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2.3 凸透镜成像 教案03
展开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凸透镜成像(3)教学设计
课题 | 凸透镜成像 | 单元 | 第2单元 | 学科 | 科学 | 年级 | 八年级 |
学习 目标 | 知识与技能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及成像原理。 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尝试用“组合法”学习及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 ||||||
重点 | 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及成像原理。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认识二者结构和成像原理。 | ||||||
难点 | 用组合法透镜成像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教师多媒体展示望远镜与显微镜的图片,使学生了解它们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 讨论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应用有哪些。 | 引入新课 |
讲授新课 | 一、望远镜与显微镜 活动1:用两个不同焦距的透镜观察物体 以焦距较小的凸透镜作为目镜,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物镜,通过两个透镜观察稍远的物体,调节两透镜间的距离,直到看清楚为止。你看到物体的像与物体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实验、观察,得出结论。 阅读课本,了解折射式望远镜的概念及分类。 了解目镜、物镜的概念,及成像原理。 播放多媒体视频,了解望远镜工作原理。 动画展示物镜的作用: 相当于照相机,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得到一个缩小的实像。 动画展示目镜的作用: 相当于放大镜,把物镜成的缩小的实像,再一次放大成虚像。 视角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视角的概念,影响视角的因素:物体的大小及距离物体的远近。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折射式望远镜的缺点,引出反射式望远镜,了解其工作原理。 知识拓展 把天文望远镜安置在大气层外,可以免受大气层的干扰,得到更清晰的天体照片。 (哈勃天文望远镜是反射式望远镜) 二、观察显微镜光学系统的结构 图片展示显微镜的结构 讨论: 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相当于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看看哪个镜头的焦距大? 目镜的焦距较大 显微镜工作原理 动画展示物镜与目镜成像光路图。 动画展示显微镜的成像光路图。 显微镜物镜的焦距是比较短的,被观察的物体离物镜的距离即物距,略大于焦距,光通过物镜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通过目镜将这个像再一次放大,因此我们就能看到通常肉眼看不到的物体。
图片展示电子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比如:物镜把物体放大十倍,目镜能把物镜放大后的像再次放大五倍,那么,眼睛观察到的是物体被放大五十倍(5×10=50)后的像。 列表比较显微镜、望远镜的异同点。 包括物镜、目镜、视角几个方面的不同。 多媒体展示巩固提升练习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完成。 | 学生动手实验,按照要求仔细观察看到的现象。 学生结合实际思考比较两种情况下成像的不同。
学生认真观察视频,了解望远镜成像原理,折射式望远镜出现色差的原因,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阅读教材,了解视角的概念。 学生通过图片了解哈勃望远镜。
观看图片,了解显微镜结构。
认真阅读教材,讨论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焦距的长短。
学生小组之间认真完成实验活动,讨论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 培养学生知识总结能力。
小组讨论多媒体展示的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回答。 |
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拓展学生知识面,了解几种不同的望远镜。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取有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思考折射式望远镜的出现色差的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了解显微镜的结构。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语言交流能力。
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爱探究的精神。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
|
课堂小结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 小组讨论回答 |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
板书 | 1、构造 2、原理: 望远镜: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 显微镜:放大的实像----放大的虚像。 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