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邯郸大名县一中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及答案(九科)
2023邯郸大名县一中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3邯郸大名县一中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文件包含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二月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闫秀青 审题人:蒙少波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期,某国际大牌推出了一款黑色中长半身裙,售价高达29000元人民币,但有网友发现,这款裙子神似中国的马面裙。该品牌强调其采用了“标志性的廓形,是一款全新的优雅时尚的单品”,却只字未提“马面裙”。尽管国内质疑该品牌文化抄袭的声音四起,但品牌官方至今没有表态,只是在中国市场内默默下架了这款新品,国外的网站上这款裙子在继续售卖。有媒体认为,这波操作难以被界定为抄袭,只能冠以“文化挪用”。
在这一事件中,不少人被科普了马面裙的概念:马面裙,前后里外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以绳或纽固结。马面裙的风格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华丽富贵,再到民国的秀丽质朴,其结构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此前,也有不少国际大牌借鉴中国元素,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出现在巴黎、米兰、伦敦的时尚舞台上,1981年戴安娜王妃曾经穿过红色的马面裙,当时的新闻稿写的是中式刺绣裙。这些借鉴参考,在文化领域并不少见,是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喜爱和推广,为国人所乐见。
要想让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需要主动去发现。在此之前,许多国人并不了解马面裙。争议事件发生后,众人才知道,这种款式不仅凝结了古人的实用智慧和审美情趣,更具有十足的现代感,只需稍加改良点缀,便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时尚单品。
文化交流与元素借鉴本来就是一种双向奔赴,“韩国端午祭申遗”等文化抢注事件一直让国人耿耿于怀,此次“被挪用”则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不过,与其停留在口头的“抗议”,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来,寻找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的方法。
(摘编自张晓涵《文化挪用,应让公众更关注传统文化守护》)
材料二:
文化挪用是指处于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将其他不属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进行符号特征挪用的行为。根据内涵的不同,文化挪用可被归为“实物挪用”与“非实物挪用”,前者通常是指对有形物体的占有,而后者更为抽象,通常表现为内容挪用和主题挪用。内容挪用指某文化中的文化成果被其他文化中的创作者借鉴、利用,又可具体分为风格挪用和母题挪用,两者都指异文化对本文化中文化成果的挪用,只不过前者会主动地表明挪用对象的出处并以此进行自我标记,而后者则是利用异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来创造性地再现本文化。而主题挪用指在文化塑造中有意地借用其他文化中的个体与机构。
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特别是文化挪用本身所具备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等特征让人将其视为是刻板印象的输出。但是,文化传播是从符号开始传播的,即文化传播的第一步永远都是符号化与片面化的。这在好莱坞电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符号化的目的是便于传播与记忆,只有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使得更多处于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
在对文化挪用进行讨论时,要避免“绝对原创性”的误区,避免陷入保守主义与自闭主义。一种文化若想进入世界舞台,就必须以适合其传播的形式进行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马克思曾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即“用世界性文学来包容所有在其自身文化之外出现与发展的文学作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世界文学能够包含任何影响力超出本土文化的作品”。作为日益成为学术关注重点的“世界性文化”或“全球性文化”,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地方性”,即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具体而为之的,而是各个文化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产物。简而言之,每一种文化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对立的产物,如果想要自身文化在世界体系中获得发展与尊重,就要让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其他文化中的特殊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发展为普遍性。
当下,中国文化实践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看到其背后所承载的积极意义,善用文化挪用,在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与“文化星丛”中的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西方社会对中国 “傅满洲”“陈查理”式的想象,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
(摘编自徐冠群《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跨文化传播语境中文化挪用的积极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某国际大牌面对网友的抄袭质疑,虽然表面上不置可否,但在中国市场下架了这款新品,部分媒体认为这是一次“文化挪用”而非抄袭。
B. 在此次风波之前,国际大牌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参考并不少见,这也有利于中国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推广,为国人所乐见。
C. 此次争议事件推动了国人对马面裙认知,让人们意识到这种凝结古人智慧和审美的服装款式也能成为当下的时尚单品。
D. 好莱坞电影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说明文化传播始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符号化、片面化的问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材料二关于文化挪用的分类,材料一中引起争议的某国际大牌的行为是内容挪用中的风格挪用。
B. 文化挪用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使其不断输出刻板印象,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因此,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
C. 只要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就能引发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的兴趣,从而实现文化的持续输出。
D. 若想进入世界舞台,中华文化必须经过适合其传播的形式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在欣赏、学习、沟通中获得发展与尊重。
3. 根据上述材料,以下行为中不属于“文化挪用”的一项是( )
A. 美国迪士尼公司将中国传统剧目《花木兰》改编成动画片,将原始版本中的核心主题“尽忠尽孝”演绎为女性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主题。
B. 伏尔泰将元代戏剧家纪君祥所创作的《赵氏孤儿》改编成为欧洲经典剧目《中国孤儿》,借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符号来宣扬启蒙精神。
C. 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向全世界展示疫情之后武汉人真实的生活现状。
D. 美国网飞公司翻拍刘慈欣的科幻巨作《三体》,起用欧美当地演员饰演原著中以中国人为主的主角群体,讲述超越时间、文化和种族边界的故事。
4. 费孝通先生曾总结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5. 面对文化挪用,中华文化应该如何实现突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贡献
[苏联]施·波列沃依
过了一些时候,河两岸已竖起了耸入蓝天的、像镂空了一样的巨大铁架子,架设在两岸铁架子上的电线,在湍急的河流上空微微下垂。在预定输电的前一天,检查员发现在河中心上空的某一相电线上有一个断头。
这是一个可怕的发现。只有一个办法:找一个人,不是一般的人,而要找一个高手,让他顺着悬在河面上空一百多米高的电线,爬到断头的地方,安上接线套管。这样的活儿,电网建设公司的安装工人中谁也没有干过。
过去在前线打仗时,遇有危险而艰巨的任务,往往派志愿者去执行,现在工程师也这样做,他把优秀的安装工人集合在一起,问他们之中谁志愿去完成这项艰巨而危险的工作。
谁都没有说话。彼得·西尼津也在场。当工程师问谁志愿去修理时,他突然想起扎哈雷奇那天夜里对他说过的话,当时工长说,人不管干哪一行,都会有表现自己的时刻。这个想法在他头脑里闪了一下,他还没有最后拿定主意,就走到工程师身边,急忙说:“我爬上去。”然后唯恐别人把这一任务抢去似的向其余的安装工人看了一眼,为了争这个冒险的权利又加了一句:“我爬上去,我去安装套管!”
彼得·西尼津背着工具袋,敏捷地向铁架子顶上攀登,从下边向上看,春天水气很重的浮云碰到铁架子上,被碰成一块一块的;这时,彼得的同伴们都焦急不安地注视着他。他们看见彼得变得越来越小。他的脸已经看不清了。只有他的身影在匆匆掠过的污浊的浮云中,时隐时现。
“还刮风,真可恶!……”在场观察的高空作业工人中有人这样说道。
“又潮湿……电线现在很滑。”另一个人补充说。
“别说话!”扎哈雷奇像呻吟似地哼了一句,他目不转睛地看着远处小小的身影。
彼得·西尼津到了断线的地方。
开头,当他爬上嗡嗡作响的、被风吹得有点颤动的铁架子顶端,看到伸展在他面前的电线和钢索,他吓得腿都哆嗦了。这里没有可用来支撑手脚的坚实的东西。他将要在上面爬的钢索,摆动得很厉害,好像要从他身体底下滑走一样。胸口产生了一股冷气,心里直发怵,这股冷气很快使全身肌肉变得僵硬起来。手脚失去了平时的弹性,变得不听使唤了。
怎么办?爬回去?……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向前,只能向前!……他的思想、意志、精力等,全都集中在实现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上:爬到断线处,装上接线套管。
彼得·西尼津在无底深渊的上空慢慢地晃悠着。他在给电线安套管。这活儿本身并不复杂,但是在摇晃不定的电线上做这件事可不简单!而且还有风,一会儿停,一会儿又出其不意地刮起来,仿佛原来藏了起来,然后悄悄地向你扑过来,竭力想要把你推下去似的。
“不行,你想捣乱,没有用!”彼得咬着牙说,两只手不停地工作着……
不久,一切都弄好了。可以往回爬了。但在身边,风吹得电线和钢索来回直晃,发出呜呜的声音。这个高空作业工人立刻出了一身冷汗,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感到高得可怕,感到被风吹动的电线很不稳当,感到风的力量非常凶狠。
他的头立刻晕了起来。双手失去对自己力量的信心,他紧紧地抓住电线,而且开始令人讨厌地颤抖起来。一切仿佛都变得模糊不清。彼得慢慢地失去了平衡,抽搐似地一扬手,就从摇摆不定的支撑点上朝灰蒙蒙的、微波荡漾的无底深渊往下落……
“啊—啊—啊—”
这一声意思不十分清楚的叫喊,同时从躺在船尾朝上看的工长嘴里,从工程师嘴里,从在岸上观看同伴干活的安装工人嘴里……从这一时刻看到彼得·西尼津的所有人的嘴里迸发出来。
彼得从电线上掉了下来。但是过了一会儿,看到他挂在固定在电线上的安全带上了。
工程师由于着急咬破了嘴唇,血慢慢地沿下巴须往下流。工长又把两手放在嘴边,扯开嗓门,使劲地喊道:“彼得,彼得!别摇晃……静静地挂着……休息一下。彼得,休息一下,留着劲儿!听见吗?留着劲儿!”……
然而彼得·西尼津什么也没有听见。他恢复常态后,喘了口气,发现是链子和安全带救了他,可是能支持很久吗?他知道他不会掉进河里。这立刻使他有可能很好地考虑一下处境。
不可能没有出路!不管链子多么结实,总不能这样在河上空挂着!要知道他已爬到断线处,安上了套管,故障排除了,可以送电了。
这些想法使他彻底清醒过来。但是怎么办呢?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一定会放下来的!瞧,现在已有人爬到铁架子上去了……工作量很大……主要问题在于,不能很快地重新架好电线,这个工作需要几个星期。怎么办,怎么办才好呢?
现在他不再受风的玩弄了。他可以自觉地指挥自己的行动了。这可太好了。他头朝下挂着,又休息了一会儿。现在他甚至不害怕了,他有了信心,电线不需要放下来了。他用双手抓住救了他性命的链子往上拔,够着了电线。一纵身,他重新又到了电线上。
在下面注视着他的人,发现他这次很快就爬到了铁架子,都感到很惊奇。而他正好相反,感到慢得折磨人,每挪动一下,他都当作是一个小小的胜利。
彼得累了。有时仿佛是在机械地移动着,但是在前进……刚才经受住了严重考验的意志和信心正确无误地指导着他的行动。最后手终于接触到了铁架子。由于疲乏而被抑制的全部感情,更猛烈地爆发出来。喜悦撑破了胸膛,心里似乎感到憋得慌。
这不仅是得救的喜悦,不,这喜悦要大得多。
彼得·西尼津回到地面后,大家七嘴八舌地夸他,祝贺他,而他却只用沙哑的嗓音费劲地说:
“想喝点水,行吗?水要清凉清凉的……给我喝点!”
(有删减)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彼得高空抢修电线接头为情节发展的线索,内容紧凑,扣人心弦,深深吸引了读者。
B. 文中“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是因为人们认为他已经无法完成任务了。
C. “喜悦撑破了胸膛”,喜悦包括两重内涵,有得救的狂喜,更有被众人簇拥成为英雄的喜悦。
D. 彼得算不上英雄,只是遇到险情时,善于把握机会、爱表现自己并战胜自我的机会主义者。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贡献”为标题,点明了彼得抢险的意义重大,简明扼要揭示了文章主题,暗含了对主人公敬业精神的高度评价。
B. 小说描写了电网架设工地的蓝天、水气、浮云等优美的环境特点,与后文刮起的大风形成对比,为抢险的艰难做铺垫。
C. 为体现彼得高空作业的难度,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对地面观察人员的语言、动作进行刻画,烘托现场的紧张气氛。
D. 小说结尾举重若轻,以彼得要水喝作结,与众人对他的祝贺、夸奖形成反差,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耐人寻味。
8. 文中画线部分写到了“风”,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9.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性格是在人的内动力和外环境产生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彼得内心成长的过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诏书已出,策使未发。魏徵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曰:“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故君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之安;食膏粱,则欲民无饥寒之患;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之欢。此人主之常道也。今郑氏之女,久已许人,陛下取之不疑,无所顾问,播之四海,岂为民父母之道乎?臣传闻虽或未的,然恐亏损圣德,情不敢隐。君举必书,所愿特留神虑。”太宗闻之大惊,手诏答之,深自克责,遂停策使,乃令女还旧夫。
左仆射房玄龄、中书令温彦博、礼部尚书王珪、御史大夫韦挺等云:“女适陆氏,无显然之状,大礼既行,不可中止。”又陆氏抗表云:“某父康在日,与郑家往还,时相赠遗资财,初无婚姻交涉亲戚。”并云:“外人不知,妄有此说。”大臣又劝进。太宗于是颇以为疑,问徵曰:“群臣或顺旨,陆氏何为过尔分疏?”徵曰:“以臣度之,其意可识,将以陛下同于太上皇。”太宗曰:“何也?”徵曰:“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陆爽以为陛下今虽容之,恐后阴加谴谪,所以反复自陈,意在于此,不足为怪。”太宗笑曰:“外人意见,或当如此。然朕之所言,未能使人必信。”乃出敕曰:“今闻郑氏之女,先已受人礼聘,前出文书之日,事不详审,此乃朕之不是,亦为有司之过。授充华者宜停。”时莫不称叹。
(节选自《贞观政要 直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
B. 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
C. 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
D. 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
11. 下列对文中第一段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贞观”为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历史上有著名的“贞观之治”,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之一。
B. “容色绝姝”中“绝”是“很,非常”的意思,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意思相同。
C. “方遽进而言”中的”“遽”是“急忙,匆忙”的意思,与《促织》中“遽扑之”中的“遽”意思相同。
D. “人主”指一国之主,也作“人君”,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人君当神器之重”。
12. 下列对文中第二段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指她,和《孔雀东南飞》中“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中的“相”意思相同。
B. “遗”指赠送,和“路不拾遗”中的“遗”意思不同。
C. “恐后阴加谴谪”中的“阴”,与“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阴”意思不同。
D. “然朕之所言”中的“朕”,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门的自称,与“回朕车以复路兮”中的“朕”不同。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仁基的女儿是个容貌美丽的佳人,文德皇后请求唐太宗将之留在后宫作为妃嫔,唐太宗于是将她聘为充华,发布了诏书。
B. 魏徵在进言时先表明帝王作为百姓的父母应当忧百姓所忧、乐百姓所乐,然后指出唐太宗让郑氏之女入宫是有欠考虑的。
C. 大臣们劝说唐太宗继续册封郑氏之女,有可能是因为他们要顺从帝王旨意;而陆氏极力撇清关系的行为,却让唐太宗觉得疑惑。
D. 唐太宗认为陆氏担心暗中获罪遭贬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这正反映出唐太宗的话仍旧不足以真正取信于人。
14.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郑氏之女,久已许人,陛下取之不疑,无所顾问,播之四海,岂为民父母之道乎?
②女适陆氏,无显然之状,大礼既行,不可中止。
15. 文章结尾说“时莫不称叹”,时人“称叹”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邵尧夫年老逢春①
司马光
年老逢春春莫咍②,朱颜不肯似春回。
酒因多病无心醉,花不解愁随意开。
荒径倦游从碧草,空庭懒扫自苍苔。
相逢谈笑犹能在,坐待牵车陌上来。
【注】①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力请守郡。次年四月,改判西京御史台,来到洛阳,始与邵雍相识并很快成了莫逆之交;邵尧夫,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北宋理学家,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定居洛阳, 以教授生徒为业。②咍(hāi):嗤笑。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题,运用拟人手法,看似轻松幽默,实则饱含“岁不我与”的辛酸与无奈。
B. 颔联写诗人满腹忧愁,无心赏花。全联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郁的惜春之意。
C. 尾联格调稍显明朗,“坐待”二字尤能写出诗人盼望朋友前来与自己畅谈的急切心情。
D. 全诗语言质朴,亲切自然,句无虚设,看似平常的话语蕴含着诗人内心复杂的感情。
17. 前人论此诗,认为诗人“身在野而心在朝”。请结合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小题,12分)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以“____,____”两句回忆当年恋爱时的情景,这与成语“青梅竹马”的意境相仿。
(2)《离骚》中写时间更替很快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李白以“_______,_____”两句突出描写蜀道奇险的风光。前句从山川之险夸饰山峰之高,后句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4)《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 。”
(5)《望海潮》词中的“_______”写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6)姜夔《扬州慢》用“_______,_______”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战争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到达蜀口已近黄昏。蜀水两岸漫山遍野的油桐花开了,白雪般的油桐花瓣一路飘洒,空气中弥漫着这个季节特有的清香。此前,夕阳给万顷碧波披上了金色的余晖,江岸木排上的鸬鹚纷纷跳入赣江戏水,好一幅渔舟唱晚的水上风景。
进入蜀口古村,古代科举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自南宋以来,精读传家的做法在这里早已 ① ,并且这种风气还带动了当地科举事业的发展。仅欧阳一姓,明清时期就产生了21位进士。进士的多少,往往是古代衡量一个地方文化是否兴盛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蜀口,和科举文化齐名的还有蜀口茶。相传明代成化年间,郭福可从溪川汤湖镇带回狗牯脑茶树种,与族人一起种茶、制茶。蜀口茶的制作工艺 ② 已逾500年,这种工艺的传承全靠师傅的口传心授和徒弟的反复实践。以透明清澈的汤色和沁人心脾的浓郁醇香闻名的蜀口茶一年可产四次,尤以清明前精制的茶叶最为名贵。除此之外,这里的古村原乡、特色美食也让无数游客 ③ ,蜀口已成为游客欣然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千里马若不长鸣,就不会引起伯乐的注意:毛遂若不自荐,就不会被平原君任用。所以,要敢于展示自己,推荐自己。
可是《老子》中却写道:“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说,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教导人要自律克己,谦虚谨慎。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张掖高台县一中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文件包含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红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邯郸大名县一中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文件包含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