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春夜洛城闻笛 教案
展开《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2、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感受作者的乡愁。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2、教学难点: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能品读诗歌,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学生感兴趣的李荣浩的《李白》导入,激发学生兴趣,顺势引入接下来的作者介绍(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诗人”。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李白鲁郡。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三)背景 设置情景:学生表演话剧《李白的前半生》,来让学生了解李白半生的经历,并且引出《春夜洛城闻笛》的写作背景,如下: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四)朗诵诗歌 解题:从题目中我们可以获取那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朗诵要求:音要读准、节奏要轻缓、语调要轻扬、语气要沉郁(听读,配乐指名读、齐读)。(五)理解诗意 (过渡:学习古诗的目的在于诵读,吟咏,而想要读好古诗,则要理解诗意。之前,大家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今天,老师要求大家分小组自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六)赏析诗句1、诗中出现哪些事物形象?有什么作用?2、炼字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你觉得这首诗中的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暗: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给人黯淡之感。) 散:“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这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思念无处不在。)满:充满,“满洛城”,笛声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3、赏析名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 结句借景抒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正是诗人自己。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反问的语气使这种感情表现得更加浓烈。(七)拓展延伸1、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2、展示书法作品《春夜洛城闻笛》,以及作品的来历,并且告诉学生,以后要离开家,多联系家人。(八)小结:全诗紧扣一个“闻”字,写出了作者闻笛的感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起强烈的共鸣。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家。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对故乡的眷恋会升华为对祖国的深情。让我们集体为这崇高的感情致敬。背诵经典,让经典永流传。(九)作业: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散文。(十)板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玉笛声 故园情 (闻) (感) 借景抒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