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分层作业】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含答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精品课时作业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精品课时作业,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连翘(qià) 悬殊(shū) 衰草连天(shuāi) 草木荣枯(róng)
B.侵害(qīn) 延迟(yán) 周而复始(ér) 风雪载途(zhài)
C.孕育(yùn) 农谚(yàn) 冰雪融化(róng) 翩然自来(piān)
D.了解(jiě) 纬度(wěi) 销声匿迹(nì) 簌簌落下(shù)
2.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③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④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⑤桃花开了,又像是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A.③⑤④②①B.③②⑤④①C.⑤④②①③D.⑤②④③①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足球的发展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B.《奔跑吧兄弟》这个栏目办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C.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邓稼先作为一个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 过来。冰雪 ,草木萌发,各种花 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 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了炎热的夏季
A.清醒 融化 依次 翩然
B.苏醒 融化 次第 翩然
C.苏醒 溶化 次第 俏然
D.苏醒 溶化 次第 翩然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是超出环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强度排放造成的。(这句话句式杂糅,去掉“根本原因”或“造成的”)
B.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创作的“永州八记”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典范,具有开创性。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D.竺可桢在《大自然的语言》这篇事物说明文中,按时间顺序谋篇布局,先提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继而说明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再说明决定物候的因素,最后指出物候学研究的重要价值。
6.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即使从科学眼光来看,那构成雪景的一片片雪花也是万姿千态,各放异彩!有的是晶莹一薄片;有的像白亮的银针;有的像张开的小扇子;有的像夜空的星星;有的像交错的树枝;有的干脆像哑铃。据统计,现在观测到的形形色色的雪花,有一万多种哩!但是雪花有个基本形状是不变的,那就是所有雪花都带有六角形的特征。即便是针形雪花,也是六根针伸向六个方向。雪花是六角,这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的。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即汉文帝时,我国已有“凡草木花多五瓣,雪花独六出”的记载。这一发现比外国早一千七百多年。在欧洲,直到1611年,天文学家开普勒才发现雪花是六瓣的。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 引用 作比较
B.打比方 下定义 列数字
C.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D.打比方 分类别 列数字
二、现代文阅读
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⑵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⑶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⑷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⑸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7.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8.这部分内容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9.选段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0.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思考: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对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推崇备至?这给你什么启发?
链接材料: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几千年来天气物候文明的精华。最近读美国人明恩溥(1845—1942)《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他就对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推崇备至。此公十九世纪后半期在山东底层农村传教二十多年,是他上书并游说美国总统和议会放弃庚子赔款,转用于在中国开办教育。众所周知,这其中就包括清华大学前身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他说:“新英格兰没有气候,只有各种天气的样本”,可是“在中国,冷热交替现象不像我们合众国所见的那样无法预测,毫无规律,而是平稳有序,符合一个古老的家长制。……这个帝国的历书是否在其广袤的疆域里处处行得通,我们无从知晓,但在我们碰巧熟悉的诸多地区,它确实是一种报信服务。在‘立春’那一刻,春天来临。我们注意到,好几年‘立秋’那一天,人们可以感到天气有所变化,之后就不再有夏天的暑热了。霜冻不会毫无规律地突然降临到一年的每一个月份——各个民主国家里这种情况过于频繁——中国的日历在二十四节气中定下一个‘霜降’。几年前,这个节气是10月23日。这天之前,一点轻微的霜都见不到,而这天早晨,地面上盖上了白霜,之后天天如此。我们注意观察了几年,发现其正确程度总在三天之内。”
“在中国,不仅没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合情合度,有灵性的动物也是如此。好几年,我们都注意到,早春的某一特定的日子,窗框上有几只苍蝇,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见到苍蝇了,每次,我们都极有把握地翻开这个帝国的历书,证实这一天的确是‘惊蛰’。”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③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④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⑤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⑥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⑦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⑧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⑨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11.请用“//”将第1自然段分为两层。从结构上看,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
分层: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关系:
12.选文第2自然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简要概括第4~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5.“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能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完成小题。
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⑵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⑶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⑷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⑸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⑹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⑺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⑻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⑼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⑽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⑾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⑿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6.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①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②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17.“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能否删去?为什么?
18.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这些因素的?
19.“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请举两例并说说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0.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物候学研究能够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还能够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C.文章1—2段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而7——10段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D.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所以,全文只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
参考答案:
1.C
2.B
3.B
4.B
5.D
6.C
7.说明了影响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 8.逻辑顺序。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列,这样排列体现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9.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差别而不同。 10.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识自然规律的结果,是中国几千年来天气物候文明的精华。所以美国人明恩溥对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推崇备至。
启发: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精神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在认识自然的征程上,人类是朋友。崇敬我们先人的智慧,传承中华文明,走好我们自己的路。
11.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 ⑨ 先分后总(或:分—总) 12.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3.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14.作比较。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说明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突出了“活的仪器”更复杂、更灵活的特性。 15.不能删去。“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候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16.①举例子。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或具体形象地说明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②作比较。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17.不能。“凡是”表示范围,原句意思说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无一例外。删去后与原句意思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8.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它们是由主要次(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 19.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物候知识:因为雨前必定闷热,而蝉闷热就会越叫越凶。立夏蚯蚓出,又是好收成。物候知识:一般下雨后都有蚯蚓,立夏蚯蚓出洞,证明雨水不小,那这一年的收成就比较好。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物候知识:下雨时雨会冲垮蚂蚁或蛇的家,所以它们会在雨来临前搬家等等。 20.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雁归来优秀巩固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大自然的语言优秀一课一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精品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