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人教版中考数学一轮复习教案
第11讲《几何综合》第2课时(教案)2023年人教版中考数学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11讲《几何综合》第2课时(教案)2023年人教版中考数学一轮复习,共7页。
第十一讲“几何综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特殊三角形、特殊四边形性质;
2.了解一般线段之间关系的证明方式及辅助线的添加;
3.能熟练应用全等、相似证明、计算线段关系与长度.
数学思考
通过图形性质的应用与证明等学习,让学生从理解到掌握几何证明中一般辅助线的添加,了解当前中考几何证明、计算题目类型及几何部分所考察的知识点内容.
问题解决
1.培养学生的证明推理能力;
2.教授学生辅助线添加方法;
2.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猜测、证明相关结论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利用课件中动画,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几何图形的旋转、平移等变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几何证明、辅助线添加.
教学难点:几何证明、辅助线添加.
[教学准备]
动画多媒体语言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路径
教学说明
上节课我们一起主要学习了在几何图形中全等的证明与应用,接下来我们在一同研究几何图形中另一重要解题证明手段—相似,大家把书翻到109页,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例2.
分三页出示
第一页
例2.(1)问题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点P为AB上一点,∠DPC=∠A=∠B=90°.
求证:AD·BC=AP·BP.
解析:证明Rt△PAD∽Rt△CBP,即可得证AD·BC=AP·BP.
涂色Rt△PAD与Rt△CBP
答案:证明:∵∠DPC=∠A=∠B=90°,下一步
标记如后图的四个角(注意颜色区别)
∴∠1+∠2=∠2+∠3,
∴∠1=∠3,下一步
涂色Rt△PAD与Rt△CBP.
∴Rt△PAD∽Rt△CBP,
∴,即AD·BC=AP·BP.
第二页
(2)探究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点P为AB上一点,当∠DPC=∠A=∠B=θ时,上述结论是否依然成立?说明理由.
解析:(1)中结论依然成立,证明△PAD∽△CBP,即可得证AD·BC=AP·BP.
涂色△PAD与△CBP
答案:(1)中结论依然成立,理由如下:下一步
出示后图中表示三个角的三个红点
证明:∵∠DPC=∠A=∠B=θ,下一步
标记如后图的四个角(注意颜色区别)
∴∠1+∠2=180°-∠A;
∠2+∠3=180°-∠DPC,
∴∠1=∠3,下一步 涂色△PAD与△CBP.
∴△PAD∽△CBP,
∴,即AD·BC=AP·BP.
第三页
(3)应用
请利用(1)(2)获得的经验解决问题:
如图,在△ABD中,AB=6,AD=BD=5.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由点A出发,沿边AB向点B运动,且满足∠DPC=∠A.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以D为圆心,以DC为半径的圆与AB相切,求t的值.
图1 图2
解析:由题中“以D为圆心,以DC为半径的圆与AB相切”可知:DC的长必与△ABD中AB边的高相等,进而利用(1)(2)获得的经验解得此时t的值.
出示箭头图1、图2,△ABD—作DE⊥AB(垂直符号)--以D为圆心,以DC为半径画圆弧—交BD于一点,即为C.
答案:解:过D点作DE⊥AB,垂足为E,
∵以D为圆心,以DC为半径的圆与AB相切,
∴DE=DC,
又∵AB=6,AD=BD=5,
∴△ABD为等腰三角形,
∴DE=4=DC,BC=1下一步
出示图1图2中所有剩余的部分(完整图1,2),接着涂色△PAD与△CBP
利用(1)(2)中所得的方法,易证△PAD∽△CBP,
∴即
得,解得PB=5或PB=1,下一步
又∵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
∴t1=1s(如图1)或 t2=5s,(如图2)
此时以D为圆心,以DC为半径的圆与AB相切.
师:指定学生回答第(1)(2)问.
师:(教师总结(1)(2)问)在两组图形中通过互余、互补(三角形内角和180°)得到对应角相等,利用“有两组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三角形相似”
师:分析第(3)问,重点分析“DC的长必与△ABD中AB边的高相等”,(如果学生思路不清,借助课件图形解决)
分三页出示
第一页
例5.已知矩形ABCD的一边AD=8,将矩形ABCD折叠,使得顶点B落在CD边上的P点处.
(1)如图,已知折痕与边BC交于点O,连接AP、OP、OA.
①求证:△OCP ∽△PDA;
②若△OCP与△PDA的面积比为1:4,求边AB的长.
解析:①两组角分别相等的三角形分别相似;
②根据“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得到边AB的长.
答案1:①证明:1.如后图标记四个直角符号;2涂色下△AOP为△AOB.
∵ABCD是矩形且△AOP为△AOB翻折而成,
∴∠ABO=∠APO=∠OCP=∠PDA=90°下一步
顺序标记角1、2、3、4;之后最后涂色△OCP 、△PDA;
∴∠1+∠2=∠2+∠3=90°,
∴∠1=∠3,
同理可得∠2=∠4,
∴△OCP ∽△PDA.
答案2:②解:∵△OCP与△PDA的面积比为1:4,涂色△OCP 、△PDA
∴△OCP与△PDA的相似比为1:2,下一步 标记CP、DA
∴即,
∴CP=4,下一步
标记1.在AB和AP边上标记x,PD上标记(x-4);2.涂色Rt△PDA.
设AB的长为x,则AP= x,PD=(x-4),
在Rt△PDA中有:x2=(x-4)2+82,
解得x=10,即边AB的长为10.
第二页
例5.已知矩形ABCD的一边AD=8,将矩形ABCD折叠,使得顶点B落在CD边上的P点处.
(2)若图中的点P恰好是CD边的中点,求∠OAB的度数;
解析:证明DP=AP即可. 标记AP与DP(按图中颜色即可)
答案:解:标记CP(与AP、DP颜色一致),之后在CP、DP上打两杠,标记AB
∵ABCD是矩形,
∴AB=AP=CD,
又∵P是CD边的中点,
∴DP=CP=AP,下一步
涂色Rt△PDA,标记∠DAP,并写30°
∴在Rt△PDA中,sin∠PAD=,
∴∠PAD=30°,下一步
标记∠1和∠OAB
又∵△AOP为△AOB翻折而成,
∴∠OAB=∠1,
∴∠OAB=(90°-30°)= 30°.
第三页
例5.已知矩形ABCD的一边AD=8,将矩形ABCD折叠,使得顶点B落在CD边上的P点处.
(3)如图,在 (1)的条件下,擦去折痕AO、线段OP,连接BP,动点M在线段AP上(点M与点P、A不重合),动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BN=PM,连接MN交PB于点F,作ME⊥BP于点E,试问当点M、N在移动过程中,线段EF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线段的长度.
解析:过M作MQ∥AN,交PB于点Q,通过证明△MQP为等腰三角形、
△MQF≌△NBF,可得EF长度不变.
1.过M作MQ∥AN,交PB于点Q;2.涂△MQP淡淡的颜色(颜色不要影响下一步的动画);3.涂△MQF与△NBF淡淡的颜色.
答案:解:EF长度不变,理由如下:下一步
顺序标记1. ∠2、∠3、∠1;2.标记MP后闪烁两下△MQP;3.颜色标记PQ,在PE与EQ上画一杠
过M作MQ∥AN,交PB于点Q,
∴∠2=∠3,
又∵AB=AP,
∴∠1=∠2,
∴△MQP为等腰三角形,
∵ME⊥BP,
∴PE=EQ,下一步
顺序标记1.标记BN;2.顺序标记∠5、∠4、∠7、∠6;3. 闪烁两下△MQF和△NBF;4. 颜色标记BQ,在QF与BF上画两杠
又∵BN=PM=MQ,
在△MQF和△NBF中,
∠5=∠4
∠7=∠6
BN= MQ
∴△MQF≌△NBF,
∴QF=BF 下一步
∴EF= EQ+ QF=PB,
故当点M、N在移动过程中,线段EF的长度不变;下一步
由(1)知,BC=8,CP=4.
∴在Rt△BCP中可得BP=,
∴EF=.
师:通过例2,我们更好的了解了相似的证明方式与应用,通过相似比可以得到我们需要的边长或边之间的关系,在图形的相似中,对于“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这个性质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请大家一起看一下例5.(或请同学读题)
师:请同学直接回答(1)(2)问.
师:分析第(3)问,(教师根据课件中解析,提示学生应用全等证明)在相似的应用中,我们也往往需要构造全等三角形,进行边的转化,下面同学们自己看下练习题中的3和5,
中考佳题
3.如图所示,△ABC中,AE交BC于点D,∠C=∠E,AD:DE=3:5,AE=8,BD=4,则DC的长等于( )
A. B. C. D .
解析: △DBE∽△DAC,即可求得DC的长
1.标记角;2.涂色△DBE与△DAC
答案:直接在括号中填“A”
5.如图所示,AB=4,射线BM和AB互相垂直,点D是AB上的一个动点,点E在射线BM上,BE=DB,作EF⊥DE并截取EF=DE,连结AF并延长交射线BM于点C.设BE=x,BC=y,则y 与x的函数解析式是( )
A. B. C. D.
解析:过点F作FN⊥BM,垂足为N,易证△DBE≌△ENF,得到BE=NF=x
DB=EN=2x,NC=(y-3x);
1. 过点F作FN⊥BM,垂足为N;2.涂色△DBE与△ENF;3.如图标记各边长
下一步
通过△CNF∽△CBA,得:即化简得.
涂色△CNF与△CBA
答案:直接在括号中填“A”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第13讲《代几综合(二)》第3课时(教案)2023年人教版中考数学一轮复习,共8页。
这是一份第13讲《代几综合(二)》第1课时(教案)2023年人教版中考数学一轮复习,共10页。
这是一份第11讲《几何综合》第3课时(教案)2023年人教版中考数学一轮复习,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