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古诗三首》第1课时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第1课时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第1课时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第1课时第4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5/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第1课时第5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5/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第1课时第6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5/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第1课时第7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5/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第1课时第8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5/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第2课时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第2课时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第2课时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第2课时第4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2/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第2课时第5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2/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第2课时第6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2/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第4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3/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第5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3/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第6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3/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第7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3/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第8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3/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教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教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教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练习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练习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2《古诗三首》教学反思j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32217/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件+教案+练习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7单元 22《古诗三首》课件+教案+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7单元 22《古诗三首》课件+教案+练习,文件包含22《古诗三首》pptx、22《古诗三首》第1课时pptx、22《古诗三首》教案docx、22《古诗三首》第2课时pptx、22《古诗三首》练习DOC、22《古诗三首》教学反思jdocx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9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2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洛、壶”等5个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教学难点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教学策略认写字词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如,“芙蓉”运用形声字的规律,并结合图片识记。多音字“单”,借助组词辨音,在“名单”中读dān,在“单于”中读chán。“乾坤”读qián kūn,乾为天,坤为地,在诗中的意思是指天地间。会写字大部分由熟识的部件组成。“洛、砚”两个字均要写得左窄右宽。上下结构的字中,“芙、蓉”的书写要上收下放,“壶”要上下收,中间放,上部是“士”,不是“土”,下部是“业”,不是“亚”,不能多写一横。“雁”包围部分是“厂”,不是“广”,里面是单人旁加“隹”,不要写成“住”。朗读指导教学时,要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练习朗读时,教师要随时纠正读音,如,“欲将”的“将”读一声,“轻骑”的“骑”读qí,不读jì。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味。然后可以配上优美的音乐,帮助学生进入画面,从而引导学生积累背诵。阅读理解三首古诗都表现了诗人的志向和精神品格,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感受其精神品格。三首诗都包含着表现力很强的关键词,可以用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如,教学《芙蓉楼送辛渐》时,可以抓住“寒”与“孤”等关键词语,感悟离别的“寒”与内心的“孤”。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结合历史背景,了解诗人的经历与品格,明白作者表达了自己有像冰一样清澈、玉一样纯洁的心。教学《塞下曲》时,抓住“月黑”“雁飞高”“满弓刀”等词语,感受将要追击敌人那一刻的氛围,然后想象“大雪满弓刀”的画面,感受雪夜作战的艰苦和将士们的英勇。教学《墨梅》时,可以抓住关键词语“墨痕”“清气”,感受墨梅的素洁、淡雅,然后引导学生由“墨梅”的清香之气,感受诗人的为人之志。积累运用背诵三首古诗,积累古诗;古诗中表现精神品格的诗句,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在表达中可以引用,增强习作或表达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古诗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学生准备:熟读古诗;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洛、壶”等5个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并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教学过程板块一 背诵古诗,揭示课题活动1 背诵古诗,激趣引入1.导入: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元曲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中华儿女的心中。你最喜欢哪首?和大家分享一下吧!2.学生自由背诵,教师相机点评、鼓励。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相机板书:古诗三首)活动2 揭示课题,学习生字1.导学: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唐诗中的两篇精粹——《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教师相机板书: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2.学习生字“芙”“蓉”。(1)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识记。课件出示 “芙”“蓉”都是形声字,都读二声。(2)范写并讲解书写要领:“芙”“蓉”二字具有对称美,注意撇和捺左右舒展如鸟翅。学生临写。3.齐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下面我们借助注释读懂古诗。设计意图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背诵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知识体验,为新诗的学习作好铺垫。板块二 引领品读,体会诗情活动1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导入:“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来品读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课件出示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王昌龄的资料。3.教师相机进行补充。课件出示 生平简介:王昌龄(约698—约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与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著名诗人均有交往。文学成就:其诗缜密而思清,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五古和绝句,尤以七绝成就最高,人称“七绝圣手”。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七首》《芙蓉楼送辛渐》《长信秋词》《闺怨》等。名言佳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情感基调与节奏变化。5.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检查朗读情况。(1)读给同桌听,互相提出合理建议。(2)指名读,教师纠正错误读音。(3)男女生合作读,教师用手势提示诗句朗读的节奏起伏。活动2 借助注释,疏通诗意1.同桌合作: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难理解的诗句。课件出示 古诗的大意是: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活动3 小组合作,完成活动卡1.出示活动卡,学生明确活动要求。活动内容:认真读《芙蓉楼送辛渐》,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摘抄相关词语,批注自己的感受。 寄托情感的景物表达志向的词语摘抄的词语 我的体会 2.学生默读,提取相关信息,作好批注,完成表格。3.小组里交流表格内容,在交流后,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表格。活动4 全班交流,体会古诗情感1.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的“寒”和楚山的“孤”。(1)导思:当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导读:“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着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齐读)(3)引导学生体会离别的“寒”,内心的“孤”。①导思:除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相机板书:寒 孤)②学生谈体会。③导学:课件出示 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诬陷。两次被贬官,但他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遭贬时所作。④导思:你认为这个“寒”字,我们还能怎么理解?⑤导读: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感到寒心,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诗,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心情。(4)练习朗读:朗读时,声音稍低,语调平缓,读出依依惜别及孤独之情。2.学习后两句,体会“内心”,感悟“品质”。(1)了解“冰心”“玉壶”的典故。①过渡:王昌龄写这首诗之前,“冰心”“玉壶”就被人所引用。课件出示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鲍照《代白头吟》译:人像垂下的红丝绳一样耿直,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透。玉本无瑕,冰亦至洁,方圆相映,表里皆澈。喻彼贞廉,能守其节。——姚崇《冰壶诫》译:美玉原本没有瑕疵,冰也是洁净的,玉壶与冰在方圆之间相互辉映,表里如一,皆是清澈无比。比喻坚贞廉洁,能坚守气节的人。②小结:“冰心”指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玉壶”指用玉做成,晶莹剔透的盛酒器,形容人的纯洁与正直。(2)导思:联系诗人的经历说一说:“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了王昌龄怎样的精神品格?(作者是在表达自己有像冰一样清澈、玉一样纯洁的心。)(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指导学生既要读出离别的伤感,又要读出诗人的志向与品格。3.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并背诵古诗。设计意图 教学中,要注意借助注释、插图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注意联系诗人的背景及相关资料体会诗人的志向与品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个性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板块三 迁移方法,学习《塞下曲》活动1 回顾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塞下曲》1.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课件出示 (1)读:首先把古诗读正确。(2)解:借助注释理解诗意。(3)悟:抓住关键词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2.出示自学提示,明确学习要求。课件出示 自学提示:(1)自读古诗,尝试理解诗意,完成学生活动卡。(2)小组内检查古诗朗读情况,说一说对诗意的理解。(3)小组内交流课堂活动卡,在交流的过程中修改、完善活动卡内容。(4)如果有疑问可以标注出来,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3.出示学生活动卡,学生按照自学提示独立学习。活动内容:一边读《塞下曲》,一边想象画面,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摘抄相关词语,批注自己的感受。描写的景物 我的体会 活动2 检查学生古诗朗读、理解情况1.指名读古诗。相机强调读音:单(chán)于、欲将(jiānɡ)、轻骑(qí)、逐(zhú)。2.齐读古诗。3.了解作者。课件出示 生平简介:卢纶(739—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他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文学成就:卢诗工于写景,形象鲜明,语言简练,其中的一些边塞诗气势不凡,尚有盛唐气象,其中尤以《塞下曲》数首最为有名。主要作品:《塞下曲》组诗六首,有《卢户部诗集》。4.理解诗意。课件出示 诗意: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带着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从天而降,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活动3 交流感悟,体会英雄气概1.交流第1句,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导思: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相机板书:夜)(2)导学: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3)导读: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单于溃败逃走。“月黑雁飞高”的景象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让我们一起读这两句诗。(指导学生读出单于逃跑时偷偷摸摸的紧张气氛,读出将士的机警。)2.研读“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1)导思:“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相机板书:满)(2)导读:一个“满”字让我们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相机板书:英勇无畏)让我们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3)小结: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是否追上了敌人,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有力地烘托出来了。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感受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设计意图 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自学成果相机引导。在学生汇报交流中,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感悟画面内容,并由景入情,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自己的体会。切记不可以忽视学生的自学成果,不能使自学与交流这两个教学环节脱节。板块四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2.布置作业。(1)将古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注意读出语气。(2)搜集并阅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二)、《塞下曲》(其二)。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将学到的古诗与家人分享,并且主动搜集、阅读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设计 第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砚、乾、坤”3个生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墨梅》。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教学过程板块一 复习巩固,激趣导学活动1 复习回顾,古诗接龙1.听写生字,教师相机强调易错字的写法。2.学生接龙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3.导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和“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各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4.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活动2 借助咏梅诗,导入新课1.揭题:梅花历来是诗人吟诵的对象。你知道哪些咏梅的诗句?2.指名读诗句。课件出示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钺《雪梅》(其一)3.这节课,我们学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相机板书:墨梅)4.导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梅花,感知梅花的韵味。活动3 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1.导学:回顾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课件出示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忆咏梅的诗句时,可以请学生谈一谈梅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同时,也要了解学生学情,关注学生对这首诗的掌握情况。板块二 初读古诗,理解诗意活动1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课件出示 墨 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1.学生汇报对诗人的了解。教师相机补充。课件出示 王冕,字元章,号老村,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他曾在自己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所以王冕又别号“梅花屋主”。2.解题:你们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交流后教师补充: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个叫仲仁的人。一日,仲仁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活动2 朗读古诗,理解诗意1.学生自由练读古诗。2.指生多种形式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正音。(“砚、乾、坤”都是前鼻音。)3.指名读,齐读。指导学生把诗读准确,读出节奏来。4.运用之前学习过的理解诗意的方法,独立理解诗意。5.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6.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补充。课件出示 梅花生长在池水边,那一朵朵开放的梅花上都点染着淡淡的墨痕。墨梅不要别人夸赞颜色好看,只愿留下一股清香弥漫在天地间。活动3 品析诗句,感悟诗情1.品读“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1)导学:(课件出示《墨梅图》)这淡淡的墨梅给了你怎样的感觉?(相机板书:梅)(2)借助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理解“洗砚池”。(3)填空练习,理解“淡墨痕”。(相机在“梅”的后面板书:花开淡墨痕)课件出示 那花儿的颜色(不浓艳),就像(用含着许多水的墨汁点染上去的)一样。既没有(桃花那样娇艳),也没有(杏花那样如霞般粉红)。(4)导读:你能读出梅花清雅宜人的味道来吗?2.品读“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课件出示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1)指名读诗句,理解“清气”。(指梅花的清香之气。实际上是诗人在表白自己的志向。)(2)提问:王冕强调的是什么?(相机板书:清气满乾坤)(3)引导学生融情想象:此时你站在小溪的源头,有香气飘逸;现在你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真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4)导读:让我们一起边读古诗边想象“色淡气清”的梅花。设计意图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并小组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品读古诗的能力。品悟诗情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品读,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同时为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打下基础。板块三 品味诗境,拓展阅读活动1 联系诗人资料,体会诗人情操1.导思:王冕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现梅花的色淡气清吗?曾经有人这样称赞王冕:(课件出示)“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你是如何理解的呢?2.补充介绍王冕的资料。3.导学: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呢?为何种梅无数,还自称为“梅花屋主”?学了这首诗,你们知道原因了吗?4.小结:课件出示 王冕已与梅花融为一体,梅花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这首诗表面是在写梅花,其实讲述的是诗人自己的志趣、志向。5.导读:梅花与人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人物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你们能读出那一份气节来吗?6.激情引读。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问王冕:王冕啊王冕,若是再无人欣赏你的才华,你还会守着那份淡泊名利、不媚世俗的情操吗?王冕啊王冕,要是你到了风烛残年仍一无所有,你还会守着那份淡泊名利、不媚世俗的情操吗?王冕啊王冕,若是你现在还能听见我的声音,我想问你,几百年过去了,你还会守着那份淡泊名利、不媚世俗的情操吗?7.小结:同学们,诗人咏梅,咏的是梅之淡雅、梅之清香,咏的是梅之精神、梅之气节、梅之情操。他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他咏的是梅,言的是志啊!活动2 拓展咏梅诗句,加深感悟1.梅花,“四君子”之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赞美着梅。2.教师创设情境,课件出示名句,引导学生读出名句。于是,林逋要咏梅,咏的是梅之恬淡。(屏显: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王安石要咏梅,咏的是梅之高洁。(屏显: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也要咏梅,咏的是梅之与世无争。(屏显: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真是:一树梅花千首诗,铸就中华民族魂。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引读,一次次追问,一次次升华,诗意语文的魅力尽在教学艺术之中。拓展诗句时,让学生在有感情地诵读中,体会梅的素洁、淡雅。板块四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把古诗背给喜欢的人听。2.搜集“咏梅”的古诗,制作手抄报。设计意图 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乐于分享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从而加深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内化积淀。板书设计学生课堂活动卡课 题古诗三首 用 时2~3分钟活动内容朗读三首古诗,从中找到经典词句品读感悟。诗名经典词句品读感悟
★活动建议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2.抓住经典句子反复品读,试着写出自己的感受。3.小组内交流,完善自己的表格。学生课前预学案课 题古诗三首时间建议10~15分钟预学内容熟读课文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古诗。预习字词1.大声读一读下面的诗句,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单(chán shàn)于夜遁逃。 我家洗砚(yàn jiàn)池头树。2.工整地抄写下面带有生字的词语。3.读诗句,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 )弓刀。A.强迫离开。 B.追赶。 C.落满。 D.满足。(2)我家洗砚池头( )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头目。 B.边。 C.疤痕。 D.痕迹。内容感知1.《芙蓉楼送辛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以晶莹纯洁的冰心自喻,表明自己没有追求功名富贵的欲念,坚持玉洁冰清操守的情怀。2.《塞下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环境的极度恶劣,突出了将士的英勇刚毅。3.《墨梅》中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料搜集搜集关于诗人王昌龄、卢纶、王冕的资料。阅读质疑1.《塞下曲》一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