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语文部编版8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分层作业(培优版)(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语文部编版8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分层作业(培优版)第1页
    语文部编版8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分层作业(培优版)第2页
    语文部编版8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分层作业(培优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精品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精品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biān) 农谚(yán)
    B.簌簌(shù) 萌发(méng) 芳菲(fěi) 销声匿迹(nì)
    C.衰草(shuāi) 草长莺飞(yīng) 窥见(kuī) 纬度(wěi)
    D.风雪载途(zhài) 侵害(qīn) 逆温(yì) 数据(shù)
    2.下列句子加横线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B.“最美新娘”李成环的事迹可歌可泣,她被兰州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
    C.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需要积累语言、深入理解,这种寻章摘句的方法值得大力提倡。
    D.诵读经典对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______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________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______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_________,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A.懂得 传语 注意 花香鸟语B.知晓 喧闹 掌握 莺歌燕舞
    C.掌握 警示 倾听 莺歌燕舞D.注意 传语 懂得 花香鸟语
    4.下列对《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的所有物候现象,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B.草木枯荣、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其为物候。
    C.文中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作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D.物候观测引用在农事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对于农业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5.《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 ⑤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A.②⑥④⑤③①B.①③⑤④②⑥C.②⑥⑤③④①D.①⑤③④②⑥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交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⑦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⑧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⑨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⑩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⑪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⑫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7.对第①②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现象B.物候规律C.四季变化D.气候变化
    8.对第④⑤的两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的物候记录很详细。
    B.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C.物候观测比气象仪器复杂灵敏。
    D.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
    9.对第⑥~⑩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摹状貌B.举例子C.作比较D.列数字
    10.对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⑪~⑫段说明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B.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印象。各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
    C.本文说明语言生动、其雅、准确。第②段拟人手法的运用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D.根据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我们可以得知: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每到春季,生长在泰山顶上的槐花飘香的时候,山脚下的槐花基本还是花骨朵。
    阅读下面不同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午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乙】
    ①中国地处温带,一年四季分明。我们的祖先发明的二十四节气,便将四季的时间平均分配。从立冬到立春,再到立夏、立秋,都是间隔三个月。从历法的角度来看,春天的法定长度便是三个月,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春”就是指长达三个月的春季。杜荀鹤说得更加明确:“每岁春光九十日。”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春季变得越来越短了。据气象部门统计,2017年南京的春季只有54天,还不足两个月。今年的春姑娘也姗姗来迟,气象部门宣布,南京从3月23日才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比历法上的“立春”(2月4日)晚了47天!但昨天(3月27日)南京的气温迅速升至27摄氏度,夏季的脚步声已清晰可闻。看来今年南京的春季会比去年更加短促!《红楼梦》里贾府的四位姑娘,分别取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即迎之,又探之,可见春尚未至,然而紧接着就来了惜之!难道在曹雪芹生活的年代,南京的春季就是如此短促,所以“金陵十二钗”中的四位贾姓姑娘如此取名?
    ②就自然景观而言,春、夏、秋、冬各有千秋。然而人间贫富不均,贵贱有别,人们对四季的感觉也就千差万别。春秋时代的某个严冬,齐景公身穿狐白之裘,对大臣晏婴说:“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中唐的某个酷夏,唐文宗坐在凉爽的殿阁中与诸学士联句,文宗得句云:“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者对严寒、酷暑有切肤之痛,显然不会有这种闲情逸致。所以普通人更喜爱既不冷也不热的春、秋两季,总是在盛夏酷暑时盼望着凉爽的秋天,在寒冬腊月时盼望着温暖的春天。可惜如今的春季越来越短,自然界中的百草千卉当然也就“春江水暖鸭先知”。至少在南京,春天的花卉似乎不再像从前那样先后有序,而变成扎堆开放。紫金山下的梅花刚谢,桃花、樱花、海棠、紫叶李便争先恐后地纷纷开花。这几天到城东来赏花的人熙熙攘攘,大家都明白“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我曾经十分喜爱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那春天还会远吗?”但如今的我更想把句中的“春天”改成“夏天”,不知其他地方的读者朋友同意这样改吗?
    (莫砺锋《如果冬天来了,那夏天还会远吗?》)
    11.两篇选文的说明内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12.【甲】文语言赏析。
    (1)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本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2)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3.乙文中引用孟郊和杜荀鹤的诗句,又引述齐景公和唐文宗对季节的感受,分别有什么作用?
    14.作者想把“如果冬天来了,那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中的“春天”改成“夏天”,有怎样的用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 满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②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③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须熏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熟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大减弱。
    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⑤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重要的,是“水”。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
    ⑥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⑦按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四月小满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也是最潮湿闷热的时节。这时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旺盛。正因为如此,人体在小满时消耗的营养物质最多,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至于有所伤耗。这时,可以多吃一些清热、暖胃、温补的食品。因为空气潮湿,小满节气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的高发期,人们要预防湿邪入侵,多吃一些有化湿通淤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等,忌食辛辣甘肥、生湿助湿的食物。
    15.本文围绕“小满”这一节气,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16.文章多处引用农谚进行说明,请概括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17.本文运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18.科学性是说明文的生命。请结合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作简要分析。
    (1)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2)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19.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请从你知道的节气中任选—个加以介绍。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北极昆虫的绝技
    ①在北极地区,由于环境严酷,气候恶劣,昆虫的种类要少得多,总共也不过几千种,主要有苍蝇、蚊子、螨、蠓、蜘蛛等。其中,苍蝇和蚊子的数量最多,占昆虫总数的60%—70%。
    ②大的动物和鸟类,可以靠身上的长绒毛抵御严寒,但昆虫却永远只能赤身裸体。那么,它们怎样才能度过北极严酷的冬季呢?实际上,绝大多数昆虫,在一年当中大约有9个月的时间身体都处在冷冻状态,它们生存于土壤、泥巴或沼泽里,和周围物质冻在一起。我们知道,冰是一种晶体,但是,如果昆虫的身体结晶的话,就有可能扭断它的脉管从而破坏其肌体。为了防止这一点,北极的昆虫们演化出了一种绝技,就是它们能够自动地将其细胞中的水分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有效地避免结晶。还有北极的牛蝇,是一种极可怕的寄生昆虫,它将卵下在驯鹿的绒毛里,孵化出来之后即钻进驯鹿体内,顺着血管周游全身,长大之后又回到驯鹿的脊梁骨附近,穴没而居,而且开了一个天窗,以便呼吸新鲜空气,直到长成之后钻出驯鹿体外,进行新的一轮繁衍生殖。按理说,小驯鹿细嫩鲜美,又无防御能力,是最好的美食佳肴,但牛蝇却从不攻击它们。因为如果牛蝇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虽然要容易得多,但却有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就难以生存下去了。小小的牛蝇,竟早在人类数十万年之前就懂得如此深奥的道理,不得不引起人类去深思。不仅如此,牛蝇在每群驯鹿中下卵的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它们使受卵驯鹿的头数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也尽量避免在一头驯鹿身上下卵过多。如果在一群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驯鹿群的灭绝。而如果在同一头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其死亡,或者由于体弱而被天敌吃掉。这样,它们的后代也就会随之同归于尽了。
    ③生活在北极的昆虫,还面临着另外一种特殊的困难。毕竟北极地广人稀,连动物也很稀少,昆虫怎样才能找到自己进攻的对象呢?据生物学家研究表明,蚊子身上有一种非常先进的红外线探测器,能在相当远的距离,准确无误地遥感到人和动物身上发射出来的红外线,从而顺藤摸瓜,群起而攻之。而人类所用的红外线探测器,只是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不仅庞大笨重,而且所显示出的图像还模模糊糊。若与小小的蚊子相比,人类落后了不知有多少个世纪。至于那些蛾子和蝴蝶们,是怎样相距遥遥就能谈情说爱,就更使生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了。
    ④在北极的陆地上进行野外工作,最可怕的东西是黑蝇。它们有非常灵敏的嗅觉,老远就能闻到人的气味,便立刻成群结队地飞来,“嗡嗡”叫着,轰炸机似的,使人心惊肉跳。因为即使你穿再厚的衣服也没有用,它们那钢针一般的嘴,连脚上的老皮也能叮透,然后深深地扎进你的肉里,吸食你的血液。与此同时,还吐出一种毒液。被叮咬之处,凸起一个大泡,肿胀疼痛,甚至溃烂,那滋味可不是好受的。
    ⑤在北极,昆虫的世界就是这样奇妙。
    20.(1)生活在北极的大多数昆虫遇到了哪些困难?
    (2)它们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21.(1)第②段中“如此深奥的道理”指的是什么?
    (2)这一点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22.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请举一个例子说明。
    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从文中介绍的北极昆虫的绝技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条什么自然规律?
    参考答案:
    1.C
    2.C
    3.D
    4.A
    5.C
    6.A
    7.A 8.B 9.A 10.D
    11.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春季变得越来越短。 12.(1)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举“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的例子,把两者进行对比,运用具体的数字,准确说明了受纬度影响,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2)“—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3.引用孟郊和杜荀鹤的诗句,表明在古代历法中,春天的法定长度是三个月;引述齐景公和唐文宗对季节的感受,表明由于贫富不均,贵贱有别,人们对四季的感觉也就千差万别,突出了普通人对春、秋两季的喜爱。 14.进一步强调如今的春季越来越短,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春天匆匆离去的惋惜之情。
    15.①小满的时间;②小满的含义;③小满时农作物的生长特点;④小满时的气候特点;⑤人们饮食的注意事项。 16.文章多处引用农谚说明了小满节气的含义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生动形象,有说服力。 17.逻辑顺序。 18.(1)准确地说明了今年小满节气到来的时间。(2)“渐次”是“逐渐”的意思,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9.示例: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北极严寒;昆虫找不到自己进攻的对象(或:昆虫找不到赖以生存的食物)。 (2)它们自动降低细胞中的水分,避免结晶;用红外线探测器或用敏锐的嗅觉来寻找食物的来源(或:寻找进攻的对象)。 21.(1)牛蝇不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是因为这样做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难以生存下去。 (2)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须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 22. 示例:举例子。 举牛蝇的例子说明昆虫如何抵御北极的寒冷;举蚊子的例子说明北极昆虫如何寻找进攻的对象。(举出一例即可) 23.适者生存(或:只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就能生存下去。或: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化,并练就适应变化的绝技,才能生存下去)。

    相关试卷

    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优秀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优秀同步达标检测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现代文阅读,在线精读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雁归来精品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雁归来精品复习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精品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精品课时作业,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语文部编版8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分层作业(培优版)(含答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