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第九、第十基础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02552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第九、第十基础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02552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第九、第十基础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02552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优秀课堂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优秀课堂检测,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经典常谈》阅读之《史记》《汉书》基础练习一、填空1.说起中国的史书,《 》、《 》,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 》、《 》、《 》,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 》和《 》是记事的史了,可是《 》太简短,《 》虽够铺排的,而跟着《 》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2.《 》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 的时候,首尾 年。《 》采用了《 》的体制,却以 为断,从 到 ,只 年。后来的史书全用《 》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 》、《 》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称为“ ”。3.《 》、《 》,可以说都是“ ”的源头。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大概 、 、 到 ,喜欢《 》的多, 以后喜欢《 》的多,而明、清两代尤然。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但历来班、马并称,《 》、《 》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4.《 》,汉 著。 字 ,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是太史令 的儿子。5.武帝听了他的话,想着贰师将军是自己派的元帅,司马迁却将功劳归在投降的李陵身上,真是大不敬;便教将他抓起来,下在狱里。第二年,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 。6.他出了狱,不久却又作了宦者作的官, ,重被宠信。但他还继续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西元前九一),全书才得完成,共 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汉人称为《 》、《 》、《 》、《 》。魏、晋间才简称为《 》,《史记》便成了定名。7. 是在周末官守散失时代 保存文献的人; 是秦火以后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他们保存的方法不同,但是用心一样。8.《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 录,使善恶自见。9.《史记》体例有五: 本纪,记 ,是编年的。 表,以 为主。 书,记 。 世家,记 。 列传,类记 。史家称为“ ”,从《史记》起始。10.《 》虽也可算通史,但是规模完具的通史,还得推《 》为第一部书。 根据他父亲 的意见,说 “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直”是“ ”的意思;简省而能明确,便见本领。11.《史记》共 篇, 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 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12.《 》,汉 著。 ,字 ,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13.《汉书》的名称从《 》来,是 定的。共 年,作 凡百篇,称为《 》。14.《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 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至平帝有班彪的《 》作底本。15.《史记》当时还用 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 ,句子也长了。这正是 的影响。16.《汉书》 ,这是一。《汉书》 ,这是二。《汉书》 ,这是三。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足为《汉书》病。17.郑樵称赞《史记》,说是“ ”。18.《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 ”,《汉书》“ ”。二、简答:1.“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足为《汉书》病.”期原因是什么? 比较《史记》和《汉书》的异同点。 《经典常谈》阅读之《诸子》基础练习一、填空1. 末年, 开始崩坏, 的统治权,渐渐维持不住。社会上的阶级,有了紊乱的现象。到了 ,更看见 解放,商人抬头。这时候一切 制度,都起了根本的变化。2.这些人也都根据他们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 , ”。这便是 ,大部份可以称为 。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在中国学术史里是稀有的。3.诸子都出于职业的“ ”。“ ”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 ”成了 的通称。4.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 ”的“ ”。这些“ ”,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各“ ”。 便是这样兴起的。5.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是 。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 ”。6.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 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 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 的人。7.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 ;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 的风气,是“ ”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 家。8.他自己说,“ ”;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 的文化和制度。 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9.孔子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 。他说 ,要有 ,能够 ,这所谓 ;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10.孔子以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 和 。 名 ,邹人; 名 ,赵人。这两位大师代表 家的两派。他们也都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但更进一步的加以理论化和理想化。11.孟子说人性是 。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这便是仁、义、 、 等善端,只要能够加以扩充,便成善人。这些善端,又总称为“ ”。圣王本于“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便是“ ”,“王政”。和王政相对的是 。12.荀子说人性是 的。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但没有 ,还有 等恶端。所以善是 的。13.孟子反对功利,他却注重它。他论王霸的分别,也从功利着眼。孟子注重 ,他却注重 。14.墨家的创始者 ,鲁国人,后来做到宋国的大夫,但出身大概是很微贱的。“墨”原是作 的意思,大概是个诨名;“翟”是名字。墨家本是贱者,也就不辞用那个诨名自称他们的学派。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 ”;墨子大约就是第一任“钜子”。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 的专家。15.《 》里只讲守的 ,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 ” 。他们说天下大害,在于人的互争;天下人都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这是 。16.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的是 家。道家出于 。对于世事,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他们讥评孔子“ ”,费力不讨好;他们自己便是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17.后来有个 ,也是这一流人,他却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了,建立“ ”的学说。他主张“ ”。所谓“ ”,便是 。杨朱实在是 家的先锋。18. 相传姓 名 ,楚国 。 名 ,宋国人,他的思想却接近楚人。老学以为 ,都遵循一定的公律,在天然界如此,在人事界也如此。这叫作“ ”。顺应这些公律,便不须避害,自然能避害。19.“无为而为,不治而治”。那就 了。自然就是“ ”,就是 的总原理。物得道而生,是道的具体表现。一物所以生的原理叫作“ ”,“德”是“得”的意思。所以 都是自然的。这是 的根本思想,也是 的根本思想。 两派,汉代总称为 家。20. ,赵人。他这一派不重 而重 ,他说概念有 的存在。譬如一块坚而白的石头,看的时候只见白,没有坚;摸的时候只觉坚,不见白。所以 两者是分离的。这种纯理论,在哲学上是有它的价值的。至于辩者对于社会政治的主张,却近于 。21.儒、墨、道各家有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 ;他们都 。孔子托于 ,墨子托于 ,孟子托于 ,老、庄托于传说中尧、舜以前的人物;一个比一个古,一个压一个。22.不托古而变古的只有法家。法家出于“ ”,法术之士是以 为职业的专家。法术之士便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作他们的参谋。这就是 。当时现实政治和各方面的趋势是变古——尊 、禁 、重 。法术之士便拥护这种趋势,加以理论化。23.他们中间有重 、重 、重 三派,而 集其大成。他本是韩国的贵族,学于 。他采取荀学、老学和辩者的理论,创立他的一家言;他说 三者都是“ ”,缺一不可。24.势的表现是 ,赏罚严,才可以推行法和术。术是 的技巧。法是 ,明主制下了法,庸主只要守着,也就可以治了。君主能够兼用法、术、势,就可以一驭万,以静制动, 。25.诸子都讲政治,但都是非职业的,多偏于 。只有法家的学说,从 政治出来,切于实用。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份是受法家的学说支配的。26.古代贵族养着 、 专家,也养着 、 专家。礼、乐原来的最大的用处在丧、祭。丧、祭用礼、乐专家,也用巫祝;巫祝固然是迷信的;礼、乐里原先也是有迷信成份的。礼、乐专家后来沦为 ;巫祝术数专家便沦为 。汉代所称的 便出于 。27.战国末期,秦相 教许多门客合撰了一部《 》。它是 完整的书。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淮南王 仿效吕不韦的故智,教门客编了一部《 》,也以 家为基调,也想来统一思想。但成功的不是他,是 。二、简答:“诸子”百家有哪些学派?他们各家的观点是什么? 2、“儒家”是如何成为君主认可的“正统”思想的? 《经典常谈》阅读之《史记》《汉书》基础练习答案1.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可是《春秋》太简短,《左氏传》虽够铺排的,而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2.《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称为“正史”。3.《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尤然。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但历来班、马并称,《史》、《汉》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4.《史记》,汉司马迁著。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景帝中元五年——西元前一四五——生,卒年不详。)他是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5.武帝听了他的话,想着贰师将军是自己派的元帅,司马迁却将功劳归在投降的李陵身上,真是大不敬;便教将他抓起来,下在狱里。第二年,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宫刑。6.他出了狱,不久却又作了宦者作的官,中书令,重被宠信。但他还继续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西元前九一),全书才得完成,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魏、晋间才简称为《史记》,《史记》便成了定名。7.孔子是在周末官守散失时代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司马迁是秦火以后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他们保存的方法不同,但是用心一样。8.《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9.《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史家称为“纪传体”,从《史记》起始。10.《春秋左氏传》虽也可算通史,但是规模完具的通史,还得推《史记》为第一部书。班固根据他父亲班彪的意见,说司马迁“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直”是“简省”的意思;简省而能明确,便见本领。11.《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12.《汉书》,汉班固著。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13.《汉书》的名称从《尚书》来,是班固定的。共二百三十年,作纪、表、志、传凡百篇,称为《汉书》。14.《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至平帝有班彪的《后传》作底本。15.《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16.《汉书》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载事既多,文字自然繁了,这是一。《汉书》载别人文字也比《史记》多,这是二。《汉书》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这是三。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足为《汉书》病。17.郑樵称赞《史记》,说是“六经之后,惟有此作”。18.《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 《经典常谈》阅读之《诸子》基础练习答案1.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贵族的统治权,渐渐维持不住。社会上的阶级,有了紊乱的现象。到了战国,更看见农奴解放,商人抬头。这时候一切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制度,都起了根本的变化。2.这些人也都根据他们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份可以称为哲学。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在中国学术史里是稀有的。3.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4.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士农工商”的“士”。这些“士”,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各“思以其道易天下”。诸子百家便是这样兴起的。5.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是孔子。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6.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7.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8.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9.孔子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10.孔子以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孟子名轲,邹人;荀子名况,赵人。这两位大师代表儒家的两派。他们也都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但更进一步的加以理论化和理想化。11.孟子说人性是善的。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这便是仁、义、礼、智等善端,只要能够加以扩充,便成善人。这些善端,又总称为“不忍人之心”。圣王本于“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便是“仁政”,“王政”。和王政相对的是霸政。12.荀子说人性是恶的。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但没有善端,还有争夺放纵等恶端。所以善是人为的。13.孟子反对功利,他却注重它。他论王霸的分别,也从功利着眼。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他却注重圣王的威权。14.墨家的创始者墨翟,鲁国人,后来做到宋国的大夫,但出身大概是很微贱的。“墨”原是作苦工的犯人的意思,大概是个诨名;“翟”是名字。墨家本是贱者,也就不辞用那个诨名自称他们的学派。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钜子”;墨子大约就是第一任“钜子”。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15.《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非攻”主义。他们说天下大害,在于人的互争;天下人都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这是“兼爱”主义。16.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的是道家。道家出于隐士。对于世事,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他们讥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费力不讨好;他们自己便是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17.后来有个杨朱,也是这一流人,他却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了,建立“为我”的学说。他主张“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所谓“真”,便是自然。杨朱实在是道家的先锋。18.老子相传姓李名耳,楚国隐士。庄子名周,宋国人,他的思想却接近楚人。老学以为宇宙间事物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公律,在天然界如此,在人事界也如此。这叫作“常”。顺应这些公律,便不须避害,自然能避害。19.“无为而为,不治而治”。那就无不为,无不治了。自然就是“道”,就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物得道而生,是道的具体表现。一物所以生的原理叫作“德”,“德”是“得”的意思。所以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的。这是老学的根本思想,也是庄学的根本思想。老、庄两派,汉代总称为道家。20.公孙龙,赵人。他这一派不重个体而重根本,他说概念有独立分离的存在。譬如一块坚而白的石头,看的时候只见白,没有坚;摸的时候只觉坚,不见白。所以白性与坚性两者是分离的。这种纯理论,在哲学上是有它的价值的。至于辩者对于社会政治的主张,却近于墨家。21.儒、墨、道各家有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托古立言;他们都假托古圣贤之言以自重。孔子托于文王、周公,墨子托于禹,孟子托于尧、舜,老、庄托于传说中尧、舜以前的人物;一个比一个古,一个压一个。22.不托古而变古的只有法家。法家出于“法术之士”,法术之士是以政治为职业的专家。法术之士便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作他们的参谋。这就是法治。当时现实政治和各方面的趋势是变古——尊君权、禁私学、重富豪。法术之士便拥护这种趋势,加以理论化。23.他们中间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而韩非子集其大成。他本是韩国的贵族,学于荀子。他采取荀学、老学和辩者的理论,创立他的一家言;他说势、术、法三者都是“帝王之具”,缺一不可。24.势的表现是赏罚,赏罚严,才可以推行法和术。术是君主驾御臣下的技巧。法是规矩准绳,明主制下了法,庸主只要守着,也就可以治了。君主能够兼用法、术、势,就可以一驭万,以静制动,无为而治。25.诸子都讲政治,但都是非职业的,多偏于理想。只有法家的学说,从实际政治出来,切于实用。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份是受法家的学说支配的。26.古代贵族养着礼、乐专家,也养着巫祝、术数专家。礼、乐原来的最大的用处在丧、祭。丧、祭用礼、乐专家,也用巫祝;这两种人是常在一处的同事。巫祝固然是迷信的;礼、乐里原先也是有迷信成份的。礼、乐专家后来沦为儒士;巫祝术数专家便沦为方士。他们关系极密切,所注意的事有些是相同的。汉代所称的阴阳家便出于方士。27.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教许多门客合撰了一部《吕氏春秋》。它是第一部完整的书。吕不韦所以编这部书,就是想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一思想。他的基调却是道家。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淮南王刘安仿效吕不韦的故智,教门客编了一部《淮南子》,也以道家为基调,也想来统一思想。但成功的不是他,是董仲舒。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精品同步测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简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优秀课时训练,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者常识,作品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优秀同步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简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