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试卷
展开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
一 、单选题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潮汐(xī) 劫难(jué) 遗骸(hái)
B. 褶皱(zhě) 深渊(yuān) 衍射(yǎn)
C. 陨落(yǔn) 地壳(ké) 追溯(sù)
D. 彗星(huì) 两栖(xī) 排斥(chì)
2.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字是错别字,对其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1)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溶化。
(2)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贱到了平流层中。
(3)它的原子相据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4)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邹变形。
A. (1)句中的“溶”改为“融”。
B. (2)句中的“贱”改为“溅”。
C. (3)句中的“据”改为“距”。
D. (4)句中的“邹”改为“皱”。
3.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依次)
B.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极度兴奋)
C. 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
D. 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B. 他之所以未能及时完成工作报表的原因,是没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这项工作。
C. 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D. 《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对象是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算是向成熟迈出第一步。
B.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 扬州境内湖泊众多,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自北向南沿运河依次排列。
D. 我一听,心里一动,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
6.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准确的一项是( )
①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
②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③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④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⑤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
A. ③①⑤②④ B. ②①⑤③④
C. ③④①⑤② D. ④③①⑤②
7.下列关于本课两篇短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B.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C. 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D. 《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思考探究,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二 、综合性学习
8.下面是四幅恐龙的图片,①②两幅是化石,③④两幅是复原图,请结合图片探讨以下问题。
⑴科学需要大胆的想象,请你根据图片内容和你所了解的信息,描述一下恐龙生活时代的一个场景。(50~80字)
⑵关于恐龙的灭绝有很多种假设和推理,除课文提到的以外,请你也提出一种假设,探讨一下恐龙在地球上灭绝的原因。
⑶目前有一些恐龙化石被不法分子偷运出境,请你为保护恐龙化石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三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2小题,共31分)
9.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A]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恐龙无处不有》)
[B]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被压扁的沙子》)
(1)[A]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2)[B]段中加下划线的“似乎”和“肯定”连用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10.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1)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斯石英”,“斯石英”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成二氧化硅。
B.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碳原子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的这种变化加快。
C.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D.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的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
(2)“金刚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请简答。
(3)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②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4)选文第4段括号中的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简答。
(5)选文第7段“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句中加点词语“似乎”与“肯定”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劫jié。C.壳qiào。D.栖qī。
2.【答案】A;
【解析】溶→熔。
3.【答案】C;
【解析】C.在这里“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4.【答案】B;
【解析】B 句式杂糅。把“之所以……是因为……”和“……的原因,是……”两种句式用在了同一个句子中,可去掉“之所以”,或去掉“的原因”并在“是”后加“因为”。
5.【答案】C;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标点符号的能力。了解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是最基本的策略。平时读书时要注意关注各种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还要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在作文互评中,要关注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规范,避免出现错误。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对标点符号的辨析能力也会提高。
A.没有疑问,问号改为逗号。故A不合题意。
B.“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引用的一句话,所以逗号应该在引号外边。故B不合题意。
C.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故C符合题意。
D.《高山青》是一首歌歌曲的名字,不应该用引号,应该用书名号。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A;
【解析】通读语段可知该语段时逻辑顺序。讲了在火山活动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的原因,故④是结论,应在最后,排除CD;③是提出问题,应在句首,排除B;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此类题看似简单,实则比较复杂,得分率一般不高,但只要我们掌握好解题思路和方法,还是能很好地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体裁和中心;其次,理清思路;再次,抓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连读,语感检验
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要注意把握好语言的连贯性,多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善于总结。
7.【答案】C;
【解析】C.恐龙化石遍布世界各地是大陆漂移的结果。
- 【答案】⑴示例:恐龙生活的时代,地面上已经有了大量的植物,高大的树木参天耸立,恐龙在树林中穿行。恐龙有数十种,有带翅膀的翼龙在天上飞,地面上有大型食肉恐龙和更大的食草恐龙活动。到处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⑵示例:地球上的恐龙可能是因为一场大瘟疫灭绝的。因为那时候的生物免疫力很差,有了瘟疫无法控制,所有恐龙便因此而灭亡。;
⑶示例1:加强对恐龙化石的勘探,尽量将恐龙化石全部发掘出来。
示例2:加强出入境管理,严格把关,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示例3:加强群众监督,依靠人民的力量控制文物的流失。;
【解析】(1)结合图片内容(特别是图③)和自己的积累,大胆想象恐龙生活的自然环境即可。
(2)课文提供了火山说和撞击说,除此以外,肯定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根据相关资料,结合现有的知识合理假设即可,比如瘟疫说、气候变化说、物种争斗说等等。
(3)此题为拓展性试题,围绕保护恐龙化石提出合理建议即可。
9.【答案】答案 (1)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南极洲比作全球的大冰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的温度低。
(2)“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确定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而依据客观条件,又可以肯定地推测出地壳深处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解析】
解析 (1)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达到说明事物特征的目的的一种说明方法,作用主要有: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事理)的特征,使事物(事理)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同时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
(2)解答前后词语(句子)是否矛盾这类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从而看清看似前后矛盾的词语或句子所指代的内容,所揭示的意义。
10.【答案】(1)B
(2)“金刚石”形成的原因:在超高压状态下,碳原子相距很近而变得极为致密,形成“金刚石”。
(3)①作诠释
②作比较
(4)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进一步说明了增温可以加速斯石英返回原始状态。
(5)不矛盾,这是作者为了说明按一般人的推测应该有这样一个结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但科学探测证实这是错误的观点,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对文段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根据原文中的“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和“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可知,增温可以使金刚石和斯石英中的碳原子运动加快,选项说法不严谨。
故选:B。
(2)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根据原文中的“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和“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即可得知金刚石的形成过程,简要回答“在超高压状态下,碳原子相距很近而变得极为致密,形成‘金刚石’”即可。
(3)此题主要考查说明方法。解答时,需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①“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是从原子的角度,对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特点做出解释,故使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②“一立方英寸被压扁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将被压扁的沙子的重量和普通沙子进行比较,从而说明被压扁的沙子的特点,故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4)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原始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是没有人愿意把金刚石变成原始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进一步说明了增温可以加速斯石英返回原始状态。
(5)此题主要考查词语的表达作用。“似乎”表示推测语气,“肯定”则表示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因为地壳深处的情况复杂,无法确认,所以用上了“似乎”;但根据地表“撞击所产生的巨大的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和地壳内部压力极高的情况来推断,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是应该,是有科学依据的,所以用上“可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