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六校联考高一(下)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辽宁省六校联考高一(下)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2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六校联考高一(下)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1. 新型冠状病毒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易于发生变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病毒的组成元素中一定含有C、H、O、N、P、S
B. 该病毒感染人体细胞后,利用细胞中的氨基酸和核糖体合成自身蛋白质
C. 该病毒的遗传信息是通过碱基的排列顺序来体现的
D. 该病毒易于发生变异与单链RNA结构不稳定有关
2. 已知企鹅的羽毛颜色由复等位基因决定:Pd深紫色、Pm中紫色、Pl浅紫色、Pvl近于白色。其显隐性关系是:pd>pm>pl>pvl“,且前者对后者为完全显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pdpm个体与 plpvl个体杂交,则F1有四种基因型
B. 若pdpl个体与 pdpvl个体杂交,则F1有两种表现型
C. 若1只深紫色雄企鹅与若干只白色雌企鹅杂交,则F1中最多出现两种羽毛颜色的企鹅
D. 若1只深紫色雄企鹅与若干只浅紫色雌企鹅杂交,则F1中最多出现四种羽毛颜色的企鹅
3. 某植物种群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3:1:1,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没有繁殖能力。该种群中个体自交,后代中杂合子的个体占( )
A. B. C. D.
4. 如图表示一个四分体的交叉与互换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四分体含有2条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B. a和a’属于同源染色体,a和b属于非同源染色体
C. 染色体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D. 四分体发生染色体互换的前提是同源染色体配对
5. 下列关于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如果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其遗传方式为伴性遗传
B. 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男性女性相等
C. 男性的色盲基因不传儿子,只传女儿,但女儿不显色盲,却会生下患色盲的儿子,代与代之间出现明显的间隔现象
D. 性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其遗传和性别无关联
6. 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了24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这24个DNA分子大约含有31.6亿个碱基对,其中构成基因的碱基数占碱基总数的比例不超过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22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上的碱基序列
B. 生物体的DNA分子数目和基因数目相同,基因碱基总数小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
C. 基因的碱基数目虽然所占比例较小,但基因在DNA分子上是连续分布的
D. 每个基因的碱基都包括A、T、G、C、U5种
7. 细菌在15N培养基中繁殖数代后,使细菌DNA的含氮碱基皆含有15N,然后将细菌移入14N培养基中培养,在不同时刻收集细菌并提取DNA,再将提取的DNA进行高速离心分离。如图①~⑤为可能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分裂的子代DNA应为① B. 第二次分裂的子代DNA应为②
C. 第三次分裂的子代DNA应为③ D. 亲代的DNA应为④
8. 下列对中心法则如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造血干细胞、口腔上皮细胞中都能发生图中①的过程
B. ①②③过程可发生在真核生物细胞的细胞质中
C. ②过程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
D. 如果某病毒的RNA分子中尿嘧啶占26%,腺嘌呤占18%,则过程⑤合成的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胸腺嘧啶的比例分别为22%、28%
9. 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生命活动过程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一蜂群中的蜂王和工蜂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不同与表观遗传有关
B. 表观遗传现象是因为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C. 柳穿鱼Lcyc基因的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D. 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10. 下列关于基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
B. 在病毒和原核细胞中存在基因,也存在等位基因
C. 正常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D. 染色体的某一片段转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基因重组
11. 如图为人体内基因1和基因2对性状的控制过程示意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皮肤和毛发细胞中含有基因1,不含基因2,红细胞则相反
B. 图示过程不会发生在所有体细胞中,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④⑤过程的结果存在差异的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的不同
D. ①②③过程表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12.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类所有的疾病都是基因病
B. 要研究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C. 禁止近亲结婚可有效降低所有类型遗传病患儿降生的概率
D. 通过基因检测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但胎儿也可能患遗传病
13. 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B的变化是农药作用的结果
B. 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C. 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D. 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变异具有不定向性
14. 下列关于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以通过观察兔的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来了解减数分裂动态过程
B.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不同的彩球随机结合模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C.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活动中,要用两种颜色的橡皮泥制成染色体,每种颜色分别制作两条大小不同的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
D.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卡诺试液固定后的冲洗和解离后的漂洗都是体积分数95%的酒精
15. 某植物株色紫色对绿色是显性,分别由基因PL和pl控制。不含pl、PL基因的植物株色表现为白色。该植物株色在遗传时出现了变异(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变异是由某条染色体结构缺失引起的
B. 该变异使紫色和绿色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再遵循分离定律
C. pl、PL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
D. 该变异在子一代自交产生的子二代中能够表现出新株色的表型
16. 下列关于基因表达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小于个
B. 细菌的一个基因转录时两条DNA链可同时作为模板,提高转录效率
C. 人体神经细胞和肌细胞两种细胞中基因表达产生的蛋白质种类完全不同
D. 在细胞周期中,转录生成的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
17. 如图中Ⅰ为某一动物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Ⅱ为该个体的细胞分裂图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Ⅰ中ef段的细胞中均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B. Ⅱ中乙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
C. Ⅱ中丙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D. Ⅰ中gh段的细胞可能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
18. 科学研究发现,未经人工转基因操作的番薯都含有农杆菌的部分基因,而这些基因的遗传效应促使番薯根部发生膨大产生了可食用的部分,因此番薯被人类选育并种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农杆菌这些特定的基因可能在自然条件下转入了番薯细胞
B. 农杆菌和番薯的基因都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
C. 农杆菌这些特定的基因可以在番薯细胞内复制
D. 农杆菌和番薯的基因都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和DNA片段
19. 如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Ⅱ3不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可能在常染色体 B. Ⅰ1、Ⅱ4与Ⅲ7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
C. Ⅱ4再生一个女孩,其患病概率为1/4 D. Ⅱ5、Ⅱ6与Ⅲ9都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
20. 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原松鼠种群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后,其进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一定是所有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 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自然选择导致的
C. b出现后,两种群的基因库就完全不同了
D. 品系1和品系2出现是个体间生存斗争的结果
21. 果蝇易饲养、繁殖快,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材料。现已知控制果蝇长翅(A)和短翅(a)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红眼(R)和白眼(r)性状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用一只纯合长翅红眼果蝇和一只纯合短翅白眼果蝇杂交,得到长翅红眼的F1雌雄果蝇,用上述实验的F1雌、雄果蝇杂交,得到F2,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F2四种表型(不考虑性别)及其比例为 ______,F2长翅果蝇中白眼为 ______(选填“雌性”“雄性”或“有雌有雄”),F2的长翅红眼果蝇中雌果蝇的比例为 ______。
(2)若黑腹果蝇的体色有灰身和黑身(受1对等位基因A/a控制),翅长有长翅和残翅(受1对等位基因B/b控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研究人员用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的果蝇杂交,发现F1都表现为灰身长翅,让F1与黑身残翅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所得后代为:只有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且各占一半。根据以上可判断体色中的显性性状是 ______。F1果蝇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是 ______。请在图中标出F1可能的基因位置。
22. 如图是某雄性动物(2n=4)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有关图示。图1是减数分裂过程简图,图2是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曲线②→③阶段形成的原因是 ______;曲线 ______(填编号)阶段的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2)图1中细胞进行①过程时发生的物质变化是 ______。若图中的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XbY,正常情况下,D细胞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是 ______(不考虑染色体互换);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仅发生过一次异常(无基因突变),产生的G细胞基因型为aaXb,则E细胞的基因型为 ______。
(3)图1中能够发生染色体互换的细胞是 ______(填字母)。图1中的②过程产生的细胞名称是 ______。
23. 如图是大白鼠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一个过程。近年科学家还发现,一些RNA小片段能够使大白鼠细胞内特定的基因处于关闭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作RNA干扰(RNAInterference简称RNAi)。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氨基酸
丙氨酸
苏氨酸
精氨酸
色氨酸
密码子
GCA
ACU
CGU
UGG
GCG
ACC
CGC
GCC
ACA
CGA
GCU
ACG
CGG
(1)图中所示属于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 ______步骤,该过程的模板是[______]______,场所是 ______,所用原料为 ______。
(2)[1]______的功能是转运氨基酸;一种[1]可以转运 ______种氨基酸。根据图并参考上表分析:[1]上携带的氨基酸是 ______。
(3)RNAi过程中产生的RNA小片段会与基因表达过程中产生的mRNA结合成双链RNA,使基因无法表达,这是遗传信息传递中的 ______过程受阻;DNA甲基化则会使RNA聚合酶难以与DNA结合,这是遗传信息传递中的 ______过程受阻。这种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但基因表达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 ______。
24. 西瓜是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西瓜果肉有红瓤(R)和黄瓤(r)、果皮有深绿(G)和浅绿(g)之分,这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如图是利用二倍体西瓜植株①(基因型为RRgg)、植株②(基因型为rrGG)培育新品种的几种不同方法(③表示种子)。请回答:
(1)由③培育成⑦的育种方式是 ______,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 ______。
(2)培育④单倍体幼苗时,常采用 ______的方法获得;④培育成⑧的过程中,常用一定浓度的 ______溶液处理幼苗,以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 ______的形成,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
(3)植株⑥的基因型为 ______,植株⑨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______。
(4)植株⑩的体细胞中含有 ______个染色体组。
25. 一般认为分布于中国的鲚属鱼类有4种,即刀鲚、凤鲚、短颌鲚和七丝鲚,其中刀鲚和凤鲚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长江凤鲚和珠江风鲚是凤鲚的不同种群,都具有河口短距离洄游的习性,凤鲚长江群体成熟个体主要分布在崇明3个岛附近,凤鲚珠江群体主要分布于广东沿海及河口.
(1)由原始鲚属鱼类进化为刀鲚、凤鲚、短颌鲚和七丝鲚等四个物种的内因是 ______ ,外因是 ______ .
(2)对长江凤鲚和珠江风鲚两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片断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44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1.5%,这些差异属于 ______ 多样性层次.
(3)假设某刀鲚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0.2,a的基因频率为0.8,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 ______ ;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该病毒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RNA)组成,故其组成元素中一定含有C、H、O、N、P,A错误;
B、该病毒感染人体细胞后,利用细胞中的氨基酸和核糖体合成自身蛋白质,B正确;
C、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故其遗传信息是通过碱基的排列顺序来体现的,C正确;
D、该病毒易于发生变异与单链RNA结构不稳定有关,D正确。
故选:A。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本题以新型冠状病毒为素材,意在考查考生理解病毒的结构和增殖过程,结合具体选项作答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解:A、若pdpm个体与 plpvl个体杂交,则F1有四种基因型,即pdpl、pdpvl、pmpl、pmpvl,A正确;
B、若pdpl个体与 pdpvl个体杂交,则F1基因型有pdpvl、pdpd、pdpl、plpl,F1有两种表现型,即深紫色、浅紫色,B正确;
C、若1只深紫色雄企鹅(pdp_)与若干只白色雌企鹅(PvlPvl)杂交,由于显隐性关系是:pd>pm>pl>pvl,F1中最多出现两种羽毛颜色的企鹅,C正确;
D、若1只深紫色雄企鹅(pdp_)与若干只浅紫色雌企鹅(PlP_)杂交,则F1中最多出现3种羽毛颜色的企鹅,D错误。
故选:D。
分析题文:企鹅的羽毛颜色由复等位基因决定:Pd深紫色、Pm中紫色、Pl浅紫色、Pvl近于白色。其显隐性关系是:pd>pm>pl>pvl,且前者对后者为完全显性。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推断出各眼色企鹅的基因型,再根据题干信息写出相关杂交组合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考查。
3.【答案】A
【解析】解:根据题干信息“某植物种群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3:1:1,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则该种群能自交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3:1,即AA,Aa分别自交,自交的后代中:AA为+×=,Aa为×=,aa为×=。所以该种群中个体自交,后代中杂合子的个体占。
故选:A。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这个定律揭示了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相关计算,重点注意“基因型为aa的个体没有繁殖能力”这一条件的应用。
4.【答案】B
【解析】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一对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一个四分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A正确;
B、a和a′属于姐妹染色单体,a和b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C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形成四分体,此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D正确。
故选:B。
据图可知,图中表示四分体的交叉互换,该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了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交叉互换,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能够识记四分体的交叉互换,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要求。
5.【答案】D
【解析】解:A、如果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其遗传方式为伴性遗传,A正确;
B、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遗传与性别无关,发病率男性女性相等,B正确;
C、男性的色盲基因不传儿子,只传女儿,但女儿不显色盲,却会生下患色盲的儿子,代与代之间出现明显的间隔现象,即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的特点,C正确;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往往与性别有关,因此性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其遗传和性别也有关联,D错误。
故选:D。
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这种与性别相关联的性状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遗传。
本题考查学生对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相关知识的了解,要求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基本规律,属于识记层次的内容,难度较易。
6.【答案】A
【解析】解:A、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22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上的碱基序列,A正确;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生物体的DNA分子数目和基因数目不相同,基因碱基总数小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B错误;
C、基因在DNA分子上不是连续分布的,C错误;
D、每个基因的碱基都包括A、T、G、C4种,D错误。
故选:A。
1、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2、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本题考查基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识记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与DNA、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7.【答案】C
【解析】解:A、细菌的DNA被15N标记后,放在14N培养基中培养,复制1次形成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都是一条链含有15N,另一条链含有14N,离心形成中带,即图中的②,A错误;
B、复制两次后形成了4个DNA分子,2个DNA分子都是一条链含有15N,另一条链含有14N,离心形成中带;另外两个DNA分子都只含有14N,离心形成轻带,即图中①,B错误;
C、随着复制次数增加(三次及三次以上),离心后都含有中带和轻带两个条带,轻带相对含量增加,即图中③,C正确;
D、细菌在15N培养基中繁殖数代后,使细菌DNA的含氮碱基皆含有15N,DNA分子的两条链都含有15N,离心形成重带,即图中的⑤,D错误。
故选:C。
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称为半保留复制。识图可知,①含有相同数量的15N-14N和14N-14N,为子二代DNA,②只含有15N-14N,为子一代DNA,③含有15N-14N和14N-14N,并14N-14N数量较多,为子三代或以后的DNA,④只含有14N-14N不可能存在的,⑤只含有15N-15N,为亲代DNA。
本题考查DNA分子复制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解:A、人体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分裂能力,能发生图中①的过程;但人体的口腔上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分裂,不能发生图中①的过程,A错误;
B、①②③过程可发生在真核生物细胞的细胞质中,①②可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③可在核糖体中,B正确;
C、②过程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但不需要解旋酶,C错误;
D、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mRNA分子中尿嘧啶与DNA单链中的腺嘌呤配对,mRNA分子中腺嘌呤与DNA单链中的胸腺嘧啶配对,则DNA单链中腺嘌呤=26%,胸腺嘧啶=18%;DNA单链中腺嘌呤与另外一条链中的胸腺嘧啶配对,则另外一条子链中胸腺嘧啶=26%,而T=(T1+T2)÷2=(18%+26%)÷2=22%.在双链DNA分子中,T+G=C+A=50%,则鸟嘌呤=50%-22%=28%,D错误。
故选:B。
分析题图:图示为生物的中心法则图解,其中①为DNA分子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翻译过程,④为RNA分子复制过程,⑤为逆转录过程。逆转录和RNA的复制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本题结合生物的中心法则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表观遗传的现象,考查基因的表达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能够根据选项综合分析判断,难度中等。
【解答】
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Leyc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合成Leyc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A、同一蜂群中的蜂王和工蜂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不同与表观遗传有关,A正确;
B、表观遗传是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因此不能通过减数分裂遗传给后代,B错误;
C、由分析可知,柳穿鱼Leyc基因的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C正确;
D、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D正确。
故选:B。
10.【答案】A
【解析】解:A、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内发生减数分裂,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所以不能发生基因重组,A正确;
B、在病毒和原核细胞中存在基因,但由于不含染色体,所以不存在等位基因,B错误;
C、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引起细胞癌变,C错误;
D、染色体的某一片段转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D错误。
故选:A。
生物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染色体数目变异是指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或以个别染色体为单位的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是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1.【答案】A
【解析】解:A、人体所有的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含有相同的基因,因此基因1和基因2同时存在于人体所有的体细胞中,A错误;
B、图示过程中基因只在特定的细胞中表达。不会发生在所有体细胞中,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
C、④⑤过程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结构的基因发生了突变,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的不同,C正确;
D、基因l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酪氨酸酶的合成进而影响黑色素合成的,即①②③过程表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正确。
故选:A。
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基因对性状控制过程示意图,其中①表示转录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转录形成的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②是翻译过程,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据此答题.
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和场所,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图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12.【答案】D
【解析】解:A、并不是人类所有的疾病都是基因病,还有跌打损伤、传染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等,A错误;
B、要研究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B错误;
C、禁止近亲结婚可有效降低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C错误;
D、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胎儿仍有可能会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正确。
故选:D。
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实例;掌握几种常见单基因遗传病的特点;识记调查人类遗传病的调查对象及调查范围;掌握监测和预防人类遗传病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3.【答案】C
【解析】解:A、由于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在使用农药前,害虫存在多种变异类型;图中A→B段下降的原因是大部分害虫没有抗药性或抗药性弱而被淘汰,A正确;
B、B→C段上升的原因是使用农药后,抗药性强的害虫在生存斗争中存活,这样经过农药的长期选择,使抗药性变异逐代积累,B正确;
C、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抗药性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C错误;
D、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变异具有不定向性,D正确。
故选: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图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生物进化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和应用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14.【答案】C
【解析】解:A、免卵原细胞的减数分裂是不连续的,且数目少,而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是连续的,且数目多,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兔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来了解减数分裂过程,A错误;
B、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B错误;
C、“建立减数分型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活动中,要用两种颜色的橡皮泥制成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但颜色不同的两条染色体表示同源染色体,每种颜色分别制作两条大小不同的染色体,表示非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由两条颜色相同的染色单体组成,C正确;
D、卡诺试液固定后的漂洗液的是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而解离后的漂洗液是清水,D错误。
故选:C。
1、一般来说,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数量远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数量。因此在选择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时,要选择分裂旺盛的雄性个体生殖器官。另外,在动物卵巢内的减数分型没有进行彻底,排卵时仅仅是次级卵母细胞,只有和精子相遇后,在精子的刺激下,才能继续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所以要完整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图象,特别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图象,一般选择雄性个体。
2、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本题考查观察减数分裂实验、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解:A、该变异是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
B、控制紫色和绿色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属于等位基因,即使发生了染色体的缺失,其遗传仍遵循分离定律,B错误;
C、pl、PL基因属于等位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C正确;
D、该变异在子一代自交产生的子二代中能够产生不含pl、PL基因的植物,株色表现为白色的新株色的表现型,D正确;
故选:B。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亲本紫株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图中子一代中含有缺失染色体的个体由于没有显性基因,表现型为绿株,其自交产生的子二代中能够产生不含pl、PL基因的植物,株色表现为白色。
本题结合过程图,考查染色体变异和遗传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6.【答案】AD
【解析】解:A、基因结构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只有编码区能够转录为RNA,且内含子转录后需要剪切掉,因此以基因的编码区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小于个,A正确;
B、细菌的一个基因转录时,只能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B错误;
C、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人体神经细胞和肌细胞中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
D、在细胞周期各个时期中,细胞代谢旺盛,需要不同种蛋白质发挥作用,所以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AD。
1、真核生物的基因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其中编码区是不连续的,分为内含子和外显子。
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即基因的表达过程,有两个阶段:转录和翻译。
(1)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利用细胞内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2)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以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在核糖体上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难度不大。
17.【答案】ABC
【解析】解:A、Ⅰ中ef段细胞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因而细胞中有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
B、Ⅱ中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B错误;
C、Ⅱ中丙细胞正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其名称是初级精母细胞,C错误;
D、gh段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若该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交叉互换,则在减数第二期分裂后期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D正确。
故选:ABC。
1、分析图Ⅰ:ae区段表示有丝分裂,ef区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gh区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阶段。
2、分析图Ⅱ:甲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分离,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8.【答案】BD
【解析】解:A、农杆菌这些特定的基因可能在自然条件下转入了番薯细胞,A正确;
B、基因中4种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特定的,B错误;
C、农杆菌这些特定的基因可以在番薯细胞内复制,C正确;
D、农杆菌和番薯的基因都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错误。
故选:BD。
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本题考查基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与DNA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9.【答案】ABD
【解析】解:A、由题中遗传系谱图可知,此遗传病不是伴Y遗传病;若是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已知Ⅱ3不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Ⅲ7患病,Ⅱ3一定是携带者;若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Ⅲ7患病,Ⅱ3必然患病,该系谱图表现出连续遗传,属于显性遗传病,因此判断致病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或常染色体上,A正确;
B、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Ⅰ1、Ⅱ4与Ⅲ7基因型都为Bb,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Ⅰ1、Ⅱ4与Ⅲ7基因型都为XBXb;B正确;
C、若基因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Bb×bb→Bb、bb,患病率为,若位于X染色体上,XBXb×XbY→XBXb、XbXb、XBY、XbY,患病率为,C错误;
D、Ⅱ5、Ⅱ6与Ⅲ9都正常,不携带致病基因,则纯合子的概率为100%,D正确。
故选:ABD。
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遗传系谱图获取患病情况,并结合所学人类遗传病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应用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20.【答案】ACD
【解析】解:A、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错误;
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出现后两种群的基因库就不完全相同了,C错误;
D、品系1和品系2出现说明变异不定向性的,D错误。
故选:ACD。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分析题图: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生殖隔离。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和计算能力。
21.【答案】长翅红眼:长翅白眼:短翅红眼:短翅白眼=9:3:3:1 雄性 2:3 灰身 AB:ab=1:1
【解析】解:(1)根据自由组合定律,纯合长翅红眼果蝇和纯合短翅白眼果蝇杂交得到F1,F1中长翅红眼雄果蝇AaXRY和长翅红眼雌果蝇AaXRXr杂交得到F2,F2中表型(不考虑性别)及比例为长翅红眼:长翅白眼:短翅红眼:短翅白眼=9:3:3:1,F2中白眼果蝇基因型为XrY,全部为雄性,F2的长翅红眼果蝇基因型及比例为:AAXRY、AaXRY、AAXRXR、AaXRXR、AAXRXr、AaXRXr,其中雌果蝇的比例为。
(2)灰身长翅(AABB)和黑身残翅(aabb)的果蝇杂交,发现F1都表现为灰身长翅(AaBb),则灰身对黑身为显性性状,长翅对残翅为显性性状。若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F1雌、雄果蝇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应为AB﹕Ab﹕aB﹕ab=1﹕1﹕1﹕1,与黑身残翅(aabb)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后代应该有四种表型,且比例为1﹕1﹕1﹕1。而实验结果为:灰身长翅:黑身残翅=1:1,说明F1果蝇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是AB﹕ab=1﹕1,A、a和B、b这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如下图所示:
故答案为:
(1)长翅红眼:长翅白眼:短翅红眼:短翅白眼=9:3:3:1 雄性 2:3
(2)灰身 AB:ab=1:1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答案】着丝粒分裂 ②③④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0 AY A 次级精母细胞
【解析】解:(1)图2中,曲线②→③阶段形成的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导致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曲线②③④阶段即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2)图1中细胞进行①过程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主要物质变化是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若图中的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XbY,正常情况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所以D细胞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是0;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仅发生过一次异常,产生的G细胞基因型为aaXb,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a的染色体与Xb染色体组合,含A的染色体与Y染色体组合,则E细胞的基因型为AY。
(3)图1中能够发生染色体互换的细胞是A即初级精母细胞。图1中的②过程产生的细胞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
故答案为:
(1)着丝粒分裂 ②③④
(2)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0 AY
(3)A 次级精母细胞
分析图1:①表示染色体复制,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③④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
分析图2:A表示减数分裂,B表示受精作用,C表示有丝分裂。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初级精母细胞,②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二者属于次级精母细胞,④是受精作用,⑤有丝分裂间、前、中期,⑥有丝分裂后期,⑦有丝分裂末期。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3.【答案】翻译 3 mRNA 核糖体 氨基酸 tRNA 1 丙氨酸 翻译 转录 表观遗传
【解析】解:(1)图中所示属于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翻译步骤,该过程的模板是3信使RNA。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原料是氨基酸。
(2)1是tRNA,功能是转运氨基酸,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1上的反密码子CGA,其对应的密码子是GCU,根据表中信息可知,1上携带的氨基酸是丙氨酸。
(3)RNA小片段会与基因表达过程中产生的mRNA结合成双链RNA,使核糖体无法与mRNA结合,翻译过程受阻;DNA甲基化则会使RNA聚合酶难以与DNA结合,使转录过程受阻;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但基因表达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
故答案为:
(1)翻译[3]mRNA(信使RNA) 核糖体 氨基酸
(2)tRNA(转运RNA ) 1 丙氨酸
(3)翻译 转录 表观遗传
分析题图:图示是大白鼠细胞内翻译过程示意图,其中1为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2为氨基酸,是合成肽链的原料;3为mRNA,是翻译的模板。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物质或结构的名称,再结合图表信息准确答题。
24.【答案】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 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 纺锤体(或纺锤丝) RRrrGGgg 三
【解析】解:(1)由③培育成⑦的育种方式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
(2)由③花粉培育成④单倍体幼苗时,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幼苗;④单倍体幼苗培育成⑧植株的过程中,常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幼苗,以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或纺锤丝)的形成,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
(3)③的基因型为RrGg,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基因也加倍,故植株⑥的基因型为RRrrGGgg;③自然长成的植株⑤的基因型为RrGg,其自交得到的植株⑨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4)植株⑤是二倍体,植株⑥是四倍体,二者杂交,得到的植株⑩的体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是三倍体。
故答案为:
(1)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
(2)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 纺锤体(或纺锤丝)
(3)RRrrGGgg
(4)三
分析题图:①②③⑤⑨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③→⑦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③④⑧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③→⑥为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⑤×⑥→⑩为杂交育种。
本题结合流程图,主要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育种方法,难度适中。解题关键是分析图解,注意区分③→⑥为多倍体育种,③④⑧是单倍体育种,两者都需要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但单倍体育种只能处理幼苗。
25.【答案】遗传和变异;生活环境有地理隔离;遗传;4%、32%、64%;逐渐下降
【解析】解:(1)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由于变异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外因是生活环境改变形成地理隔离,自然选择导致了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此处为不同的变异类型,故为遗传多样性.
(3)由于A的基因频率为0.2,a的基因频率为0.8,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A2=4%、Aa=2×A×a=32%、aa=a2=64%,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则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会逐渐减少.
故答案为:
(1)遗传和变异 生活环境有地理隔离
(2)遗传
(3)4%、32%、64% 逐渐下降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试题难度中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三校联考高一(下)月考生物试卷(4月份)(含答案解析),共22页。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A,【答案】B,【答案】C,【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一下学期6月第三次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