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二轮培优专题精讲 第23讲 轨迹问题之直线轨迹 (含详解)
展开模型讲解
模型一:轨迹为直线
动点P到定直线距离保持不变,点P的轨迹为一直线
点P与定线段一端点连接后,与该线段所夹角保持不变,点P的轨迹为一直线
【例题讲解】
例题1、如图,已知A=10,点C、D在线段AB上,且AC=DB=2,P是线段CD上的动点,分别以AP、PB为边在线段AB的同侧作等边△AEP和等边△PFB,连接EF,设EF的中点为G,当点P从点C运动到点D时,则点G移动路径的长是 .
【解析】延长AE、BF,相交于点H,连接HP
易得△HAB为等边三角形,四边形HEPF为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G为FE中点
∴G在HP上,且G为HP的中点
∴当P从点C运动到点D时,G始终为HP的中点
∴G到AB的距离始终为点H到AB的距离的半
∴点G的轨迹为直线
∴MN即为G点运动的路径长
例题2、如图,边长为2a的等边三角形ABC中,M是高CH所在直线上的一个动点,连接MB,将线段BM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BN,连接HN.则在点M运动过程中,线段HN长度的最小值是 .
【解析】连接AN
易证△ANB≌△CMB
∴∠BAN=∠BCM=30°
∵AB边为定边
∴N在与AB夹角为30°的直线上运动
∴当HN⊥AN时,HN最短(即为图中N′点)
∵∠BAN=30°,AH= SKIPIF 1 < 0 AB=a
∴HN′= SKIPIF 1 < 0 AH= SKIPIF 1 < 0 a
例题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的坐标为(0,2),点M的坐标为(m-1,- SKIPIF 1 < 0 m- SKIPIF 1 < 0 )(其中m为实数),则PM的最小值为 .
【解析】∵点M的坐标为(m-1,- SKIPIF 1 < 0 m- SKIPIF 1 < 0 )
∴设x=m-1,y=- SKIPIF 1 < 0 m- SKIPIF 1 < 0 ……①
∴m=x+1……②
将②式代入①式化简得y=- SKIPIF 1 < 0 x-3
∴点M在函数y=- SKIPIF 1 < 0 x-3上运动,轨迹为直线
∴当PM⊥AB时,PM最小
根据△PMB∽△AOB,即可得PM=4
∴PM的最小值为4
【巩固训练】
1、等边三角形ABC中,BC=6,D、E是边BC上两点,且BD=CE=1,点P是线段DE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分别作AC、AB的平行线交AB、AC于点M、N,连接MN、AP交于点G,则点P由点D移动到点E的过程中,线段BG扫过的区域面积为 .
2、如图,四边形ABHK是边长为6的正方形,点C、D在边AB上,且AC=DB=1,点P是线段CD上的动点,分别以AP、PB为边在线段AB的同侧作正方形AMNP和正方形BROP,E、F分别为MN、QR的中点,连接EF,设EF的中点为G,则当点P从点C运动到点D时,点G移动的路径长为 .
3、如图,矩形ABCD中,AB=6,AD=8,点E在边AD上,且AE:ED=1:3.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运动到点B停止.过点E作EF⊥PE交射线BC于点F,设M是线段EF的中点,则在点P运动的整个过程中,点M运动路线的长为 .
4、在△ABC中,∠BAC=90°,AB=AC=2cm,线段BC上一动点P从C点开始运动,到B点停止,以AP为边在AC的右侧做等边△APQ,则Q点运动的路径长为 cm.
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1,4),B(3,2),C(m,-4m+20),若OC恰好平分四边形OACB的面积,则C点坐标为 .
6、如图1是用钢丝制作的一个几何探究工具,其中△ABC内接于⊙G,AB是⊙G的直径,AB=6,AC=2,现将制作的几何探究工具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图2),然后点A在射线Ox上由点O开始向右滑动,点B在射线OY上也随之向点O滑动(如图3),当点B滑动至与点O重合时运动结束.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点C运动的路程是 .
图1 图2 图3
7、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D,BC⊥CD,AB=3,CD=4,在BC上取点P(P与B、C不重合),连接PA延长至E,使PA=2AE,连接PD并延长到F,使PD=4FD,以PE、PF为边作平行四边形,另一个顶点为G,则PG长度的最小值为 .
8、如图,已知点A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 SKIPIF 1 < 0 的一个定点,AC⊥x轴于点M,交直线y=-x于点N.若点P是线段ON上的一个动点,∠APB=30°,BA⊥PA,则点P在线段ON上运动时,A点不变,B点随之运动,求当点P从点O运动到点N时,点B运动的路径长是 .
9、如图,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AOB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点A在x轴正半轴上,点B在第一象限.一动点P从O点出发沿x轴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当点P到达点A时停止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是t秒.将线段BP的中点绕点P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点C,点C随点P的运动而运动,连接CP,CA,过点P作PD⊥OB于点D.
(1)填空:PD的长为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求点C的坐标(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3)在点P从O向A运动的过程中,求点C运动路线的长.
10、如图1,在Rt△ABC中,∠C=90°,AC=6,BC=8,动点P从点A开始沿边AC向点C以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过点P作PD∥BC,交AB于点D,连接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
(1)直接用含t的代数式分别表示:QB= ,PD= .
(2)是否存在t的值,使四边形PDBQ为菱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并探究如何改变Q的速度(匀速运动),使四边形PDBQ在某一时刻为菱形,求点Q的速度;
(3)如图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出线段PQ中点M所经过的路径长.
图1 图2
参考答案
1.【解答】解:∵PM∥AC,PN∥AB,
∴四边形AMPN是平行四边形,
∵MN与AP相交于点G,
∴G是AP的中点,
∴如图点G的运动路线是△APP′的中位线,
∵BC=6,BD=CE=1,
∴GG′==2,
∵BC=6,
∴△BGG′的底边GG′上的高=×(6×)=,
∴线段BG扫过的区域面积=×2×=.
故答案为:.
2.【解答】解:如图,
设KH的中点为S,连接PE,PF,SE,SF,PS,
∵E为MN的中点,S为KH的中点,
∴A,E,S共线,
F为QR的中点,S为KH的中点,
∴B、F、S共线,
由△AME∽△PQF,得∠SAP=∠FPB,
∴ES∥PF,
△PNE∽△BRF,得∠EPA=∠FBP,
∴PE∥FS,
则四边形PESF为平行四边形,则G为PS的中点,
∴G的轨迹为△CSD的中位线,
∵CD=AB﹣AC﹣BD=6﹣1﹣1=4,
∴点G移动的路径长.
故答案为:2.
3.【解答】解:如图所示:过点M作GH⊥AD.
∵AD∥CB,GH⊥AD,
∴GH⊥BC.
在△EGM和△FHM中,
∴△EGM≌△FHM.
∴MG=MH.
∴点M的轨迹是一条平行于BC的线段.
当点P与A重合时,BF1=AE=2,
当点P与点B重合时,∠F2+∠EBF1=90°,∠BEF1+∠EBF1=90°,
∴∠F2=∠EBF1.
∵∠EF1B=∠EF1F2,
∴△EF1B∽△∠EF1F2.
∴,即:,
∴F1F2=18,
∵M1M2是△EF1F2的中位线,
∴M1M2=F1F2=9.
故答案为:9.
4.【解答】解:如图,Q点运动的路径为QQ′的长,
∵△ACQ和△ABQ′是等边三角形,
∴∠CAQ=∠BAQ′=60°,AQ=AC=AQ′=2cm,
∵∠BAC=90°,
∴∠QAQ′=90°,
由勾股定理得:QQ′===2,
∴Q点运动的路径为2cm;
故答案为:2.
5.【解答】解:AB的中点D的坐标是:(,),即(2,3),
设直线OD的解析式是y=kx,则2k=3,
解得:k=,
则直线的解析式是:y=x,
根据题意得:,
解得:,
则C的坐标是:(,).
故答案是:(,).
6.【解答】解:如图3,连接OG.
∵∠AOB是直角,G为AB中点,
∴GO=AB=半径,
∴原点O始终在⊙G上.
∵∠ACB=90°,AB=6,AC=2,∴BC=4.
连接OC.则∠AOC=∠ABC,∴tan∠AOC==,
∴点C在与x轴夹角为∠AOC的射线上运动.
如图4,C1C2=OC2﹣OC1=6﹣2=4;
如图5,C2C3=OC2﹣OC3=6﹣4;
∴总路径为:C1C2+C2C3=4+6﹣4=10﹣4.
故选:D.
7.分析与解答
8.【解答】解:由题意可知,OM=,点N在直线y=﹣x上,AC⊥x轴于点M,则△OMN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N=OM=×=.
如答图①所示,设动点P在O点(起点)时,点B的位置为B0,动点P在N点(终点)时,点B的位置为Bn,连接B0Bn
∵AO⊥AB0,AN⊥ABn,
∴∠OAC=∠B0ABn,
又∵AB0=AO•tan30°,ABn=AN•tan30°,
∴AB0:AO=ABn:AN=tan30°(此处也可用30°角的Rt△三边长的关系来求得),
∴△AB0Bn∽△AON,且相似比为tan30°,
∴B0Bn=ON•tan30°=×=.
现在来证明线段B0Bn就是点B运动的路径(或轨迹).
如答图②所示,当点P运动至ON上的任一点时,设其对应的点B为Bi,连接AP,ABi,B0Bi
∵AO⊥AB0,AP⊥ABi,
∴∠OAP=∠B0ABi,
又∵AB0=AO•tan30°,ABi=AP•tan30°,
∴AB0:AO=ABi:AP,
∴△AB0Bi∽△AOP,
∴∠AB0Bi=∠AOP.
又∵△AB0Bn∽△AON,
∴∠AB0Bn=∠AOP,
∴∠AB0Bi=∠AB0Bn,
∴点Bi在线段B0Bn上,即线段B0Bn就是点B运动的路径(或轨迹).
综上所述,点B运动的路径(或轨迹)是线段B0Bn,其长度为.
故选:C.
9.【解答】解:(1)∵△AOB是等边三角形,
∴OB=OA=AB=4,∠BOA=∠OAB=∠ABO=60°.
∵PD⊥OB,
∴∠PDO=90°,
∴∠OPD=30°,
∴OD=OP.
∵OP=t,
∴OD=t,在Rt△OPD中,由勾股定理,得
PD=
故答案为:
(2)如图(1)过C作CE⊥OA于E,
∴∠PEC=90°,
∵OD=t,
∴BD=4﹣t.
∵线段BP的中点绕点P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点C,
∴∠BPC=60°.
∵∠OPD=30°,
∴∠BPD+∠CPE=90°.
∴∠DBP=∠CPE
∴△PCE∽△BPD
∴,
∴,,
∴CE=,PE=,OE=,
∴C(,).
(3)如图(3)当∠PCA=90度时,作CF⊥PA,
∴△PCF∽△ACF,
∴,
∴CF2=PF•AF,
∵PF=2﹣t,AF=4﹣OF=2﹣tCF=,
∴()2=(2﹣t)(2﹣t),
求得t=2,这时P是OA的中点.
如图(2)当∠CAP=90°时,C的横坐标就是4,
∴2+t=4
∴t=
(4)设C(x,y),
∴x=2+t,y=,
∴y=x﹣,
∴C点的运动痕迹是一条线段(0≤t≤4).
当t=0时,C1(2,0),
当t=4时,C2(5,),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C1C2=2.
故答案为:2.
10.【解答】解:(1)根据题意得:CQ=2t,PA=t,
∴QB=8﹣2t,
∵在Rt△ABC中,∠C=90°,AC=6,BC=8,PD∥BC,
∴∠APD=90°,
∴tanA==,
∴PD=t.
故答案为:(1)8﹣2t,t.
(2)不存在
在Rt△ABC中,∠C=90°,AC=6,BC=8,
∴AB=10
∵PD∥BC,
∴△APD∽△ACB,
∴,即,
∴AD=t,
∴BD=AB﹣AD=10﹣t,
∵BQ∥DP,
∴当BQ=DP时,四边形PDBQ是平行四边形,
即8﹣2t=,解得:t=.
当t=时,PD==,BD=10﹣×=6,
∴DP≠BD,
∴▱PDBQ不能为菱形.
设点Q的速度为每秒v个单位长度,
则BQ=8﹣vt,PD=t,BD=10﹣t,
要使四边形PDBQ为菱形,则PD=BD=BQ,
当PD=BD时,即t=10﹣t,解得:t=
当PD=BQ,t=时,即=8﹣,解得:v=
当点Q的速度为每秒个单位长度时,经过秒,四边形PDBQ是菱形.
(3)如图2,以C为原点,以AC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依题意,可知0≤t≤4,当t=0时,点M1的坐标为(3,0),当t=4时点M2的坐标为(1,4).
设直线M1M2的解析式为y=kx+b,
∴,
解得,
∴直线M1M2的解析式为y=﹣2x+6.
∵点Q(0,2t),P(6﹣t,0)
∴在运动过程中,线段PQ中点M3的坐标(,t).
把x=代入y=﹣2x+6得y=﹣2×+6=t,
∴点M3在直线M1M2上.
过点M2作M2N⊥x轴于点N,则M2N=4,M1N=2.
∴M1M2=2
∴线段PQ中点M所经过的路径长为2单位长度.
中考培优竞赛专题经典讲义 第25讲 轨迹问题之其他轨迹: 这是一份中考培优竞赛专题经典讲义 第25讲 轨迹问题之其他轨迹,共4页。
中考培优竞赛专题经典讲义 第24讲 轨迹问题之圆弧轨迹: 这是一份中考培优竞赛专题经典讲义 第24讲 轨迹问题之圆弧轨迹,共7页。
中考培优竞赛专题经典讲义 第23讲 轨迹问题之直线轨迹: 这是一份中考培优竞赛专题经典讲义 第23讲 轨迹问题之直线轨迹,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