a=18×2+78=114;根据基因频率的概念可知,A的基因频率是86÷(114+6)×100%=43%,a的基因频率是114÷(114+6)×100%=57%,C正确。
故选C。
10.(2021·沙坪坝区·重庆八中高三月考)如图表示物种形成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的P表示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B.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突变1和突变2可能是相同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D.生物多样性包括了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以及无机环境多样性
【答案】C
【分析】
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详解】
A、自然选择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A错误;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错误;
C、不同的环境中可能产生相同的变异,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应为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核心考点三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的实例
共同进化的类型
包含类型
实例
不同物种之间
互利共生
有细长吸管口器的蛾
与有细长花矩的兰花
捕食
猎豹和斑马
寄生
噬菌体与细菌
竞争
农作物与杂草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地球早期无氧环境→厌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现→空气中有了氧气→出现需氧生物
2.准确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各个层次
(1)生物多样性各层次间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如图的形式描述: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分析
①从分子水平看:
DNA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生物性状多样性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生物多样性)
②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考法一
(2009·江苏高考真题)下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答案】B
【详解】
A、通过地里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有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A错误;
B、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C、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了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变化,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C错误;
D、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他们仍是同一物种,D错误。
故选B。
考法二
(2016·北京高考真题)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A
【详解】
题干中“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数百余只”,由于豹与豹之间的基因组成存在差异性,因此随着F区豹种群密度的增加,其基因多样性增加,A正确;题干中没有关于十年后F区中豹种群性别比例的相关描述,无法确认其性别比例的变化,B错误;丰富度为群落特征,而豹群为种群,种群数量增加,没有改变丰富度,C错误;引入T区的豹后,引入的雌豹与F区的雄豹交配,产生后代,且种群数量在增加,由此推出致病基因频率下降,D错误。
11.(2021·天津高三期末)狮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 7000 米以下的深海环境生存着一个通体透明的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该环境具有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研究发现,该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这些遗传变异共同造成了这一物种的奇特表型和对超深渊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海底漆黑环境的诱导下,超深渊狮子鱼的眼睛应已退化
B.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靠海岸分布的狮子鱼一定不能交配成功
C.在自然选择作用下,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D.在深海环境中,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斗争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答案】C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根据题干信息,超深渊狮子鱼的眼睛退化的原因是“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只是进行了自然选择,A错误;
B、题干信息可知,超深渊狮子鱼是一个新物种,故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靠海岸分布的狮子鱼存在生殖隔离,可能交配成功,但不能产生可育后代,B错误;
C、因自然选择,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使得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C正确;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超深渊狮子鱼是一个物种,D错误。
故选C。
12.(2021·天津耀华中学高二期末)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原始合作的两种生物,双方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D.年龄结构是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
【答案】B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详解】
A、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因此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外来物种入侵往往会导致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因此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
C、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如寄居蟹和海葵,C正确;
D、稳定型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是处于动态平衡的或者说在近期内相对稳定,如果环境突然发生改变,那么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D正确。
故选 B。
13.(2021·兴宁市第一中学高三期末)下表是某种群于1900年迁入新环境后,在不同年份中某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份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基因A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a的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A.该种群发生了进化,并形成了新的物种
B.A基因频率控制的性状不利于该物种适应环境
C.1970年该种群中Aa基因型频率不能确定
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而实现的
【答案】A
【分析】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不同表现型的个体,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2、分析表格信息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A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a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说明A控制的性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a控制的性状的适宜环境的能力较高。
【详解】
A、根据已有表格不能确定该物种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正确;
B、由分析可知,A基因频率减少,表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利于该物种适应新环境,B错误;
C、1970年,生物正在发生进化,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因此不能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Aa的基因型频率,C错误;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表现型的选择来实现的,D错误。
故选A。
14.(2021·四川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二期末)下列符合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B.浅色桦尺蠖和黑色桦尺蠖之间共同进化可体现物种的多样性
C.突变和自然选择都可能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
D.若两个物种能杂交产生后代则说明它们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A错误;
B、浅色桦尺蠖和黑色桦尺蠖是同一物种的两种表现型,未体现物种多样性,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改变,突变和自然选择都可能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C正确;
D、物种的概念为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后代或者产生的存活后代不可育,既然是两个物种,必然存在生殖隔离,则这两个物种杂交产生的后代不可育,D错误。
故选C。
15.(2021·甘肃兰州市·兰州一中高二期末)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C.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种群的发展
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C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详解】
A、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为同一物种,不是共同进化,A错误;
B、基因突变是自发的,与环境无关,应为先有细菌发生基因突变,后有抗生素的选择,B错误;
C、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被捕食种群的发展,C正确;
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主要内容之一,D错误。
故选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解密10 生物的进化(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学生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5,4亿~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解密10 生物的进化(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教师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5,4亿~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解密10 生物的进化(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原卷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