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上册3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展开——《锐角和钝角》教学与反思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认识直角、判断直角的基础上进行的,所用的方法是和三角板中的直角来比较。因此要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学中,在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时,主要有两个层次的判断即直接判断和依靠直角来判断。为了引导学生顺利、稳固地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我创设了学生喜爱的“去游乐场玩”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在教学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以及三种角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通过做角、比角、折角、找角、画角、拼角等一系列活动进行探究,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其中,学生有了充分的“看、说、想、动”的机会。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37~38页,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例,建立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让学生学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3.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大小,知道它是锐角或钝角。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游乐场里有哪些游乐项目?在我们数学王国的游乐场里,不仅有好玩的项目,CAI主题图,同学们仔细看看,你能找到我们上学期认识的角和直角吗?
学生汇报
师:这些角中,有的是我们认识的直角,有的不是直角,今天这几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优势什么角?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感知“角”
(CAI:情境图)这是我国上海著名的杨浦大桥。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角呢?
学生从图中很快找出很多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
师:老师把你们刚才找到的角收集起来,并给它们分别编上序号。同学们,这么多角摆在这,请仔细观察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2、给“角”分类
带着问题:(1)分成了几类?(2)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想法
师:哪位同学来汇报,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老师并演示学生的分法
分三类:比直角小的为一类、比直角大的为一类、直角为一类。
分析探讨:为什么这样分,怎样判断比直角大的角和比直角小的角。
师小结: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今天我们学习的新内容就是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锐角和钝角。
3、做“角”
师:请大家用手中的活动角,任意做一个角吧,并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做的是什么角?老师和你们比赛,看谁最先做出来!(师生活动)
4、比“角”
老师也做了一个角,判断是什么角?(直角)你是怎么知道的?(用直角三角板量)
你们做了什么角,愿意和我比比看吗?
(师走到学生中和学生一一相比),请两人一组像我们这样玩一玩,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5、折“角”
我还要考考大家,你能用纸折出这三种角吗?
6、找“角”
角在生活中用途可广了,(CAI图:生活中的数学),找找看你在哪里发现了角?
7、画“角”
刚才我们做了、折了、也找了这么多角,想不想把它画下来呢?
① 老师问画角的方法。
② 观察老师示范画角。
③ 学生画角——展示并集体评价。
三、巩固练习,丰富感知
1、老师收集了几位同学画的角,判断分别是什么角?
2、说一说有哪些角?
3、拼一拼,请同桌两人合作用三角板上的角拼出锐角、直角和钝角吗?
学生活动,并展示自己的拼摆方法。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教学反思:
《锐角和钝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在这两个内容中,要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
本节课我前后进行了两次试教,对比后的感受也大不一样。《锐角和钝角》在备课初我坚持做到独立研读教材、分析编者意图、写教案、思考每一个环节的处理方式。在去年的“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就执教过《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其教学流程和细节我都记忆犹新。因而在备本节课时自己就单纯的认为其教学结构与《角的初步认识》大体一样,错解了知识本质内涵与知识间的奠基关系。
在比较中产生认知冲突
在研读教材时就对教材提供的单元主题图和例题图两幅情境图的安排不是很理解。想其实编者的意图就是要紧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从实物图中找角,为什么一定要给出两幅情境图呢,这两幅图我一定要都用吗。带着疑惑我在第一次试教中出示了两幅情境图对两幅图的处理力度也相同,让学生分别在两幅图中找角,此环节也浪费了一些不必要的时间,以至于后面的教学任务没办法全部完成。问题来了,心想这样处理肯定不行,《锐角和钝角》是这个单元的第一个知识点,先出示单元主题图让学生找角也是让学生对上学期《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的一个唤醒,为后面从例题图中找角、分类做铺垫。于是在第二次试教时我改变了设计。先让学生观察单元情境图找角引出质疑“找到的这些角中有我们认识的直角,有的不是,那这些不是的是什么角呢?”提出问题,干净利落;接着找答案出示“上海杨浦大桥” 图学生从图上找角。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把抽象出的角进而分类。如此做出改变后令两次的找角的过程不仅不重复,而且更层次清晰、详略得当。
在比较中深刻理解概念
备课时我在不断的思考到底怎样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很清晰的感知到究竟什么是锐角,什么是钝角呢?第一次试教,学生通过观察“杨浦大桥”,从图中找到了很多角,接着便让学生给这些角分类。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讨论,得出把角分成了三类。在展示评价学生分类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怕学生说的不是我预先想要的,于是过多的注重了“教给”学生,没能及时抓住他们自然生成最真实的想法,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思维的训练。发现问题后,立刻反思自己的失误,修改教案。第二次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找角→抽象出角→分类。把角分成了三类:一类是直角,一类是比直角大的,一类是比直角小的。问题“比直角小的是什么角,比直角大的是什么角?”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自主探索出用直角进行比较的方法。学生汇报时不断追问学生的想法,说明自己分类的理由,充分给学生展示的空间,从学生的回答中提炼出我想要的点,在此基础上再去规范语言。从而得出“比直角大的是钝角,比直角小的是锐角”,引出课题。如此教学顺理成章,尊重了学生的想法,他们也能轻松理解和掌握锐角、钝角的概念这一教学重点。
在比较中巩固掌握知识
学生在认识了什么是锐角和钝角后,下一环节我设计了“折角和做角”的活动,最初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已掌握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后,能够动手折或做角。第一次教学过程中,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一张纸和两根小棒,任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角。虽然学生都做出了锐角和钝角,但是总感觉像少了点什么,仅仅做角太单调了。课后不断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怎样才能不是“浮在水面而是潜入水底”呢,原来我忽视了操作活动的本质内涵——通过动手操作巩固用直角去比角的方法。再次试教,做出调整。先让学生利用小棒动手做角,与此同时老师也动手做一个角,不过我做的是一个直角,目的是营造师生比角、生生比角的活动。学生做好角后,同桌之间互相介绍“做了什么角”;老师出示做的角,请学生判断做了什么角,用什么方法判断。引导学生汇报用直角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确定了老师做的角是直角之后,再师生之间比角,不仅巩固了用直角比角的方法,学生也更加明确了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紧接着再来动手折角,展示学生折的角,并且请学生介绍角的名称。如此分层设计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也能有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图。
《锐角和钝角》一课,通过两次试教感觉自己收获颇多,也深刻体会到了知识内涵的重要性,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是什么”,还要让他理解“为什么”。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深刻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我珍惜每一次上课、学习的机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年级下数学听课反思锐角和钝角_人教版新课标: 这是一份二年级下数学听课反思锐角和钝角_人教版新课标,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元评价,让学生在激励中进步,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际中体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锐角和钝角_人教版新课标: 这是一份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锐角和钝角_人教版新课标,共2页。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锐角和钝角_人教版新课: 这是一份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锐角和钝角_人教版新课,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