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设计
展开【教材分析】
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比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描写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以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2-4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第五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描写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对侵略者的仇恨。
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是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作者把圆明园写得越辉煌、越美好,写到它的毁灭时,人们就会越激愤、越痛惜、一美一毁,这种强烈的对比能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并记住祖国曾经遭遇劫难,从而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激发人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插图是圆明园大水法的遗址。大水法是当年园内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观,位于长春园北部,是中西营造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插图中大水法遗址中屹立的大理石石柱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化的滔天罪行。
【教学目标】
1.认识“估、煌、珑”等9个生字,会写“毁、估”等15个字,会写“毁灭、不可估量”等23个词语。
2.默读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4.能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与课文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估、煌、珑”等9个生字,会写“毁、估”等15个字,会写“毁灭、不可估量”等23个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大致说清课文各自然段的内容,借助资料,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3.能对课文形成初步的理解和感受。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4.能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了解圆明园布局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视频播放(圆明园:维克多雨果笔下的灿烂与辉煌)
过渡语: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所写的一段精美的文字,这段文字描绘的是一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没错,就是圆明园。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无以伦比的皇家园林,却于1860年在英法联军的抢劫和焚烧之中化为一片灰烬。圆明园什么样?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它?相信这是很多同学想要提出的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自己找一找答案,注意把字音读准,读通顺。
(生自由读课文)
二、识写字词
过渡语:相信同学们都能流利地读课文,这篇课文中有一些生字新词的读音也需要我们加以注意,我们先来看一看,认字表中所涉及到的词语的读音。
(一)PPT出示生词
1.词语:
毁灭、殿堂、象征、仿照、陵园、建筑、漫游、饱览、境界、宏伟、唐代、闯进、统统、搬运、销毁、罪证、奉命
2.四字词语: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 诗情画意 武陵春色 西洋景观 天南海北 风景名胜 流连其间 建筑宏伟 青铜礼器 奇珍异宝
3.理解词语:
不可估量:不可以估计。指数量大或程度深。
举世闻名:全世界都能听到其名声。形容名声极大。
众星拱月:比喻众多人簇拥着一个人,或许多个体拥戴一个核心。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工艺品)。
诗情画意:诗画一般的美好意境。
奇珍异宝:指奇特罕见的宝贝。
精华:(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二)PPT出示生字
让学生读一读本课要求会写的15个生字,观察后交流: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点拨:
(1)毁:左上“臼”字的笔顺是难点,里面的两“短横”不相连。
(2)辉煌:注意“辉”“煌”两个字的偏旁不同。
(3)奉:上面宽,下面窄。上面三“横”间距相等,长短不同。“撇”和“捺”不要相交,要舒展地覆盖住下面。下面两“横”上短下长。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过渡语: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这篇课文一共五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读一读,想一想。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全班交流)
(一)引导学生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
过渡语:我们要概括一个自然段的大意,先想一想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先归纳关键词句,再进行概括。这样,就能比较好的了解这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2自然段:圆明园的位置和布局;
第3自然段:圆明园的建筑和景观;
第4自然段:圆明园价值和地位;
第5自然段:圆明园的毁灭。
(教师相机板书)
(二)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梳理出课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四、再读课文,感受文中情感的变化
PPT出示: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反复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学生默读课文,交流自己读时的情感变化。)
痛心、难过→喜爱、赞叹、自豪→愤怒、难过、痛心
过渡语:同学们,大家已经发现了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带着这样的发现,再读一读这篇文章吧!
五、梳理疑问,运用资料,理解内容
(一)学生交流预习中的疑问。
教学预设:
①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当时的政府为什么不制止英法联军的入侵?
②圆明园中现在还有哪些景点和历史文物?
③当年圆明园的美景是怎样建造出来的?
(二)结合资料,交流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2.PPT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结合图片了解圆明园的布局,理解“众星拱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能了解作者详写辉煌,略写毁灭的用意,用朗读体现情感变化。
3.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4.能结合相关资料,比较《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与课文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
一、词语复习导入
过渡语: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五个自然段的内容和相关的背景资料。我们还发现了文章中的情感变化,下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本课的词语。
二、再读课文,感受辉煌。
学生小声读第3~4自然段,思考: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预设: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布局精巧,建筑宏伟,有着无数奇珍异宝。
三、品读课文,走进圆明园。
过渡语:从哪里可以感受到圆明园的辉煌?再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在旁边写下批注。学生交流。
(一)交流第三自然段,感受圆明园建筑的多、美、奇
PPT出示课文内容:
1.自由读第3自然段,从哪里可以看出圆明园的建筑美?
预设: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热闹的街市和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富丽与典雅、热闹与宁静在这里形成了完美的结合。
2.默读文段,找一找园中著名的景观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做上记号。
预设: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武陵春色、民族建筑和西洋景观。
(圆明园的瑰丽毕竟已经成为过去,单凭读文章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生动的形象比较困难,所以在这里有针对性的使用了一些图片,以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感受圆明园建筑包容中外,仿佛幻想的境界。)
3.找出关联词“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连起来再读一读。
4.了解圆明园四十景,有针对性的出示图片,帮助学生想象圆明园中建筑的多、美、奇等特征。
过渡语:读了这些景观名称,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5.播放课文中插图的还原视频,感受圆明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6.引读: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难怪作者说——(学生接读)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7.生齐读第3自然段,再次“置身”园内,感受圆明园中那种非同一般的建筑美。
(二)交流第四自然段,感受圆明园中文物的珍贵难得
PPT出示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说一说:圆明园收藏了哪些东西?
(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
2.思考:“上自”“下至”这两个词写出了什么?预设: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可以感受到圆明园中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的年代跨度大、种类多、数量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从而突出它的艺术价值。它的毁灭,实在是让人惋惜、心痛。
3.各种文物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品种丰富,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不计其数、数以万计、应有尽有、数不胜数……)
4.引导交流:你还知道圆明园里收藏着哪些奇珍异宝?
5.课件出示古代礼器、书画以及一些国宝的资料和图片。说一说:你心里有怎样的感受?
四、了解毁灭的过程,不忘国耻
过渡语:了解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我们不禁为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感到惊叹,走进它,就像是走进了一座艺术宝库。然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残垣断壁。看了课文中的插图,你有什么感受?
(一)圈画重点词语,感受侵略者的贪婪、无耻、残暴、野蛮
PPT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第5自然段,画出侵略者实施暴行的句子,再结合具体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闯进、凡是、统统、实在、任意、掠走、搬运、毁掉
(二)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相机追问:
1.把 “闯进”换成“进入”,把“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预设:
“闯进”写出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点明了英法联军暴力的强盗行为。
“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能让我们了解侵略者是如何破坏圆明园的,了解到他们破坏的力度之大、之快。
2.“ 掠走”“ 搬运”“ 毁掉”这三种破坏行径能不能变换顺序?为什么?
预设:不能换顺序。“掠走”“ 搬运”“ 毁掉”一步步写出了侵略者的贪婪、无耻,还从侧面说明了圆明园很大,珍奇异宝很多。这么多的瑰宝就这样化为了灰烬,揭示出侵略者践踏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3.联系上下文思考:表示时间的词语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从10月6日到10月18日,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内搞破坏的时间长达十几天;10月18日和19日,竟然连着两天在园内放火; “三天”说明这把大火烧的时间之久、破坏力之大,导致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
4.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发挥想象力,说说圆明园里都有什么化为灰烬。
用上“有……也有……,有……也有……”“不仅有……还有…”这样的句式。
五、讨论交流,感悟写法
(一)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预设:这样写,更能凸现这样一座文化艺术宝库的毁灭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的事,从而激发我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
(二)指导朗读:
读描写圆明园毁灭的段落时,语速要稍慢,语气要沉重,读出痛惜、愤怒之情。
(三)小组合作:
假如你和朋友站在圆明园遗迹旁,你打算向他介绍些什么呢?
(四)让学生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结合背景资料谈一谈为什么圆明园会被侵略者掠夺并烧毁。
六、拓展延伸,反复朗读,升华情感(一)学生自由朗读《七子之歌(节选)》和《和平宣言(节选)》,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
(二)学生交流:说说这两首诗歌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
预设:一方面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以及对祖国统一、和平的呼唤,另一方面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憎恶。
(三)播放根据诗歌创作的音乐《七子之歌》,学生学唱。(播放澳门回归20周年纪录片)
(四)全班再次朗读课文,读出情感的变化。
七、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设计,教法学法,学习活动,领悟方法,总结借鉴,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设计,文件包含35月球地球的卫星pptx、25茧中钻出了蚕蛾pptx、1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pptx、28动物的一生pptx、11运动和位置pptx、24蚕变了新模样pptx、27动物的繁殖pptx、26蚕的一生pptx、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pptx、22认识其它动物的卵pptx、12各种各样的运动pptx、37地球水的星球pptx、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pptx、33影子的秘密pptx、18测试“过山车”pptx、23蚕长大了pptx、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pptx、36地球的形状pptx、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pptx、1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pptx、17我们的“过山车”pptx、31仰望天空pptx、34月相变化的规律pptx、38太阳地球和月球pptx等2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7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