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 教案
展开-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 能快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 反复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
- 体会鲁迅对于阿长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反复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
2.体会鲁迅对于阿长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默读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黑板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大家童年的记忆中有没有印象很深的人?她/他为什么能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呢?(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
大家的分享都很有意义。那么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也是作者对童年时一个印象深刻的人的回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跟着一代文豪鲁迅,探知他童年的故事。
二、课前热身
-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完成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 《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2.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但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是其中一篇,回忆了童年时期自己与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3.文体介绍
叙事性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这类散文记叙人物时以人物为中心,但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与小说不同,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完整,也不要求全面细致地描写人物命运,而是通过描写富有特征的细节、人生片段或性格的某一方面来寄情写意。
- 相关知识——《山海经》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在默读时把握好字音词义,并为文章划分结构。
- 字音
烦琐(suō) 憎(zèng)恶(wù 絮(xù)说 辟(bì)头 骇(hài) 胸脯(pú)
陆玑(jī) 震悚(snǒg) 霹雳(pī l) 惧惮(dnà) 哀悼(doà) 粗拙(zhuō)诘问(jié) 疮疤(chunāg bā) 孤孀(shuāng)
- 词义
磨难: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繁琐:繁杂琐碎。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渴慕:非常思慕。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震惊。
- 请同学们在读课文,为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 第一部分(1、2):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
- 第二部分(3—18):从童年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动。
- 第三部分(19—29):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及对“我”的影响。
- 第四部分(30、31): 补叙阿长悲苦的身世,抒发了“我”对长妈妈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三、仔细阅读
- 再读课文,思考本文围绕阿长,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1)常喜欢切切察察。
(2)限制“我”的行动。
(3)睡觉挤得“我”无法翻身。
(4)懂得许多规矩和烦琐的礼节。
(5)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6)给“我”买山海经。[重点]
- 找出课文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憎恶、讨厌——有了特别的敬意——对她的敬意完全消失了——发生了新的敬意(结合课文内容解说)
- 通过课文,你感受到了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喜爱、怀念、赞美。
四、课后作业
继续阅读课文,分析出阿长的人物形象,品味重点句段。
五、板书
阿长与山海经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阿长有许多坏习惯,但是她却让“我”对她产生了无比的敬意。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继续学习《阿长与山海经》。
二、合作探究
三、1.课文一开始介绍阿长名称由来的目的是什么?
四、 明确:
“阿长”姓什么叫什么,竟没人知道,甚至连“阿长”这一称呼也是借用在她之前的一个女工的称呼。作者通过介绍这随意的名字的由来,表述出“长妈妈”是一个出身低微、平凡普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的劳动妇女。同时以写名称的由来开头,使读者对阿长形成初步印象,自然地引出下文。
2. 赏析“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明确:
这一处是对阿长睡姿的细节描写,一个“大”字,把阿长伸手伸脚的睡姿写得生动传神。通过“伸”“摆”“挤”,以及对“大”字的特写,可以看出阿长的粗俗、不拘小节,也可以看出“我”对阿长的厌烦,既照应前面的“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又为下文“我”发生“敬意”作铺垫。
3. 我为什么“实在不佩服”阿长?这些细节体现出阿长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
因为她喜欢“切切察察”,饶舌多事;对“我”管束很严;睡相不好。阿长的这些表现体现出阿长没有文化、行为粗俗、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特点,也折射出阿长的朴实和平凡。
4. 赏析句子“最讨厌的是常切切察察……或者自己的鼻尖。”
明确:
运用动作描写,将阿长与别人说话时的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表现出阿长好搬弄是非、粗俗好事的形象。
5.赏析“她却立刻伸出胳膊……惶急地看着我。”
明确:
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描绘出阿长的期盼,表现出她迷信的形象。
- 文中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为什么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是否离题?
- 明确:
不离题。因为“我”对《山海经》的渴慕正是从远房叔祖那里引起的,详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以及远房叔祖的藏书,也就交代了“我”渴慕《山海经》的原因,为后文阿长体谅“我”的心思,拥有伟大的神力,买《山海经》送“我”作铺垫。
7.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明确: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厌恶乃至轻视。
8. 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明确: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9.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明确: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三、深入探究
-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
明确:不拘小节、粗俗、烦琐、迷信
善良、朴实、真诚、有爱心
- 为什么鲁迅说“但那是我最心爱的宝书”?
- 明确:
这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书里面包含了长妈妈对“我”的爱,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3. 课文先写了“我”对阿长的厌恶,到最后是“我”对长妈妈怀念和祝愿,这种写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欲扬先抑。
通过课文前段对阿长的各种坏习惯的描写,塑造出一个朴实、好事、粗俗的底层劳动妇女形象,课文后端正是这个我“厌恶”的长妈妈让我形成敬意,给我买了带图的《山海经》,形成巨大的发差感,更是突出了阿长的善良、质朴的形象,表现出“我”对长妈妈的思念、尊敬。
4.请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以及作者表达出的主旨?
本文通过回忆童年时代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位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寄托了“我”对这位没有文化、粗俗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助人的劳动妇女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四、拓展延伸
本文的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不用“长妈妈”?
明确:
文章第1-18段先用“抑”笔,侧重从“缺点”上展示阿长的形象,与此对应,“我”的情感态度是“不大佩服”“讨厌”“不耐烦”“觉得非常麻烦”,如果用“长妈妈”,不合常理,用“阿长”更合适。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一个连姓氏都没有的地位低下的文盲妇女与一部古典名著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疑问将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后,标题用的是作者46岁写作时候的口吻,用“阿长”有亲切之感。
六、小结与板书
阿长与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