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代几综合(二)》第2课时(教案)2023年人教版中考数学一轮复习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3/1405095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3讲《代几综合(二)》第2课时(教案)2023年人教版中考数学一轮复习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3/1405095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3讲《代几综合(二)》第2课时(教案)2023年人教版中考数学一轮复习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3/1405095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人教版中考数学一轮复习教案
第13讲《代几综合(二)》第2课时(教案)2023年人教版中考数学一轮复习
展开第十三讲 代几综合(二)[教学内容]第十三讲“代几综合(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函数等计算手段.2.掌握解代数与几何综合题的基本思路:(1)借助几何直观解题;(2)运用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解题.数学思考根据具体实例,通过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由形导数,以数促形,学会综合运用代数和几何知识解题的基本方法---数形结合.问题解决经历代数与几何综合题的研究、解答、归纳,让学生学会解答代几综合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概括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1.通过例题解答,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增强数学素养,学生用转化的思想、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用数学的眼光解答问题;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复习问题材涉及的方程、不等式、概率、函数、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圆等有关知识,探索解题的基本思路并写出规范的解题过程.教学难点:几何图形的直观使用,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的灵活使用,写出规范的解题过程. [教学准备]动画多媒体语言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教学路径教学说明中考佳题1.如图所示,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16,9,两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为a,b(a>b),则(a-b)等于( ) A.7 B.6 C.5 D.4解析:1.标记空白面积为s;2.阴影面积a 涂色,b涂色,两种颜色不一致.a+s=16 ① , b+s=9 ②①-②:(a+s)-(b+s)= a-b=16-9=7答案:在括号中填“A” 2.如图所示,矩形ABCD中,AB=3,AD=1,AB在数轴上,若以点A为圆心,对角线AC的长为半径作弧交数轴的正半轴于M,则点M的坐标为 ( ) A.(2,0) B.() C.() D.() 解析:勾股定理的应用AM=AC=,=xM-xA= xM-(-1),得xM=-1.答案:在括号中填“C” 3.如图所示,矩形ABCD的对角线BD经过坐标原点,矩形的边分别平行于坐标轴,点C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若点A 的坐标为(-2,-3),则k的值为 ( ) A. 1 B. -5 C. 4 D. 1或-5 解析:法一ABCD为矩形,A的坐标为(-2,-3),可设B的坐标为(-2,b)D的坐标为(a,-3), D的坐标为(a,b); 如后图标记A、B、C、D坐标 下一步设直线BD解析式y=mx,B、D在直线BD上,有b=-2m m=,-3= am m=,= ab=6;如后图作BD直线,并在下方标记“y=mx”. 下一步点C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且ab=6,从而k2+4k+1=6,解得k1=1, k2=-5.解析:法二点击法二时上面图中的动画全部去掉,返回原图,并从新标记1.在原图中如上图位置标记E、G、H、F;2.涂色四边形AGOE、HCFO(两种颜色要一致)ABCD为矩形,对角线BD经过坐标原点从而四边形AGOE、DGOH、HCFO、FOEB为矩形;下一步那么S△ABD=S△BCD, S△BOE=S△BOF, S△DOG=S△DOH,所以SAGOE=SHCFO=2×3=6下一步点C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所以k2+4k+1=6,解得k1=1, k2=-5.答案:在括号中填“D” 4.如图所示,⊙O的半径为2,点A的坐标为,直线AB为⊙O的切线,B为切点,则B点的坐标为 ( ) A . B. C . D. 解析:1.过点A作AH⊥x轴于点H(注意AH与圆是相切的)并涂色Rt△AHO;2.标记AO=4,∠1,与60°.①过点A作AH⊥x轴于点H,在Rt△AHO中,可得OH=2,AO=4,进而可知∠1=60°;下一步1.去掉Rt△AHO的颜色,涂色Rt△ABO,标记∠ABO直角符号;2.标记BO=2;3.标记∠2=60°②AB为⊙O的切线,B为切点,则BO=2,∠ABO=90°,进而可知∠2=60°;下一步1.去掉Rt△ABO的颜色,涂色Rt△BCO;2.标记∠BOC=60°③过点B作BC⊥x轴于点C,在Rt△BCO中有BO=2,∠BOC=60°,应用勾股定理进而得到B.答案:在括号中填“D” 5. 如图所示,一根木棒(AB)长为2a,斜靠在与地面(OM)垂直的墙壁(ON)上,与地面的倾斜角(∠ABO)为60°,当木棒A端沿NO向下滑动到A′,AA′=,B端沿直线OM向右滑动到B′,则木棒中点从P随之运动到P′所经过的路径长为 . 解析:涂色Rt△AOB,连接OP,标记∠1,① AB=2a,∠ABO=60°,可得到AO=,BO=a,连接OP,在Rt△AOB中,斜边中线(OP)等于斜边(AB)的一半,可得到OP=AP=BP,进而得∠1=30°;下一步1.去掉Rt△AOB的颜色,2.涂色Rt△A′OB′;连接OP,′标记∠2②AO=,AA′=,可得到A′O=,进而得OB′=,连接OP′,在等腰Rt△A′OB′中,斜边中线(OP′)等于斜边(A′B′)的一半,可得到OP′=A′P′=B′P′,进而得∠2=45°; 下一步去掉Rt△A′OB′的颜色,标记∠3③木棒中点P运动到P′所经过的路径为圆弧,OP=OP′=a,∠3=90°-∠2-∠1=15°,进而得弧P P′=.答案:在横线中填“” 6.如图所示,将正△ABC分割成m个边长为1的小正三角形和一个黑色菱形,这个黑色菱形可分割成n个边长为1的小三角形,若,则△ABC的边长是 .解析:点击解析的同时,也同时出示下面的图示①对于边长为b(b为正整数)的正三角形,其分割成边长为1的小正三角形个数为b2个(如图所示);下一步顺序出示线段,在6题图中标记即可(如下图)1.先标记BC段的长度a;2.标记图中两个红色线段;3.标记AB段上的长度(a-2);4.标记AC段上的长度.②设正△ABC边长为a,则菱形的边长为 ,由①中总结结论知:n=(该菱形可看作边长为的两个正三角形),m=a2-下一步③由得解得a=(舍),a=12,即该正△ABC的边长为12. 7.以数轴上的原点O为圆心,3为半径的扇形中,圆心角∠AOB=90°,另一个扇形是以点P为圆心,5为半径,圆心角∠CPD=60°,点P在数轴上表示实数a,如图,如果两个扇形的圆弧部分(和)相交,那么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图1 图2 图3 解析:动画显示1.将扇形PCD放置图1(不连线PB)位置;2.向右平移扇形PCD,移动过程中,顺序出示箭头及图2、图3.求得图1与图3中点P在数轴上表示实数a的值,即可得到实数a的取值范围,下一步连接PB,涂色Rt△POB①如图1,B在上时,连接PB,可知PB=5,在Rt△POB中易得PO=4,则a=-4. 下一步②如图3,A与D重合时,由OD=3,易得PO=2,则a=-2.答案:在横线中填“-4≤a≤-2” 8. 如图所示,已知△ABC的三边长为a、b、c,且a<b<c,若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l将△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设图中的小三角形①、②、③的面积分别为S1、S2、S3,则S1、S2、S3的大小关系是 ____ (用“<”号连接).解析:设小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相似比为k1、k2、k3,下一步由直线l将△ABC的周长(C)分成相等的两部分,从而有k1(b+c)=, k2(a+b)=, k3(a+c)=, 下一步整理得k1=,k2=,k3=; 由a<b<c得k1<k3<k2 (此处着色) 下一步由相似比的平方等于面积比,有k12、=k22、=k32,整理得S1= k12S、S2= k22S、S3= k32S 下一步S1<S3<S2 答案:在横线中填“S1<S3<S2” 9. 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P的圆心是(2,a) (a>2),半径为2,函数y=x的图象被⊙P的弦AB的长为,则a的值是________. 解析:作PD⊥x轴,(标记垂直符号)交OB于点E.求a的值,即是求PD的长度,过程如下: 下一步1.过点P作PC⊥OB于点C;2.连接PB;3.涂色Rt△PCB.①过点P作PC⊥OB于点C,连接PB,在Rt△PCB中由PB=2, BC=,易知PC=1; 下一步标记∠BOD=45°涂色Rt△PCE与Rt△ODE②由直线y=x可知∠BOD=45°,在等腰Rt△PCE与Rt△ODE中易求PE=,DE=2,进而求得PD=2+=a.答案:在横线中填“2+” 1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AB过点A(-4,0),B(0,4),⊙O的半径为1(O为坐标原点),点P在直线AB上,过点P作⊙O的一条切线PQ,Q为切点,则切线长PQ的最小值为 . 图1 图2解析:连接OQ、OP,标记如图1中Q处的垂直符号,涂色Rt△OPQ①连接OQ、OP,有OQ⊥PQ,在Rt△OPQ中,PQ=若要PQ长度最小,只需要PO长度最小. 下一步,1.点P在直线AB上移动(P在移动过程中不要移动过快,始终连接PQ与OQ),P点移动到OP⊥AB时停止;2.并标记如图2中的“-4”,“4”②当PO⊥AB时,PO长度最小,由题易知PO=,此时PQ=.答案:在横线中填“”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