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培优专题01 因动点引起的图像变化(选择压轴)(2份打包,教师版+原卷版)
展开专题01 因动点引起的图像变化(选择压轴)
1.如图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连接BD,动点M从点A出发沿折线匀速运动,回到点A后停止.设点M运动的路程为x,线段AM的长为y,图2是y与x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像,则的面积为( )
A. B. C. D.36
【答案】A
【分析】根据图像可得 AB=8,BD=16-8=8,AD=12,过点B作BE⊥AD,运用勾股定理求出BE的长,即可求出▱ABCD的面积.
【详解】解:过点B作BE⊥AD,交AD于点E,
由图像可得 AB=8,BD=16-8=8,AD=12,
∴AB=BD
∵BE⊥AD
∴,
∴
∴ .
故选:A.
【我思故我在】本题主要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像,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弄清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以及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题确定AB、AD的长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如图,在矩形中,,点同时从点B出发、终点都是点D.速度都是,点P的运动路径是,点Q的运动路径是.设线段与左侧矩形的边围成的阴影部分面积为S,则面积S与运动时间t之间的函数图象为( )
A. B.
C. D.
【答案】A
【分析】分三种情形求得线段与左侧矩形的边围成的阴影部分面积为S,利用S与t的关系式可以判断得出正确选项.
【详解】解:当时,点P在上,点Q在上,此时阴影部分为,
由题意:,
∴.
此时的函数图象为顶点在原点,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一部分;
当时,点P在上,点Q在上,此时阴影部分为直角梯形,如图,
由题意:,
∴,
此时的函数图象为直线的一部分,是一条线段;
当时,点P在上,点Q在上,此时阴影部分为五边形,如图,
由题意:,
∴ ,
此时的函数图象为抛物线的一部分,
综上,面积S与运动时间t之间的函数图象为:A.
故选:A.
【我思故我在】本题主要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一次函数的图象,二次函数的图象,三角形、矩形,梯形的面积.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分情形求得S与t的关系式是解题的关键.
3.如图①,矩形ABCD中,点E沿折线A—B—D从点A匀速运动到点D,连接CE,设点E运动的路程为x,线段CE的长度为y,图②是点E运动时y随x变化的关系图象,当x=3时,点E与点B重合,则点M的纵坐标为( )
A. B. C. D.3
【答案】C
【分析】根据图象可知,AC=5,AB=3,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C=4,作EF⊥BC于F,再求出运动路程为5时,CE的长即可.
【详解】解:根据图象,当点E运动的路程为0时,线段CE的长度为5,可知AC=BD=5,
当x=3时,点E与点B重合,可知AB=CD=3,
,
当x=5时,如图所示,点E在BD上,且BE=2,作EF⊥BC于F,
∵,
∴,,
,
,
故选:C.
【我思故我在】本题考查了动点函数图象和解直角三角形,解题关键是准确识图,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解.
4.已知:中,, ,O是中点,点E、F分别从B、C两点同时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运动,到点C、A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的面积为S(),则能表示S与t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中点的定义,推出三角形全等,然后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出方程求出函数的解析式,由函数的解析式判断其函数的图形.
【详解】解:如图,连接,由题意得:,
,,
,,
∵ O是中点,
∴,,
在与 中,
,
∴,
∴,
∴,
∴,
化为顶点式:,
∴顶点坐标为,
故选:B.
【我思故我在】本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动点问题,二次函数的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
5.如图1,在长方形中,动点P从点B出发,沿方向匀速运动至点A停止.已知点P的运动速度为,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的面积为,若y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长方形面积为( )
A.20 B.28 C.48 D.24
【答案】C
【分析】根据的面积只与点P的位置有关,结合图2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
【详解】解:根据题意得:动点P从点B出发,沿、、运动至点A停止,
当点P在点B,C之间运动时,根据运动速度为,可得,
的面积,
由图2得,当时,点P由B点到达点C处,
∴;
当点P运动到点C,D之间时,
的面积,保持不变,
由图2得,点P从点C运动到点D所用时间为,
∴,
∴长方形的面积:.
故选:C.
【我思故我在】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y与x的函数图象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6.如图,正方形中,,对角线,相交于点,点,分别从,两点同时出发,以的速度沿,运动,到点,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的面积为,则与的函数关系可用图像表示为( )
A. B.
C. D.
【答案】B
【分析】首先证明,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知,进而可知,再结合,即可确定,由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即可获得答案.
【详解】解:由题意,可得BE=CF=t cm,则CE=BC-BE=(8-t) cm,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OB=OC,
∴,
∴,
∴,
∵,
∴,
整理,可得,
该函数图像开口向上,对称轴为,顶点坐标为,
分析各选项可知,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我思故我在】本题是一个动点问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由三角形全等,把四边形OECF的面积转化为的面积,从而求的面积为转化的面积与面积的差.
7.如图,在菱形ABCD中,其边长为4cm,,垂直于AD的直线EF(直线EF与菱形ABCD的两边分别交于点E,F,且点E在点F的上方)从点A出发,沿AD方向以每秒1cm的速度向右平移.若的面积为,直线EF的运动时间为,则下列能大致反映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
A. B.
C. D.
【答案】D
【分析】根据,分别求出EF的长度代入即可判断函数图象.
【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边长为4,∠A=60°,
∴当E、B重合时,AF=2,
当,,,
∴,
即,
∴y与x的函数是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图象为抛物线的一部分;
当,EF为常数=,
∴,
即,
∴y与x是正比例函数,图象为直线的一部分,
故选:D.
【我思故我在】本题考查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三角形面积,二次函数图象、正比例函数图象,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等知识点,能根据这些性质进行计算并运用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8.如图1,在△ABC中,AB=BC,BD⊥AC于点D(AD>BD).动点M从A点出发,沿折线AB→BC方向运动,运动到点C停止.设点M的运动路程为,△AMD的面积为,与的函数图象如图2,则AD+BD的值为( )
A.3 B.5 C.7 D.9
【答案】B
【分析】先根据AB=BC结合图2得出AB=,进而利用勾股定理得,,再由运动结合△ADM的面积的变化,得出点M和点B重合时,△ADM的面积最大,其值为3,即AD•BD=3,进而建立二元二次方程组求解,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解:由图2知,AB+BC=,
∵AB=BC,
∴AB=,
∵AB=BC,BD⊥AC,
∴AC=2AD,∠ADB=90°,
在Rt△ABD中,①,
设点M到AC的距离为h,
∴,
∵动点M从A点出发,沿折线AB→BC方向运动,
∴当点M运动到点B时,△ADM的面积最大,即h=BD,
由图2知,△ADM的面积最大为3,
∴AD•BD=3,
∴AD•BD=6②,
①+2×②得,,
∴,
∴AD+BD=5(负值舍去),
故选:B
【我思故我在】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判断出AB=和点M和点B重合时,△ADM的面积为3是解本题的关键.
9.如图,长方形中,,,点P从点A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运动,到达点D后停止运动,若点Р的运动时间为,的面积为,则y与t之间函数关系的大致图像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分点P在AB上,点P在BC上,点P在CD上三种情况,分别判断面积的变化情况即可.
【详解】解:在长方形ABCD中,AB=CD=2,AD=BC=3,
由题意得:当点P在AB上,即0≤t≤2时,的面积y逐渐变大,
当点P在BC上,即2<t≤5时,的面积y不变,
当点P在CD上,即5<t≤7时,的面积y逐渐变小,
∴y与t之间函数关系的大致图像是B中的图像,
故选:B.
【我思故我在】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像,分情况判断出面积的变化情况是解题的关键.
10.如图1,点F从菱形ABCD的顶点A出发,沿A→D→B以1cm/s的速度匀速运动到点B,图2是点F运动时,△FBC的面积y(cm2)随时间x(s)变化的关系图象,则a的值为( )
A. B.2 C. D.2
【答案】C
【分析】通过分析图象,点F从点A到D用as,此时,△FBC的面积为a,依此可求菱形的高DE,再由图象可知,BD=,应用两次勾股定理分别求BE和a.
【详解】过点D作DE⊥BC于点E
.
由图象可知,点F由点A到点D用时为as,△FBC的面积为acm2..
∴AD=a.
∴DE•AD=a.
∴DE=2.
当点F从D到B时,用s.
∴BD=.
Rt△DBE中,
BE=,
∵四边形ABCD是菱形,
∴EC=a-1,DC=a,
Rt△DEC中,
a2=22+(a-1)2.
解得a=.
故选C.
【我思故我在】本题综合考查了菱形性质和一次函数图象性质,解答过程中要注意函数图象变化与动点位置之间的关系.
11.如图①,四边形ABCD中,BCAD,∠A=90°,点P从A点出发,沿折线AB→BC→CD运动,到点D时停止,已知△PAD的面积s与点P运动的路程x的函数图象如图②所示,则点P从开始到停止运动的总路程为( )
A.6 B.9 C.10 D.11
【答案】D
【分析】过点C作CE⊥AD于点E,根据函数图象,得出AB、BC和三角形ADB的面积,从而可以求得AD的长,再根据题意,得出四边形ABCE是长方形,再根据长方形的定义,得出、的长,再根据勾股定理,得出的长,进而求得点P从开始到停止运动的总路程.
【详解】解:如图,过点C作CE⊥AD于点E,
由图②可知,点P从A到B运动的路程是3,即;当点P与点B重合时,△ADP的面积是,由B到C运动的路程为3,即,
∴,
解得:,
又∵,,,
∴,,
∴四边形ABCE是长方形,
∴,,
∴,
∴,
∴点P从开始到停止运动的总路程为:.
故选:D
【我思故我在】本题考查了根据函数图象获取信息、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勾股定理,解本题的关键在理解题意,能从函数图象中找到准确的信息,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解答.
12.如图1.在矩形ABCD中,点P从点A出发,匀速沿AB→BD向点D运动,连接DP,设点P的运动距离为x,DP的长为y,y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当点P为AB中点时,DP的长为( )
A.5 B.8 C. D.
【答案】D
【分析】通过观察图2可以得出AD=6,AB=a,BD=a+2,由勾股定理可以求出a的值,从而得出AB=8,当P为AB的中点时AP=4,由勾股定理求出DP长度.
【详解】解:因为P点是从A点出发的,A为初始点,
观察图象x=0时y=6,则AD=6,P从A向B移动的过程中,DP是不断增加的,
而P从B向D移动的过程中,DP是不断减少的,
因此转折点为B点,P运动到B点时,即x=a时,AB=a,此时y=a+2,
即DP=DB=a+2,AD=6,AB=a,
∵∠A=90°,
由勾股定理得: ,
解得:a=8,
∴AB =8,
当点P为BC中点时,AP=4,
∴,
故选:D.
【我思故我在】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通过看图获取信息,不仅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图象解决问题时,要理清图象的含义即会识图.
13.如图,点E、F分别从矩形的顶点B、C同时出发,分别沿BC、CD以相同的速度向端点C、D运动,到达端点后停止,若线段BE的长为x,的面积为y,且y与x的函数图像如图所示,则矩形的周长为( )
A.22 B.24 C.26 D.28
【答案】A
【分析】设,则,根据函数图像求得,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变形即可求得,即可求解.
【详解】解:当位于起点时,则,
设,
则,
四边形是矩形,
,
到达点后,的面积不发生变化,
根据函数图像可知,当在至时,不发生变化,
,
即,
,
(负值舍去),
∴矩形的周长为,
故选A.
【我思故我在】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像,矩形的性质,完全平方公式,从函数图像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4.如图①,在正方形ABCD中,点M是AB的中点,点N是对角线BD上一动点,设DN=x,AN+MN=y,已知y与x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②所示,点E(a,2)是图象的最低点,那么a的值为( )
A. B.2 C. D.
【答案】A
【分析】由A、C关于BD对称,推出NA=NC,推出AN+MN=NC+MN,推出当M、N、C共线时,y的值最小,连接MC,由图象可知MC=2,就可以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再求a的值即可.
【详解】解:如图,连接AC交BD于点O,连接NC,连接MC交BD于点N′.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O是BD的中点,
∵点M是AB的中点,
∴N′是△ABC的重心,
∴N′O=BO,
∴N′D=BD,
∵A、C关于BD对称,
∴NA=NC,
∴AN+MN=NC+MN,
∵当M、N、C共线时,y的值最小,
∴y的值最小就是MC的长,
∴MC=2,
设正方形的边长为m,则BM=m,
在Rt△BCM中,由勾股定理得:MC2=BC2+MB2,
∴20=m2+(m)2,
∴m=4(负值已舍),
∴BD=4,
∴a=N′D=BD=×4=,
故选:A.
【我思故我在】本题考查的是动点图象问题,涉及到正方形的性质,重心的性质,利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是解题的关键.
15.如图(1)所示,E为矩形ABCD的边AD上一点,动点P,Q同时从点B出发,点P沿折线BE−ED−DC运动到点C时停止,点Q沿BC运动到点C时停止,它们运动的速度都是1 cm/秒,设P、Q同时出发t秒时,△BPQ的面积为y cm2.已知y与t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2)(曲线OM为抛物线的一部分)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AB=4 cm B.当时,△BPQ的面积是定值
C.当时, D.当秒时,
【答案】C
【分析】先由图2中的函数图象得到当t=5时,点Q到达点C,即BC=5cm,然后由5<t<7时,y=10可知△BPQ的面积是定值10cm2、BE+ED=7cm、当t=7时点P到达点D,从而求得线段AB的长,然后设DE=x(cm),则EB=7−x(cm),AE=5−x(cm),再由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得x的值,得到BE、ED的长,当0<t≤5时,过点P作PH⊥BC于点H,然后证明△PBH∽△BEA,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表示出△PBQ的底边BQ上的高PH的长,进而得到y与t的关系式,最后求得当t=秒时PQ的长,进而计算BQ与PQ的比值.
【详解】解:由函数图象得,当t=5时,点Q到达点C,5<t<7时,y=10cm2,当t=7时,点P到达点D,故选项B正确,不符合题意;
∴BC=5cm,5<t<7时,S△PBQ=BQ•AB=×5×AB=10,BE+ED=7cm,
∴AB=4cm,故选项A正确,不符合题意;
设DE=x(cm),则EB=7−x(cm),AE=5−x(cm),
在Rt△ABE中,AB2+AE2=BE2,
∴42+(5−x)2=(7−x)2,
解得:x=2,
∴BE=5cm,ED=2cm,AE=3cm,
∴当0<t≤5时,点P在线段BE上,则BP=BQ=t(cm),
如图①,过点P作PH⊥BC于点H,则∠PHB=90°,
∴∠PBH+∠BPH=90°,
∵∠PBH+∠ABE=90°,
∴∠BPH=∠ABE,
∵∠PHB=∠BAE=90°,
∴△PBH∽△BEA,
∴,即,
∴PH=(cm),
∴y=BQ•PH=×t×=,故选项C错误,符合题意;
∵BE+ED=7cm,
∴当t=秒时,点P在线段CD上,如图②,
此时,BQ=BC=5cm,PQ=BE+ED+CD−=7+4−=,
∴,故选项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我思故我在】本题考查了函数的图象、列二次函数关系式、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几何图形和函数图象得到有用信息.
16.如图,四边形是边长为的正方形,点E,点F分别为边,中点,点O为正方形的中心,连接,点P从点E出发沿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沿运动,两点运动速度均为,当点P运动到点F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连接,的面积为,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出S与t的函数关系的是( )
A. B.
C.D.
【答案】D
【分析】分0≤t≤1和1<t≤2两种情形,确定解析式,判断即可.
【详解】当0≤t≤1时,∵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点O为正方形的中心,
∴直线EO垂直BC,
∴点P到直线BC的距离为2-t,BQ=t,
∴S=;
当1<t≤2时,∵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点F分别为边,中点,点O为正方形的中心,
∴直线OF∥BC,
∴点P到直线BC的距离为1,BQ=t,
∴S=;
故选D.
【我思故我在】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一次函数解析式,正确确定面积,从而确定解析式是解题的关键.
17.如图,在▱ABCD中,∠A=60°,AB=2,AD=1,点E,F在▱ABCD的边上,从点A同时出发,分别沿A→B→C和A→D→C的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到达点C时停止,线段EF扫过区域的面积记为y,运动时间记为x,能大致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
A. B.
C.D.
【答案】A
【分析】分0≤x≤1,1
∵∠A=60°,AE=AF=x,
∴AG=x,
由勾股定理得FG=x,
∴y=AE×FG=x2,图象是一段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当1
∵∠DAH=60°,AE=x,AD=1,DF= x-1,
∴AH=,
由勾股定理得DH=,
∴y=(DF+AE)×DH=x-,图象是一条线段;
当2≤x≤3时,过点E作EI⊥CD于点I,
∵∠C=∠DAB=60°,CE=CF=3-x,
同理求得EI=(3-x),
∴y= AB×DH -CF×EI=-(3-x)2=-x2+x-,图象是一段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观察四个选项,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我思故我在】本题考查了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求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也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
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压轴题培优专题15 动点综合问题(教师版): 这是一份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压轴题培优专题15 动点综合问题(教师版),共120页。
中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动点问题》培优练习(2份打包,教师版+原卷版): 这是一份中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动点问题》培优练习(2份打包,教师版+原卷版),文件包含中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动点问题》培优练习教师版doc、中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动点问题》培优练习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1 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版突破中考数学压轴之学霸秘笈大揭秘(学生版): 这是一份专题01 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版突破中考数学压轴之学霸秘笈大揭秘(学生版),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