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第九、第十基础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页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第九、第十基础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页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第九、第十基础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优秀课堂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优秀课堂检测,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经典常谈》阅读之《史记《汉书》基础练习一、填空1.说起中国的史书,《     》、《     》,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    》、《    》、《     ,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    》和《     是记事的史了,可是       太简短,      虽够铺排的,而跟着     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2.     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      的时候,首尾      年。    采用了     的体制,却以     为断,从         ,只     年。后来的史书全用    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     》、《    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称为    3.     》、《    ,可以说都是    的源头。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大概              ,喜欢    的多,    以后喜欢    的多,而明、清两代尤然。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但历来班、马并称,    》、《    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4.    ,汉                ,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是太史令      的儿子。5.武帝听了他的话,想着贰师将军是自己派的元帅,司马迁却将功劳归在投降的李陵身上,真是大不敬;便教将他抓起来,下在狱里。第二年,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      6.他出了狱,不久却又作了宦者作的官,       ,重被宠信。但他还继续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西元前九一),全书才得完成,共     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汉人称为      》、《     》、《      》、《     。魏、晋间才简称为     ,《史记》便成了定名。7.      是在周末官守散失时代      保存文献的人;       是秦火以后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他们保存的方法不同,但是用心一样。8.《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       录,使善恶自见。9.《史记》体例有五:    本纪,记         ,是编年的。     表,以         为主。     书,             世家,记               列传,类记           。史家称为      ,从《史记》起始。10.       》虽也可算通史,但是规模完具的通史,还得推      为第一部书。       根据他父亲      的意见,说      “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直”是     的意思;简省而能明确,便见本领。11.《史记》共      篇,     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     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12.     ,汉           ,字     ,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13.《汉书》的名称从《     》来,是    定的。共       年,作              凡百篇,称为       14.《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      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至平帝有班彪的《      》作底本。15.《史记》当时还用     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      ,句子也长了。这正是       的影响。16.《汉书》                                                        ,这是一。《汉书》                    ,这是二。《汉书》                             ,这是三。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足为《汉书》病。17.郑樵称赞《史记》,说是                    18.《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                   ”,《汉书》“                  二、简答:1.“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足为《汉书》病.”期原因是什么? 比较《史记》和《汉书》的异同点。              《经典常谈》阅读之《诸子》基础练习一、填空1.     末年         开始崩坏,      的统治权,渐渐维持不住。社会上的阶级,有了紊乱的现象。到了     ,更看见     解放,商人抬头。这时候一切                        制度,都起了根本的变化。2.这些人也都根据他们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                       ”。这便是          ,大部份可以称为         。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在中国学术史里是稀有的。3.诸子都出于职业的         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        成了          的通称。4.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          ”的“      ”。这些“       ”,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各“          ”。           便是这样兴起的。5.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是    。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        ”。6.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          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         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           的人。7.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          ;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         的风气,是“         ”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       8.他自己说,“                 ”;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       的文化和制度。                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9.孔子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            。他说                 ,要有          ,能够         ,这所谓               ;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10.孔子以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                  ,邹人;          ,赵人。这两位大师代表    的两派。他们也都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但更进一步的加以理论化和理想化。11.孟子说人性是     。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这便是仁、义、        等善端,只要能够加以扩充,便成善人。这些善端,又总称为“       ”。圣王本于“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便是   ,“王政”。和王政相对的是      12.荀子说人性是     。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但没有    ,还有     等恶端。所以善是       的。13.孟子反对功利,他却注重它。他论王霸的分别,也从功利着眼。孟子注重       ,他却注重       14.墨家的创始者      ,鲁国人,后来做到宋国的大夫,但出身大概是很微贱的。“墨”原是作     的意思,大概是个诨名;“翟”是名字。墨家本是贱者,也就不辞用那个诨名自称他们的学派。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    ”;墨子大约就是第一任“钜子”。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       的专家。15.     》里只讲守的        ,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      。他们说天下大害,在于人的互争;天下人都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这是          16.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的是    。道家出于    。对于世事,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他们讥评孔子“       ”,费力不讨好;他们自己便是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17.后来有个      ,也是这一流人,他却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了,建立   的学说。他主张“              所谓   ,便是    。杨朱实在是    的先锋。18.    相传姓        ,楚国              ,宋国人,他的思想却接近楚人。老学以为          ,都遵循一定的公律,在天然界如此,在人事界也如此。这叫作   。顺应这些公律,便不须避害,自然能避害。19.无为而为,不治而治。那就              了。自然就是     ,就是            的总原理。物得道而生,是道的具体表现。一物所以生的原理叫作     ,“德”是“得”的意思。所以      都是自然的。这是    的根本思想,也是     的根本思想。     两派,汉代总称为     20.      ,赵人。他这一派不重    而重    ,他说概念有   的存在。譬如一块坚而白的石头,看的时候只见白,没有坚;摸的时候只觉坚,不见白。所以       两者是分离的。这种纯理论,在哲学上是有它的价值的。至于辩者对于社会政治的主张,却近于      21.儒、墨、道各家有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      ;他们都                。孔子托于     ,墨子托于     ,孟子托于     ,老、庄托于传说中尧、舜以前的人物;一个比一个古,一个压一个。22.不托古而变古的只有家。法家出于      ,法术之士是以    为职业的专家。法术之士便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作他们的参谋。这就是     。当时现实政治和各方面的趋势是变古——尊    、禁     、重      。法术之士便拥护这种趋势,加以理论化。23.他们中间有   、重  、重    三派,而       集其大成。他本是韩国的贵族,学于     。他采取荀学、老学和辩者的理论,创立他的一家言;他说         三者都是               ,缺一不可。24.势的表现是     ,赏罚严,才可以推行法和术。术是        技巧。法是           ,明主制下了法,庸主只要守着,也就可以治了。君主能够兼用法、术、势,就可以一驭万,以静制动,          25.诸子都讲政治,但都是非职业的,多偏于      。只有法家的学说,从   政治出来,切于实用。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份是受法家的学说支配的。26.古代贵族养着       专家,也养着        专家。礼、乐原来的最大的用处在丧、祭。丧、祭用礼、乐专家,也用巫祝;巫祝固然是迷信的;礼、乐里原先也是有迷信成份的。礼、乐专家后来沦为    ;巫祝术数专家便沦为    。汉代所称的     便出于    27.战国末期,秦相     教许多门客合撰了一部      。它是     完整的书。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淮南王    仿效吕不韦的故智,教门客编了一部    ,也以     为基调,也想来统一思想。但成功的不是他,是      二、简答:“诸子”百家有哪些学派?他们各家的观点是什么? 2、“儒家”是如何成为君主认可的“正统”思想的?    《经典常谈》阅读之《史记》《汉书》基础练习答案1.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可是《春秋》太简短,《左氏传》虽够铺排的,而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2.《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称为“正史”3.《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大概东汉、魏、晋,喜欢《汉书》的多,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尤然。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但历来班、马并称,《史》、《汉》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4.《史记》,汉司马迁司马迁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景帝中元五年——西元前一四五——生,卒年不详。)他是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5.武帝听了他的话,想着贰师将军是自己派的元帅,司马迁却将功劳归在投降的李陵身上,真是大不敬;便教将他抓起来,下在狱里。第二年,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宫刑6.他出了狱,不久却又作了宦者作的官,中书令,重被宠信。但他还继续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西元前九一),全书才得完成,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魏、晋间才简称为《史记》,《史记》便成了定名。7.孔子是在周末官守散失时代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司马迁是秦火以后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他们保存的方法不同,但是用心一样。8.《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9.《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书,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史家称为“纪传体”,从《史记》起始。10.春秋左氏传》虽也可算通史,但是规模完具的通史,还得推《史记》为第一部书。班固根据他父亲班彪的意见,说司马迁“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直”是“简省”的意思;简省而能明确,便见本领。11.《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12.《汉书》,汉班固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13.《汉书》的名称从《尚书》来,是班固定的。共二百三十年,作纪、表、志、传凡百篇,称为《汉书》14.《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至平帝有班彪的《后传》作底本。15.《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16.《汉书》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载事既多,文字自然繁了,这是一。《汉书》载别人文字也比《史记》多,这是二。《汉书》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这是三。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足为《汉书》病。17.郑樵称赞《史记》,说是“六经之后,惟有此作”18.《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  《经典常谈》阅读之《诸子》基础练习答案1.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贵族的统治权,渐渐维持不住。社会上的阶级,有了紊乱的现象。到了战国,更看见农奴解放,商人抬头。这时候一切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制度,都起了根本的变化。2.这些人也都根据他们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份可以称为哲学。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在中国学术史里是稀有的。3.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4.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士农工商”的“士”。这些“士”,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各“思以其道易天下”。诸子百家便是这样兴起的。5.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是孔子。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6.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7.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8.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9.孔子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10.孔子以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孟子名轲,邹人;荀子名况,赵人。这两位大师代表儒家的两派。他们也都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但更进一步的加以理论化和理想化。11.孟子说人性是善的。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这便是仁、义、礼、智等善端,只要能够加以扩充,便成善人。这些善端,又总称为“不忍人之心”。圣王本于“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便是“仁政”,“王政”。和王政相对的是霸政。12.荀子说人性是恶的。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但没有善端,还有争夺放纵等恶端。所以善是人为的。13.孟子反对功利,他却注重它。他论王霸的分别,也从功利着眼。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他却注重圣王的威权。14.墨家的创始者墨翟,鲁国人,后来做到宋国的大夫,但出身大概是很微贱的。“墨”原是作苦工的犯人的意思,大概是个诨名;“翟”是名字。墨家本是贱者,也就不辞用那个诨名自称他们的学派。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钜子”;墨子大约就是第一任“钜子”。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15.《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非攻”主义。他们说天下大害,在于人的互争;天下人都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这是“兼爱”主义。16.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的是道家。道家出于隐士。对于世事,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他们讥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费力不讨好;他们自己便是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17.后来有个杨朱,也是这一流人,他却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了,建立“为我”的学说。他主张“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所谓“真”,便是自然。杨朱实在是道家的先锋。18.老子相传姓李名耳,楚国隐士。庄子名周,宋国人,他的思想却接近楚人。老学以为宇宙间事物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公律,在天然界如此,在人事界也如此。这叫作“常”。顺应这些公律,便不须避害,自然能避害。19.“无为而为,不治而治”。那就无不为,无不治了。自然就是“道”,就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物得道而生,是道的具体表现。一物所以生的原理叫作“德”,“德”是“得”的意思。所以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的。这是老学的根本思想,也是庄学的根本思想。老、庄两派,汉代总称为道家。20.公孙龙,赵人。他这一派不重个体而重根本,他说概念有独立分离的存在。譬如一块坚而白的石头,看的时候只见白,没有坚;摸的时候只觉坚,不见白。所以白性与坚性两者是分离的。这种纯理论,在哲学上是有它的价值的。至于辩者对于社会政治的主张,却近于墨家。21.儒、墨、道各家有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托古立言;他们都假托古圣贤之言以自重。孔子托于文王、周公,墨子托于禹,孟子托于尧、舜,老、庄托于传说中尧、舜以前的人物;一个比一个古,一个压一个。22.不托古而变古的只有法家。法家出于“法术之士”,法术之士是以政治为职业的专家。法术之士便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作他们的参谋。这就是法治。当时现实政治和各方面的趋势是变古——尊君权、禁私学、重富豪。法术之士便拥护这种趋势,加以理论化。23.他们中间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而韩非子集其大成。他本是韩国的贵族,学于荀子。他采取荀学、老学和辩者的理论,创立他的一家言;他说势、术、法三者都是“帝王之具”,缺一不可。24.势的表现是赏罚,赏罚严,才可以推行法和术。术是君主驾御臣下的技巧。法是规矩准绳,明主制下了法,庸主只要守着,也就可以治了。君主能够兼用法、术、势,就可以一驭万,以静制动,无为而治。25.诸子都讲政治,但都是非职业的,多偏于理想。只有法家的学说,从实际政治出来,切于实用。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份是受法家的学说支配的。26.古代贵族养着礼、乐专家,也养着巫祝、术数专家。礼、乐原来的最大的用处在丧、祭。丧、祭用礼、乐专家,也用巫祝;这两种人是常在一处的同事。巫祝固然是迷信的;礼、乐里原先也是有迷信成份的。礼、乐专家后来沦为儒士;巫祝术数专家便沦为方士。他们关系极密切,所注意的事有些是相同的。汉代所称的阴阳家便出于方士。27.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教许多门客合撰了一部《吕氏春秋》。它是第一部完整的书。吕不韦所以编这部书,就是想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一思想。他的基调却是道家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淮南王刘安仿效吕不韦的故智,教门客编了一部《淮南子》,也以道家为基调,也想来统一思想。但成功的不是他,是董仲舒。  

    相关试卷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精品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精品同步测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简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优秀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优秀课时训练,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者常识,作品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优秀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优秀同步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简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