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阿拉善盟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阿拉善盟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地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天体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关于图示说法正确是( )
A. a是太阳所属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 B. d是人类目前观测到的最大宇宙范围
C. c中心天体地表的陨石多来自恒星 D. b中的天体类型都能够自己发光
2. b所反映出的地球存在生命的有利条件是( )
A. 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 B. 存在液态水
C. 存在可供呼吸的大气 D. 有稳定的光照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分析,图中c天体系统等级最低,属于地月系,中心天体为地球,地表的陨石主要来自小行星,C错误;b表示太阳系,除太阳可以自己发光外,其他天体都不能自己发光,D错误;a表示银河系,太阳所属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是总星系,A错误;d表示总星系,是目前人类观测到的最大宇宙范围,B正确。故选B。
【2题详解】
b表示太阳系,该图反映出的地球存在生命的有利条件是各大行星各行其道,各不相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安全稳定,A正确;存在液态水、 存在可供呼吸的大气、 有稳定的光照,图中信息并没有反映,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1.太阳的稳定——提供光和热。2.安全的行星际空间——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自身条件:1.温度——①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度。2.生命必需条件:大气——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3.生物的作用对大气成份的改造:水——③结晶水汽化 原始的大洋。
2022年3月7日,一种来自我国重庆的植食性新属新种恐龙——元始巴山龙问世。地层测年结果表明,此次出土的化石是亚洲目前最古老的剑龙化石。据此结合元始巴山龙复原图和地质年代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元始巴山龙生存的地质年代对应上图中的序号是( )
A. ① B. ② C. ④ D. ⑤
4. 元始巴山龙生存的地质年代( )
A. 三叶虫大量繁衍 B. 联合古陆开始形成
C. 裸子植物大发展 D. 重要的铁矿形成期
【答案】3. C 4. C
【解析】
【3题详解】
原始巴山龙属于恐龙中的剑龙,主要生存于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的中生代,对应下图中的④,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原始巴山龙生存于中生代,裸子植物空前繁盛,C正确;三叶虫大量繁衍出现在古生代,A错误;联合古陆于古生代开始形成,B错误;前寒武纪是重要的铁矿形成期,D错误。故选C。
【点睛】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1)时间变化:从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坎儿井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水利工程,是一种结构巧妙的自流集水、引水、输水系统。坎儿井位于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主要由竖井、暗渠、明渠和蓄水池四部分组成。下图为坎儿井结构的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坎儿井采用暗渠输水的主要原因是( )
A. 当地全年高温干旱 B. 暗渠地下径流蒸发小
C. 高山冰雪融水较多 D. 地表土壤水分易下渗
6. 坎儿井输水过程中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 )
A. 蒸发、下渗、径流 B. 蒸发、径流、植物蒸腾
C. 下渗、降水、径流 D. 蒸发、降水、下渗、补给
【答案】5. B 6. A
【解析】
【5题详解】
坎儿井所在地区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冬季严寒,A错。区域降水少,水资源相对短缺,夏季高温,地表径流蒸发大,采用暗渠输水,地下径流蒸发量小,可减少水资源损失,B正确。高山冰雪融水量相对有限。同时,如果高山冰雪融水较多,则没有必要采取暗渠输水,C错误。地表土壤水分易下渗不是当地采用暗渠输水的主要原因,D错。故选B。
【6题详解】
坎儿井输水对地区的降水影响不大,降水主要与当地的气候有关,排除CD。利用坎儿井采取暗渠输水,减少蒸发,同时,增大了地下径流,所以影响了蒸发和径流环节。将部分地表水变为地下水,影响了下渗环节,A正确。坎儿井输水过程中对植物蒸腾影响不大,B错。故选A。
【点睛】人类对水循环的正向利用: 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⑤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冷水团是以低温为其主要特征的水体,其实际上是冬季残留在海底洼地中的水团,它在增温季节,相对于变化剧烈的上层水和周围的沿岸水,才显现为冷水。黄海冷水团每年于不同月份出现、消失。下图为黄海冷水团底层温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黄海冷水团强度最弱的月份最可能是( )
A. 4月份 B. 7月份 C. 10月份 D. 1月份
8. 黄海冷水团对周围地区的主要影响是( )
A. 山东半岛渔业资源丰富 B. 辽东半岛沿岸降水增多
C. 朝鲜半岛沿岸形成沙漠 D. 黄海表层海水盐度降低
【答案】7. D 8. A
【解析】
【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冷水团是冬季残留在海底洼地的水温较低的水团,在增温的季节(春夏季)与上层升温较快的海水相比显现为冷水。每年1月,正值寒冬,表层海水温度低,海底水温与表层海水温差小,不显现为冷水,冷水团最可能在该月份强度最弱,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黄海冷水团与山东半岛沿岸较暖的海水相遇,形成水障,阻止鱼群游动,有利于形成渔场,A正确;黄海冷水团对沿岸地区起到降温减湿作用,辽东半岛沿岸降水减少,B错误;黄海冷水团离朝鲜半岛较远,对朝鲜半岛影响小,不会使其沿岸形成沙漠,C错误;黄海冷水团对海水表层盐度影响小,D错误。故选A。
【点睛】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则起降温减湿作用;寒、暖流交汇使海底营养盐上泛,或沿岸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盐带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洋流会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洋流会扩大污染范围,加速污染物扩散。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10. 景观③的代表性地貌形态有( )
A. 石柱、峰丛 B. 孤峰、石芽 C. 石钟乳、石柱 D. 溶沟、孤峰
【答案】9. B 10. C
【解析】
【9题详解】
①③④为喀斯特地貌,②为流水侵蚀地貌,峰林和漓江风光为地表喀斯特地貌,①④正确,③地下神宫为地下喀斯特地貌,排除ACD,选B。
【10题详解】
③地下神宫为地下喀斯特地貌,其洞内主要地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和石幔,C正确;峰丛、孤峰、石芽、溶沟为地表喀斯特地貌,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表喀斯特地貌:峰丛、峰林、孤峰、石芽、溶沟;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和石幔等。
下图是厦门市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形成鼓浪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力侵蚀作用 B. 海水侵蚀作用 C. 冰川侵蚀作用 D. 流水侵蚀作用
12. 由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A. 岩洞 B. 岩礁 C. 海滩 D. 洼地
【答案】11. B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鼓浪石是沙滩上的一块巨岩,潮涨潮落,海浪拍打岩洞,所以其形成于海水的侵蚀作用,答案选择B。风力作用主要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本区风力作用弱,A错误;厦门纬度较低,无冰川作用,C错误;流水侵蚀作用主要形成的是河谷、河曲或是喀斯特地貌,材料未提及河流作用,所以D错误。正确答案是B。
【12题详解】
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是海滩,答案为C,岩洞、岩礁、洼地主要是海水的侵蚀作用形成。所以C正确。
【点睛】海浪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拱桥等。海水堆积作用主要形成海滩、沙坝、离岸堤等。
下图为黄河流域不同区域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示地貌( )
A. 甲地流水堆积作用最明显 B. 乙地常形成较大的聚落
C. 都是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 D. 丁地常发育形成冲积扇
14. 关于图示地貌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河谷剖面多呈槽形 B. 乙地河道走向较笔直
C. 丙地河床泥沙淤积严重 D. 丁地地貌近似三角形
【答案】13. B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图示地貌由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并非都是侵蚀作用形成,C错误;甲地位于河流上游,河谷剖面多呈“V”形,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A错误;乙地为冲积平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常形成较大的聚落,B正确;丁地为河口地区,常发育形成三角洲,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图中甲地位于河流上游,河谷剖面多呈“V”形,A错误;乙地地形平坦,在流水作用下,河道多弯曲,B错误;丙地落差较大,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明显,泥沙淤积不严重,C错误;丁地河口常形成的地貌是三角洲,形状近似三角形,D正确。故选D。
【点睛】侵蚀地貌分为:下蚀(侵蚀河床)、侧蚀(侵蚀阶地、谷地)、溯源侵蚀(侵蚀谷坡,向河源方向延伸)。下蚀一般在上游最突出,原因是河流的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速度快,因此下蚀严重。侧蚀在中下游最突出,中下游落差较小,水流减慢,因此侧蚀严重。溯源侵蚀的根本原因在于‘下蚀’,因此在河流的源头出现。
堆积地貌分为:河漫滩(平原)、堆积阶地、洪积-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较快,携带大量泥沙和砾石。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冲)积扇地貌。洪(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相连,就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在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升高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水淹没继续堆积。如果河流改道或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当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入海口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区植被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①~④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
A. 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
B. 亚寒带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C. 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
D. 常绿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
16. 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所在地区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 ②所在地区气候寒冷,夏季短促
C. ③所在地区森林常绿,炎热多雨 D. ④所在地区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答案】15. A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由图可知,①植被有板状根,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②植被有针状叶,为亚寒带针叶林;③植被具有落叶现象,为落叶阔叶林,④植被有茎花现象,为热带雨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①④植被为热带雨林,主要位于热带地区,终年炎热高温多雨;③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夏季炎热或温暖,冬季寒冷;②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区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热带雨林乔木多板状根,多气生根植物或藤本植物,系统分层明显,乔木高大,植物品种丰富;因为天气长期温热,雨量高,所以植物能持续生长,造成树木生长密集且常绿。
下图a、b分别为草原土壤剖面示意图和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关于图示两个土壤剖面的差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原土壤淀积层更厚 B. 草原土壤淋溶作用更强
C. 森林土壤发育更完整 D. 森林土壤腐殖质层更厚
18. 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
A. 有机质最初来源 B. 矿物质成分和质地
C. 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 D. 土层厚度和剖面结构
19.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B. 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分解缓慢
C.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D. 陡峭的山坡,容易发育深厚的土壤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原气候较森林更干旱,降水更少,因此草原土壤淋溶作用弱,淀积层更薄,腐殖质层较厚,森林土壤发育更完整,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题详解】
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影响土壤的质地,B正确;有机质来源于生物,A错误;发育程度取决于时间因素,C错误;厚度和结构是各个成土因素的共同结果,D错误。故选B。
【19题详解】
成土母质不是土壤,但为土壤的发育提供矿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A正确,不符合题意;寒冷地区,土壤有机质分解缓慢,B正确,不符合题意;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C正确,不符合题意;陡峭的山坡,因重力作用和流水的侵蚀,一般土层较薄,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生物、气候、地形、成土母质、时间和人类活动。生物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影响较大,成土母质对土壤中矿物质的影响较大,气候与地形对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的影响较大。
影响土壤中氮元素含量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下表为某地区不同深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深度(cm)
林地(g/kg)
草地(g/kg)
农业用地(g/kg)
0~10
1.11
0.89
0.60
10~20
0.55
0.38
0.40
20~30
0.33
0.22
0.29
20. 该地区土壤中氮元素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 )
A. 先增后减 B. 保持稳定 C. 总体递增 D. 总体减少
21. 影响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氮元素含量的主要因素是( )
A. 生物量 B. 地形 C. 降水量 D. 成土母质
【答案】20. D 21. A
【解析】
【20题详解】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无论何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氮元素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1题详解】
该表格为某地区不同深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表,同一地区,地形、降水量和成土母质差异较小,不是影响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氮元素含量的主要因素,BCD错误;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草地和农业用地的生物量不同,导致了土壤中氮元素含量不同,A正确。故选A。
【点睛】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
下面左图为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图,右图为福建省台风降水年总量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是( )
A. 降水集中在冬、春季 B. 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C. 降水的年际变化小 D. 自南部向北部逐渐增加
23. 福建省沿海地区台风灾害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①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②灾后救援行动较为缓慢
③对台风监测的技术较为落后④台风登陆频繁,破坏性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22. B 23. D
【解析】
【2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示信息可知,夏、秋季为台风多发季节,台风带来的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台风降水量总体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故选B。
【23题详解】
福建省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且台风登陆较为频繁,易引发狂风、暴雨、风暴潮等,造成的灾害较为严重。②③并非福建省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严重的原因,排除ABC,故选D。
【点睛】气象灾害预警一般都有蓝、黄、橙、红四种颜色等级,严重程度依次加重,分别表示一般、较重、严重、特别严重,蓝色为最低级别预警,红色为最高级别预警。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2月20日18时49分在台湾花莲县海域(下图M处)发生4.1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推断“黄金12秒”产生的原因是( )
A.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B.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差异
C. 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 建筑物结构垮塌的时间差异
25. 确定地震发生位置主要使用下列的( )
A. 地理信息系统 B.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 遥感技术 D. 数字地球
【答案】24. C 25. B
【解析】
【24题详解】
地震发生后,会产生横波和纵波,纵波的速度快,率先到达地表,但产生的破坏相对较小,横波速度慢,较晚到达地表,但对地面产生的破坏更大,所以黄金12秒产生的原因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C正确。与横波和纵波传播介质差异,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差异以及建筑物结构垮塌的时间差异等无关。故选C。
【25题详解】
地理位置的确定需要借助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正确。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对地理信息进行查询、分析等,遥感技术主要对面状地理事物进行获取,数字地球是将地理信息数字化后借助计算机系统的管理的技术,均不能确定地震发生的位置。故选B。
【点睛】“3S”技术的判别:
(1)“点”与“面”判断:①GPS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 或“ 多个点”。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如果是“点”则选用GPS。②RS和GIS的工作对象——“面”,如果是“面”则需看突出的是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的结果,若要监测则应选用RS技术。
(2)“想”与“看”区分RS与GIS: “想”即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凡是需要“想”的选用GIS。 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又称除霾塔,主体由导流塔和集热棚组成。导流塔内直径长达10米,有4个洞口设立在塔体5.5米以下位置;集热棚位于塔体底部,主要作用是在夜晚将储存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对集热棚内加热,棚内设置过滤网墙,可滤除空气中的杂质和各种污染物等,地面铺有鹅卵石。下图为除霾塔示意图。
(1)结合材料并利用所学知识说明除霾塔的工作原理。
(2)在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热力环流模式图上画出空气运动方向。
(3)比较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热力环流模式图中abcd四地气压值大小。
(4)推测棚内地面铺鹅卵石的作用。
【答案】(1)集热棚将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在夜晚转化成热能使棚内增温,棚内形成热中心,棚内大气受热上升,棚外气温相对集热棚内低,含霾气流从棚外周边向集热棚内运动;进入棚内的气流经过网墙过滤掉杂质和各种污染物等,沿导流塔上升排出,完成除霾工作。
(2)如下图所示:
(3)气压值由大到小的排列是:d>c>b>a。
(4)鹅卵石升温快,可增加棚内升温效果,从而增强上升气流。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为背景材料,涉及到热力环流的原理、过程、气压高低的比较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工作原理就是热力环流原理,除霾塔利用集热棚吸收的白天的太阳辐射,使棚内增温,使集热棚内形成热力中心,棚内大气受热后膨胀上升,周边地区气温相对集热棚内低,含霾多的气流从周边向集热棚内运动,形成热力环流,进入棚内的气流,经过网墙过滤掉杂质和各种污染物等,沿导流塔上升排出,如此重复,再进行下一轮除霾。
【小问2详解】
c处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d处气温较低,空气收缩向下运动,形成高压,空气从d处流向c处;b处空气不断堆积,形成高压,a处空气下沉到d处,形成低压,同一平面上空气由b处流向a处。形成下图环流:
【小问3详解】
由于c地温度较高,空气受热上升,空气密度降低,压力变低,相对d地气温较低,高空空气下沉,空气密度大,形成高压,所以 d>c;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d、c>a、b;因为c处空气上升到b处,不断堆积,密度变大,形成高压,a处空气下沉密度变低形成低压,因此b>a,综上,所以d>c>b>a。
【小问4详解】
除霾塔白天收集能量,夜晚放出能量,鹅卵石比热容小,底部铺设鹅卵石,白天收集热量升温快,夜晚散热块,加快集热棚内升温,提高除霾塔的工作效率。
27. 下图是某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甲地沙尘天气强烈的自然原因。
(2)下列是甲地常见地貌类型景观图,分别写出其地貌名称。
A:____;B:____;C:____。
(3)华北地区的沙尘主要来自西北地区,为减少华北地区沙尘天气,指出西北地区可采取的防治措施。
【答案】(1)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强;沙源多。
(2) ①. 风蚀蘑菇
②. 风蚀柱
③. 沙丘
(3)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地沙尘天气以及地貌景观为材料,涉及沙尘天气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风力地貌等知识点,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甲处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靠近冬季风发源地,风力强劲,地表疏松,沙源物质多。
【小问2详解】
甲地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风力地貌广布,A呈蘑菇状为风蚀蘑菇,B呈柱状为风蚀柱,C为新月形沙丘,为风力沉积地貌。
【小问3详解】
对于西北地区而言,应控制和减少沙源,应采取措施减轻风沙入侵以及减轻土地荒漠化进程。可合理利用水资源,协调流域上中下游水源分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应该采取综合措施,加强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减轻植被砍伐,抑制区域土地荒漠化进程,减少沙源。当地荒漠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增长所导致的人地矛盾,所以应该控制人口增长。另外,还可以采取一定的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以及工程措施,如建设草方格沙障等,构建防护林体系,减轻风沙侵袭。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皮下到题,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关系,往往降水越丰富的地区,土壤的淋溶层越厚。秸秆还田,为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轩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用,秸秆还田的方式有多种,如秸秆粉碎还田、养畜过服还田、秸秆沤肥或覆盖还田等,下图为我国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土壤剖面示意图。
(1)选填出甲、乙、丙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甲:____;乙____:丙:____
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②温带草原③荒漠植被
(2)丙地区常采用覆盖还田的方式进行秸秆还田,试分析其原因。
(3)现我国仍有部分地区采用秸秆焚烧还田的方式,试说明秸秆焚烧还田对土壤的有利影响。
【答案】(1) ① ① ②. ③ ③. ②
(2)丙地为草原,秸秆覆盖还田可以减少冬春季大风对地表土壤的侵蚀;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墒情等。
(3)秸秆焚烧后会形成草木灰,提高土壤中钾、磷等元素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焚烧产生的高温可以杀死土壤中的害虫和虫卵,减轻病虫害等。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图文结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带、土壤肥力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于土壤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所以,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甲淋溶层最厚,说明甲地区降水最多,所以为湿润区,对应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乙淋溶层最薄,说明乙地区降水最少,气候最为干旱,所以是干旱区,对应③荒漠植被。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丙的淋溶层厚度位于甲和乙之间,可以判断出丙的降水位于甲乙之间,所以处于半干旱区,对应②温带草原。
【小问2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丙地为草原,丙地属于半干旱区,植被稀少,摩擦力小,再加上离冬季风原地近,冬春多大风,秸秆覆盖还田可以减少冬春季大风对地表土壤的侵蚀,同时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墒情等,利于草原恢复生机,提高草场质量。
【小问3详解】
秸秆焚烧后会形成草木灰,补给土壤,提高土壤中钾、磷等元素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焚烧产生的高温可以杀死土壤中的害虫和虫卵,减轻来年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
29. 贵州省气象局多个部门于近日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下图为贵州省等高线(单位:m)地形示意图,下表为贵州省近日天气预报,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日期
雷阵雨
雷阵雨转中雨
雷阵雨转小雨
多云
7月5—6日
√
7月7—8日
√
7月9日
√
7月10—11日
√
7月13—15日
√
(1)推测贵州省此次预防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贵州省发布此次黄色预警的主要依据。
(3)甲、乙、丙三个城市最需要注意防范地质灾害的是____。
(4)简述贵州省应对该地质灾害可采取的防范措施。
【答案】(1)滑坡、泥石流。
(2)将有连续性的降水天气: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喀斯特地貌广布,岩石多裸露,地表多松散物质等。
(3)甲 (4)在多发区域修建护坡、挡墙等工程:修建排水沟等,保障排水顺畅,避免大量雨水汇集至滑坡、泥石流多发区域:将地质灾害多发区居民转移至较为安全的区域居住:在滑坡多发区,植树造林或种草,保持水土等。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以及防范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贵州地处喀斯特地形区,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此次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期间,降水总量大,主要防范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小问2详解】
首先,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可知,区域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次,结合表格信息可知,在7月11日之前,该地已有多日降水,前期降水较多,土壤含水率较大,而从7月10日至7月11日,当地雷阵雨转中雨,降水总量大,更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小问3详解】
根据图示等高线信息可知,甲乙丙三地相比而言,甲地等高线最为密集,地势起伏最大,乙丙两地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势起伏较小,甲地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更大。同时,甲地等高线由数值小的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为山谷,易集水,更容易诱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小问4详解】
在地质灾害多发区修建护坡、挡墙等工程,对于滑坡和泥石流有一定的拦截作用;修建排水沟能够保障当地排水顺畅,可以迅速将水排走,以免大量雨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向滑坡、泥石流多发区汇聚,造成土壤含水量增加;同时可以考虑将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居民转移至较为安全的地区居住,以减少居民受灾的可能;在滑坡多发区,通过植树造林来保持水土,固定土壤,能够减少滑坡发生几率。
2023滕州一中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滕州一中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docx、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朔州怀仁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朔州怀仁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白城洮南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白城洮南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