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学法指导,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2.学习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七年级学生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能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在朗读方面,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做到读正确。由于平时考试只考古诗文默写,所以我在古诗分析上很少下功夫,大部分学生对于理解古诗意象、意境,感受作者情感,还存在一定困难。【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2.如何将诗中的音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法指导】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美及情感美。【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今天我们走进李白的另一首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书课题)二、知人论世教师简介李白三、 诵译古诗1.大声吟读教师范读、音频范读、学生自读、抽读、齐读,多种方式朗读古诗。朗读要求:一、整体把握,读准语音二、字正腔圆, 读出节奏。2.生动译读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 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四、品析古诗1.解题学生读题目。(要求读正确) 从题目中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中你知道了什么?(时间、 地点、事情 。)解题:这首诗是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是怎样的笛声让诗人心中升起如此强烈的思乡之情呢?让我们一同去寻找这笛声吧!2.品味 (1)首联
谁家玉笛暗飞声 玉笛:精美的笛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飞”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用“暗”字,自是十分确当。 一个春天的夜晚,整个洛阳城都飘荡着如泣如诉的笛声,你可以想象出那一刻那一地有着怎样的氛围?(2)颔联
散入春风满洛城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诗人是个敏感的人,他听到了遥远的地方传来的笛音,就认定这笛韵一定能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他巧妙地加入了“散入春风”这一想象,说是笛声借助了风力,使人无处不闻。这显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3)颈联
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
学生搜集: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主 。
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小雅·采薇》
汉代,长安人送客至郊外的灞桥,折岸边的柳枝赠别,成了一种习俗。
“柳”,“留”的谐音,折柳表惜别,有相留之意,也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所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而在唐代,这种习俗更为风行,其意义也变得更加丰富。亲友远行时折柳相赠,是表达惜别之意;分别之后,人们也会折柳寄远,表示对亲友的殷切怀念。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4)尾联
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第三句诗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第4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第四句诗,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此句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正是李白自己。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5)多角度品析暗、 散、满、曲、何人。
这首诗全篇紧扣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闻笛的感受。也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3.飞扬神思 ----小练笔听到这样的曲子你有什么感受?怎样把这无形的笛声化成文字呢?范写:这悠扬的笛声飘散在夜空中,宛如那“随风潜入夜”的春雨,将乡愁暗暗滋生在我的心间……抽学生优秀片段展示。 五、文章小结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方法就叫触景生情,也叫借景抒情。我们如何把外在的景(悠悠的笛声)和内在的情(思乡)联系起来,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要按照诗歌的顺序(初闻笛声,细听笛声)作文,充分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六、作业布置:将《春夜洛城闻笛》完整地改写。 板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 玉笛声 -------- 故园情 《折杨柳》 借景 抒情 【教后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必要教学手段。
所以在《春夜洛城闻笛》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由读准、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读出感情,给足了学生的自读时间,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读中,达到诵读、理解的目的。 在第二个环节,我问学生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带着这个问题,我让学生默读古诗,结合注释解决问题。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最后全班交流,共同解决。这样根据学生的学情施教,才是真正的“以学定教,开放生成。”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才会真正地活跃起来,才会有学生不同的风采展示。 最后,我想说:课改之路漫漫,求索之路长长。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话乡愁聊古诗,初读,与诗人相遇——解题,走进作者,译读,和诗人同行——逐句剖析,写作特点,赏析意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案及反思,共10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