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练习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23诗歌鉴赏复习之即事抒怀练习含答案
展开即事抒怀—2023高考二轮诗歌鉴赏复习专练03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即事(其十)
章 甫
初失清河日,驳驳遂逼人。
余生偷岁月,无地避风尘。
精锐看诸将,谟谋仰大臣。
懦夫忧国泪,欲忍已沾巾。
【注】这是章甫组诗十首中的最后一首。约为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所作。这年金兵南侵,由清河口入淮,张浚败绩。南宋朝廷失却抗金的信心,拟退守长江,结果与金再次签订屈辱和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叙写了南宋失掉清河后,金兵继续南下咄咄逼人之势。
B.“无地”二字感慨极深,喻示国土日蹙,再也不能退让逃亡了。
C.尾联以“懦夫”指斥议和派,又饱含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之情。
D.全诗运用了夹叙夹议的笔法,时带抒情的笔调,倾诉了作者的忧愤。
16.颈联“精锐看诸将,谟谋仰大臣”既有诗人的劝勉之意,同时也含有讽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客从①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②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杜甫在长沙所作。②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客送我一颗珠子,仿汉乐府民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格式。
B.颔联中,珠子中隐隐有字,因为珠由泪点所成,所以从珠上想出“有隐字”。
C.颈联中,下句用“俟”字呼应上句的“久”,表明将珠子藏在竹箱中的目的。
D.本诗运用了鲛人传说,呈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是一首寓言式的讽喻诗。
16.作者是怎么从一颗小小的珠子逐步生发展开到忧民的情怀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日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南桥、西第:均在洛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游寓”二字点明诗人宦游的处境,“秦”字点明宦游的地点,照应了题目中的“京中”。
B.第二句关键在“看春”二字,内容上交代了“愁”的原因,结构上又领起下文对春景的描绘。
C.颔联两句选取典型场景,刻画了京中春天的生机盎然,“徒”“漫”二字又流露出无限的惆怅。
D.尾联构思新颖,其中“明年”“倍还”等语表明诗人对未来充满期待,洋溢着昂扬乐观的情绪。
16.诗歌先言“不当春”,后边又说“应尽兴”,你认为应该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9分)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①阅之有感
林景熙②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③,却与山窗障北风。
【注】①封事稿:臣子上奏给皇帝的机密奏章,因加封防止泄密而得名。②林景熙,宋末元初诗人,宋亡后弃官不仕。③防秋疏:北方民族在秋高气爽、马匹肥壮、中原秋收完毕时入侵,故以“防秋疏”指内容为抵御异族入侵应采取措施的奏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诗题可知,作者在山间小屋看见原本为南宋时期奏稿的窗户纸,有感而发。
B.首联写景,先点明所居之地,意味着当时作者四处漂泊,遁迹世外,远离人烟。
C.颔联写所处冬令飞雪之季,故有山窗糊纸避寒之举,为下文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D.后两联即事抒情:防秋疏用在窗上抵御北风,暗含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叹。
16.元代文人章祖程在《白石樵唱注》中评论道:“‘防秋疏’‘障北风’六字间,非情思精巧道不到也。然感慨之意,又自见于言外。”请结合后两联诗句谈谈你对这段评论的理解。(9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9分)
初夏闲步村落间【注】
陆游
薄云韬日不成晴,野水通池渐欲平。
绿叶忽低知鸟立,青萍微动觉鱼行。
醉游放荡初何适,睡起逍遥未易名。
忽遇湖边隐君子,相携一笑慰余生。
【注】当时诗人八十一岁,居山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景物时视野开阔,颇具空间感:空中的云层遮住太阳,地上的溪水将灌满池塘。
B.诗人留心细节:从“绿叶忽低”“青萍微动”等细微变化便知是鸟儿停立,鱼儿游动。
C.诗人醉后入眠,梦见自己在村子里四处游玩,其游玩的感受在醒来后却难以用言语表达。
D.诗人偶遇到了一位隐逸的君子,并和他相携同游,这让他对村居生活感受到了一丝快慰。
16.全诗无一“闲”字,却又紧扣标题的“闲”,请简要分析“闲”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6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自巩洛①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②岸,一雁初晴下朔风③。
为报洛桥④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注】①巩:巩县(今巩义市)。洛:洛水。巩洛指洛水在巩县境内汇入黄河处。②伊:伊水。③朔风:北风。④洛桥:洛阳桥,这里指洛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记叙并描写了由洛水入黄河的行程和景物。“夹”“豁”二字选用精当,舟行洛水,青山列岸,忽见群山开豁,大河横流,意境顿开。
B.颔联写寒树远影隐约天边,如水墨渲淡;落日的余晖闪烁在波涛之上,可谓妙手天成。
C.颈联动静结合,上句写伊水岸边的孤村经安史之乱残破不堪,意境萧疏孤清,下句写一雁孤飞,趁初晴乘风北上,与诗人的处境相契合。
D.结构上,本诗首联破题,中间两联呼应“即事”,尾联切题,构思精妙;内容上,秋天傍晚黄河的景象引发诗人感触,有寄托,有情思,意蕴丰富。
16.“扁舟不系”源于《庄子》中的“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请结合庄子中的这几句话与尾联的含意简要分析诗人的心境。(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
度浮桥①至南台
陆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①浮桥:宋时由船只连成浮桥。②九轨: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言浮桥桥面宽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说诗人客中多病久未登临山水,闻南台之名试作一次探访,点明出游缘起。
B.颔联“九轨”、“千艘”是虚指、夸张之词,写出浮桥的雄伟气象,以虚见实。
C.颈联一“自”字,在冷静的叙述中透露感慨:人世与自然都在不断缓缓变迁着。
D.中间两联语言质朴、笔墨简淡,描绘出远近相宜、层次丰富的画面,意趣悠远。
16.同为病中登高,本诗与杜甫《登高》相比,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
秋雨夜眠①
唐·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5.下面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三秋”点明时序,意同《滕王阁序》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B.颔联雨声淅沥中,老翁仍能安然“睡美”,体现他心无所虑的闲适情怀。
C.取暖的燃料已化为灰烬,老翁却“香添暖被笼”,与“睡美”形成照应。
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直抒胸臆,突出秋霜的冷酷,表达愤懑无奈之情。
16.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别中都明府①兄
李白
吾兄诗酒继陶君,试宰中都天下闻。
东楼喜奉连枝②会,南陌愁为落叶分。
城隅渌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
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
[注]①中都,唐县名,属兖州;明府,县令。②连枝,这里指兄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人,说中都明府和陶渊明一样淡泊名利,远离官场。
B.颔联叙事,写刚“东楼”兄弟聚会,却又要面临“南陌”分别。
C.颈联写景,一个“明”字,展现了渌水荡漾、秋日明媚的景象。
D.“取醉不辞留夜月”,诗人今夜将在明媚的月光下大醉一场。
16.这首诗在抒发情感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即事抒怀—2023高考二轮诗歌鉴赏复习专练03
一【答案】
15.C “以‘懦夫’指斥议和派”错误,“懦夫”是诗人自指。
16.①颈联是诗人承上而发的议论:王师是否精锐,要看诸将统率得好不好;而收复失地的大计,则仰仗于权臣的谋划。
②金兵南侵,大宋已无退路,诗人当然希望权臣能谋划出收复失地的大计,诸将能统率精锐王师收复失地,因而劝勉意浓,表达诗人的赤诚之心。
③现实的情况也给诗人以“当头棒喝”,南宋朝廷与金再次签订屈辱和约,仰仗的权臣、诸将无人可用,诗人只能含蓄地指责君王、权臣的苟安行径,以抒内心之忧愤,从而引发尾联忧国的悲痛与无奈。
【解析】
颈联意思是:王师是否精锐,要看各位将军如何统率;而收复失地的大计,则仰仗于朝廷重臣的谋划。
失掉清河后,金兵继续南下,咄咄逼人,大宋已无退路。诗人说“精锐看诸将,谟谋仰大臣”,是希望诸将能统率精锐王师收复失地,权臣能谋划出收复失地的大计,饱含着诗人一片赤诚之心。
结合注释“南宋朝廷失却抗金的信心,拟退守长江,结果与金再次签订屈辱和约”可知国土日蹙,可是南宋朝廷与金再次签订屈辱和约,“精锐看诸将,谟谋仰大臣”又倾诉了作者的忧愤,慨叹和忧心。作者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心情,直陈时弊,并且含蓄地指责了君王、权臣的苟安行径。人微言轻的作者,自会被视为“懦夫”,可就是这样一位草茅下士,忧国情殷,忍不住热泪盈眶,泣下沾襟。颈联引发了尾联忧国的悲痛与无奈。
二【答案】
15.D “呈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说法错误,本诗虽然借用了鲛人的传说,但从整首诗抒发的忧民情怀来看,仍然是一首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
16.①先以传说开篇:“泉客珠”象征用血泪凝结而成的劳动果实,珠上有字,欲辨不成书,暗示百姓有苦难言。②接着继续叙事:“珠”被珍藏于竹箱,等待官府征敛,开箱后化为血水,暗示官府盘剥的是百姓的血汗。③尾句直接议论:用一“哀”字直接写出百姓的苦痛,血汗已被榨干,官府的征敛有增无减,表达忧民情怀。
【解析】
前两联的意思是: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首联中用了“泉客珠”的传说,“泉客”是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诗人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这个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
后两联接着叙述故事的发展,“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意思是:我把珍珠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暗喻了官府对百姓的剥削。“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意思是: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血水,可想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这又是从泪化为珠想出来的。
尾句“哀今征敛无”点明作诗本旨,敛,仍有加无已,所以说“哀今征敛无”,意谓而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搜刮的。作者用“哀”字直抒胸臆,点明了被盘剥百姓内心的苦痛,控诉了残酷的剥削制度,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体现了诗人忧民的情怀。
三【答案】
15.B “交代了‘愁’的原因”分析错误,“看春不当春”句,诗人直呼“这春天的景色多么美好,我却因为乡愁无心赏玩”,是愁的结果。
16.①“不当春”写京中的自己无心赏春,“尽兴”则在想象洛阳友人群游尽兴,一实一虚,形成鲜明对比;②用虚笔反衬自己的孤寂,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
【解析】
从诗的首联“今日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中可知,作者此时游寓长安,远离家乡洛阳,作者此时充满着思乡之情,虽是春光大好,但作者完全没有心情去欣赏买好的春色,即使是长安著名的美景,“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也让作者毫无兴趣。
相反,作者想象此时的洛阳亲友们赏春的情景,“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作者写自己在长安无心欣赏春天的美景,是实写,而想象洛阳友人群游尽兴,是虚写。一实一虚,虚实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作者写自己在长安无心赏春,却想象洛阳的亲友赏春的情景,此处是用虚笔反衬自己的孤寂,尾联“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更是对明年春天作了想象,想象明年春天自己回到洛阳后与亲友们一同赏春的情景,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
四【答案】
15.D “暗含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叹”错,宋朝灭亡后,林景熙避居山中。有一次,他投宿一家山民家中,这家人家刚用纸糊好窗子,他见到糊窗的纸中,竟然有一封奏请皇帝防御元蒙秋天入侵的奏章,顿时触动了他无尽的亡国悲哀,写了这首小诗,可见暗含对朝廷帝王的谴责之意,抒发亡国之悲。
16.“防秋疏”,指有关抵御元军入犯的封事稿,像这样重要的机密奏稿,反落到糊窗纸的地步。朝廷举措如此,国家不可能长久。“障北风”,表面上看,作者是不动声色,款款道来,内里包着无限悲愤,无限感慨,自见于言外。承接上文的铺垫,作者旨在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却没有直抒其怀,而是从写景叙事中加以暗示,以一种藏而不露、寓意深远的手法,曲折地表达内心的感慨。全诗蕴含丰富,悱恻与悲壮兼而有之。
【解析】
林景熙避居山中,投宿一户山民家中。在一个远离嚣世的温暖小屋里,似乎可以恬适安坐,实则不然,作者思绪难平,孤臣孽子之心耿耿在怀,当他忽然发觉山窗上新糊的故朝封事稿时,不禁引起无限的怅恨。前两句写景叙事为后两句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后两句即事抒情。“何人一纸防秋疏?”作者用设问语句,意在提起人们的注意力。“防秋”,秋高马肥时北边敌人常常乘机内犯,而在秋季加强边备,故曰“防秋”。此处指有关抵御元军入犯的封事稿。封事乃是官吏上书时的密封奏章,常常涉及国家机密要事。像这样重要的机密奏稿,当时不见用于朝廷,此时反落到糊窗纸的地步。朝廷举措如此,国家不可能长久。
“却与山窗障北风”,寓意尤为深刻。表面上看,作者是不动声色,款款道来,只要细细吟咏,便可感到其中包着无限悲愤,无限感慨。注家评曰:“此诗之工在‘防秋疏’‘障北风’六字间,非情思精巧道不到也。然感慨之意,又自见于言外。”作者旨在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却没有直抒其怀,而是从写景叙事中加以暗示,以一种藏而不露、寓意深远的手法,曲折地表达内心的感慨。全诗蕴含丰富,悱恻与悲壮兼而有之。这是睹物伤情的小诗,在“四山欲雪”之际,作者发现新糊的窗纸上有故朝封事稿,阅读之余,感慨系之,即事抒发“山河破碎,谁之咎矣”的怅恨之情。
五【答案】
15.C “诗人醉后入眠,梦见自己在村子里四处游玩”错误。颈联的意思是:喝了酒,趁着酒意,在村落间闲游。走累了就回家,累了就大睡一场,醒来的畅快适意,难以用言语来表达,也无需用言语来表达。所以“在村子里四处游玩”并非是在梦里。
16.①“闲”在观景自在:诗人行于村落,可以任意而细致的欣赏美景,清闲自在。
②“闲”在畅游之乐:诗人陶醉于山水,获得难以言说的审美体验,悠闲自得。
③“闲”在与友携行:诗人路遇隐士,产生相知之感,一路携行,安闲自在。
【解析】
首联第一句是抬头看到天上层层薄云,太阳隐晦其中,算不得晴天,是阴天。第二句写四处汩汩水声,蜿蜒汇聚到池塘里,水面都快逼近堤岸了。这一联写雨后天阴,池水渐平。颔联接着写池塘四周景物。池塘边,绿叶忽低,原来是鸟儿立在了上头;池塘里,青萍微动,原来是鱼儿悄然穿行。这两句细致描摹了眼前动景,增添了村行的情趣。首联与颔联主要写雨后闲适村景,诗人行于村落,可以任意而细致的欣赏美景,清闲自在。由此可概括为:“闲”在观景自在。
颈联写诗人喝了酒,趁着酒意,在村落间闲游。既然是闲游,也就没有一定的目的地。所以叫做“初何适”。这是闲情的体现。走累了就回家,累了就大睡一场,醒来的畅快适意,难以用言语来表达,也无需用言语来表达。行止由心,陶醉于山水,获得难以言说的审美体验,悠闲自得。由此可概括为:“闲”在畅游之乐。
尾联写诗人在湖边偶遇一个隐逸的君子,并和他一起同游。“忽遇”二字,写出诗人偶遇另一个隐士时的欣喜。这两句似乎在说:吾道不孤。原来不是我一个人隐居山村,还有同道中人!这让他在村居生活中感受到了一丝快慰。由此可概括为:“闲”在与友携行。
六【答案】
15.C .“乘风北上”错误。“雁初晴下朔风”是指大雁在晴天里顺北风南下,句子中的方向理解错了。
16.①表达了有负同僚期待和嘱托的愧疚之情;②与同僚(朋友)心意相通的互勉/劝慰之情;③以庄子之语自嘲,虽有济世之志却无能为力的伤感;④用“不系舟”典故,含蓄表达远离尘世、无为无求、皈依自然的向往。
【解析】
尾联“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意思是“我要告诉在洛桥漫游的作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洛桥游宦侣”即题目中的“府县僚友”,是韦应物在洛阳做官时的同僚。此句是为了告知洛阳仕宦的朋友,我的心正像这不系之舟一样,在仕途上任其自然,以虚静无为的态度施政于民。“扁舟不系”借用庄子的典故,颇有像庄子一样自由自在、无欲无求、清静无为、皈依自然的情志。
韦应物之所以寄这首诗给这位朋友,恐怕也是因为他和这位朋友境遇形似,两人心意相通,因此诗歌尾联这句话既是作者心志的表达,也是对朋友的劝慰、互勉。这位朋友应该也嘱托过韦应物,让他好好为官造福一方百姓,然而此刻的韦应物却是在广陵盘桓了八九个月,一事无成,于大历九年(774)秋天,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北归,因此此诗也表达了有负同僚期待和嘱托的愧疚之情。
然而韦应物也好,这位僚友也好,谁又能真的做到像庄子一样超然物外呢?由诗歌颈联“孤村几岁临伊岸”,我们分明看到了诗人那颗忧国忧民之心,他还在关注在安史之乱中遭受战争创伤的百姓,由此,诗人所谓的“扁舟不系与心同”恐怕也就是一种无奈的自嘲,故作旷达之语吧。是以庄子之语自嘲,虽有济世之志却无能为力的伤感。
七【答案】
15.D “中间两联语言质朴、笔墨简淡”错误,中间两联语言雄伟瑰丽。
16.(1)本诗乐观奋进:颔联写长桥千船,怒涛大江,气势磅礴;颈联写暮鼓晨钟,村落云烟,开阔辽远;尾联写醉中拈笛,荫下横吹,放旷豪迈。
(2)杜诗悲慨沉郁: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诗人羁旅漂泊、年老多病的个人感慨;“艰难苦恨”表达出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悲。
【解析】
本诗乐观奋进:“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两句写浮桥,这是一异常壮观的景象。“长桥跨江,奔涛触石”,可见诗人听说的不是茂林修竹的幽秀,而是一种气势磅礴的壮观,因而才引起诗人的兴致,渴望一睹为快。个中也透露出诗人的向往、意趣和追求。在怒涛奔腾的江面上,缓步徐行,从容悠闲。这是诗人眼中的浮桥的客观写照,同时也是诗人主观思想的外现,这是写实,也是抒情,抒发了诗人的壮阔心怀,是一种蔑视一切艰难险阻的意绪的流露。而这也正是在多病废却登临之后,特意为南台而“一寻”这一行动所包含的深层的意蕴,是诗人渴望奋发有为的写照。对句“千艘横系大江心”,则体现了一种征服自然的气魄。“横”字用得极有气势。无数的船只,横锁江面,境界已是十分壮阔;何况横锁住的是一条大江,一条怒涛奔腾的大江,气魄更为壮大。在客观的景象描绘之中,熔铸着诗人创功立业的热望。五六句拓开境界,以景抒情,从内心情感的抒发中体现客观的物。“寺楼钟的物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是写至南台所见所闻。诗人登台而听到寺楼的钟鼓声,看到升腾在村落间的云烟,顿生感想,思绪悠悠。因钟鼓声而想到,它在早晚催促人们须及时有所作为。继而放眼远望,闽江两岸村落之间,云霞掩映,烟雾升腾,顿悟古往今来,人世变迁,悠悠不尽;而自然界的变化,自循轨迹,并不因人的意志而变更。尾联仍以直写自己作结束。和开头互相照应,又是中间两联所表露的意绪的自然归结。因景象的壮阔雄浑,激发了豪情;因光阴的迫促,更觉须及时努力。诗人认为自己虽然因多病而早生华发,但豪情壮志依然存在,仍将奋发拼搏。而言外之意,却也正是事业并无成就,抱负尚未实现,不禁略觉伤感,于是,“醉吹横笛坐榕阴”。诗人醉中拈笛,在榕荫下,抒发情怀。这里颇有抑郁之感,但并不消沉,而是一种更强烈的渴望。放旷之中,仍抱有坚定的信念。也正是这种信念,激励着诗人在以后的岁月中,时刻不忘恢复大业,慷慨激昂地奋击抗争,讴歌呐喊。
杜诗悲慨沉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诗人羁旅漂泊、年老多病的个人感慨。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艰难苦恨”表达出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悲。
八【答案】
15.D .“表达愤懑无奈之情”“直抒胸臆”错误。尾联写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老翁的闲适无事、孤寂淡泊;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诗人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所以“寒”一语双关,既指环境,又指情感。所以并非是“直抒胸臆”。
16.相同: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都是年老体衰、孤独寂寞的形象。本诗中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孤独寂寞。《琵琶行》中“谪居卧病浔阳城”“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写诗人年老体衰、孤独寂寞之感。
不同:本诗中“老翁”的是安闲清静、闲散无事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
《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是被贬谪在偏远的地方,感觉孤独而委屈,内心凄凉、郁闷、悲伤的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这就是他耳闻目睹的一切,无不使人感到悲哀。
【解析】
相同: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都是年老体衰、孤独寂寞的形象。本诗中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孤独寂寞。《琵琶行》中“谪居卧病浔阳城”写诗人年老体衰之感;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
不同:本诗中“老翁”的是安闲清静、闲散无事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
《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是被贬谪在偏远的地方,感觉孤独而委屈,内心凄凉、郁闷、悲伤的形象。“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
九【答案】
15.A 说中都明府和陶渊明一样淡泊名利,远离官场”错误。首联意思是说写诗喝酒与陶渊明一样,并且理政天下闻名,诗人以此盛赞中都明府,并无“淡泊名利,远离官场”之意。
16.①对比,颔联诗人将快乐的送别酒宴和两人分别的哀愁进行对比,突出离别之情。
②寓情于景,颈联寓情于景,表达了离别时的伤感。
③比喻,尾联把自己比作离群的孤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解析】
对比。“东楼喜奉连枝奁会,南陌愁为落叶分”的意思是:你在东楼喜开连枝兄弟的送别酒宴,我马上就要在南陌发愁,为我们的分别而悲哀。诗人将快乐的送别酒宴和两人分别的哀愁进行对比,突出离别之情。
寓情于景。“城隅渌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的意思是:江城的渌水在秋日的照耀下更加明媚,海上青山却遮隔着暮云。寓情于景,表达了离别时的伤感。
比喻。“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的意思是:咱们今夜大醉一场,留下夜月的明媚月光,明天再放手,可惜的是,我这只孤雁不得不离开雁群分飞了。把自己比作离群的孤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