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冀少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路线教案设计
展开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路线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血液循环;2.淋巴循环。两者都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
在开始进行本课之前,首先让学生阅读“开眼界”的内容进行引入。对血液循环的教学,可首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竟1”和“探究竟2”。然后,以讨论的形式将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融合在本部分解决。
对于淋巴循环的教学,首先布置学生阅读完成课本的“探究竟3”。当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之后,便可在此基础上相应补充淋巴的产生和淋巴的去向,完成淋巴循环途径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2.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3.描述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环的意义。
4.说出血液、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及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提高表达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2.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重点难点】
重点:1.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难点:血液循环的路线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交流讨论法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心脏的中血液流动的方向,及和每个腔连通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回答:心脏分四个腔,血液流动的方向是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静脉回流的血液汇集到心房。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肺静脉与与左心房相通,上下腔静脉连通与右心房。
导入:人体内的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系统内不停的循环流动,运输着各种物质,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路线是怎样的呢?人生病治疗时需要打针,注射的部位多在臀部,那么,注射进去的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处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究一下《物质运输的路线》。
板书: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路线
新课教学
教师活动:假设有一个红细胞,随着血流在人体内周游,如果以左心室为出发点,那么它旅行的路线是怎样的?如果让你对它的旅程进行划分,你认为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多媒体课件内容,在学生活动报告单中标注血液循环的途径,有能力的小组可以试着写出血液循环的途径。(学生讨论,可以自由结组)
学生活动:每组可选出一名代表,发布本组的结论,用投影仪展示,并适当讲解。同学们可以互相补充、发表不同的见解,也可以提出问题,互相讨论、交流。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细胞周围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周围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
可以把它划分为两个阶段[来源:学科网ZXXK]
教师活动:通过刚才我们大家的探究,我们了解了血液循环的路线,下面我们再加深一下印象,看一下小小的红细胞是怎样在我们全身旅行的?
教师活动:为了便于我们研究,我们把血液循环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叫做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是血液在心脏与全身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循环。动脉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到毛细血管网处进行气体交换变成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肺循环是血液在心脏和肺之间的循环。静脉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动脉,在肺泡毛细血管处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教师活动:我么刚才提到了动脉血和静脉血这两个词,那么究竟什么是动脉血,什么是静脉血呢?请同学们查阅课本中P41的《小辞典》
学生回答: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指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
教师活动:我们看一下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中,动脉血和静脉血是在什么部位进行转变的?
学生回答:在各组织周围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后,动脉血转变成了静脉血,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后,静脉血转变成了动脉血。
教师回答:根据刚才我们的学习,讨论以下两个问题:[来源:学科网ZXXK]
(1)“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来源:学.科.网]
学生回答:这种说法不对,从概念上看,动脉血、静脉血的划分是从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颜色来区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的名称来划分的。从循环途径上可以看出,肺静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肺动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因此说“动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肺循环和体循环途径分别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肺循环把体循环带来的一部分代谢终产物运输到肺部,进而排出体外,并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回心脏。体循环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输到全身组织各处,并把全身组织处的静脉血运回心脏。
体循环和肺循环独立进行,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保证了体内物质运输和交换,使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得以正常的进行。
教师讲述:血液流经毛须血管时,血浆中的物质渗透出毛细血管形成组织液,我们看一下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组织液一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流经各级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结,最后汇入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这个过程叫淋巴循环。淋巴循环不仅可以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平衡,还有回收蛋白质和脂肪的作用。
小结:血液循环系统不但把养料和氧运输到全身的各个组织细胞,而且运输了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因此对保证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起着重要作用。
循环系统一旦发生障碍,就会影响身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循环系统的卫生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青少年应该经常参加适宜的体育运动,增强体质,促进心脏强健,增强心脏的工作潜力。
思考:
1.我们了解了血液循环的途径,那么再想一下,打针时注射的药物是怎样运输到病灶处的?
2.生病后需药物治疗,口服和注射都可以,哪种方式见效更快?
课堂练习
1.在人体血液循环中,有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发生在( )
A.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网
B.肺部的毛须血管网[来源:学科网]
C.中动脉和肺动脉
D.上下腔静脉和肺静脉
2.下列关于血液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不相同的
B.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汇合于心脏
C.体循环主要运输物质,肺循环主要运输气体
D.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完整的循环途径
3.医生给病人输液时,药物最先到达心脏的哪一个腔( )
A.左心房
B.右心房
C.左心室
D.右心室
4.简述人体下肢运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怎样运到肺部的?(参考血液循环的模式图说明)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路线
一、物质运输的路线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细胞周围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周围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
二、血液循环的两个阶段
肺循环和体循环
三、静脉血和动脉血
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指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
四、血液循环的意义
肺循环把体循环带来的一部分代谢终产物运输到肺部,进而排出体外,并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回心脏。体循环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输到全身组织各处,并把全身组织处的静脉血运回心脏。
体循环和肺循环独立进行,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保证了体内物质运输和交换,使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得以正常的进行。
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免疫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免疫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第3节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第3节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案例分析,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第三节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第三节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