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下素养教案-9.古诗三首(第2课时)
展开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会认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语言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思维能力: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借助注释、插图、想象、背景资料等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诗的意思。
2.会认“蓟、涕、裳、襄”四个字,会写“涕、巫”两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积累。
3.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借助注释、插图、背景资料等,正确理解诗的意思。正确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能体会陆游收复失地的豪情,对北方同胞的牵挂。
【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戍边将士的孤独以及誓死报国的决心。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看看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详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朗读古诗,疏通诗意
(1)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教师引导:现在请你读一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的时候,注意认准字形、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开始读吧!
预设: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疏通诗意。
教师引导:下面请你结合课下注释,试着说一说,这首诗大致的意思。
时间5分钟。学生自学3分钟,小组里交流2分钟。
全班交流。
(3)学习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教师提问:谁来试着说一说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意思?读完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高耸入云霄青天的景色。
预设2:读完这两句后,我感受到一股劈空而来的气流,气象万千。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预设3:一句写黄河,一句写华山,代表着奇伟壮丽的北方山河。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教师点拨:请你读出这种壮中有悲的感觉来。
教师小结:是呀,诗的前两句要是与后两句结合起来理解,就会更有力地显示出诗人盼望恢复祖国山河的焦灼心情,从而使得前两句对“三万里河”“五千仞岳”的描写成为一种典型环境。而这种典型环境正是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的闪耀,其中也包孕着对南宋朝廷偏安妥协的严厉斥责。
教师板书:(三万里河 五千仞岳 山河沦丧)
(4)学习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教师引导: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后两句的画面,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入进去,你的理解会变得更加丰富。
预设1:我觉得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
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金兵在抢老百姓的东西,看到了宋朝老百姓在呼天喊地,眼泪都哭干了的情景,还看到了金兵的马蹄踩到了黄河边,踏在华山上,他们无情地侵占了南宋的土地。
预设3:我仿佛听到了一连串的马蹄声由远而近向我奔来,听到了老百姓声嘶力竭的哭喊声,还听到了金兵残忍而得意的笑声。
预设4:我觉得这里的泪是痛失亲人的泪;是老百姓失望的泪、气愤的泪;是对金兵充满仇恨的泪;是期盼祖国统一的泪。
教师点拨:请你读出这种复杂的情绪,既有满腔的悲愤,又有热切的期待。
教师小结:是呀!这一群群遗民,被金兵践踏。老人、妇女、孩子相继倒下,哀鸿遍野,生民涂炭,这是何等的悲惨呀。
3.领悟诗情,深化主旨
师:在疏通诗意、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结合背景资料想一想:诗人写这首诗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预设1:诗人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
预设2:诗人以遗民之口表达自己的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希望引起南宋统治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预设3:诗人忧国忧民,难以入睡。就在这样一个秋夜,陆游因为大好河山的沦丧而痛苦;因为中原百姓的悲惨而同情;更因为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而悲愤。
4.诗中说的“遗民”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教师小结:诗人终究是希望、失望终不绝望。是呀,就是这样的一位老者,在罢归山阴故里之后,在秋夜将晓篱门外,还依然守望故土未收复的情景,不得不让人敬佩啊!让我们带着这些复杂的情感再来诵读这首诗吧!
5.习题: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这首诗!
6.主旨概括:《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三、略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引导:如果说山河沦丧激发起诗人的满腔悲愤,这是一种炽热爱国之情的话,那么,收复失地,让诗人“喜”,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爱国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引导:在学习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两首古诗。前两首古诗,是老师带着大家学习的。杜甫这首古诗的学习,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学会。同学们,要想理解古诗的意思,我们先要了结背景。
预设: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教师提问: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这首诗大概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5分钟。学生自学3分钟,小组里交流2分钟。
全班交流。
预设1: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可以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
预设2:读完后,我觉得诗人有些发狂,“喜欲狂”,使我体会到了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
教师追问:那诗人“喜欲狂”表现在哪儿呢?请你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说。
预设1:我认为诗人的“喜欲狂”的表现在“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而哭啊!
预设2:我认为诗人的“喜欲狂”的表现在“漫卷诗书”,诗人胡乱地将书籍一卷,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多么反常的举动!
预设3:表现在“放歌、纵酒”,诗人既要尽情歌唱,还要开怀畅饮。
预设4:我从“即从、穿、便下、向”这一系列行为中,我体会到了使人狂想返回家。
教师小结:是呀!本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可以说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教师板书:(涕泪满衣裳 漫卷诗书 放歌、纵酒 .即从、穿、便下、向)
3.领悟诗情,深化主旨
教师提问:既然如此如此疯狂,那么,为什么诗人会“喜欲狂”呢?现在请你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想一想:诗人“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1:原因在于作者七年的颠沛流离,有家不能回,有地不能种,有亲人不能相聚,想想那种心酸就会浮现眼前,这一切都让他感受悲伤难过。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终于盼来了战乱结束。他喜极而泣,欣喜若狂。
预设2:他想到了前线战士浴血奋战的场景,将士们奋勇杀敌,不收复失地不还家,才换来了收复蓟北的喜讯。他这份喜欲狂里,有着对将士们忠勇的决心的敬佩啊!
教师小结:是呀!杜甫就是这样一位心系家国的诗人。当他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无法抑制住内心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你们真棒!这是同学们自己领悟到的。现在请你带上你的理解,带着你的情感,试着背诵一下吧!
教师板书:(心系家国)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总结《古诗三首》
教师引导:我们说这三首古诗,都表现的是一种家国情怀,更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你还记得林则徐说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吗?现在学习完这三首古诗,请你结合所学的古诗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看图背诗
3.主题概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3.结构梳理
4.拓展诗词
教师引导:其实,在我们国家浩瀚的古诗词海洋中,还有许多像今天学习的《古诗三首》这样的具有家国情怀的诗篇,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5.课堂演练
6.升华主旨
教师总结:是呀!不管诗人们身处哪个时代,遇到何种境遇,那份家国情怀是不会改变的。他们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中,践行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正是这样,才汇集成中华民族辉煌五千年的文化长廊,浸润着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
【教学板书】
三万里河、五千仞岳 山河沦丧
满腔悲愤(失望)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热切期望
(宋·陆游) 遗民、胡尘 泪尽、望(又)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是统编本语文教材五年级下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责任”,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在本课的讲授过程中,我能适时地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并加以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大意。如补充诗人的个人经历和背景资料,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古诗的意思。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我还能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借助想象的力量,去理解诗意,去体会诗人的感情。如“遗民泪尽胡尘里”这句,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在你读完这句诗后,你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从而加深对本诗所表达的家国情怀的理解与认识。在感受到诗人的复杂情感后,我又用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把这种复杂的情感试着读出来,再进一步加深理解,以达到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诗无达诂”,在遇到学生对诗的理解有争议的情况下,我能有效地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并补充相关资料,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过,由于学生人生阅历、知识积累和对事物的判断力的还不足,还需要老师给予更符合他们年龄阶段的理解层次,不要作超出他们接受能力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