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乌兰浩特四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及答案(九科)
2023乌兰浩特四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生物
一、选择题
1. 白鳍豚是世界最濒危的物种之一。长江中所有的白鳍豚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 )
A. 个体 B. 生态系统 C. 群落 D. 种群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详解】长江中所有的白鳍豚属于同一物种,故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种群,D正确。
故选D。
2.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下列关于无机盐生理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大分子的骨架 B. 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C. 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D. 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中的无机盐:
(1)存在形式: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2)无机盐的生物功能:
a、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
b、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c、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
【详解】A、生物大分子的骨架是碳链,不是无机盐的生理功能,A错误;
B、Fe是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缺Fe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而造成缺铁性贫血,说明无机盐是细胞和生物体的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成分,B正确;
C、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比例的碳酸氢根和碳酸根否则人体很容易导致酸中毒或碱中毒,说明无机盐能调节内环境的酸碱平衡,C错误;
D、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钙离子,如果钙离子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症状,这一事实说明钙离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A。
3.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中表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①表示氨基,②表示氢原子,③表示羧基,④表示R基。
【详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等,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 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根据R基不同大约分为21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④R基的不同,即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因为R基的不同而不同。D正确。
故选D。
4. 水、K+、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细胞膜,而RNA和蛋白质等一些大分子物质则不可以通过细胞膜,这说明细胞膜是一种( )
A. 全透性膜 B. 流动性膜
C. 自由通透膜 D. 选择透过性膜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即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详解】水、K+、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细胞膜,而RNA和蛋白质等一些大分子物质则不可以通过细胞膜,这说明细胞膜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有选择性,因此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D正确。
故选D。
5. 如图表示细胞中某结构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B. 染色质与染色体不是同一种物质
C. RNA和蛋白质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
D.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结构,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极少数真核细胞无细胞核,如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等)。
【详解】A、甲为核仁,与核糖体形成有关,A正确;
B、染色体与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B错误;
C、核孔是由多种蛋白质构成的一个核孔复合体,RNA和蛋白质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C正确;
D、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结构,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D正确。
故选B。
6. 下列关于“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观察到的都是死细胞 B. 不染色可直接观察叶绿体
C. 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D. 可以用黑藻为材料观察叶绿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详解】A、观察到的都是活细胞,A错误;
B、叶绿体本身带有颜色,不染色可直接观察叶绿体,B错误;
C、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C正确;
D、黑藻叶片薄而小,其中叶绿体清楚,因此可以用黑藻叶为材料观察细胞的叶绿体,D正确。
故选A。
7. 实验表明,K+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但如果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含12个氨基酸的脂溶性抗菌素)时,则K+能通过膜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则它通过人工膜的方式是( )
A. 自由扩散 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渗透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离子和小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有主动运输、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三种,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属于被动运输,都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但协助扩散需要载体携带,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且能从低浓度到高浓度。
【详解】题干信息显示,K+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但如果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含12个氨基酸的脂溶性抗菌素)时可以通过,说明需要载体,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A错误。需要载体且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则说明是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则题中K+通过人工膜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正确。主动运输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且需要载体和能量,C错误。渗透作用是溶液通过半透膜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扩散的过程,不需要载体和能量,D错误。
8. 40个腺苷和90个磷酸基团能组成的ATP分子数为( )
A. 20个 B. 30个 C. 40个 D. 80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一分子ATP由一分子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
【详解】一分子ATP由一分子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所以40个腺苷和90个磷酸基团能组成的ATP分子数为30个,B正确。
故选B。
9. 细胞有氧呼吸中,水作为反应物参与的过程是( )。
A. 葡萄糖→丙酮酸 B. 丙酮酸→二氧化碳和[H]
C. [H]与O2结合生成水 D. ADP和Pi形成ATP
【答案】B
【解析】
【详解】A、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直接分解为丙酮酸和还原氢,A错误;
B、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B正确;
C、[H]在线粒体内膜上直接与O2结合生成水,C错误;
D、ADP和Pi反应不要需要水,再生成一个高能磷酸键,形成ATP,D错误。
故选B。
10. 下列细胞生理变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一定会发生改变的是( )
A. 细胞分裂 B. 细胞分化 C. 细胞癌变 D. 细胞衰老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同一来源的细胞逐渐产生出形态结构、功能特征各不相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
【详解】A、细胞分裂过程遗传物质进行复制,但是遗传物质不一定会发生改变,A错误;
B、细胞分化遗传物质发生选择性表达,但是遗传物质不一定会发生改变,B错误;
C、细胞癌变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C正确;
D、细胞衰老过程遗传物质不一定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11. 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加倍分别发生于( )
A. 间期、前期 B. 前期、中期
C. 间期、后期 D. 前期、后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细胞有丝分裂过程间期由于DNA复制,DNA数目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变;后期由于着丝粒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变成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2. 下列关于细胞的衰老、凋亡、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衰老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增强
B. 细胞凋亡不受基因控制
C. 癌变的细胞代谢减慢
D. 细胞的衰老、凋亡都是细胞正常的生命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1、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
(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A错误;
B、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B错误;
C、癌变的细胞的酶活性增强,细胞代谢加强,C错误;
D、细胞的衰老、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而且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D正确。
故选D。
13. 下列有关实验及其操作方法,搭配错误的是( )
A. 制备细胞膜——吸水涨破法
B. 拍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显微照片——构建物理模型法
C. 分离各种细胞器——差速离心法
D.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所学生物实验的方法,依次分析选项中涉及各种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如制备细胞膜,用吸水涨破法;制作动植物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采用的构建物理模型法;分离细胞器用差速离心法;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同位素标记法。
【详解】A、制备细胞膜一般是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置于蒸馏水中,让其吸水涨破,再分离提取较为纯净的细胞膜,A正确;
B、拍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是实物图片,不属于物理模型,B错误;
C、分离各种细胞器是利用各种细胞器密度的不同,使用了差速离心法,C正确;
D、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即使用了同位素标记法,D正确。
故选B。
14. 在检验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物时,常用到一些特殊的颜色反应,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B. 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C. 乙醇在碱性条件下能与灰绿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橙色
D. 乙醇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真核生物,有氧呼吸产生CO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由橙色变为灰绿色;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详解】A、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A正确;
B、CO2能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B正确;
C、乙醇在酸性条件下(浓硫酸)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C错误;
D、乙醇在酸性条件下(浓硫酸)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D正确。
故选C。
15. 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因都位于
A. 同源染色体上 B. 非同源染色体上
C. 细胞质中染色体上 D. 细胞核中染色体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遗传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核基因的遗传,核基因位于细胞核中染色体上;细胞质中没有染色体。
故选D。
16. 下列基因型中,不属于纯合子的是( )
A. BB B. AABB C. AABb D. aabb
【答案】C
【解析】
【分析】纯合子是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如AA(aa)或AABB。杂合子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遗传因子组成不相同的个体,如Aa或AABb。
【详解】A、BB中一对基因纯合,所以是纯合子,A错误;
B、AABB中两对基因都是纯合,所以是纯合子,B错误;
C、AABb中一对基因纯合另一对基因是杂合的,所以是杂合子,C正确;
D、aabb中两对基因都是纯合,所以是纯合子,D错误。
故选C。
17.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发生在( )
A. 四分体时期 B. 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C. 减数分裂Ⅰ前期 D. 减数分裂Ⅱ前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C、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四分体时期),AC错误;
B、减数分裂前的间期进行DNA的复制,B正确;
D、减数分裂Ⅱ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D错误。
故选B。
18. 如图是果蝇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实了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位于( )
A. Ⅱ号染色体
B. Ⅲ号染色体
C. Ⅳ号染色体
D. X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中为雄性果蝇染色体组成,共有8条染色体。
【详解】A、Ⅱ号染色体为常染色体,白眼基因不位于Ⅱ号染色体,A错误;
B、Ⅲ号染色体为常染色体,白眼基因不位于Ⅲ号染色体,B错误;
C、Ⅳ号染色体为常染色体,白眼基因不位于Ⅳ号染色体,C错误;
D、X染色体为性染色体,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D。
19. 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发现,使无毒的R型细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细菌的物质是
A. RNA B. 蛋白质 C. 多糖 D. DNA
【答案】D
【解析】
【详解】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发现,使无毒的R型细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0. 下列关于DNA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 B. DNA中含有核糖核苷酸
C. 碱基对构成DNA基本骨架 D. DNA由两条同向平行的链组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C、DNA分子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正确、C错误;
B、DNA中含有脱氧核糖核苷酸,不含核糖核苷酸,B错误;
D、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D错误。
故选A。
21. 如图表示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其中需要tRNA来转运氨基酸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中心法则内容:(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图中①表示DNA的复制,②表示转录,③表示翻译,④表示逆转录,翻译过程中需要tRNA转运氨基酸,C正确。
故选C。
22. 某DNA片段的一条链为:“…—A—T—G—C—…”,以该链为模板复制形成的互补子链是( )
A. …—A—T—G—C—… B. …—T—A—C—G—…
C. …—A—U—G—C—… D. …—U—A—C—G…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DNA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DNA复制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
【详解】AB、DNA复制过程中以其中一条链为模板,遵循A-T配对、G和C配对的碱基配对方式,形成一条新的子链,因此若模板链为“…—A—T—G—C—…”,则以该链为模板形成的互补子链中碱基从左向右的顺序为…—T—A—C—G—…,A错误,B正确;
CD、DNA中不含碱基U,因此子链中不会出现U,CD错误。
故选B。
23. 基因的转录产物不可能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基因的转录产物是RNA,血红蛋白属于蛋白质,A符合题意;
BCD、核糖体是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rRNA、tRNA、mRNA均属于RNA,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24. 玉米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再选择,这种育种方式属于( )
A 诱变育种 B. 杂交育种 C. 单倍体育种 D. 多倍体育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与优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优点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因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详解】玉米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再选择,这种育种方式属于单倍体育种,该育种方式的典型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的年限,即C正确。
故选C。
25. 一个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和一个色盲的男性结婚,在他们的后代中,儿子患色盲的概率是( )
A. 1 B. 1/4 C. 1/2 D. 0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类的红绿色盲是伴性遗传,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的基因型XBXb和色盲男性XbY婚配后,生男孩的基因型有XBY和XbY,因而儿子患色盲的概率为1/2,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6. 某植物幼苗中与叶绿素合成有关的基因缺失了一个碱基对,导致叶绿素无法合成,从而使幼苗叶片发黄。该幼苗所发生的变异类型属于( )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结构变异 D. 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叶绿素合成有关的基因缺失了一个碱基对,因此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
故选A。
27. 在人类常见的遗传病中既不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也不属于多基因遗传病的是( )
A. 21三体综合征 B. 高血压
C. 软骨发育不全 D. 苯丙酮尿症
【答案】A
【解析】
【分析】遗传病的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常见单基因遗传病分类: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
2、多基因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病:21三体综合征(患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症(患者缺少一条X染色体),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缺失一段)。
【详解】A、21三体综合征体,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正确;
B、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B错误;
C、软骨发育不全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C错误;
D、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病,是单基因遗传病,D错误。
故选A。
28. 以下叙述中,生物发生了进化的有( )
A. 小猫长成了大猫 B. 某人从事户外活动后皮肤变黑
C. 红色碧桃树通过嫁接开出白花 D. 始新马与现代马脚趾结构明显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小猫长成了大猫,是生物个体发生了生长,A错误;
B、某人从事户外活动后皮肤变黑,是由于环境因素的作用,个体性状发生了改变,B错误;
C、嫁接是无性繁殖技术,C错误;
D、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始新马与现代马脚趾结构出现明显差异,是生物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29. 使用某种农药来防治害虫,开始效果很显著,但长期使用以后,效果越来越差,原因是
A. 害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选择
B. 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C. 害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D. 害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变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A、起选择作用的是特定的环境(农药),A错误;
B、由于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农药使用效果越来越差,B正确;
C、隔离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B。
30. 能够促进种子萌发的植物激素是( )
A. 赤霉素 B. 细胞分裂素 C. 脱落酸 D. 乙烯
【答案】A
【解析】
【分析】1、赤霉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2、脱落酸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分布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3、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植物体各个部位,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4、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详解】A、赤霉素可解除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A正确;
B、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B错误;
C、脱落酸可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抑制种子萌发,C错误;
D、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植物体各个部位,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D错误。
故选A。
31. 下列激素中能降低人体内血糖浓度的是( )
A. 肾上腺素 B. 胰高血糖素 C. 胰岛素 D. 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肾上腺素、 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均能升高血糖, 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C符合题意。
故选C。
32. 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A. 刺激强度的大小 B. 突触数目的多少
C. 感受器的兴奋性 D. 效应器的兴奋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突触在传递兴奋的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在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需要的时间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时间长,所以突触越多,需要的时间越长。
【详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因此,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反射弧中突触数目的多少,故选B。
33. 如图是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不能表示的是( )
A. 细胞内液 B. 淋巴 C. 组织液 D. 血浆
【答案】A
【解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浆,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
【详解】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内环境的主要组成成分,构成细胞生活的外部环境,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血浆,因此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可以是阴影部分,细胞通过三者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而不可能是细胞内液,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4. 下列有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A.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 皮肤血管收缩
C. 汗腺分泌汗液减少 D. 用酒精擦拭皮肤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当外界环境温度低时,体温的调节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当外界环境温度接近或高于体温时,体温的调节仅由神经调节来完成。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机制如下:外界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外界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少,散热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
【详解】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会增加产热量,A错误;
B、皮肤血管收缩,会减少散热量,B错误;
C、汗腺分泌汗液减少,会减少散热量,C错误;
D、用酒精擦拭皮肤,能够增加散热量,D正确。
故选D。
35. 下列哪一种疾病不是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 )
A. 过敏反应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糖尿病 D. 艾滋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A、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功能异常,A错误;
B、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属于免疫功能异常,B错误;
C、糖尿病属于激素异常病,不属于免疫功能异常病,C正确;
D、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功能异常,D错误。
故选C。
36. 儿童从出生起即开始注射相关疫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免疫学上疫苗属于抗原
B. 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较多免疫细胞
C. 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D. 抗体能直接清除宿主细胞内的抗原
【答案】D
【解析】
【分析】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详解】A、疫苗属于抗原,可引起机体特异性的免疫反应,A正确;
B、疫苗能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产生较多的免疫细胞和抗体,B正确;
C、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相应抗原进入机体后抗体可快速消灭抗原,C正确;
D、抗体不能进入细胞,不能清除宿主细胞内的抗原,D错误。
故选D。
37. 调查某片林地中马尾松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
A. 样方法
B. 标志重捕法
C. 黑光灯诱捕法
D. 取样器取样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样方法一般用于调查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生物。取样器取样法用于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目测估计法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之一。
【详解】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A正确;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调查昆虫的物种丰富度采用黑灯光诱捕法,C错误;取样器取样法用于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理解各种调查方法的适用范围是解题的关键。
38. 一棵树的不同高度生活的主要动物种群不同。上述现象属于群落的( )
A. 季节变化 B. 垂直结构 C. 水平结构 D. 昼夜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一棵树的不同高度生活的主要动物种群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故选B。
39. 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这属于( )
A. 行为信息 B. 化学信息 C. 物理信息 D. 营养信息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类型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详解】“跳圆圈舞”是通过特殊的行为向同伴传递信息,因此属于行为信息,BCD三项均错误,A正确。
故选A。
40.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
(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
【详解】分解者利用的是粪便或尸体残骸中的有机物的能量,包括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C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41. 如图表示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某一植物的氧气释放速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场所是_________,氧气来自_________(物质)的分解。
(2)图中a点光照强度下,该植物叶肉细胞中发生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
(3)图中,在b点光照强度时,该植物的光合速率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速率。
(4)该植物在2000 lx光照强度下,氧气产生速度是________mL/h。
【答案】(1) ①. 类囊体薄膜 ②. 水
(2)呼吸作用 (3)等于 (4)23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
(1)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产生[H]和氧气,ADP和Pi 结合形成ATP。
(2)暗反应阶段: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在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成五碳化合物,同时ATP水解成ADP和Pi。
【小问1详解】
氧气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水光解的产物,故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小问2详解】
a点光照强度为0,叶肉细胞只能进行呼吸作用。
【小问3详解】
b点表示光补偿点,氧气释放速率为0,故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小问4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呼吸速率为6,2000lx光照强度下氧气释放速率为17,故氧气产生速度=呼吸速率(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速率)+氧气释放速率=6+17=23mL/h。
42. 下面是某动物(2n=4)部分细胞分裂的示意图,A~E分别代表不同分裂过程的细胞,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动物是___(填“雌”或“雄”)性,D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
(2)C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分子的数量比为________。
(3)E细胞中有_______________个四分体。
(4)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是_________。
【答案】(1) ①. 雄 ②. 次级精母细胞 (2)1:2 (3)2 (4)AC
【解析】
【分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由于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因此,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
【小问1详解】
分析题图,图B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应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质均等分裂,可知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该动物为雄性,D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
【小问2详解】
C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每天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共8个DNA分子,染色体与核DNA分子的数量比为1:2。
【小问3详解】
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由图可知,E细胞中有2个四分体。
【小问4详解】
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的联会、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等现象,故细胞中应存在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不发生联会,细胞A与细胞C符合,故图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是AC。
43. 某两性花植物的紫花与红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且为由一对遗传因子(D、d)控制的完全显性遗传。现用一株紫花植株和一株红花植株作实验材料,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后代数量足够多),以鉴别该紫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
(1)完善 下列实验设计:(填选择的亲本及交配方式);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紫花植株×红花植株。
(2)实验结果预测:
①若第一步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紫花植株为__________(填纯合子或杂合子)。未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紫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______。
②若第二步后代全为紫花,则紫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若后代全为红花或出现红花,则紫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
【答案】 ①. 紫花植株自交 ②. 杂合子 ③. DD或dd ④. DD ⑤. dd
【解析】
【分析】一朵花中既有雌蕊,又有雄蕊,称为两性花;紫花与红花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遵循基因分离定律;显性可以分为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完全显性比如紫花与红花杂交,子代全为紫花;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
【详解】(1)根据“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后代分离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和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后代显现出来的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可知:第一步让紫花植株自交;第二步让紫花植株和红花植株杂交,根据后代的性状表现推导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
(2)①若第一步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紫花植株为杂合子;若未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紫花植株为纯合子,即DD或dd;②若第二步后代全为紫花,则紫花为显性并且是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为DD;若后代全部为红花或出现红花,则红花为显性,则紫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d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基因分离定应用,理解并运用性状分离现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4. 嘉峪关地处戈壁内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嘉峪关中含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它们共同构成食物链(网),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下表是各种群的同化量(单位相同)。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kJ)
226.50
10.30
12.80
3.56
0.48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种群中_________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其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除表格中所列成分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包括_________。
(2)若没有其他的人工能量输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保留1位小数)。
(3)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来源于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某种植物必须接受每天9小时以上的光照才能正常开花,由此说明信息传递的功能是_________。
【答案】(1) ①. 甲 ②. 自养型 ③.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2) ①. 226.50kJ ②. 15.4%
(3) ①. 非生物环境、生物个体和群体 ②.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组成生物群落,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的营养关系是食物链,由多条食物链形成复杂的食物网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2、由于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被自身呼吸消耗,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因此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逐级递减,能量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小问1详解】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由表格内容可知,因为甲含有的能量最高,所以甲是生产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除表格中所列成分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小问2详解】
若没有其他的人工能量输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即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即甲中的能量226.50kJ,根据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可知乙和丙为第二营养级,丁为第三营养级,所以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56÷(12.8+10.3)×100%=15.4%。
【小问3详解】
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包括光、声、湿度、温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来源可以是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个体和群体,该生态系统中的某些植物必须接受每天9小时以上的光照才能正常开花,该过程中的光照属于物质信息,这一现象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