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练11:各地模考文言文新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练习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练11:各地模考文言文新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练习第1页
    专练11:各地模考文言文新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练习第2页
    专练11:各地模考文言文新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练习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练11:各地模考文言文新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专练11:各地模考文言文新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练习,共2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译文,10题详解,11题详解,12题详解,13题详解,14题详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练11:各地模考文言文新题

    练习一
    贞观三年, 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 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 亲拜之, 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 问寝视膳之方, 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 竭忠尽节之事, 纲懔然曰: “托六尺之孤, 寄百里之命, 古人以为难, 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 皆辞色慷慨, 有不可夺之志, 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六年, 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 汤学 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着乎天下,名誉不 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 可即着令,置三师之位。”
    贞观八年, 太宗谓侍臣曰: “上智之人, 自无所染, 但中智之人无恒, 从教而变, 况太子师保, 古难其选。成王幼小, 周、召为保傅。 左右皆贤, 日闻雅训, 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 秦之胡亥, 用赵高作傅, 教以刑法, 及其嗣位, 诛功臣, 杀亲族, 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贞观十一年, 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 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 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 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 尊敬师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 /何以然
    B.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 /何以然
    C.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 可何以然
    D.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 /何以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拜”是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 《周礼》记载了九拜之礼, 包括稽首、顿首、肃拜等。
    B.“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与“匪我愆期” (《诗经 •氓》) 两句中的“愆”字含义相同。
    C.三师,北魏以来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品级列正一品,但仅为虚衔,无实职。
    D.“诚”在文中意为“确实, 的确”。“诚”还有“如果”之意, 例如“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太子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这是太子尊重自己老师的表现。
    B.唐太宗认为他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要是没有师傅,是 不能够君临天下的。
    C.因为秦二世胡亥的师傅赵高教他刑法,所以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 族,结果很快就灭亡了。
    D.因为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 所以选择他来担任魏王的老师。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
    (2)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
    14.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不仅有着卓越的政绩,还十分重视子女 教育,请你简要概括文中他在教育后代尊敬师傅方面做了哪些事。 (3分)

    1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我近来研读经典,知道古代英明的帝王、圣贤的君子都不能没有师傅。前时进上待批的诏令竟然未设三师之位,我认为不好,为什么这样呢?
    1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愆”在文中是指“犯错”,而《氓》里的意思是“拖延”。意思不同。
    1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太子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错误,文中“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一句的意思是“于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说明命令侍卫抬李纲进入东宫的人是唐太宗而不是太子。
    13.(1)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像这样)却能统领天下,获得太平的,历史上还没有过这样的人。
    (2)身边的人都是贤人,每天他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
    【解析】(1)“不明古道”译为“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1分;“致”译为“达到、获得”,1分;“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1分;句意1分。(2)“左右”,译为“身边的人”,1分;“日”,译为“每天”,1分;“雅训“译为有益的教诲”,1分;“长”译为“增长”,1分。
    14.(1)增设“三师”,教育太子;(2)为诸皇子求访德才兼备的良师;(3)对诸皇子提出尊重师傅的具体要求。(每点1分,其余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根据文中“可即着令,置三师之位。”可知唐太宗的举动之一是“增设三师”,;从“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可知举动之二是“求取良师”;从“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和“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等语中可以得知举动之三是对皇子们提出具体要求。每点1分。
    参考译文: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于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还下诏命令皇太子亲自迎接他上殿,亲自行礼作揖,以示对他的敬重。李纲为太子讲述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还有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礼节,道理明畅,言语直白,让听者不知疲倦。太子曾经与李纲商讨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伦理纲常,以及效忠尽节之事,李纲正气凛然地说:“受托于先王,身负辅佐储君的使命,古人认为这件事十分困难,臣却以为十分容易。”每当论起此事,李纲一脸正气,言语激昂,透露出一种刚正坚定的志向,太子每次都为之肃然起敬。
    贞观六年,唐太宗下诏说:“我近来研读经典,知道古代英明的帝王,圣贤的君子都不能没有师傅。前时进上待批的诏令竟然未设三师之位,我认为不好,为什么这样呢?昔日,黄帝向大颠求教,颛顼向录图问学,尧以尹寿为师,此外,舜向成昭学习,禹在西王国求学,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明的君王,如果没有遇到这些名师的点化,他们的功绩就不能广布天下,自己的声名也不能名垂史册。何况我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要是没有师傅,怎么能够君临天下呢?《诗经》上不是说:‘要想不犯错误不忘教训,都必须从旧的规章制度入手’。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像这样)却能统领天下,获得太平的,历史上还没有过这样的人。应马上发布命令,设立三师的职位。”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等智能的圣人,当然不会沾染恶习,但中等智能的人不稳定,他们的性情会随着教育而变化,况且太子的师傅,在古代就很难挑。

    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蔡泽见逐于赵,闻应侯①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
    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家之福也。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国乱。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应侯称善。
    蔡泽因曰:“商君、吴起、大夫种②,其为人臣,尽忠致功,则可愿矣。然则君之主,孰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应侯曰:“未知何如也。”
    蔡泽曰:“今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越王、楚悼。君者为主,不过商君、吴起、大夫种。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窃为君危之。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吴起为楚悼南攻扬越,北并陈、蔡,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种为越王禽熟吴感霸功勾践终背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今君相秦,使天下皆畏秦,君之功极矣。如是不退,则商君、吴起、 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长为应侯,世世称孤。孰与以祸终哉!”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辩士。臣之见人甚众,莫有及者,臣不如 也。”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注]①应侯,范雎,因封地在应城,故称“应侯”。②大夫种,即文种,勾践的谋臣。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夫种为越王禽/劲吴/成霸功/勾践终背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
    B. 大夫种为越王禽劲吴/成霸功/勾践终背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
    C. 大夫种为越王禽劲吴/成霸功/勾践终背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
    D. 大夫种为越王禽/劲吴/成霸功/勾践终背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揖,拱手行礼,又叫作揖、揖礼。行礼时不需跪拜,礼节较拜礼要轻。蔡泽见应侯时行揖礼,应侯认为他倨傲。
    B. “窃为君危之”的“窃”意为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辞。与《促织》中“窥父不在,窃发盆”的“窃”含义相同。
    C. 山东,崤山以东,作为地域性的泛称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D. 客卿,官名。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做官,其位为卿,秦以客礼待之。《谏逐客书》就强调了客卿对秦国的贡献。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应侯任用的两人都犯了重罪,应侯内心惭愧。蔡泽听说此事,说自己必定能取代应侯,从而得到了面见应侯的机会。
    B. 蔡泽认为国家兴亡取决于君主和臣子两方面,有忠臣孝子的国家却灭亡或动乱,是因为没有明君贤父听取忠臣孝子的意见。
    C. 蔡泽认为应侯立下的功劳不如吴起、商君、大夫种,秦王对忠臣的亲近不如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应侯当即赞同他的说法。
    D. 应侯向秦昭王举荐蔡泽,秦昭王很欣赏蔡泽;应侯借机称病请求辞官,蔡泽成功取代应侯成为秦相,帮助秦国吞并了周室。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
    (2)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国乱。
    14.蔡泽为了说服应侯,采取了哪些方法?请选择两种简要说明。(3分)

    答案与解析
    10.C【解析】依据上文,文种是越王的臣子,帮助越王灭吴,所以排除AD,“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语义独立且完整,排除B。故选C。
    11.B【解析】“窥父不在,窃发盆”的“窃”意为“偷偷地”,与本文中“窃为大王危之”的“窃”含义不同。
    12.C【解析】“秦王对忠臣的亲近不如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应侯认为他说得对”有误,依据原文,应侯对此问题的回答是“未知何如也”,意为“不知道怎么样”,应侯未作评价,而不是当即赞同。
    13.(1)应侯于是责问蔡泽说:“你曾扬言将取代我担任秦国相国,有没有这回事呢?”【解析】“让”“宣言”各1分,句意通顺2分。(2)所以比干忠诚却不能使殷商存续,子胥有智谋却不能使吴国存续,申生孝顺,而晋国却动乱。【解析】“知”“存”各1分,句意通顺2分。
    14.①举例子,如用比干、伍子胥等人的例子,证明圣明君王的重要性。②对比,将秦王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对臣子的态度对比,将应侯与商君、吴起、大夫种的功劳和对比,指出应侯已身处危境。③假设,假设应侯不辞官与辞官的两证结局,构成对比,促使应侯下定决心辞官。(任意答出两点,指出手法+简要分析,1点答全1分,两点答全3分。)【解析】此题问的是“用什么方法说服”,其实就相当于在考查说理论证的手法。通过对蔡泽说辞的分析,不难看出举例、对比、类比、假设等说理的方法。
    【参考译文】
    蔡泽被赵国驱逐,听说秦相应侯范睢任用郑安平、王稽,两人都犯下了重罪,范睢内心惭愧。蔡泽便决定西行入秦,去拜见秦昭王,让人扬言以激怒范雎说:“燕国蔡泽,是天下雄辩豪杰之士。只要他一见到秦王,秦王必定任命他为相国,夺去范睢的位置。”范睢听说之后,就派人找来蔡泽,蔡泽见范睢,行拱手礼,范睢本来就很不高兴,等见到蔡泽,蔡泽又倨傲无礼。应侯于是责问蔡泽说:“你曾扬言将取代我担任秦国相国,有没有这回事呢?”蔡泽回答说:“是这样的。”范睢说:“我愿意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君主圣明,臣子贤能,这是天下的大福ꎻ国君明智,臣子正直,这是一国的福气ꎻ父亲慈爱,儿子孝顺,这是一家的福分。比干忠诚却不能使殷商存续,子胥智慧/有智谋却不能使吴国生存,申生孝顺,晋国却动乱。这些国家虽然有忠臣孝子,国家仍然不免灭亡骚乱,这是什么道理呢?主要是没有明君、贤父来采纳的缘故。”范睢认为蔡泽的话很对。蔡泽趁机说:“商鞅、吴起、文种,他们作为臣子,竭尽忠诚建立功绩,那是令人仰慕的。然而阁下奉事的君主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践相比,究竟谁更善待臣子呢?”范睢说:“不知道怎么样。”蔡泽说:“当然,您的君主亲近忠臣,是超不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的。而您事奉君主,并没有超过商鞅、吴起、文种。但是您的地位和俸禄,以及家中的财富都已经超过他们三人,然而您还是不隐退,我深为您感到危险。万物都是盛极而衰,这乃是自然规律。商鞅为秦孝公在诸侯之间建立了威权,成功之后,竟遭车裂。吴起为楚悼王往南攻打扬越,往北吞并陈、蔡,大功已经建立,最后却被分尸。越大夫文种,为越王勾践击败吴国生擒吴王夫差,完成了越国霸王功业,勾践最终背弃君臣之义杀掉了他。这三位贤臣,都是因为功成而不身退,才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如今阁下当了秦国相国,使天下诸侯都畏惧秦国,您的功勋已到顶峰了。如果这时不隐退,商鞅、吴起、文种的下场就是您的结局!您为何不在此时归还相印,让贤能的人接受相国一职?您自己可长久的享受应侯爵位,世代延续。这与最终遭灾祸相比,哪一个更好?”范睢说:“先生的说法太有道理了。”于是请蔡泽入座,待以上宾之礼。过了几天,范睢入朝拜见昭王,对他说:“有位新从山东来的客人蔡泽,其人雄辩,臣见过很多人,没有比得上他的,臣也自愧不如。”于是昭王召见蔡泽,与他交谈,昭王十分赞赏他,拜为客卿。范睢趁机称病,请求归还相印。昭王对蔡泽的计谋十分欣赏,任命他为相。蔡泽助秦昭王向东吞并了东周国。

    练习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短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
    荆公子行年十五而相荆,仲尼闻之,使人往视。还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固免矣乎!”
    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宋司城子罕之贵子韦也,入与共食,出与同衣。司城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左右曰:“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子罕曰:“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且我之亡也,吾臣之削迹拔树以从我者,奚益于吾亡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B. 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C. 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D. 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毕朝周室”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相同。
    B. “其固免矣乎”与“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C. “伯牙子鼓琴”与“虎鼓瑟兮鸾回车”(《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鼓”字含义相同
    D. “善哉乎鼓琴”与“素善留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洁,所作所为如亡国的平庸国君,但因管种、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由此可见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
    B. 伯牙弹琴,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的志向;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
    C. 面对身边人的质疑,子罕指出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再次回来,是因为子韦曾教导他,所以子罕重用子韦。
    D. 孔子认为,中行氏尊重贤明的人却不能任用,轻视不贤明的人又不能斥退,以致于贤明的人与不贤明的人都对其怨恨仇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4分)
    (2)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4分)
    14. 本文所体现的人才观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人才观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3 分)
    答案与解析
    10.C 句意: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不能下葬,尸虫流出门外。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会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
    11.B(解析:A“毕朝周室”的“毕”是“全部”,句意:使诸侯全都朝奉周王室。/“六王毕,四海一”的“毕”是“完了”,句意: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毕”字含义不相同。正确。B “其固免矣乎”的“固”是“一定”,句意:一定可以使国家免于危亡了吧!/“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的“固”是“本来”,句意: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但是)我本来就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固”字含义不相同。C“伯牙子鼓琴”的“鼓”是“弹奏”,句意:伯牙弹琴。/“虎鼓瑟兮鸾回车”的“鼓”是“弹奏”,句意: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鼓”字含义相同,正确。D “善哉乎鼓琴”的“善”是“好”,句意:弹得太好了。/“素善留侯”的“善”是“与……交好、友好”,句意:一向和留侯张良友好。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相同。
    12.B (B.“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错,结合“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可知,是论述贤者效忠君王需要途径。)
    13.(1)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
    (2)你对他很是善待,你逃亡的时候他没有跟从,你回来之后还看重他,你难道对那些忠臣不愧疚吗?
    14.要识别人才,尊重人才,任用人才。
    参考译文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
    有人说:“能认为齐桓公仁义吗?杀死兄长而继位,不是仁义。能认为齐桓公恭谨有节制吗?与妇人同乘一辆车奔驰在都城中,不是恭谨有节制。能认为齐桓公操守清白吗?在他的后宫家门内就没有可出嫁的女人,这不是操守清白。这三样事,是败亡国家的荒淫君主的行为,然而齐桓公兼而有之,但因为得到了管仲、隰朋,就多次会合诸侯, 一举匡正天下,使诸侯全都朝奉周王室,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为他能得到贤臣的辅佐。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不能下葬,尸虫流出门外。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会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由此看来,这失去贤臣良佐的事就最紧急了。
    荆国公子十五岁时就代理荆国的事务,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前往观看他是如何处理政事的。使者返回后,对孔子说:“廊下有二十五俊士,他的堂上有二十五位老人。”孔子说:“合二十五人的智慧来治理天下,比汤、武还要明智;合二十五人的力量,力量大于彭祖。以此来治理天下,一定可以使国家免于危亡了吧!”
    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怀,钟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钟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但弹琴是这样,贤人也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会自己到达千里之 远,是要等待伯乐的赏识后才能到达千里。
    宋司城子罕看重子韦,与他共食同衣。司城子罕逃亡,子韦没有追随;子罕返回后, 又召见子韦并礼待他。左右说:“你对他很是善待,你逃亡的时候他没有跟从,你回来之后还看重他,你难道对那些忠臣不愧疚吗?”子罕说:“我正是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我再次回来,尚且是因为子韦教导我的原因,所以我看重他。况且我逃亡,我的臣子跟从我,哪里对我的逃亡有好处呢?”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子路说:“范、中行氏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范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的人知道他轻视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的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练习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蔡泽见逐于赵,闻应侯①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
    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家之福也。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国乱。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应侯称善。
    蔡泽因曰:“商君、吴起、大夫种②,其为人臣,尽忠致功,则可愿矣。然则君之主,孰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应侯曰:“未知何如也。”
    蔡泽曰:“今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越王、楚悼。君者为主,不过商君、吴起、大夫种。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窃为君危之。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吴起为楚悼南攻扬越,北并陈、蔡,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种为越王禽熟吴感霸功勾践终背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今君相秦,使天下皆畏秦,君之功极矣。如是不退,则商君、吴起、 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长为应侯,世世称孤。孰与以祸终哉!”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辩士。臣之见人甚众,莫有及者,臣不如 也。”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注]①应侯,范雎,因封地在应城,故称“应侯”。②大夫种,即文种,勾践的谋臣。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夫种为越王禽/劲吴/成霸功/勾践终背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
    B. 大夫种为越王禽劲吴/成霸功/勾践终背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
    C. 大夫种为越王禽劲吴/成霸功/勾践终背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
    D. 大夫种为越王禽/劲吴/成霸功/勾践终背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揖,拱手行礼,又叫作揖、揖礼。行礼时不需跪拜,礼节较拜礼要轻。蔡泽见应侯时行揖礼,应侯认为他倨傲。
    B. “窃为君危之”的“窃”意为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辞。与《促织》中“窥父不在,窃发盆”的“窃”含义相同。
    C. 山东,崤山以东,作为地域性的泛称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D. 客卿,官名。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做官,其位为卿,秦以客礼待之。《谏逐客书》就强调了客卿对秦国的贡献。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应侯任用的两人都犯了重罪,应侯内心惭愧。蔡泽听说此事,说自己必定能取代应侯,从而得到了面见应侯的机会。
    B. 蔡泽认为国家兴亡取决于君主和臣子两方面,有忠臣孝子的国家却灭亡或动乱,是因为没有明君贤父听取忠臣孝子的意见。
    C. 蔡泽认为应侯立下的功劳不如吴起、商君、大夫种,秦王对忠臣的亲近不如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应侯当即赞同他的说法。
    D. 应侯向秦昭王举荐蔡泽,秦昭王很欣赏蔡泽;应侯借机称病请求辞官,蔡泽成功取代应侯成为秦相,帮助秦国吞并了周室。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
    (2)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国乱。
    14.蔡泽为了说服应侯,采取了哪些方法?请选择两种简要说明。(3分)
    答案与解析
    【答案】10. A 11. D 12. D
    13. (1)(刘备)曾经和公孙瓒一起拜卢植为师,因此去投靠公孙瓒。(2)我们州的百姓议论,投靠仁政所在的地方,并不是轻视袁绍,而是偏爱将军您啊。
    14. ①任用关、张二人是举贤不避亲,因为三人少时就是好友;②任用赵云是唯才是举,看重其才能。

    参考译文
    当初,涿郡人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与母亲一起靠贩卖草鞋为生。他胸怀大志,沉默寡言,无论高兴还是恼怒,都不在脸上表现出来。(刘备)曾经和公孙瓒一起拜卢植为师,因此去投靠公孙瓒。公孙瓒派刘备和田楷去夺取青州,立下战功,就任命刘备为平原相。刘备年轻的时候与河东人关羽、涿郡人张飞是好朋友,(他任平原相后)任用关羽和张飞为别部司马,分别统领军队。刘备与关羽、张飞同床睡觉,情同兄弟,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关羽、张飞就整天站在刘备身旁侍候,跟随刘备应酬,不畏艰难险阻。常山人赵云率领本郡的部队投奔公孙瓒,公孙瓒说:“听说你们州的人都愿意归附袁绍,你为什么能迷途知返呢?”赵云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谁非,百姓就像被倒悬起来,痛苦不堪。我们州的百姓议论,投靠仁政所在的地方,并不是轻视袁绍,而是偏爱将军您啊。”刘备见到赵云,认为他才能出众,真诚接纳他,赵云于是就随刘备到平原,为刘备统领骑兵。兴平元年十二月,徐州牧陶谦病重,对别驾东海人糜竺说:“除了刘备,没人能使徐州安定。”陶谦死后,糜竺率领徐州的官民迎接刘备。刘备不敢担任,说:“袁公路(袁术)近在寿春,你们可以把徐州交给他。”典农校尉下邳人陈登说:“袁术骄横,不是治理乱世的君主。现在我们想给您集结十万步兵、骑兵,上可以辅佐天子,拯救百姓,下可以割据徐州,占据一方,如果您不答应我们的请求,我们也不会听从您的建议。”刘备就接任了徐州牧。建安元年夏季六月,袁术进攻刘备来争夺徐州。刘备派司马张飞留守下邳,亲自率军在盱眙、淮阴抵抗袁术,相持一个多月,各有胜负。下邳相曹豹是陶谦的旧部将,与张飞发生矛盾,张飞把他杀了,引起城中混乱。袁术给吕布写信,劝他袭击下邳,许诺援助他军粮。吕布十分高兴,率军水陆并进,向东袭击下邳。刘备的中郎将丹阳人许耽打开城门,迎接吕布。张飞失败逃走,吕布俘虏了刘备的妻子儿女及其将士的家属。刘备听说后,率军返回,到达下邳的时候,军队溃散。刘备收集残兵,向东夺取广陵,与袁术交战,又被打败,驻扎在海西。这时将士饥饿困乏,自相残杀,以人肉充饥,从事东海人糜竺拿出自家的财物,资助刘备。刘备向吕布请求投降,吕布也怨恨袁术不肯继续供应军粮,就接受了刘备的投降,重新任命他为豫州刺史,与他一起进攻袁术,让刘备驻扎在小沛。

    练习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应炎,字焕卿,常之晋陵人。宋枢密副使宿八世孙也,父聪淮南节度计议官。咸淳中应炎登进士第,授溧水尉,未赴。元丞相伯颜南伐,师次常境。知府王洙遁,朝廷以姚訔知府事,复命将军王安节、都统刘师勇将兵杂守之。訔等至常,见应炎,喜曰:“君吾剧孟①也,得君,敌不足破矣!”署节度判官。应炎归告聪及兄应发、弟应登曰:“吾家世受国恩,今戎马在郊王室将危是吾立功之秋也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既应訔命,即选民之壮勇者三千人,自将登城。为訔画曰:“吾州京师北门,不可失守。然城痹堑狭,兵皆市人,非素所抚循者。而北兵锐且众,乘胜远来,其锋不可,当恐未易与战也。宜树木栅傅城,多调粟、缮械为守计。”訔然之。初洙遁时,其客王虎臣盗郡印,自称知府,诣伯颜军门献之。伯颜不知其诈,命还守常,而遣兵与俱。及城,訔等已先至,不得入,反以民叛告。伯颜怒,命元帅唆都率步骑二十余万围之。应炎与安节、师勇分门出城,各累大捷,杀其将校甚众。功上,进直秘阁。围且久,元兵多伤毙。唆都请益师,伯颜遂以西域诸部兵来会,攻围益急,饷援俱绝。城遂陷,师勇遁,訔、安节死之。应炎率民兵巷战。至孔子庙前众溃,犹手刃数人,力屈,遂就擒。唆都让之曰:“若即尝多杀吾将校者邪?”应炎曰:“吾欲杀汝,何将校也。恨力不及耳!” 唆都怒,腰斩之。时年二十七。兵入屠城,聪应发皆被杀。
    (节选自高启《胡应炎传》)
    【注】剧孟,汉代大侠,被誉为助成大事之才。后常用来借指行侠仗义的人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戎马在郊/王室将危是/吾立功之秋也/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
    B.今戎马在郊/王室将危/是吾立功之秋也/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
    C.今戎马在郊/王室将危/是吾立功之秋也/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
    D.今戎马在郊/王室将危是/吾立功之秋也/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考生。
    B.署,即代理,与《陈情表》“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的“署”不同。
    C.京师在我国古代指帝王的都城,还可以指天子的军队。文中是指后者。
    D.直秘阁是一种表恩荣的虚职,本需秘阁馆大臣轮流值班,后不必赴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朝丞相伯颜南下攻打宋朝的时候,军队驻扎在常州境内,朝廷任命姚訔掌管常州,又派王安节、刘师勇带领军队一起驻守。
    B.王洙逃跑后,其幕僚王虎臣盗去官印,冒充知府,到伯颜处献印表示投降。伯颜不知道他是假装投降,命令他返回常州守城。
    C.常州陷落,刘师勇逃跑,姚訔为守城而死,胡应炎率领市民与元兵展开巷战,到孔子庙那里众人溃散,胡应炎仍然坚持作战。
    D.胡应炎英勇杀敌,终因筋疲力尽被元兵活捉,他被腰斩后,元兵入常州屠城,胡应炎的父亲胡聪和兄长胡应发都被元军杀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宜树木栅傅城,多调粟、缮械为守计。
    ②唆都请益师,伯颜遂以西域诸部兵来会,攻围益急,饷援俱绝。
    14.胡应炎认为常州城不容易防守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与解析
    10 B(句意:现在元人的战马已经逼近都城,国家危在旦夕,这正是我们杀敌立功的时候。父亲年纪大了,兄长弟弟应当侍奉在身边离开险地去避难,我将以身报国,不能再顾及家里了。“王室将危”句式完整,单独成句,再者,“是”代词,意思是“此,这”,是“吾立功之秋也”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父老”是主谓短语,意思是“父亲年纪大了”,应该单独成句,排除C。)
    11 C (B. 《陈情表》“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的“署”是指汉、唐时宿卫侍从官的公署。C.“文中是指后者”错误,依据“吾州京师北门,不可失守”分析,“京师”在文中是都城的意思。)
    12B (B.“伯颜不知道他是假装投降”说法错误,依据“其客王虎臣盗郡印,自称知府,诣伯颜军门献之。伯颜不知其诈,命还守常,而遣兵与俱”可知王虎臣是真投降,伯颜只是不知道他是假知府。)
    13.①应该在城墙上再增设木栅,多征调粮食、整修军械,把这作为守城办法。
    ②唆都请求增兵,伯颜就让西域的兵力来支援,对常州城进攻围困更加急迫,城内的粮饷和增援都断绝了。[(1)“树”,竖起或建起;“调”,征调;“缮”,整修。(2)第一个“益”,增加;第二个“益”,更加;“饷”,军粮及军队的俸给。])
    14.①常州城墙低矮,护城河狭窄。②士兵都是普通市民,缺少训练。③元兵是精锐部队数量众多。(①依据“然城痹堑狭”可知常州城墙低矮,护城河狭窄。②依据“兵皆市人,非素所抚循者”士兵都是普通市民,缺少训练。③依据“北兵锐且众”可知元兵是精锐部队数量众多。)
    参考译文:
    胡应炎,字焕卿,是常州晋陵人。是宋枢密副使胡宿的八世孙,他的父亲胡聪做淮南节度使的幕僚。咸淳年中,胡应炎考上进士第,授官溧水尉,没有赴任。元朝丞相伯颜南下攻打宋朝的时候,元军已驻扎到常州境内。常州知府王洙逃走,朝廷任命姚訔掌管常州,又命将军王安节、都统刘师勇带领军队一起守常州。姚訔等人到达常州,见到胡应炎高兴地说:“你就是我的剧盂,有你在,敌军就不堪一击了。”任命他代理节度判官之职。胡应炎回家后告诉父亲胡聪和兄应发、弟应登说:“我们家世世代代蒙受国家的恩宠,现在元人的战马已经逼近都城,国家危在旦夕,这正是我们杀敌立功的时候。父亲年纪大了,兄长弟弟应当侍奉在身边离开险地去避难,我将以身报国,不能再顾及家里了。”胡应炎接受姚訔的任命,就挑选三千强壮勇猛的百姓,亲自带领登上城墙。胡应炎与姚訔一起谋划守城的办法时说:“我们常州是京城的北部大门,决不能失守。可是常州城墙低矮,护城河狭窄,士兵都是普通市民,不是平素训练和调度出来的军队。而且元兵是精锐部队数量众多,他们乘胜而来,锋芒锐不可当,我担心与之作战不容易取得胜利。应该在城墙上再增设木栅,多征调粮食、整修军械,把这作为守城办法。”姚訔认为胡应炎说得对。当初王洙逃跑后,他的幕僚王虎臣盗去了郡里的官印,自己冒充知府,到伯颜的营地献郡印表示投降。伯颜不知道他是假知府,命令他返回常州守城,并且派军队与他一起驻守。等到王虎臣回到常州城,姚訔等人已经先到了,王虎臣等不能进入城中,返回元营报告伯颜说常州城百姓叛乱占据了城池。伯颜大怒,命令元帅唆都率领步兵骑兵共计20多万人包围常州城。胡应炎和安节、师勇分头从不同城门出战迎敌,各自连续多次获胜,杀死元军很多将领。功绩上报,进官直秘阁。围攻的时间久了,元兵伤亡很多。唆都请求增兵,伯颜就调遣西域的兵力来支援,对常州城的进攻更加急迫,城内的食物补给和增援都断绝了。常州城陷落了。刘师勇逃跑了,姚訔和王安节战死。胡应炎率领市民与元兵展开了巷战,打到孔子庙那里众人溃散了,胡应炎仍然坚持作战,亲手杀死很多元兵,最后筋疲力尽被元兵活捉。唆都审讯责骂他说:“你就是曾经杀了我很多将领的那个人?”胡应炎说:“我是想杀死你,哪里只是想杀死你的那些将领?我真怨恨自己没有办到!”唆都大怒,腰斩了胡应炎。他年仅27岁。元兵入常州屠城,胡聪胡应发都被杀死。

    练习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姜武。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予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孝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春秋左传·隐公》)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B.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C.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D.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中的“贰”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中的“贰”含义相同。
    B.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中的“诸”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的“诸”含义不相同。
    C.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中的“封”与“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中加点的“封”含义相同。
    D.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中的“锡”与“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离骚》)中的“锡”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姜氏任性偏心。坐庄公难产,就视若仇人;喜欢共叔段,就想废长立幼,帮共叔段夺权,“请制”“请京”。正是她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 对于共叔段的种种僭越之举,大夫祭仲曾经告诫过庄公,危险一步一步在逼近,但是庄公始终无为,没有采取什么防范措施,只说过“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C. 颍考叔善于劝谏.不正面直接提意见,而是用行动使庄公心动情发。庄公说的“黄泉”,是比喻义,指的是“死”,颍考叔则用本义,说是“地下泉水”,这样就不会违背誓言了。
    D. 在颍考叔和庄公的对话中,庄公幡然醒悟,于是依照颍考叔的做法“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这一事件体现出颍考叔孝亲的大爱,符合儒家思想,可以推广孝道,影响他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14. 你认为原文中的庄公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姜氏有什么满足的呢?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
    (2)您有什么担心的呢?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到)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
    14. 庄公:胸有城府、老谋深算、阴险狡猾、虚情假意。
    参考译文:
    从前,郑武公从申国娶了妻,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城邑的围墙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城市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无法控制。”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太叔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进一步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滋长的野草都很难除掉,更何况您尊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没过多久太叔又命令原属郑国西部、北部的边邑既属于自己又属于庄公。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民生二心。”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像共叔段这样不亲近兄长,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也将会崩溃。”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新郑”。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探听到这件事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 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
    颍考叔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的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母亲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担心什么呢!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练习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之为临淄王也,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作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蓉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琏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B. 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C. 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D. 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至尊”即是此意。文中代指皇帝。
    B. 垂,副词,将近,将要,与唐代元稹的诗句“垂死病中惊坐起”中的“垂”的含义不同。
    C. 宦官,又称太监、中官,是宫内侍奉官。为防宦官干政,不同朝代对此官进行了规定。
    D. 侍郎,唐朝官吏制度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称宰相,六部的副职称侍郎。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九龄认为宰相身系社稷安危,担忧李林甫为相会成为国家之患,玄宗不听。
    B. 惠妃哭诉太子有结党谋害之心,唐玄宗欲废太子,张九龄却坚决反对,玄宗不悦。
    C. 李林甫假意鼓励众谏官言事,而随后杜班因言事被贬,诤谏的言路就此断绝。
    D. 在是否废太子上,李林甫当场没表态;惠妃为了达到目的,暗地派人拉拢张九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2)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
    14. 《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假如你是玄宗,你认识到“李林甫专权”运用了哪些手段?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

    答案与解析
    【答案】10. B 11. B 12. C
    13. (1)李林甫白天黑夜地(只要有机会)在皇帝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诋毁张九龄),玄宗逐渐疏远了张九龄。
    (2)而严挺之素来傲气清高,看不起李林甫的为人,最终也没去拜访他。
    14. ①揣摩圣意,谄媚皇帝;
    ②打击陷害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官员;
    ③恐吓谏官不准上书言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时玄宗做皇帝已有多年,逐渐放纵奢侈欲望,对处理政事也懈怠起来。而张九龄遇到事情,无论大小(只要有不对之处)都要与玄宗极力争论。李林甫却善于窥伺玄宗的意图,每天都想着用来陷害张九龄的办法。
    “上在位岁久”,“岁久”意思是“时间长”,“久”作“岁”的后置定语,不可断开,排除AC;“林甫巧伺上意”,“林甫”为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D。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含义的能力。B.“含义不同”错误。“垂死病中惊坐起”中的“垂”,副词,将近,将要;句意:在将要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忽的坐了起来。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假意鼓励”理解有误。原文为“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可见李林甫是公然恐吓谏官,要谏官像不言不动的“立仗马”一样保全禄位。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日夜”,名词用作状语,白天黑夜地;“短”,诋毁;“浸”,逐渐;
    (2)“素”,素来;“薄”,看不起;“诣”,拜访。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林甫巧伺上意”可知,揣摩圣意,谄媚皇帝;
    由“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日思所以中伤之”“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可知,打击陷害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官员;
    由“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可知,恐吓谏官不准上书言事。
    参考译文:
    先前,玄宗想要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向中书令张九龄的征求意见,张九龄回答说:“宰相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任命林甫为宰相,我恐怕以后会成为国家的祸患。”玄宗没有听从。当时张九龄正凭借文才受到玄宗的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还是表面上做出奉承迎合的样子。侍中裴耀卿与张九龄交好,李林甫一并憎恨他。这时玄宗做皇帝已有多年,逐渐放纵奢侈欲望,对处理政事也懈怠起来。而张九龄遇到事情,无论大小(只要有不对之处)都要与玄宗极力争论。李林甫却善于窥伺玄宗的意图,每天都想着用来陷害张九龄的办法。玄宗在做临淄王的时候,武惠妃生了寿王李瑁,李瑁受到的宠爱超过了其他皇子。太子曾与李瑶、李琚在私邸聚会,各自因为自己的母亲失宠说了一些怨恨的话。武惠妃哭着告诉玄宗:“太子暗中结交同伙,想要谋害我们母子,并且斥责了陛下。”玄宗大怒,把这件事告诉了宰相,想要废掉太子和鄂王、光王。张九龄说:“陛下登上皇位将近三十年了,太子和诸王都没有离开过深宫,每天都接受陛下的训诫,天下的人都庆幸陛下在位长久,子孙繁盛。现在三个皇子都已年长成人,没听说有什么大的过失,陛下怎么能一时因为那些没有依据的话,喜怒之间,就把他们全部废掉呢!况且太子是天下的根本,不可轻易动摇。陛下如果一定要那样做,臣下不敢接受诏令。”玄宗很不高兴。李林甫起初没说什么,退朝后却私下里对受玄宗宠幸的宦官说:“这种事情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要问外人!”玄宗仍然犹豫不决。武惠妃又暗中让官奴牛贵儿对张九龄说:“有废掉的就一定有扶立的,您如果能为这件事伸出援手,宰相可以长久担任下去。”张九龄斥责了牛贵儿,并把这些话禀告了玄宗,玄宗因此受到触动,所以直到张九龄罢相,太子的地位也没有动摇。李林甫白天黑夜地(只要有机会)在皇帝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玄宗逐渐疏远了张九龄。
    李林甫举荐萧炅为户部侍郎。萧炅向来就没有什么学问,曾经在中书侍郎严挺之面前把“伏腊”读为“伏猎”。严挺之对张九龄说:“尚书省怎么能允许有‘伏猎侍郎’呢!”因此萧炅被外调出京,担任了岐州刺史,所以李林甫怨恨严挺之。张九龄与严挺之交好,想要推荐严挺之,让他担任宰相,曾对他说:“李尚书正受到皇上的器重,你应该去登门拜访一下,与他亲近亲近。”而严挺之素来傲气、清高,看不起李林甫的为人,最终也没去拜访他。李林甫就更加恨他了。李林甫想要堵塞住玄宗的言路,独揽大权,就公开把谏官们召来说:“现在有贤明的君主在上,群臣顺从皇帝都来不及,哪里还用你们再多说什么!你们没有看见那些立在殿下的仪仗队用马吗?它们吃的是三品等级的粮料,但如果嘶鸣一声,就会立刻被赶下去,到那时后悔还来得及吗?”补阙杜琏曾经向玄宗上书谈论政事,第二天就被贬为下邽县令。从此向玄宗的直言规劝的道路就断绝了。

    练习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范雎辞让。
    秦王跽曰:“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范雎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
    王曰:“愿闻所失计。”
    雎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可亲,越人之国而攻,可乎?疏于计矣!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
    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范雎曰:“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赂之。不可,举兵而伐之。”于是举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
    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王曰:“寡人欲收韩,不听,为之奈何?”
    范雎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即着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
    王曰:“善。”
    (节选自 《战国策》)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
    B. 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
    C. 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
    D. 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是寡人之过也”。
    B. 千乘,即千辆马车,也为诸侯代称,如“千乘之国”。古代四马拉一辆兵车叫一乘。
    C. 山东,指泰山以东地区,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中“山东”义同。
    D. 中国,文中指处于秦国周围的诸侯国,如韩魏等,相对于距秦国较远的齐楚等国而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王亲自到大厅迎接范雎,并向范雎道歉,而且跪身说话,表现了秦王向范雎请教的急切而诚恳的心理。
    B. 范雎面对秦王的请求没有直接答应,而是加以推辞,刻画了一个察言观色、谨慎精明、欲擒故纵的辩士形象。
    C. 范雎认为秦国拥有有利的地势和强大的军队,却不能成就霸业,是因为穰侯的不忠导致秦王决策的失误。
    D. 范雎针对秦王提出魏韩不从的问题而献出不同的对策,秦王依计而行,最终魏韩二国都只好归附了秦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见齐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
    (2)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
    14. 范雎为秦王成就霸业献出怎样的总体谋略?他又是如何说服秦王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D 11. C 12. D
    13. (1)诸侯见齐国疲敝困乏,君臣不和睦,起兵来攻打它,国君受辱,军队失败,被天下人耻笑。
    (2)秦周围有韩国,就像树有蛀虫,人有心腹之病。天下一旦发生变化,成为秦国危害的没有谁比韩国(造成的)大。
    14. 远交而近攻。首先分析秦越韩魏而攻齐谋略失误原因,再举齐人伐楚最终失败的例子加以佐证。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秦国是个偏僻边远的国家,我又是一个没有才能的人,先生竟然光临这里。我能接受先生的教导,这是上天要先生扶助先王,不抛弃我。
    “愚不肖”都是指秦王自己,在“不肖”后面断开,排除AB。
    “寡人得受命”中“寡人”是主语,在前面断开,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C.“山东,指泰山以东地区”错误,山东指崤山以东。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最终魏韩二国都只好归附了秦国”说法错误,原文只说魏国归附,而没交代韩国归附秦国。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罢露”,疲敝困乏;“亲”,和睦;“为天下笑”,被动句,被天下人耻笑。
    (2)“蠹”,蛀虫;“莫”,没有谁;“莫大于韩”,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莫于韩大”,没有谁比韩国(造成的)大。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可知范雎为秦王成就霸业献出的总体谋略是:远交而近攻。
    由“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可知首先分析秦越韩魏而攻齐谋略失误的原因,再举齐人伐楚最终失败的例子加以佐证。
    参考译文
    范雎来到秦宫,秦王亲自到大厅迎接。秦王对范雎说:“我很久就该亲自来领受您的教导,正碰上要急于处理义渠的事务,而我每天又要亲自给太后问安;现在义渠的事已经处理完毕,我这才能够亲自领受您的教导了。”范雎推辞。
    秦王跪身说:“秦国是个偏僻边远的国家,我又是一个没有才能的人,先生竟然光临这里。我能接受先生的教导,这是上天要先生扶助先王,不抛弃我。今后事无大小,上至太后,下及大臣,所有一切,都希望先生一一给我教导,千万不要对我有什么疑惑。”
    范雎说:“大王的国家,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有陇、蜀,左有关、阪,战车千辆,精兵百万。凭借秦国兵卒的勇敢和车骑的众多,来抵挡诸侯国,可以实现霸王的功业。如今反而关闭函谷关,士兵不敢窥视崤山以东诸侯,这是穰侯为秦国谋划不忠,导致大王的决策失误啊!”
    秦王说:“希望听到谋划失误的地方。”
    范雎说:“大王越过韩、魏的国土去进攻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好的谋略。出兵少了,则不能够损伤齐国;出兵多了,则对秦国有害。臣揣摩大王的计谋,是想本国少出兵,而让韩、魏全部出兵,这就不合乎道义了。如今明知盟国不可以亲近,却越过他们的国土去作战,这可以吗?显然疏于谋划啊!从前,齐国攻打楚国,打了胜仗,攻破楚国的军队,杀了楚国的将帅,再次拓地千里,但到最后连寸土也没得到,难道齐国不想得到土地吗?形势不允许它占有啊!诸侯见齐国士卒疲弊,君臣不和睦,起兵来攻打它,国君受辱,军队失败,被天下人耻笑。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就因为齐国攻打楚国而使韩、魏获得土地(壮大起来)。大王不如采取结交远方国家而攻击近处国家的策略,得到寸土是大王的寸土,得到尺地是大王的尺地。如今舍近而攻远,这不是个错误吗?如今韩、魏居各诸侯国的中央,是天下的枢纽。大王如果想要成就霸业,一定先要亲近周围的国家,把它当作天下的枢纽,来威胁楚国和赵国。赵国强盛,那么楚国就要依附秦国;楚国强盛,那么赵国就要依附秦国。楚、赵都来依附秦国,齐国一定恐慌,齐国恐慌肯定用谦卑言辞、厚重礼物来侍奉秦国。如果齐国归附秦国,那么韩、魏就有虚可乘了。”
    秦王说:“我想亲近魏国,但魏国善于变化,我无法亲近它。请问怎么办才能亲近魏国呢?”范雎说:“用谦卑言辞、厚重礼物来侍奉它。这样不行,就割地贿赂它。这样还不行,就起兵来攻打它。”于是秦国起兵来攻打邢丘,邢丘被攻陷,魏国果然请求归附秦国。
    范雎说:“秦、韩两国的地形,相互交错,如同绣锦。秦国周围有韩国,就像树有蛀虫,人有心腹之病。天下一旦发生变化,成为秦国危害的没有谁比韩国(造成的)大。大王不如收归韩国。”秦王说:“我打算收归韩国,韩国不听从,怎么办呢?”
    范雎说:“起兵攻打荥阳,那么成皋的道路就不通了;北边截断太行的道路,那么上党的兵也就不能南下了;一举而攻下荥阳,那么韩国将分成孤立的三块。韩国看到自身将要覆亡,哪里能不听从呢?韩国顺从秦国,那么大王的霸业就可以成功了。”
    秦王说:“这很好!”





    选。周成王即位时年纪幼小,周公、召公做他的太保太傅,身边的人都是贤人,每天他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用赵高做师傅,赵高教他刑法,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残酷暴虐到了极点,结果很快就灭亡了。由此可知人的善恶,确实受身边人的影响。我如今要给太子、诸王精心挑选师傅,让他们耳濡目染礼仪法度,对自身的修养有所补益。诸位大臣,你们可求访正直忠信的人,各自推荐三两个人作为候选。”
    贞观十一年,太宗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的老师。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古以来的帝王之子,生长于深宫之中,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没有一个不是骄奢淫逸的,因此相继灭亡,很少有能够自救的。我现在严格教育子弟,希望他们都能够保全自己。王珪是我长期任用的人,我非常了解他刚直的个性,他心存忠孝,因此选择他来担任皇子的老师。你应该告诉魏王李泰:每次见到王珪,就如同见到我一样,应该倍加尊敬,不能懈怠。”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


    相关学案

    专练10: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练习:

    这是一份专练10: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练习,共1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练9:文言文句子翻译-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练习:

    这是一份专练9:文言文句子翻译-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练习,共18页。

    专练7:文化常识分类练习-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练习:

    这是一份专练7:文化常识分类练习-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练习,共3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下九,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