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苏省阜宁县2022--2023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学情调研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阜宁县2022--2023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学情调研试题(含答案)第1页
    江苏省阜宁县2022--2023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学情调研试题(含答案)第2页
    江苏省阜宁县2022--2023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学情调研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3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阜宁县2022--2023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学情调研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阜宁县2022--2023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学情调研试题(含答案),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2分)人们在空气中唱歌或说话,对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音量越大、音调越高的声音传播得越快
    B.在温度相同的空气中,任何声音的传播速度都相同
    C.用力喊出的声音音量很大,它传播得就快,小声说出的声音传播得就慢
    D.声音尖也就是音调高的声音传播得快,声音粗也就是音调低的声音传播得慢
    2.(2分)雨后的夜晚,当你迎着月光走在有积水的路上,为了避让水洼,应走“较暗”的地面。这是因为光在(  )
    A.地面发生镜面反射 B.地面发生漫反射
    C.地面不发生反射 D.水面发生漫反射
    3.(2分)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课本几个小实验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不同的力敲鼓,鼓声的音色变化
    B.向试管中吹气时,水量增加音调变低
    C.硬卡片划过梳齿,快划时音调低
    D.尺子伸出桌面长度越长,音调越低
    4.(2分)如图所示,在密封的锤形玻璃泡(简称碘锤)内装有少量碘颗粒。为了能很快的观察到碘的升华现象,又要防止碘熔化,下列加热方式最合适的是(碘的熔点是113.7℃,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

    A.用酒精灯外焰直接加热碘锤
    B.将碘锤浸入沸水中
    C.用手捂住碘锤
    D.将碘锤放在常温下的空气中
    5.(2分)将一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l。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所以可能是凹透镜
    B.一定是凸透镜,若透镜靠近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l一定大于透镜的焦距
    C.一定是凸透镜,若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透镜的焦距一定小于l
    D.一定是凸透镜,若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透镜的焦距也随之变大
    6.(2分)2022年9月30日,我国空间站组合体首次利用转位机构在轨实施大体量舱段转位操作,由两舱“一”字构型转变为两舱“L”构型,如图所示。在转位过程中,若说问天实验舱是静止的,则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地球
    B.核心舱
    C.核心舱上的太阳能帆板
    D.问天实验舱上的太阳能帆板
    7.(2分)如图所示,将一大块干冰放入装有少量水的玻璃瓶内,水面上方出现大盘“白气”,水很快结成了冰,瓶外底部出现了霜。关于上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的形成需要吸热
    B.霜的形成需要吸热
    C.“白气”是干冰升华产生的气体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8.(2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斑形状与哪些因素有关,孔是约为2mm的五角型孔,“F”型光源到孔的距离约为30cm,纸质圆桶长约为10cm,打开光源,在半透明膜上观察到的光斑形状是(  )
    A.正立的“F” B.倒立的“”
    C.五角型的“★” D.圆形的“O”
    9.(2分)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调整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清晰的像。关于投影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可以改变光路
    C.载物台上的投影片必须正着放置
    D.天花板上的像是放大、倒立的
    10.(2分)甲、乙两物体零时刻开始从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在0~t1时间内(  )

    A.甲运动的路程比乙大
    B.甲的速度始终比乙大
    C.甲、乙做加速运动
    D.甲做匀速运动,乙做变速运动
    11.(2分)小明用电视机在家里收看“空中课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视机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
    B.看电视时,小明佩戴的近视眼镜是凸透镜
    C.小明看到电视屏幕上老师讲课的画面是因为光的反射
    D.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12.(2分)小明用如图所示的斜面和正方体木块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并用频闪照相机记录了木块沿斜面下滑的运动过程.频闪照相机每隔0.5s拍一张照片,照片记录木块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木块的边长是5cm,由图可估算该木块从位置A到位置B的过程中木块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  )

    A.6cm/s B.13cm/s C.17cm/s D.19cm/s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3.(3分)医用的B超机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但人耳听不到它的声音,这是因为它的    太高(选填“振幅”或“频率”);利用超声震碎结石,免除开刀之苦,这是因为声音具有    。如果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米/秒,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经4秒返回海面,则该处海水的深度    米。
    14.(3分)利用如图所示的小纸锅,可以将水加热到沸腾,但纸锅   (填“能”或“不能”)燃烧,其原因是:在加热过程中,水不断吸热,当水沸腾后,水继续吸热,温度   ,也说明水的沸点   (选填“高于”或“低于”)纸的着火点。

    15.(3分)坐在安静的物理考场内,能够清晰的听到考生翻阅试卷的声音,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的   产生的;“不敢高声语,恐惊题中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考场周围常常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   减弱噪声的。
    16.(3分)如图所示,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看不到硬币,向碗内缓缓注水,眼睛就能看到硬币了。这是因为光在从    向    传播时,在分界面发生了    。

    17.(3分)如图为银行“刷脸取款”的ATM机。客户站在ATM机前,光源自动打开,照亮    (填“人脸”或“显示屏”),拍照成功后,按提示操作,钱就自己“吐”出来。在拍摄范围内,人脸离镜头越    (填“近”或“远”),拍出的像越大。显示屏上的彩色画面由红、   、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18.(3分)高速路网全面推行区间测速以来,车辆超速行驶得到了一定遏制。如图所示,一辆小汽车进入测速路段后,乘客发现测速提示牌往后退,他是以   为参照物。测速设备测得小汽车在通过9.45km的测速区间用时270s,其平均速度为   km/h。根据该路段限速100km/h的规定,该车驾驶员   (填“受到了”、“没受到”)处罚。

    19.(3分)小明在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制作了冻豆腐,冻豆腐解冻后切开,发现里面有很多小孔,这是因为豆腐里面的水经历了先    后    的物态变化过程。他还发现很多冰箱内都有霜形成,如果把食物放进冰箱时盖起来或用保鲜膜包起来,这样做,冰箱应    (选填“容易”或“不容易”)产生霜。
    20.(3分)为模拟探究近视眼的缺陷,小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她把凸透镜看作眼球的晶状体,将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像,移去近视眼镜,光屏上像变模糊了。
    (1)只将蜡烛缓缓向凸透镜靠近,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又清晰了,说明近视眼的缺陷表现为看不清    (选填“近”或“远”)处的物体。
    (2)只将光屏缓缓向凸透镜靠近,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又清晰了,由此可知,该处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    (选填“前”或“后”)方,近视眼镜对光具有    (选填“发散”或“会聚”)作用。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52分)
    21.(2分)如图中画出了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在图中填上适当类型的透镜。

    22.(2分)如图所示,S是一个发光点,S'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A是S发出的一束光。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SA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

    23.(2分)如图所示,夜晚路灯下站着爸爸和小明两人,由于    的原因,地上留下了他们的影子AB和CD,请通过作图确定路灯灯泡S的位置。

    24.(6分)我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下表为某次高铁列车从上海到南京的运行时刻表
    站名
    上海
    苏州
    无锡
    常州
    镇江
    南京
    到站时刻

    6:52
    7:09
    7:32
    8:04
    8:34
    发车时刻
    6:19
    6:54
    7:11
    7:34
    8:06

    路程/km
    0
    84
    126
    165
    244
    306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列车从苏州到无锡和从常州到镇江,哪一路段运行得较快?
    25.(6分)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活动”中。

    (1)剪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其中一个圆纸片裁去的扇形的圆心角比另一个大,做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将两个大小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根据    现象可以判断    (大/小)纸锥下落得快。
    (2)如果将两个纸锥从不同的高度同时释放,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方法是:先测出纸锥下落的时间和下落的    ,计算出速度。
    (3)在测量过程中,发现下落的时间较难测出,可采用的措施是    。
    (4)如图甲所示两个等大的圆纸片,裁去一个扇形,做成图乙所示的A、B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应该选择图中的    (选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
    (5)小芳猜想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与纸锥的锥角、纸锥的重量有关,并打算继续用图乙的这两个纸锥研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的关系,小明认为这样做不科学,你认为不科学的原因是    。
    (6)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26.(7分)如图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的装置示意图。

    (1)该实验装置中各部分的安装顺序是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实验时应该选择颗粒   的冰块进行实验(选填“较大”或“较小”)。
    (3)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冰的熔点是   ℃,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在第6min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熔化过程用了   分钟。
    (4)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丙所示的烧杯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因为   。
    27.(8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填写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完成空格处的内容:
    《实验名称XXXXXX》
    实验目的:   。
    实验器材:玻璃板、两支    蜡烛A和B、白纸、火柴、刻度尺。
    实验步骤:
    (1)实验选用透明玻璃板,其目的是    。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另一支    (“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
    (3)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观察时应在    (填“A”或“B”)侧观察蜡烛经玻璃板所成的像。直到从玻璃板前任一位置看去,玻璃板后的蜡烛B    ,在纸上记下这个位置。……实验中,要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以及物像连线与镜面的夹角关系。
    (4)判断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移走蜡烛B,在像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后,在    (填“A”或“B”)侧观察,若    ,说明所成的像是虚像。

    28.(9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操作,测得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实验时,首先调节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上,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接着小明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放大/缩小/等大)的清晰实像,生活中的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4)小明又向右移动蜡烛至43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发现屏上    (能/不能)得到蜡烛清晰的像;
    (5)若用不透明物体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屏上的像会    (完整/不完整),亮度    (变亮/变暗/不变),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光屏上的像将向    移动。
    (6)小华利用“F”发光物和另一块凸透镜进行实验,适当调节后,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眼睛从如图丙所示的视角观察,则此时观察到光屏上所成像应该是    (①F/②/③F/④)(填数字序号)。
    29.(1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云的形成
    ㅤㅤ海洋、植物的表面和土壤中都含有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它们都会变得越来越热,它们再也不能忍受炎热的时候,就变成水蒸气在空气的帮助下逃脱,它们会变得很轻,然后进入到天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大气层。在上升的过程中,高度越来越高,温度越来越低,水蒸气就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当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逐渐增多并凝结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这个过程往往发生在大气层的最底层,因为这层的空气对流很明显,故称对流层。各种云的厚薄相差很大,厚的可达七八公里,薄的只有几十米。很厚的层状云,或者积雨云,阳光很难透射过来,看上去云体就很黑;很薄的云,光线容易透过,在阳光下显得特别明亮,形成白云;当太阳光以一定角度照射云层,经过云层中的小水滴发生折射后,到达地面时,就会形成美丽的彩云了。

    (1)某广场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一桩物理趣闻:如图甲所示,当时,一片彩云飞快地飘过广场工地上一幢高为291.6米大楼的上空,突然有观察者惊呼“楼要倒了”。这引起了邻近数千人惊慌失措地狂奔。观察者惊呼“楼要倒了”,是因为当时观察者选择的参照物是    。
    (2)地表的水蒸气上升到高空时,部分    成小水滴,部分    成小冰晶(以上两空均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从而形成云。
    (3)太阳光是白光,彩云的出现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如图乙所示,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形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    ,在屏幕最底端出现的是紫光,说明介质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如果各种色光以相同入射角斜射入水中,折射角最大的是    光。
    (4)图乙彩色光带中。将温度计放置在红光外侧时,温度计示数升高得最明显,说明该区域存在一种看不见的光,这种光叫    ,请写出它在生活中的一个应用实例    。
    (5)图丙中,让一细束红光和一细束紫光以相同的入射角i从空气射入长方体玻璃砖的同一点,并且都直接从下表面射出,对于这一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上表面射入时紫光的折射角比红光的折射角大
    B.从下表面射出时紫光的折射角比红光的折射角小
    C.从下表面射出后紫光和红光一定平行
    D.紫光和红光将从下表面的同一点射出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2分)人们在空气中唱歌或说话,对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音量越大、音调越高的声音传播得越快
    B.在温度相同的空气中,任何声音的传播速度都相同
    C.用力喊出的声音音量很大,它传播得就快,小声说出的声音传播得就慢
    D.声音尖也就是音调高的声音传播得快,声音粗也就是音调低的声音传播得慢
    【分析】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解答】解: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所以在温度相同的空气中,任何声音的传播速度都相同。与音量大小、音调高低无关。所以ACD不正确,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速的影响因素,难度不大,属于常规考查。
    2.(2分)雨后的夜晚,当你迎着月光走在有积水的路上,为了避让水洼,应走“较暗”的地面。这是因为光在(  )
    A.地面发生镜面反射 B.地面发生漫反射
    C.地面不发生反射 D.水面发生漫反射
    【分析】(1)人看物体的条件:物体发光或反射光,物体发的光或反射的光线能进入人的眼睛。
    (2)平行光射向平而光滑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3)人感觉物体的亮暗,关键是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进入眼睛的光多就感觉亮,进入眼睛的光少就感觉暗。
    【解答】解:如图,迎着月光走,月光经积水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多,人感觉积水面亮;而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很少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黑,所以为了避让水洼,应走“较暗”的地面。

    故选:B。
    【点评】(1)掌握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正确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不要误以为镜面反射就一定亮,漫反射就一定暗,感觉亮暗关键是看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
    3.(2分)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课本几个小实验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不同的力敲鼓,鼓声的音色变化
    B.向试管中吹气时,水量增加音调变低
    C.硬卡片划过梳齿,快划时音调低
    D.尺子伸出桌面长度越长,音调越低
    【分析】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解: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可以改变鼓声的响度,故A错误;
    B、向试管中吹气时,水量增加,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故B错误;
    C、当硬卡片快速划过梳齿时,梳齿振动较快,因此快划时音调会变高,故C错误;
    D、尺子伸出桌面长度越长,尺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三要素,关键明确影响音调、响度以及音色的决定因素。
    4.(2分)如图所示,在密封的锤形玻璃泡(简称碘锤)内装有少量碘颗粒。为了能很快的观察到碘的升华现象,又要防止碘熔化,下列加热方式最合适的是(碘的熔点是113.7℃,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

    A.用酒精灯外焰直接加热碘锤
    B.将碘锤浸入沸水中
    C.用手捂住碘锤
    D.将碘锤放在常温下的空气中
    【分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考虑到温度对实验的影响,若直接把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会导致碘的熔化和沸腾,升华实验无法进行。
    【解答】解:AB.酒精灯火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这样碘容易发生熔化和沸腾现象,不利于研究碘的升华和凝华,用水浴法加热,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可以发生升华现象,所以用水浴法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可以确保碘不会熔化,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D.用手捂住碘锤或在常温下观察碘升华,速度太慢,效果不明显,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碘升华实验方案的优化,在设计实验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原理科学,还要保证实验易操作,现象明显。
    5.(2分)将一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l。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所以可能是凹透镜
    B.一定是凸透镜,若透镜靠近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l一定大于透镜的焦距
    C.一定是凸透镜,若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透镜的焦距一定小于l
    D.一定是凸透镜,若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透镜的焦距也随之变大
    【分析】将一透镜正对太阳光(平行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说明有最小的光斑,所以该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为凸透镜,这时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L。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也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从这两种可能进行分析。
    【解答】解:A.将一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说明该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一定是凸透镜,故A错误;
    BCD.太阳光认为是平行光,凸透镜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其下方的纸上能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此时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焦距,
    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此时透镜远离纸(光屏),光斑会先变小再变大;靠近光屏,成虚像,此时纸上承接不到;也可能光斑是焦点之后的,则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没有变小的过程,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L,所以透镜的焦距一定小于L,故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及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在凸透镜成像习题中有广泛的应用,一定要熟练掌握。
    6.(2分)2022年9月30日,我国空间站组合体首次利用转位机构在轨实施大体量舱段转位操作,由两舱“一”字构型转变为两舱“L”构型,如图所示。在转位过程中,若说问天实验舱是静止的,则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地球
    B.核心舱
    C.核心舱上的太阳能帆板
    D.问天实验舱上的太阳能帆板
    【分析】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与参照物相比,物体位置有变化,说明物体在运动;物体位置没有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解答】解:ABC.在转位过程中,问天实验舱相对于地球、核心舱、核心舱上的太阳能帆板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地球、核心舱、核心舱上的太阳能帆板为参照物问天实验舱是运动的,故ABC不符合题意;
    D.问天实验舱相对于问天实验舱上的太阳能帆板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问天实验舱上的太阳能帆板为参照物问天实验舱是静止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注意体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7.(2分)如图所示,将一大块干冰放入装有少量水的玻璃瓶内,水面上方出现大盘“白气”,水很快结成了冰,瓶外底部出现了霜。关于上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的形成需要吸热
    B.霜的形成需要吸热
    C.“白气”是干冰升华产生的气体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A、冰是水凝固形成的,需要放热,故A错误;
    BD、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故B错误,D正确。
    C、“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故选:D。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8.(2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斑形状与哪些因素有关,孔是约为2mm的五角型孔,“F”型光源到孔的距离约为30cm,纸质圆桶长约为10cm,打开光源,在半透明膜上观察到的光斑形状是(  )
    A.正立的“F” B.倒立的“”
    C.五角型的“★” D.圆形的“O”
    【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可知在半透明膜上观察到的光斑形状是“F”型光源的倒立的实像。
    【解答】解: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可知在半透明膜上观察到的光斑形状是“F”型光源的倒立的实像,即倒立的“”。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属于基础题。
    9.(2分)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调整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清晰的像。关于投影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可以改变光路
    C.载物台上的投影片必须正着放置
    D.天花板上的像是放大、倒立的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答】解:
    A、投影仪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利用的是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故A正确;
    B、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可以反射光线,能改变光路,故B正确;
    C、由于投影仪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载物台上的投影片应该倒着放置,故C错误;
    D、投影仪是利用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工作的,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三种成像情况和应用,是比较基础性的习题。
    10.(2分)甲、乙两物体零时刻开始从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在0~t1时间内(  )

    A.甲运动的路程比乙大
    B.甲的速度始终比乙大
    C.甲、乙做加速运动
    D.甲做匀速运动,乙做变速运动
    【分析】在s﹣t图中,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曲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图两条线相交的点表示路程相等即相遇、时间相同;
    知道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以比较出两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
    【解答】解:A、由图可知,甲、乙两物体在0~t1时间内运动的路程相等,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甲物体做匀速运动,而乙物体是变速运动,刚开始甲的运动速度大于乙的运动速度,乙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断增大,后来乙的速度大于甲物体的运动速度,故B错误;
    CD、由图可知,甲物体的运动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示甲物体做匀速运动,乙做变速运动,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通过s﹣t图像考查对物体运动状态的理解和判断、速度公式的应用,知道在s﹣t图中,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曲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是解题的关键。
    11.(2分)小明用电视机在家里收看“空中课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视机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
    B.看电视时,小明佩戴的近视眼镜是凸透镜
    C.小明看到电视屏幕上老师讲课的画面是因为光的反射
    D.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分析】(1)红外线常用于遥控器、夜视仪、浴灯等方面,红外线的热效应强。
    (2)近视眼应该用凹透镜矫正。
    (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解答】解:A、电视机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故A正确;
    B、小明佩戴的近视眼镜是凹透镜,故B错误;
    C、小明看到电视屏幕上老师讲课的画面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故C错误;
    D、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知道红外线的应用、近视眼的矫正方法,区分生活中的三类光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可解答此题。
    12.(2分)小明用如图所示的斜面和正方体木块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并用频闪照相机记录了木块沿斜面下滑的运动过程.频闪照相机每隔0.5s拍一张照片,照片记录木块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木块的边长是5cm,由图可估算该木块从位置A到位置B的过程中木块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  )

    A.6cm/s B.13cm/s C.17cm/s D.19cm/s
    【分析】估测图中的路程,根据平均速度的公式:v=算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已知木块的边长是5cm,由图知,木块滑过得到路程约为35cm,
    木块所用时间:t=0.5s×4=2s;
    平均速度:v===17.5cm/s,故C更接近实际。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考查了学生对图像的观察能力。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3.(3分)医用的B超机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但人耳听不到它的声音,这是因为它的  频率 太高(选填“振幅”或“频率”);利用超声震碎结石,免除开刀之苦,这是因为声音具有  能量 。如果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米/秒,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经4秒返回海面,则该处海水的深度  3000 米。
    【分析】(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是次声,高于20000Hz的超声,次声和超声人耳都听不到;
    (2)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和信息;
    (3)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路程,海水的深度是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路程的一半。
    【解答】解:(1)医用B超利用的是超声波,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比人的正常听觉频率范围要高,所以人们听不见;
    (2)利用超声震碎结石,免除开刀之苦,这是因为声音具有能量;
    (3)由v=可知,超声波海水中传播的路程:s=vt=1500m/s×4s=6000m;
    海水的深度:h=s=×6000m=3000s。
    故答案为:频率;能量;3000。
    【点评】本题考查人耳的听声范围、超声波的特点、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回声测距的应用,题目比较基础。
    14.(3分)利用如图所示的小纸锅,可以将水加热到沸腾,但纸锅 不能 (填“能”或“不能”)燃烧,其原因是:在加热过程中,水不断吸热,当水沸腾后,水继续吸热,温度 不变 ,也说明水的沸点 低于 (选填“高于”或“低于”)纸的着火点。

    【分析】(1)液体沸腾时的特点: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低于纸的着火点。
    【解答】解:当水沸腾后,水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沸点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纸的着火点约180℃,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因此纸锅不会燃烧。
    故答案为:不能;不变;低于。
    【点评】本题考查了水沸腾的特点以及水的沸点和纸的着火点的大小关系,考查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中考的热点题目。
    15.(3分)坐在安静的物理考场内,能够清晰的听到考生翻阅试卷的声音,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的 振动 产生的;“不敢高声语,恐惊题中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响度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考场周围常常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 声源处 减弱噪声的。
    【分析】(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3)减弱噪声的途径:①从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的振动产生的;“不敢高声语,恐惊题中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考场周围常常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故答案为:振动;响度;声源处。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特性的辨别及减弱噪声的方法,考查内容较全面。
    16.(3分)如图所示,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看不到硬币,向碗内缓缓注水,眼睛就能看到硬币了。这是因为光在从  水 向  空气 传播时,在分界面发生了  折射 。

    【分析】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就看到了物体的虚像。
    【解答】解:当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这是利用了光的折射现象。
    故答案为:水;空气;折射。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二者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
    17.(3分)如图为银行“刷脸取款”的ATM机。客户站在ATM机前,光源自动打开,照亮  人脸 (填“人脸”或“显示屏”),拍照成功后,按提示操作,钱就自己“吐”出来。在拍摄范围内,人脸离镜头越  近 (填“近”或“远”),拍出的像越大。显示屏上的彩色画面由红、 绿 、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分析】想看清物体必须有足够的光线,物体的光线足够明亮成的像才更清晰。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解答】解:只有将更多的光射到人脸上,才能看得更清楚,所以当人靠近摄像头时,光源自动打开,照亮人脸。
    在拍摄范围内,人脸离镜头越近,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拍出的像越大。
    显示屏上的彩色画面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故答案为:人脸;近;绿。
    【点评】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在凸透镜成像习题中有重要的应用,一定要熟练掌握。
    18.(3分)高速路网全面推行区间测速以来,车辆超速行驶得到了一定遏制。如图所示,一辆小汽车进入测速路段后,乘客发现测速提示牌往后退,他是以 汽车 为参照物。测速设备测得小汽车在通过9.45km的测速区间用时270s,其平均速度为 126 km/h。根据该路段限速100km/h的规定,该车驾驶员 受到了 (填“受到了”、“没受到”)处罚。

    【分析】(1)判断参照物是研究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逆过程,是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以“谁”为参照物;
    (2)根据速度计算公式v=计算出速度大小。
    【解答】解:
    (1)以汽车或自己为参照物,测速提示牌对于汽车或自己的位置不断发生改变,则测速提示牌是运动的,所以他会感觉测速提示牌往后退;
    (2)小汽车行驶时间t=270s=h,
    该车的平均速度为:
    v===126km/h>100km/h;故该车驾驶员受到了处罚。
    故答案为:汽车;126;受到了。
    【点评】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和速度的计算,属于基础题;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关键在于参照物的选择,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得到的结果可能不同。
    19.(3分)小明在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制作了冻豆腐,冻豆腐解冻后切开,发现里面有很多小孔,这是因为豆腐里面的水经历了先  凝固 后  熔化 的物态变化过程。他还发现很多冰箱内都有霜形成,如果把食物放进冰箱时盖起来或用保鲜膜包起来,这样做,冰箱应  不容易 (选填“容易”或“不容易”)产生霜。
    【分析】首先要弄清豆腐产生“小孔”的原因,再根据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来进行判断;冰箱的冷冻室内的霜是由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这种现象叫凝华。
    【解答】解:豆腐有很多水分,放入冰箱水受冷就会凝固,水凝固时体积要变大;拿出来,凝固的小冰晶要熔化,体积减小,所以冻豆腐上有很多小孔;
    把食物放进冰箱冷冻时喜欢盖起来或用保鲜膜包起来,防止了食物中水分的蒸发,冰箱中水蒸气减少,即冰箱内不容易凝华产生霜。
    故答案为:凝固;熔化;不容易。
    【点评】本题以冰箱为载体综合考查了物态变化中的凝固、熔化以及凝华现象,考查的知识较全面。
    20.(3分)为模拟探究近视眼的缺陷,小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她把凸透镜看作眼球的晶状体,将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像,移去近视眼镜,光屏上像变模糊了。
    (1)只将蜡烛缓缓向凸透镜靠近,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又清晰了,说明近视眼的缺陷表现为看不清  远 (选填“近”或“远”)处的物体。
    (2)只将光屏缓缓向凸透镜靠近,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又清晰了,由此可知,该处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  前 (选填“前”或“后”)方,近视眼镜对光具有  发散 (选填“发散”或“会聚”)作用。

    【分析】(1)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推迟会聚。
    【解答】解:(1)只将蜡烛缓缓向凸透镜靠近,物距变小了,像距变大了,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又清晰了,说明近视眼的缺陷表现为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只将光屏缓缓向凸透镜靠近,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又清晰了,像提前会聚了,由此可知,该处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前方,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故答案为:(1)远;(2)前;发散。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属于基础题。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52分)
    21.(2分)如图中画出了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在图中填上适当类型的透镜。

    【分析】(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根据图示的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可以确定经过透镜折射后是发散了还是会聚了,从而可以确定透镜的种类。
    【解答】解:a图中,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但经透镜折射后,透镜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应填凹透镜;
    b图中,入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透镜对光线起了会聚作用,应填凸透镜。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利用了两种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来确定透镜的类型。不要把两种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弄混了。
    22.(2分)如图所示,S是一个发光点,S'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A是S发出的一束光。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SA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则镜面位置在SS′的中垂线上,作出镜面后,再找到入射点O,连接S′O并延长到B,则OB即为反射光线。
    【解答】解:已知S'是S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则连接SS′,作出SS′的垂直平分线,即为镜面;延长SA交镜面于点O,延长S′O就得到SA的反射光线OB,如下图所示:

    【点评】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找出平面镜的位置,会根据反射定律准确找出反射光线。
    23.(2分)如图所示,夜晚路灯下站着爸爸和小明两人,由于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的原因,地上留下了他们的影子AB和CD,请通过作图确定路灯灯泡S的位置。

    【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可知,连接人和他影子的顶端所形成的直线必定经过点光源。所以分别把爸爸和小明的顶端和影子的顶端连接并延长可交于一点,即点光源S的位置。
    【解答】解: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将爸爸和小明的顶端和影子的顶端连接并延长可交于一点S,点S就是光源的位置,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光路图见解答。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影子形成原理的应用,属于基础题目。
    24.(6分)我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下表为某次高铁列车从上海到南京的运行时刻表
    站名
    上海
    苏州
    无锡
    常州
    镇江
    南京
    到站时刻

    6:52
    7:09
    7:32
    8:04
    8:34
    发车时刻
    6:19
    6:54
    7:11
    7:34
    8:06

    路程/km
    0
    84
    126
    165
    244
    306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列车从苏州到无锡和从常州到镇江,哪一路段运行得较快?
    【分析】(1)从列车时刻表中找到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以计算出列车的全程的平均速度;
    (2)从列车时刻表中找到列车从苏州到无锡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从常州到镇江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分别计算出两路段的平均速度,进而比较可知哪一路段运行得较快。
    【解答】解:(1)由列车时刻表可知,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路程s=306km,全程所用的时间t=8:34﹣6:19=2h15min=2.25h;
    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v===136km/h;
    (2)由列车时刻表可知,苏州到无锡的时间t1=7:09﹣6:54=15min=0.25h,路程s1=126km﹣84km=42km;
    列车从苏州到无锡的的平均速度:v1===168km/h;
    常州到镇江的时间t2=8:084﹣7:34=30min=0.5h,常州到镇江的路程s2=244km﹣165km=79km;
    列车从常州到镇江的平均速度:v2===158km/h;
    由于v1>v2,所以列车从苏州到无锡的运行得较快。
    答:(1)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36km/h;
    (2)列车从苏州到无锡运行得较快。
    【点评】本题通过列车时刻表考查速度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能从列车时刻表中找到相关有用的信息。
    25.(6分)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活动”中。

    (1)剪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其中一个圆纸片裁去的扇形的圆心角比另一个大,做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将两个大小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根据  小纸锥先落地 现象可以判断  小 (大/小)纸锥下落得快。
    (2)如果将两个纸锥从不同的高度同时释放,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方法是:先测出纸锥下落的时间和下落的  高度 ,计算出速度。
    (3)在测量过程中,发现下落的时间较难测出,可采用的措施是  增大下落高度 。
    (4)如图甲所示两个等大的圆纸片,裁去一个扇形,做成图乙所示的A、B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应该选择图中的  乙 (选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
    (5)小芳猜想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与纸锥的锥角、纸锥的重量有关,并打算继续用图乙的这两个纸锥研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的关系,小明认为这样做不科学,你认为不科学的原因是  两纸锥的质量不同 。
    (6)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  A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分析】(1)物体运动距离相同,所用时间越少,速度越大;
    (2)实验室测量速度的基本原理是v=;
    (3)实验中若纸锥下落较快,则时间较难测量;因此可从增加时间等角度去考虑;
    (4)若使纸锥从同一高度落下,应使纸锥的尖端位置在同一水平高度处,比较快慢时,即可采用相同时间比距离,也可采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
    (5)制作纸锥时,从同样大小的纸上剪去了大小不等的一部分,造成了纸锥的轻重不同;
    (6)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减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分析四个选项中的图象,找出与纸锥运动相符的图象。
    【解答】解:
    (1)将两个大小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根据小纸锥先落地现象可以判断小纸锥下落得快。
    (2)如果将两个纸锥从不同的高度同时释放,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方法是:先测出纸锥下落的时间和下落的高度,再可根据公式v=计算出速度;
    (3)纸锥下落快,时间较难测量,必须增加纸锥下落的高度,以增大下落时间,便于时间的测量,为减小误差,还要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4)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图乙中两纸锥的下端高度相同,图丙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故应选图乙的位置释放;
    (5)由于在制作纸锥一开始的方法中,由于剪去部分的大小不同,所以纸锥的质量不同(轻重不同),用这样的两个纸锥研究下落的快慢与锥角的关系,不科学;
    (6)由纸锥的运动照片可知,在相等时间t内,纸锥通过的路程s先增大,后通过距离不变,由v=可知纸锥的速度先增大后不变,故A图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小纸锥先落地;小;(2)高度;(3)增大下落高度;(4)乙;(5)两纸锥的质量不同;(6)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设计包括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其中实验原理是实验的核心,解答时一定要学会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26.(7分)如图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的装置示意图。

    (1)该实验装置中各部分的安装顺序是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实验时应该选择颗粒 较小 的冰块进行实验(选填“较大”或“较小”)。
    (3)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冰的熔点是 0 ℃,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吸热温度不变 ,在第6min该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状态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熔化过程用了 6 分钟。
    (4)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丙所示的烧杯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 不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因为 会从室温吸收热量熔化 。
    【分析】(1)为了确保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需要自下而上安装;
    (2)较小的冰块比较大的冰块受热均匀;
    (3)掌握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据图中的信息可以求出熔化的时间和各时刻的状态;
    (4)冰熔化吸热。
    【解答】解:(1)为了确保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需要自下而上安装;
    (2)应选用较小颗粒的冰块做实验,因较小的冰块受热均匀;
    (3)由图象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是晶体,熔点是0℃,冰从第4min开始熔化,到第10min熔化完,所以熔化时间是10min﹣4min=6min;第6min时时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4)他的想法是错误的,冰会从室温吸收热量熔化。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较小;(3)0;吸热温度不变;固液共存状态;6;(4)不正确;会从室温吸收热量熔化。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冰的熔化图象的分析,要掌握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晶体与非晶体最大的区别就是看是否有一定的熔点,从图象上分辨,最大的不同就是晶体有一段时间只吸热而温度不变。
    27.(8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填写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完成空格处的内容:
    《实验名称XXXXXX》
    实验目的: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实验器材:玻璃板、两支  相同的 蜡烛A和B、白纸、火柴、刻度尺。
    实验步骤:
    (1)实验选用透明玻璃板,其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另一支  未点燃 (“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
    (3)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观察时应在  A (填“A”或“B”)侧观察蜡烛经玻璃板所成的像。直到从玻璃板前任一位置看去,玻璃板后的蜡烛B  好像点燃似的 ,在纸上记下这个位置。……实验中,要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以及物像连线与镜面的夹角关系。
    (4)判断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移走蜡烛B,在像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后,在  B (填“A”或“B”)侧观察,若  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 ,说明所成的像是虚像。

    【分析】(1)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 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玻璃板后放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防止光线的干扰,以确定像的位置;
    (3)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说明平面镜成像与成像物体大小相等;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4)实像能成在光屏上,而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解答】解: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白纸、火柴、刻度尺。
    (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在竖直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玻璃板后放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3)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观察时应在A侧观察蜡烛经玻璃板所成的像;移动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向各个方向看去它好像点燃似的,说明物像重合;
    (4)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故答案为: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相同的;
    刻度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未点燃;(3)A;好像点燃似的;(4)B;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是基础考核,很重要。
    28.(9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操作,测得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10.0 cm;
    (2)实验时,首先调节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主光轴 上,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接着小明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放大 (放大/缩小/等大)的清晰实像,生活中的  投影仪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4)小明又向右移动蜡烛至43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发现屏上  不能 (能/不能)得到蜡烛清晰的像;
    (5)若用不透明物体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屏上的像会  完整 (完整/不完整),亮度  变暗 (变亮/变暗/不变),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光屏上的像将向  上 移动。
    (6)小华利用“F”发光物和另一块凸透镜进行实验,适当调节后,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眼睛从如图丙所示的视角观察,则此时观察到光屏上所成像应该是  ④ (①F/②/③F/④)(填数字序号)。
    【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2)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调节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
    (3)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或幻灯机;
    (4)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5)若用不透明物体挡住透镜中心部分,通过凸透镜的光会减少,但不改变凸透镜的成像的完整性;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根据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像会向上移动;
    (6)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凸透镜成像不仅左右相反、而且要上下相反
    【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如图甲所示操作,测得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f=60.0cm一50.0cm=10.0cm;
    (2)器材位置正确放置后,点燃蜡烛,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应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即使它们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3)接着小明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此时物距小于像距,则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
    (4)小明又向右移动蜡烛至43cm刻度处,此时的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所以发现屏上不能得到蜡烛清晰的像;
    (5)若用不透明物体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凸透镜的其他部分仍能透过光线,同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仍然是完整的,亮度变暗;
    随着蜡烛燃烧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可知像会向上移动,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中央,光屏应该向上移动;
    (6)在图己中物距为30.0cm−10.0cm=20.0cm,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故成的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凸透镜成像不仅左右相反、而且要上下相反,因为图中发光物“F”开口向里,所以在图中位置观察时看到的像是开口向外的(开口向右),即在光屏上可以看到的像是④。
    故答案为:(1)10.0;(2)主光轴;(3)放大;投影仪;(4)不能;(5)完整;变暗;上;(6)④。
    【点评】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熟练掌握成像的规律,并进行总结。
    29.(1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云的形成
    ㅤㅤ海洋、植物的表面和土壤中都含有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它们都会变得越来越热,它们再也不能忍受炎热的时候,就变成水蒸气在空气的帮助下逃脱,它们会变得很轻,然后进入到天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大气层。在上升的过程中,高度越来越高,温度越来越低,水蒸气就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当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逐渐增多并凝结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这个过程往往发生在大气层的最底层,因为这层的空气对流很明显,故称对流层。各种云的厚薄相差很大,厚的可达七八公里,薄的只有几十米。很厚的层状云,或者积雨云,阳光很难透射过来,看上去云体就很黑;很薄的云,光线容易透过,在阳光下显得特别明亮,形成白云;当太阳光以一定角度照射云层,经过云层中的小水滴发生折射后,到达地面时,就会形成美丽的彩云了。

    (1)某广场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一桩物理趣闻:如图甲所示,当时,一片彩云飞快地飘过广场工地上一幢高为291.6米大楼的上空,突然有观察者惊呼“楼要倒了”。这引起了邻近数千人惊慌失措地狂奔。观察者惊呼“楼要倒了”,是因为当时观察者选择的参照物是  彩云 。
    (2)地表的水蒸气上升到高空时,部分  液化 成小水滴,部分  凝华 成小冰晶(以上两空均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从而形成云。
    (3)太阳光是白光,彩云的出现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如图乙所示,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形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  光的色散 ,在屏幕最底端出现的是紫光,说明介质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如果各种色光以相同入射角斜射入水中,折射角最大的是  红 光。
    (4)图乙彩色光带中。将温度计放置在红光外侧时,温度计示数升高得最明显,说明该区域存在一种看不见的光,这种光叫  红外线 ,请写出它在生活中的一个应用实例  电视机遥控器 。
    (5)图丙中,让一细束红光和一细束紫光以相同的入射角i从空气射入长方体玻璃砖的同一点,并且都直接从下表面射出,对于这一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从上表面射入时紫光的折射角比红光的折射角大
    B.从下表面射出时紫光的折射角比红光的折射角小
    C.从下表面射出后紫光和红光一定平行
    D.紫光和红光将从下表面的同一点射出
    【分析】(1)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了,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物体就是静止的。
    (2)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3)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出七种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4)在红外之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红外线。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红外线用于红外夜视、红外遥控、红外加热等。
    (5)单色光通过玻璃砖后互相平行。
    【解答】解:(1)如图甲所示,当时,一片彩云飞快地飘过广场工地上一幢高为291.6米大楼的上空,突然有观察者惊呼“楼要倒了”。这引起了邻近数千人惊慌失措地狂奔。观察者惊呼“楼要倒了”,是因为当时观察者选择的参照物是彩云。以彩云为参照物,大楼与彩云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2)地表的水蒸气上升到高空时,部分液化成小水滴,部分凝华成小冰晶,从而形成云。
    (3)太阳光是白光,彩云的出现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如图乙所示,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形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在屏幕最底端出现的是紫光,说明介质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如果各种色光以相同入射角斜射入水中,折射角最大的是红光。
    (4)图乙彩色光带中。将温度计放置在红光外侧时,温度计示数升高得最明显,说明该区域存在一种看不见的光,这种光叫红外线,请写出它在生活中的一个应用实例:电视机遥控器。
    (5)让一细束红光和一细束紫光以相同的入射角i从空气射入长方体玻璃砖的同一点,并且都直接从下表面射出;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原理可知,第二次折射时折射光线与第一次折射的入射光线平行.由于折紫光的偏折较大,红光的偏折较小.故紫光和红光将从玻璃砖下表面的不同点平行射出,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1)彩云;(2)液化;凝华;(3)光的色散;红;(4)红外线;电视机遥控器;(5)C。
    【点评】知道机械运动;知道红外线的作用;知道光的色散现象;知道液化和凝华。

    相关试卷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学情调研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学情调研物理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调研物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调研物理试卷(含答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调研物理试卷 (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调研物理试卷 (含答案)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