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学案及答案
展开
10 小石潭记导学案
第一课时
导入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写下了《小石潭记》。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借助文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进而熟读成诵。
2.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
3.体会文中作者表现出的心情变化及含蓄流露的心境。
品格素养
感受自然之美,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预习资料速查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与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传世。
(巧记: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第一王。)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这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的简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在游历程序上与前三篇相接,而在写景状物上更加精妙,在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时也更加曲折含蓄。
文言知识积累
坻( ) 嵁( ) 俶( )尔
犬牙差( )互 斗折( )蛇行
悄( )怆 蒙络摇缀( )
篁( )竹 清冽( ) 翕( )忽
幽邃( ) 寂寥( ) 奉壹( )
答案:chù kān chí cī zhé qiǎo zhuì huáng liè xī suì
Yī liáo
一词多义
1.为 全石以为底( )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答案:动词,作为 动词,成为
2.而 潭西南而望( )
乃记之而去( )
隶而从者( )
答案: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
明灭可见( )
答案:副词,大约
助动词,可以
4.以 全石以为底( )
卷石底以出( )
以其境过清( )
答案:介词,拿,用
连词,而
介词,因为
5.清 水尤清冽( )
以其境过清( )
答案:形容词,清澈
形容词,凄清
6.环 如鸣珮环( )
四面竹树环合( )
答案:名词,玉饰
动词,环绕
7.道 伐竹取道(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答案:名词,道路
动词,说
8.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隶而从者( )
答案:介词,由、自
动词,跟随
古今异义
1. 影布石上
( )
2. 不可久居
( )
3. 乃记之而去
[
]
4. 余弟宗玄
( )
5. 崔氏二小生
( )
答案:古义:映照。今义:用棉、麻等织成的,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材料。
古义:停留。今义:住所,住。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古义:人称代词,我。今义:剩下。
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词类活用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2. 心乐之( )
3.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
4. 皆若空游无所依( )
5. 潭西南而望( )
6. 斗折蛇行 ( )
7. 其岸势犬牙差互 ( )
8. 凄神寒骨 ( )
答案: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悲伤,使……寒冷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 坐潭上 ( )
2. 斗折蛇行( )
◎倒装句
1. 如珮鸣环( )
2. 卷石底以出( )
3. 全石以为底( )
句首省略主语“余”,“坐”后面省略介词“于”。
“斗”前省略主语“溪水”。
谓语前置,应为“如珮环鸣”。
主谓倒装,应为“石底卷以出”。
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
名句积累
1.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预习思考问题
1.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2.作者是如何描绘小石潭的样子的?写作目的
3.作者为什么要离开小石潭?离开小石潭
4.作者记述这次游小石潭的经过的目的是什么?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了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我们要通过诵读理解语言蕴含的情感,然后通过诵读的技巧体现自己对情感的理解。
如“水尤清冽”中的“尤”,要重读,采用拖音的方式,读出作者发现小石潭的惊喜;“佁然不动,俶尔远逝”中的“佁然” “俶尔”,要读得舒缓、轻松,进而感受作者欣赏鱼儿戏水时悠闲、愉悦的心情;“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同样要读得缓慢,声音要低沉,读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凄凉。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水、石、树、鱼等,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寂寞凄苦之情。
第二课时
课文细读品味
1. 第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开头写景, 采用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手法。“隔”“闻”“伐”“取”“见”等词,颇有兴致地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出了小石潭的位置、环境,使读者如临其境,并表达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和探索的浓厚兴味。
2.第二自然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从侧面突出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明确: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水中游鱼静态与动态的迅速更替,呈现出鱼儿的生动活泼。鱼儿与游者相乐表现了人与自然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
4.作者是怎样描写溪水、岸势的特点的?
明确: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北斗星的曲折和蛇的蜿蜒来比喻小溪的曲折、蜿蜒,用犬牙的交错不齐来比喻小溪岸势的参差不齐,形象生动。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心乐之”是因为看到了篁竹,听到了水声,这里的“乐”是寄情山水之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因为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作者的忧伤又浮上心头。
课文全篇探究
1.[重点] 文中第二段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来表现水之“清”和人之“乐”的?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鱼儿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傍也没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以此来衬托水之“清”,使人真切地感到那是一潭清澈透明的水。
(2)“似与游者相乐”既写游者之乐,又写游鱼之乐,这是互相映衬。将游者的喜悦心情投射到游鱼身上,转化为游鱼的“乐”,并且是游鱼似乎在与游者交流这种乐趣。这样写,妙趣无穷,比正面说人之“乐”要巧妙得多。
2.[发散思维]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探究一 柳宗元是为排遣心中之“忧”而发现这个小石潭的,因此,这里有小石潭的发现之乐,有潭水的清澈之乐,有潭中的鱼与游人的逗乐。“乐”是自然之乐,是自然界自身拥有的特征;“忧”是人心之忧,反映了作者痛苦遭遇下的心情。
探究二 因为作者离开了纷扰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找到了小石潭这样一处清静之所,在这里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给失意的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但他内心的忧烦是挥之不去的,所以片刻欢乐过后,忧烦又会涌上心头。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1.摹写景物,手法多样。
第一段属于移步换景,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石潭,充满了探奇的情趣,逐渐为人们展开了一幅美妙的图画。第二段属于定点特写,刻画了游鱼与潭水。写游鱼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游鱼的活泼可爱;写游鱼的“皆若空游无所依”,侧面烘托出潭水的清澈透明;游鱼“似与游者相乐”也衬托出作者当时的喜悦心情。
2.抓住特征,细致描绘。
本文作者善于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写溪流:向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写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巧用比喻,形象生动。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中写小石潭的曲径通幽,写游鱼的悠然自得,写潭水的空明清澈,写环境的清冷幽寂,都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融入了作者复杂的情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感的微妙变化,或暂时的喜,或喜后的忧,都是与作者那排遣不开的苦闷心情联系在一起的。
初中人教部编版小石潭记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小石潭记导学案及答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新知探究,合作探究,课堂小结,精炼反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难点,学习过程,课堂学习,小结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成功学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