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必刷题 08—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403265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每日必刷题 08—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403265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每日必刷题 08—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403265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每日必刷题
- 每日必刷题 06—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 试卷 0 次下载
- 每日必刷题 07—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 试卷 0 次下载
- 每日必刷题 09—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 试卷 0 次下载
- 每日必刷题 10—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 试卷 0 次下载
- 每日必刷题 11—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 试卷 0 次下载
每日必刷题 08—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每日必刷题 08—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共16页。
2.小苏打(NaHCO3)和食盐 NaCl 是厨房中常用物质,现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 NaHCO3和 NaCl 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某科学小组同学展开了系列拓展性研究。
【实验目的】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
【实验方案】
【实验结论】该白色固体由 NaHCO3 和 NaCl 两种物质组成
(1)基于上述实验结论,则步骤①中加入的过量稀酸应该是________。
(2)写出步骤②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3.下面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菊花扦插的最佳时期,探究“影响菊花扦插成活因素”的实验结果,环境条件是:15℃--25℃,散射光照,扦插数100根/组,培养时间3周。
请你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上述试验中,共有________组对照实验,其中________为对照组。
(2)实验中,涂硫磺粉的目的是________。
(3)若以三组和四组为对照组进行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4)不能以一组和三组进行对照实验的原因是________。
4.热机发明后,一直在持续的改进和发展中。
材料一:1769年,法国人居纽制造出蒸汽机推动的三轮汽车(图甲),传统蒸汽机的燃料在气缸外部燃烧(图乙),热效率为5%-8%之间。
材料二:1862年,法国人德罗夏提出内燃机(内燃指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四冲程循环理论:①气缸的向外运动造成的真空将混合气体燃料吸入气缸;②通过气缸的向内运动对进入气缸里的燃料进行压缩;③高压燃烧气体产生巨大爆发力;④将已经燃烧的废气从气缸中排出。
材料三: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以四冲程为依据的煤气内燃机,利用飞轮的惯性使四冲程自动实现循环往复,内燃机的效率达到14%。
(1)四冲程循环理论提及的“巨大爆发力”由下图中的 冲程实现。
A.
B.
C.
D.
(2)德罗夏提到的内燃方式是基于________的猜想。
(3)老师在重复演示“做功改变内能“实验(图丙)之间,需在拔出活塞后将厚玻璃筒甩几下,其目的与内燃机的________(选填“吸气“、“压缩”、“做功”或“排气”)冲程的原理相似。
5.为了比较甲、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和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小吴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如图)。他取两种金属(表面积相同)各m克,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相同质量和质量分数)进行反应。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不同时间内收集 到的气体体积,实验记录如下表:
(1)由实验结果可知:金属活动性较强的是________ 。
(2)为使得到的实验数据准确,小吴开始收集气体的时间点应该是________ 。
A.导管口一有气泡冒出时 B.冒出气泡连续且均匀时 C.检验产生的气体纯净时
(3)根据已有实验数据,要比较甲、乙两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还需知道________ 。
A.参加反应的硫酸质量 B.生成物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6.某兴趣小组同学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为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如图所示.实验现象为:甲:试管内液面上升;乙:鸡蛋掉入瓶内.
(1)小王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________.
(2)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小明同学针对小余的质疑,利用甲装置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补做的实验是________.
(3)小余同学认为可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来证明甲、乙装置中的CO2和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少量甲或乙中反应后的溶液置于试管内________(写出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从而证明了CO2和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7.小科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仪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10Ω 1A”,AB间接入的定值电阻的阻值为25Ω.
实验步骤
①连接电路:完成图甲中的连线,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
②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电压表示数为3.0V,读出电流表示数并记录,此时滑片P在中点附近
③断开开关,在AB间换接20Ω的定值电阻;
④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示数并记录;
⑤断开开关,在AB间分别换接15Ω、10Ω和5Ω的定值电阻,依次重复步骤④.
(1)实验数据
AB间接5Ω的定值电阻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表中“★”处的数值为________.
数据分析小科找不出上述数据的定量关系.而其他同学都通过实验得出了“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的正确结论.
(2)实验反思
①小科得不到正确结论的原因是________,需要重新实验.
②根据小科的实验数据,通过进一步分析计算可以发现,当AB间的阻值变小时,电池组两端的电压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8.为了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小马找来了用过的输液器和瓶子,设计了两套装置(如图甲、乙).选择其中一套合理的装置,通过调节使水匀速滴出;他以小车为研究对象,在车尾处粘上长纸条,让小车拖着的纸条经过滴管出口的正下方.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经过多次实验后,得到了数个带有“滴痕”的长纸条,选择其中两个纸条(如图丙所示)进行研究:
(1)为保证水持续匀速滴出,合理的装置应该是________ ,这样可以保证在纸条上得到的任意相邻两个“滴痕”的间隔时间________ 。
(2)通过对A、B纸条上“滴痕”的分析,你认为小车两次分别做什么运动________ ?
9.图示为是草原中的各种生物关联图,请据图作答:
(1)图中所示是一个和谐的草原生态系统,各种生物所占的比例维持在一个相对________的状态.
(2)图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________者.野兔和鹿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是生物圈中的________者.图中所示细菌能够将生物遗体进行分解,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为简单的________并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中,参与生物圈中的________循环,其营养方式是________,是生物圈中的________者.
(3)图中绿色植物和动物细胞基本结构最明显的差别是有________,细菌与绿色植物和动物的细胞
基本结构最大的差别是没有成形的________,一般以________方式进行生殖.
10. 如图是一个弹簧门的示意图,相当于一个杠杆.弹簧的作用是当人进门后,它的能力自动将门关闭,在开门时它起到阻力的作用.
已知将门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推力F与门面垂直,它的力臂是0.8m,弹簧产生的阻力是120N,力臂是0.2m,求:
(1)弹簧拉力将门关闭的过程中,弹簧的________ 能转化为门的动能.
(2)将门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推力F的大小?(摩擦及其它阻力可不计)
(3)若此时人的手掌与门的接触面积为0.01m2 , 推力对门产生的压强是多少?
11. 2020年2月,一场历史罕见的由沙漠蝗虫引起的灾害,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
(1)某地区的所有沙漠蝗虫属于一个________(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如图,蝗虫具有以绿色和褐色为主的保护色,咀嚼式口器,活动、繁殖能力强等特征。这些适应环境的特征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
(3)资料显示:①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繁衍;②鸟类、螳螂、蛙等生物是蝗虫的天敌。根据以上两项资料分别提出一条防治蝗灾的措施________。
12.现代汽车广泛利用了倒车雷达,它在工作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________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如图,汽车利用倒车雷达发射声波,经过0.01s后收到回波。如果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汽车此时离障碍物多远________?
13.如图甲所示,水平放置的方形容器里有一个重为6N、边长为10cm的立方体物块M(开始时容器内无水)。已知容器高20cm,物块M与容器底部不密合,且M底部与容器底部之间用一段5cm长的细线相连,假设细线足够牢固。现以5ml/s的恒定水流向容器内注水,当注水时间t=130s时,可画出容器中水的深度h随注水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请解答下列问题:
(1)当t=130s时,物块在水中的状态是________。(选填“完全浸没”或“部分浸入”)
(2)当t=130s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大小是________N.
(3)图乙中a的值是多少?(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4)持续以原来的流速向容器内注水,则当t=________s时容器恰被注满。
(5)上述过程中容器内的深度h与注水时间t的关系最符合下列哪个选线(假设物块始终保持水平)?_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
参考答案
1. 9;72
解析:(1)首先根据v=nv物计算出自由端移动的速度,再根据公式P=Fv计算自由端拉力的功率;
(2)根据公式η=fnF计算地面对物体A的摩擦力。
解答:(1)自由端移动的速度v=nv物=3×0.1m/s=0.3m/s;
自由端拉力的功率:P=Fv=30N×0.3m/s=9W;
(2)根据公式η=fnF得到:80%=f3×30N;
解得:f=72N。
2. (1)硝酸
(2)CO2+Ca(OH)2=CaCO3↓+H2O。
解析:根据氯离子的验证方法分析;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分析。
解答:(1)因盐酸和硫酸对氯离子验证有干扰,所以步骤①中加入的过量稀酸应该是硝酸;(2)步骤②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3. (1)3;四组
(2)保护插条切口,防止病菌感染
(3)温度是影响菊花插条成活因素
(4)有两个变量
解析:设置对照实验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探究实验一定要设置对照组。(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2)对照实验注意应该保持唯一变量。
解答:(1)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上述试验中,共有3组对照实验,其中四组为对照组;
(2)硫磺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用硫磺处理切口,可以避免埋入土中的部分腐烂;
(3)若以三组和四组为对照组进行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温度是影响菊花插条成活因素;
(4)对照实验注意应该保持唯一变量.不能以一组和三组进行对照实验的原因是有两个变量。
故答案为:(1)3;四组;(2)保护插条切口,防止病菌感染;(3)温度是影响菊花插条成活因素;(4)有两个变量。
4. (1)C
(2)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热量散失少,热效率高
(3)排气
解析:内燃机,是一种动力机械,它是通过使燃料在机器内部燃烧,并将其放出的热能直接转换为动力的热力发动机。
解答:(1)产生巨大爆发力的过程是做功冲程;
A、吸气冲程;B、压缩冲程;C、做功冲程;D、排气冲程;故C符合题意;
(2)由材料可知,内燃的效率远大于外燃机的效率,所以德罗夏提到的内燃方式是基于内燃过程中能量散失少,热效率高的猜想;
(3)厚玻璃筒就相当于内燃机的内部空间,而活塞相当于飞轮,所以把玻璃筒甩几个是为了让玻璃筒中的气体排出,相当于排气冲程;
故答案为:(1)C;(2) 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热量散失少,热效率高;(3)排气。
5. (1)乙
(2)A
(3)B
解析:
(1)根据相同时间内放出氢气的多少判断反应速率快慢,再利用反应速率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2)根据实验的目的分析。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分析缺少的量。
解答:
(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相同时间内金属乙产生的气体比甲多,因此乙的活动性比甲强。
(2)因为要测定金属产生氢气的快慢,因此应该是收集金属反应产生的所有气体,因为两者装置中都有空气,因此可以不考虑装置中空气的影响,故是导管口一有气泡冒出时就要收集,故选项为:A。
(3)已知金属的质量、产生氢气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因此缺少金属的化合价来书写化学方程式,故选项为:B。
故答案为:(1)乙;(2)A;(3)B。
6. (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压强减小
(2)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清水,其它相同
(3)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或滴加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合理即可)
解析:(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封闭装置内的气压会减小,甲中的试管内水面会上升,而乙上面的鸡蛋会落入瓶中。
(2)装置中气压减小有两个原因:①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②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如果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相同体积的清水,与实验甲比较观察到试管内的水面升高的高度小,就能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钠,而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如果加入硝酸钡溶液,还会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这都能证明二者反应了。
解答:(1)小王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压强减小。
(2)小明同学针对小余的质疑,利用甲装置补充了一个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清水,其它相同。
(3)小余同学认为可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来证明甲、乙装置中的CO2和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少量甲或乙中反应后的溶液置于试管内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或滴加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从而证明了CO2和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7. (1)0.26A
(2)没有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变小
解析:①要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根据实物图中滑片的位置可知,需将滑动变阻器的右下接线柱接入电路;⑤根据电流表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的位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①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需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②根据表中的数据和U=IR可知电池组两端电压与阻值的关系.本题考查了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控制变量法以及欧姆定律的应用,注意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需保持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解答:解:①使滑动变阻器的右下接线柱与开关的右接线柱相连,如下图所示:
⑤根据图乙可知,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分度值为0.02A,示数为0.26A;(1)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需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根据表中数据和U=IR可知,电阻两端电压随阻值的减小而减小;因此小科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是因为没有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2)假设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中点位置,则当AB间的阻值为25Ω时,电源电压:U=0.12A×(25Ω+5Ω)=3.6V;
当AB间的阻值为20Ω时,电源电压:U=0.14A×(20Ω+5Ω)=3.5V;
当AB间的阻值为15Ω时,电源电压:U=0.16A×(15Ω+5Ω)=3.2V;
当AB间的阻值为10Ω时,电源电压:U=0.2A×(10Ω+5Ω)=3V;
当AB间的阻值为5Ω时,电源电压:U=0.26A×(5Ω+5Ω)=2.6V;
通过上面的计算可知,当AB间的阻值变小时,电池组两端的电压将变小.
故答案为:0.26;①没有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②变小.
8. (1)乙装置;相等
(2)变(加)速直线运动
解析:(1)输液瓶是一个入口和大气相通,即进气管的目的是为了使瓶内压强等于大气压强,可以使瓶内液体自然流出,否则当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时,液体可 能不再流出;根据水匀速滴出的特点即可确定任意相邻两个“滴痕“间的时间关系;(2)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即任意相同时间内,如果通过的路程相同,则 为匀速直线运动;否则为变速运动.
解答:(1)因为乙中有进气管,因此为了确保水持续匀速流出,应选乙装置;因为水是匀速滴出,因此纸条上得到的任意相邻两个“滴痕”的时间间隔相等;(2)因为A纸条上任意相邻两个“滴痕”间隔相等,因此A纸条表明小车在作匀速直线运动;因为B纸条上“滴痕”之间的间隔不同,并且逐渐增大,因此B纸条表明小车在作变(加)速直线运动。
9. (1)稳定
(2)生产;消费;无机物;物质;异养;分解
(3)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细胞核;分裂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是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源泉,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消费者﹣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据此解答.
解答:解:(1)从图中不难看出,野兔生活的草原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和比例维持在一个相对的稳定的状态,这就是生态平衡.(2)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兔、鹿等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腐生的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故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重要作用,这些微生物的营养方式主要是异养,属于生物圈中的分解者.(3)动物细胞和植物的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不同点:是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细菌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单细胞的生物,一般以分裂方式进行生殖.
故答案为:(1)稳定;(2)生产;消费;无机物;物质;异养;分解;(3)细菌、真菌;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分解者(1)稳定(2)生产、消费、无机物、物质、腐生、分解(3)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细胞核;分裂.
10. (1)弹性势
(2) 解: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LF=f•Lf
F×0.8m=120N×0.2m
解得:F=30N
(3)手对门的压强p=FS=30N0.01m2=3000Pa.
解答:解:(1)门被拉开时,弹簧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弹性势能,松手后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分析:(1)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为弹性势能,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为动能;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将已知代入便可得出结论;
(3)根据p=FS将已知条件代入求出压强的大小.
11. (1)种群
(2)自然选择或进化
(3)①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螳螂、蛙等);利用蝗虫的天敌进行防治。
解析:1、种群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 内的 同种生物个体 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的结构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3、可根据提示的资料提出防治蝗灾的措施。
解答:(1) 某地区的所有沙漠蝗虫 符合种群的定义,所以属于一个种群;
(2) 如图,蝗虫具有以绿色和褐色为主的保护色,咀嚼式口器,活动、繁殖能力强等特征。这些适应环境的特征是长期 自然选择或进化的结果;
(3)根据提示的资料” ①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繁衍;②鸟类、螳螂、蛙等生物是蝗虫的天敌 “可知,防治蝗灾的措施有: ①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螳螂、蛙等);利用蝗虫的天敌进行防治 。
故答案为:(1)种群 (2)自然选择或进化 (3) ①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螳螂、蛙等);利用蝗虫的天敌进行防治
12. 反射;1.7m
解析:(1)声音和光类似,遇到障碍物后不会停止传播,而是改变传播方向继续传播,这就是声音的反射;
(2)汽车到障碍物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路程的一半,即s=12vt。
解答:(1)现代汽车广泛利用了倒车雷达,它在工作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
汽车到障碍物的距离s=12vt=12×340m/s×0.01s=1.7m。
13. (1)部分浸入
(2)12.5
(3)解:物块M漂浮时F浮=G物=6N此时,F浮=ρ水gV排=ρ水gSha=6N
所以,ha= F浮ρ水gS=6N10×103kgm3×10N/kg×0.1m×0.1m =0.06m=6cm
答:a的值为6。
(4)300
(5)D
解析:(1)当t=130s时,水面的深度为10cm,假设木块是浸没的,根据F浮=ρ液gV排计算出它受到的浮力,然后根据浮沉条件判断它的状态即可;
(2)首先根据V水=vt计算出注入水的体积,然后根据G水=ρ水gV水计算出注入水的重力,最后根据公式F=G水+G物块计算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3)a点为图像的拐点,从0s~30s这段时间内,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它静止在容器底部;从30s以后,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处于漂浮状态。首先根据漂浮条件计算出浮力,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出此时物块排开水的体积,最后根据h=V排S计算即可;
(4)根据图像可知,从30s到130s之间,物体漂浮,随着水面的上升而升高;首先根据h增=10cm-a计算出水面升高的高度,然后根据V水=vt计算出加水的体积,接下来根据S容器=V水h增计算出容器的底面积。根据V总=S容器h容器计算出容器的总容积,再利用V总水=V容器-V物块计算出加水的总体积,最后根据t总=V水总v计算加满水的总时间;
(5)时间相同,加水的体积相同,那么水面升高的速度取决于这个水柱的底面积,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1)物块M的体积V=(0.1m)3=0.001m3;
当物块完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为:F浮=ρ液gV排=1.0×103kg/m3×0.001m3×10N/kg=10N;
因为10N>6N,所以F浮>G;
由于物块的高度10cm与水深相同,所以肯定物块不受绳子的拉力;
那么物块肯定处于漂浮状态,即部分进入;
(2)当t=130s时,注入的水的体积:V水=vt=5mL/s×130s=650mL=6.5×10-4m3;
则加入水的重力:G水=ρ水gV水=1.0×103kg/m3×10N/kg×6.5×10-4m3=6.5N;
所以水对底部的压力F=G水+GM=6.5N+6N=12.5N;
(3)当t=30s时,正好是物块M处于刚刚开始漂浮的状态,
则此时受到的 F浮=G物=6N;
那么乙图中的a点的值: ha=F浮ρ水gS=6N10×103kg/m3×10N/kg×0.1m×0.1m=0.06m=6cm;
(4)从30s到130s之间,物体漂浮,随着水面的上升而升高;
水面增加的高度:h增=10cm-6cm=4cm;
加水的体积:V水=vt=5ml/s×(130s-30s)=500ml=500cm3;
容器的底面积:S容器=V水h增=500cm34cm=125cm2;
容器的容积为:V总=S容器h容器=125cm2×20cm=2500cm3;
当水加满时加入水的体积:V总水=V容器-V物块=2500cm3-1000cm3=1500cm3;
加满水需要的时间:t总=V水总v=1500cm35ml/s=300s;
(5)根据公式h=V水S水=vtS水得到,
当加水时间和加水速度相同时,水面升高的快慢与水柱的底面积大小成反比;
在开始阶段,物块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它静止在容器底部,此时水柱的底面积S水=S容器-S物块;
当浮力等于物重时,物块漂浮,随着水面的升高而升高,在细线拉直前,水柱的底面积S水=S容器;
当细线被拉直后,物体不再上升,随着水面的上升,这段时间内S水=S容器-S物块;
当物块全部浸没后直到加满水,水柱的底面积S水=S容器。
那么水柱底面积的变化为:先变大,后变小再变大;
那么根据水面升高速度和底面积的反比关系可知:水面升高的速度先变小,后变大再变小。
因此水面高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第一段比较陡,第二段比较缓,第三段比较陡,第四段比较缓。
故选D。分组
扦插土壤
插条切口
相对湿度(%)
插条选择
成活率(%)
第一组
不消毒
涂硫磺粉
50--85
嫩枝
47
第二组
消毒
不处理
50--85
嫩枝
42
第三组
消毒
涂硫磺粉
20--30
嫩枝
23
第四组
消毒
涂硫磺粉
50--85
嫩枝
92
反应时间(秒)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毫升)
甲金属
25
60
95
130
160
170
170
乙金属
30
75
120
150
150
150
150
电阻R/Ω
25
20
15
10
5
电流I/A
0.12
0.14
0.16
0.20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每日必刷题 37—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甲是清代的救火工具“水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每日必刷题 47—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扔纸飞机”是民间传统游戏,铝在生活生产中具有广泛的用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每日必刷题 22—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心脏四个腔的关系中,不正常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