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解读诗歌,课堂小结,课堂练习,知识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2. 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的意境。(重点)3.抓关键词语,体悟诗歌情感。(难点)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在上学期已学过几首诗歌,对诗歌的一般性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赏析能力还是很有限的,而诗歌的默写与赏析是每次考试必考内容,因此有必要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为此,我把这本课的目标定为会朗读背诵,抓关键词来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媒体黑板、媒体课件与视频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激趣亮标1.激情导入师:同学们,在我国的诗歌史上,李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的一首诗。学生齐声回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背一遍。指名背诵。师:在诗中诗人借明月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安慰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叫《春夜洛城闻笛》(投影),我们再来看看在这首诗中李白又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从熟悉的内容入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后一个问题的提出又能让学生知道诗歌学习的重点)2.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完成那几个任务呢?生齐读(投影)(1)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的意境。(3)抓关键词语,体悟诗歌情感。二.检查预习师:李白,大家并不陌生,你们对李白又有哪些了解?我们先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知道的李白。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投影)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最鼎盛时期。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后人尊称他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将进酒》《行路难》《望庐山瀑布》等。(这个环节强化对李白的了解,巩固文学常识)三、解读诗歌(一)一读诗歌,初识笛声(投影)师:同学们,我们知道诗歌的学习贵在朗读。下面请大家打开书本P109,请大家自由朗读一遍。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师生评价。板书:sàn、zhé提示:朗读诗歌时,第一步是字音要准,第二步是停顿要准。它是一首绝句,讲究押韵的,还要读出韵味。语气要轻,语速要缓,语调要低。指名学生再读。 (投影诗歌)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师:刚才同学们读的很不错。下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听听名家的朗读,对比你自己,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播放视频)学生回答不足之处,再次朗读,评价。齐读诗歌。师:哪位同学再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 生朗诵并与她的第一遍比较。后再齐读。师:读了好几遍,哪位同学给我们背诵一遍。学生背诵。(二)二读诗歌,聆听笛声(投影)师:同学们,读了几遍的诗歌,并能背诵,你从诗朗读中,你读到了什么?生:读到时间、地点和情感。师:一件事。在一个春天的夜晚,诗人夜宿在洛阳听到的闻笛以及自己听后感受。师:他听到了笛声。板书:闻笛师:那李白又用了哪些词来描写笛声的?生:暗、散、满。师:但是有人对 “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暗”有疑义,夜深人静时响起的笛声不应该用“忽”吗?如“忽如一夜春风来”。那么,“暗”与“忽”,你认为用哪个字更好?(1、2、3组讨论)而对“散入春风满洛城”这句,你又是 如何理解的?(4、5组讨论)生: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可以有多层意思:1、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2、“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3、“谁”与“暗”照应,让人产生无限遐想;4.也含有“突然”之意。“忽”只有“突然”之意。 师:4、5组哪位同学回答生:此句想象,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勾出了许多旅人(游子)的情思。(这两个问题,重在指导学生如何赏析诗歌的字词与句子)(三)三读诗歌,回味笛声(投影)这笛声让人难忘, 下面请大家再读一遍这首诗。师:刚才,我们从你从笛声中又听出了什么?生:笛子吹奏的曲子是《折杨柳》。师:那这曲子原来是表达什么情感的?生:大多表达离别之情。师:在这首诗中,你认为李白通过笛声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投影)生:思乡之情,还有孤独和苦闷之情。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诗中的故园情。生:还有孤独之感。他在洛阳城只有一个人。师:这时的李白在繁华的大都市,却感到孤独。因为李白客居在这儿,那李白是哪儿人?生:四川。师:他在洛阳干什么呢?这儿,老师给你们展示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投影)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师:这时的李白来洛阳寻找门路未能成功。事业无成,让他感到自己满腹的才华得不到重用,非常苦闷。但这首诗最主要的是思乡情。板书:思乡师:诗中是怎么写的?生:“何人不起故园情”。师:“何人”是什么人呢?生:游子。师:当然这“何人”也包括他自己。那么,如果把这句换成“游子都起故园情”, 好不好?(1、3、5组讨)又有人认为认为“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2、4组讨论)(投影)师:第一个问题哪一组同学回答?生:范围更广,感情表达更强烈。师:有没有补充?师生共读再比较。师:从我们读者的角度来看?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师:第二个问题谁来回答?生:同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师:那么,《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师:折柳引发了诗人的故园情,从抒情方式上看,属于哪种?生:直抒胸臆。师:诗人描写的笛声是景,又是哪种抒情方式呢?生:借物抒情。板书: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四、课堂小结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发的思乡之情,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因闻笛而思乡。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五、课堂练习师:古人写诗讲究斟词酌句,李白描写笛声只用了三个字,留有许多空白让我们想象。下面请你把这首诗歌改写成一篇白话文,可以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三人称。(投影)师生评价。六、知识积累师:这首诗歌 用笛声表达了思乡之情。请你说说古诗中的思乡诗句。生: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师:那么,从刚才的诗句中,你能看出诗人借助什么来表思乡之情的?生:笛声、明月、大雁。(投影) 师:课后请大家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师:今天这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附板书闻笛 思乡景 情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话乡愁聊古诗,初读,与诗人相遇——解题,走进作者,译读,和诗人同行——逐句剖析,写作特点,赏析意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案及反思,共10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